豳风图里且逡巡

2024-04-02 12:04刘立志
中华瑰宝 2024年3期
关键词:公子

《七月》诗内容丰富,特色突出,是《诗经·国风》中篇幅最长的作品。《七月》纯用赋法,讲述十二个月中的时令、物候,在简洁而明快的叙事节奏中,蕴含的是温和而克制的情感表达。

《七月》诗内容丰富,特色突出,“身负”《诗经》的多项纪录。它是《诗经·国风》160篇中篇幅最长的作品。全诗八章,88句,384字。《诗经》中篇幅最长的诗作是《鲁颂·閟宫》,九章,120句,492字,《七月》较之相差百余字。此外,它是《诗经·国风》中产生时代最早的诗篇,也是《诗经》中言及植物种类最多的作品,诗中提及植物20种,名目繁多。与此相连,《七月》记载气象物候等内容殊为丰富,陈国达、陈述彭等主编的《中国地学大事典》即谓《七月》“记载有一年的自然现象和农事活动,这是中国和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物候记录”。《七月》也是农事诗,乡村生活气息浓郁,钱锺书《宋诗选注》誉之为中国最古老的四时田园诗。

《七月》概述

宋代诗人陆游《读豳诗》云:“我读豳风七月篇,圣贤事事在陈编。岂惟王业方兴日,要是淳风未散前。”且看《七月》八章,个中内容究竟有哪些,能不能配得上“圣贤事事”的评语。

首章内容:七月大火星向西移,九月缝制御寒衣。十一月寒风呼呼刮,十二月里冷无比。没有衣服来御寒,怎么熬过这一年?正月里整修农具忙,二月份抬脚到田间。偕同妻子和孩子,把饭送到田垄头,农官见了心欢喜。

第二章内容:七月大火星向西移,九月缝制御寒衣。春天升温暖洋洋,黄莺开始来歌唱。姑娘手中提深筐,走在桑田小路上,采摘盯的是嫩桑。春日的白天好漫长,采白蒿的人啊数不完。姑娘心里很悲伤,就怕作陪嫁离开爹娘。

第三章内容:七月大火星向西移,八月打荻割苇忙。养蚕时节修剪桑树枝,拿着斧头不迟疑,长枝高枝都砍掉,牵引小树采嫩桑。七月伯劳喳喳叫,八月开始搓麻线。麻布染黑又染黄,我染的红色真鲜亮,为贵族公子做衣裳。

第四章内容:四月里远志结了籽,五月里知了叫不停。八月将要收庄稼,十月里树叶会凋零。十一月里打猎物,捉到狐狸剥下皮,给贵族公子做皮衣。十二月里人聚齐,继续狩猎练武艺。猎得小兽归自己,大兽就得献上去。

第五章内容:五月蚱蜢叫声长,六月纺织娘振翅。七月蟋蟀在田野,八月跑到屋檐下,九月钻到房门边,十月藏到床下面。堵住窟窿熏老鼠,门上抹泥封北窗。感叹我的妻子和孩子,旧年过去迎新年,就在这屋里住几天。

第六章内容:六月吃李子和葡萄,七月煮食葵菜和大豆。八月里来打枣子,十月下地收水稻。粮食发酵做春酒,用来祈求人长寿。七月里来吃甜瓜,八月断蒂摘葫芦。九月捡拾大麻籽,采苦菜来砍臭椿,辛苦养活一家人。

第七章内容:九月夯实打谷场,十月庄稼收上来,有谷有麻有豆麦。我们农夫是苦命,粮食入库心安定,又到官府把活干。白天忙着割茅草,晚上搓绳手不停。赶忙上房修屋顶,又该下田去播种。

第八章内容:十二月里来凿冰,正月收藏入冰窨。二月早朝要祭祀,羊羔韭菜是献礼。九月天高气又爽,十月扫净打谷场。乡亲聚会两壶酒,宰杀羔羊共品尝。迈步登上村公堂,高举酒杯来祝愿,长命百岁寿无疆。

全诗文字,第一章概述秋冬初春的农村生活和劳动情况,第二章描绘春天采桑的情景,第三章言及采桑剪枝、搓麻织染等活动,第四章述写夏秋耕作及冬季狩猎状况,第五章叙述天气转寒,收拾房屋迎新年,第六章铺述一年四季的饮食情况,第七章分写秋收冬藏及后继的公宫杂务,第八章描述冬季农事活动和年末聚宴的情形。诗中述及农村生活的诸多层面,“虽非圣贤事,区区守其愚”,充实且朴素,鲜活而生动。据此而言,《毛诗序》所谓“周公遭变故,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也”,教化意味太过浓重,显为比附。现当代学者多视《七月》为述写豳地民众之生活画卷,还是比较合理的。

分歧训释

《七月》诗中语句解释分歧较大的有三处:一是第一章末三句“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二是第二章末二句“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三是第四章“一之日于貉”。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学人或解“田畯”为农神,如陈致、黎汉杰译注《诗经》云:“田畯:旧说周代农官,但实际上是指田神。《周礼·春官·宗伯》:‘龡《豳雅》,击土鼓,以乐田畯。国祭蜡,则龡《豳颂》,击土鼓,以息老物。与老物相对举,则为神祇无疑。韦昭《国语》注:‘农正,后稷之佐田畯也。这个田畯当指周人先祖后稷时的农官,后奉祀为神。”“馌”意为祭祀农神的祭礼;“喜”则为“饎”字的假借,意为酒食,此处指农神来享用酒食。诗句语义为,带着我的妻子和孩子,在地头举行祭神礼,农神降临享美食。此说过于迂曲,证据尚不充分。《毛诗故训传》云:“馌,馈也。”《说文解字》曰:“馌,饷田也。”直截简净,理应信从。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毛诗故训传》说:“春,女悲;秋,士悲。感其物化也。”郑玄笺曰:“春,女感阳气而思男;秋,士感阴气而思女。是其物化,所以悲也。悲则始有与公子同归之志,欲嫁焉。”训“殆”为将要、想要,认为采桑女子之所以伤悲,是因为盼望公子带她“同归”,是为女子有思嫁之意,公子为男性。孔颖达以为“公子”当为“女公子”,“归”当作“出嫁”解,“女心伤悲乃是民之风俗”,持论异于毛、郑。后来有学者提出采桑女子之所以伤悲,是因为害怕被公子强行带走,受到公子的侮辱,或解“公子”为奴隶主。诸家对于“迨”“公子”“归”训释差异极大。

“公子”一词在先秦时期可以指男性,也可以指女性,正如京剧中的“儿”字,兼指男女两性。《七月》诗此处的“公子”当为女性,《战国策·中山策》云:“公何不请公子倾以为正妻,因封之于中山,是中山復立也。”公子倾即魏文侯之女,是为确证。诗句反映的是周代盛行的媵妾婚制,天子、诸侯娶妻,女方的同姓侄娣作为妾媵一起嫁到男方,另有家中女奴随同陪嫁。蔡邕《独断》亦云:“卿大夫一妻二妾,士一妻一妾。”此处伤悲之女子,其身份是贵族或女奴尚难论定,如果此女与《七月》前文“女执懿筐”之女为同一人,就其参与采桑劳作这一点,其为下层民众的可能性比较大。导致“女心伤悲”的不是感时思春想嫁给男公子的苦闷,也不是担心陪同女公子出嫁的愁情,更不是被贵族男子或奴隶主掳掠侮辱的恐惧情绪,而是因陪嫁女公子而远离父母的痛苦之情,是离别思亲之情。作如是解,合情合理,诗义豁然,庶免拘泥与穿凿之讥。

“一之日于貉”句,或解“于貉”为举行貉祭,以貉为祭名,亦称祃祭,属于兵祭的一种,在军队驻扎的地方举行,《诗经·大雅·皇矣》即有语云“是类是祃”。古人视田猎犹如军事演习,故而在田猎前也举行此兵祭。郑众、陆佃、王夫之、陈振寰皆主此说。但是祃祭所祭之神为何,学者素来存有争议,宋代学者朱熹以为祭祀始造军法者如黄帝及蚩尤,清代学者陈奂以为祭祀天神与日月山川之神,当代学者高亨则以为祭祀马神。读貉如祃,且其主祭之神不明,理路不顺,则此说尚有待新出资料的进一步支持。

艺术特色

《七月》诗的艺术特色大致有三。

一是纯用赋法,述列农事和习俗,颠倒错综,林林总总,涉及耕作、绩麻、狩猎、祭祀、聚会等。诗中讲述十二个月中的时令、物候,春播、夏种、秋收、冬藏,田间、村邑、采桑、逐猎,暑往寒来,四季流转,周而复始,类似我国古代逐月记述朝廷祭祀礼仪、职务职责、法令禁令等的天文历法书《月令》,因而《七月》被闻一多称为“韵语的《月令》”。

《七月》诗中涉及当时的生活习俗与劳动技术。如第三章述写采桑养蚕,攀拉、修剪高扬的枝条。先秦时期,桑树的品种是乔桑,至秦汉才培育出矮桑,采桑者可以上树采摘。如第五章写收拾房屋迎新年,春秋时期的农人开春即下地,在田间小屋居住,秋收之后,天气趋于寒凉,则返回到村落中的房屋居住,所以要忙着扫除熏鼠。第七章中的“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中的“乘”字,郑玄笺曰:“乘,治也。”意为整治修理。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乘,覆也。”当是其本义。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说:“乘之本义为升为登,引申之为加其上。许训覆也,与加其上同意。”两种训释并不抵牾。此句之意,东汉学者赵岐《孟子章句》云:“及尔闲暇,亟而乘盖尔野外之屋。”意为维修田间小屋,以为春夏居住之用。此外,诗中还述及打猎、藏冰等诸多习俗,此不赘言。

二是简洁而明快的叙事节奏。诗中叙述不同节候与劳务,以四言句为主,简省短促,提纲挈领,粗线条勾勒,一笔带过,毫不拖泥带水,每章11句,内容含量适中。且季节与月份错杂安排,让人读来朗朗上口,兴味盎然。如果把诗中的月份节候抽列出来,单独归类排序,文字如下:

三之日于耜。三之日纳于凌阴。

四之日举趾。四之日其蚤。

蚕月条桑。

四月秀葽。

五月鸣蜩。五月斯螽动股。

六月莎鸡振羽。六月食郁及薁。

七月流火。七月鸣。七月在野。七月亨葵及菽。七月食瓜。

八月萑苇。八月载绩。八月其获。八月在宇。八月剥枣。八月断壶。

九月授衣。九月在户。九月叔苴。九月筑场圃。九月肃霜。

十月陨萚。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十月获稻。十月纳禾稼。十月涤场。

一之日觱发。一之日于貉。

二之日栗烈。二之日其同。二之日凿冰冲冲。

如此则形式流于单调与板滞,内容繁冗,整体感觉诗味荡然,缺少了原诗独有的那种不可言说的韵味。诗人自己对此未必有深入细致的认识,运笔纯任自然,但是灵心慧性,妙得天机,诚可谓为深于文者。尤其是第五章“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用候虫所在地点的变化来表示时序的更易,四句的主语都是蟋蟀,但是前三句省略了主语,全不道破,至于第四句方才揭明动作的执行者是蟋蟀。描绘蟋蟀活动场所由田野至屋檐到门槛到床下的变更过程,从人的角度来看,蟋蟀的距离由远而近,气候由暖趋寒,描写贴近世人的感受,人们势必要顺应自然,做好御冬的准备。四句诗自然顺应前面对五月、六月节候的描绘文字,连贯而下,文脉流畅,句式错落,节奏轻快,文字灵动,极富表现力。作家王开岭对此感受颇深,他在《一辈子就是玩,玩透了》里说:“每念此处,总觉眼前一闪,有翅影忽眨而过,不禁扭头去瞅床底。”绝妙文字带来如是新鲜的阅读体验。

三是温和而克制的情感表达。有人说《七月》诗反映了沉重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农夫一年从头忙到尾,餐风露宿,辛苦劳动,却还是吃不饱穿不暖,他们痛恨不劳而获、只知安逸享乐的贵族阶级。这种见解不够允当。《七月》诗中比较显露的悲苦之音仅有“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一句,但此语实为承接上文,感叹气候寒冷,时日难捱而已,并不能和阶级压迫相联系。诗中可能带有主观情感色彩的诗句还有第五章“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第六章“食我农夫”、第七章“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一是描写收拾清理空置已久的房屋,一家人要从田间搬回村落居住过年,属于客观描绘;二是述列诸多瓜果菜蔬,说明这是农夫们四季日常的食物,仅是陈列事实;三是叙述忙完地里的庄稼,还要整治房屋。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并未详述真实的内心情感。而从第四章“言私其豵,献豜于公”一语,也根本看不出怒火般的仇恨。

《七月》诗中的情感总体上是温和而平淡的,劳动者勤苦而从容,淡然且淳朴。在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社会里,没有天灾人祸的日子,就称得上是岁月静好。时光流逝,周而复始,好像一切都在变,又好像一切只会重新来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鸟鸣声会有不同,树叶在黄绿之间转换,暖阳、狂风、冰河、春酒、播種、丰收、辛苦、忙碌,确定的、不确定的、可控的、不可控的,这琐碎、平凡的生活,让人时不时生出许多无言的感慨。清代学者王树枏写有《牧羊词》,其中第二首云:“秋霜肃肃百草痱,冬雪深深小麦肥。羊肉一斤麦一亩,努力且待春风归。”普通人,普通生活,物质算不上富足,心底没有杂念,言说的欲望都淡薄了。

《七月》诗回顾一年的劳作与奔波,有一点忧伤,但其含量是极低的,更多的则是过滤了诸多苦难和不幸而产生的亲切感和成就感,是历经风霜之后积淀下来的对生命的深沉体会与感悟,通达而平和,节制且坦然,确切地说,就是一种温暖的归属感和柔韧的力量感。正因为此,顾随评论说:“它(《七月》)写人民生活,不得不谓之勤劳,每年每月都有事,而他们总是高高兴兴的。这样的民族是有希望的,不会灭亡的。”

中国古代诗人创作了大量三农题材的作品,陶渊明、王维、范成大等都是行家里手,文名赫赫。有学者把这些作品分为田园诗、咏农诗和农事诗三类,其渊源即是出于“诗三百”,《七月》诗导乎先河。

《七月》诗之影响还延伸及于艺术圈,诗语富有画面感,屡屡被后世画家绘图展观,唐宋以来已然成为“《诗》意画”的重要题材。例如:宋代丁越公有《豳风图册》,李公年、马远、马和之皆有《豳风图》;元代赵孟有《豳风图》,赵雍有《毛诗十二幅图》,林子奂有《豳风图》,王振鹏有《豳风图》,郭畀有《豳风介寿图》,塔失不花有《豳风图》;明代谢时臣有《豳风图》,文徵明有《豳风图》《画豳风图》,萧云从有《临马和之陈风图册》;清代张照书、周鲲绘有《豳风图》。而文人墨客亦不时作诗题画,锦上添花,如元代刘因有诗《豳风图》,明代有钱龙锡的《题豳风七月图》、宋濂的《恭题豳风图后》,清代张百熙有《赋得豳风图》,诗画配合,相得益彰。熟读《七月》诗,展观《豳风图》,那扑面而来的,该是怎样的一种心灵悸动!

刘立志,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公子
王安石吃饼边
骗子公主和空心公子
中国诗坛四公子·书画欣赏
弟子规
弟子规
五公子抢位
云间公子落凡尘
红装公子,如玉无瑕
陌上公子人如玉,一眼万年情无双
多情公子空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