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实施路径

2024-04-02 12:27王润莲
天津教育·中 2024年1期
关键词:素养传统语文

王润莲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阶段是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最好的时期,为学生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将传统文化传承的接力棒交给学生,使传统文化与教学真正融为一体,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高质量人才的培养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战略性和发展性意义。而语文与传统文化之间有着较高的契合度,两者之间的知识易于衔接,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实施能够达成学生专业能力提高以及文化素养培育的效果,具有相当大的研究价值。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重要意义

(一)推动传统文化发扬传承

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的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以及奋斗历史的有力證明,是古代人民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对丰富我国文化的多样性、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发扬传承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必由之路。然而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世界文化多样化与传播科技创新化的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一方面,流行文化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规模、种类、形式多种多样,且更新换代速度极快,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受到广大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另一方面,大量的西方文化随着网络等渠道传入我国,无形中对我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导致社会中如热衷于过“洋节”、却忽视甚至贬低我国传统节日等崇洋媚外的现象时有发生。受上述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陷入极大的困境,许多优秀传统文化都面临着失传风险,这对我国文化的良性发展极为不利。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能够从教育的初始阶段推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相关知识,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精神内涵,明确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意义,为学生在今后的成长生活中主动肩负起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为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培养新的主力军。

(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语文是小学教学中极为重要的学科,其基础性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小学语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表达能力,这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语文学习以及其他课程的入门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学生小学阶段的学习成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要想培养好学生的学习能力、筑牢学习基础、活跃学习思维,必须提高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采用多种方法推动教学工作提质增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高度契合,其中的寓言故事以及神话故事都蕴涵着丰富的语文元素,将其融入教学中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与延伸,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起到拓宽学生文化视野、激发学生想象力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教学的文化内涵,传统文化有着卓越的文化价值以及育人价值,将其合理融入教学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感化,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引导学生、以强烈的情感共鸣感染学生,学生的文化素养将会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而初具雏形。

(三)彰显语文课程的思政功能

小学阶段是启蒙教育的重要时期,学生的各种能力和品质都在该阶段进行筑基与初始培育。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但其年龄较小,缺乏良好的外界认知能力以及分辨能力,如果不加以引导,很容易被落后的文化和消极的事物所影响,因此对其进行价值观念养成、道德品质塑造、人文精神培育具有相当大的必要性,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就是思政教育。思政教育以“德育”为核心,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通过思政课程以及高效互动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政素养培育,将其融入小学教育中,使其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如具有伟大品质的历史人物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丰富多彩的美德故事能够以真善美来感染学生,传统文化经典著作蕴含的民族精神与爱国精神能够对学生进行明确的价值引领,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能够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思政价值,彰显语文教学课程的思政属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能学习到文化知识,又能培育自身的道德素养,这对德才兼备人才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现存问题

(一)传统文化教育流于表面

小学语文教学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性意义,目前实施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有许多因素阻碍着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其中传统文化教育流于表面是最为显著的因素。其一,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具有急功近利的倾向,为了快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以及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认同,学校往往会给教师设定成绩提高的相关目标,这给教师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而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能力培育以及成绩提高的见效相对较慢,短期内难以取得显著成果。因此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没有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在语文教学中往往会减少或者忽略传统文化教育,以获得更多的教学时间,将更多精力花费在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上。其二,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过于碎片化,在传统文化知识与语文知识衔接方面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和主观性,总是停留在表面知识的传授上,并没有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喜闻乐见的形式,这种缺乏系统性和客观性的教学使整个传统文化教育流于表面,充满形式主义与教条主义作风。

(二)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不足

传统文化素养是指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文化内涵、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如诗词、文言文的认知水平。拥有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的教师能够有的放矢地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利用两者的契合度实现知识的有效衔接。然而,大部分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不足,难以满足传统文化教育的需要;很多时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简单地将传统文化相关知识以填鸭式的方法灌输给学生,既没能挖掘语文教学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又无法利用相关的传统文化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这样的教学十分生硬且不自然,难以让学生透彻理解传统文化内涵,甚至影响学生正常的语文学习,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造成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认知的偏差。教师普遍认为小学语文教学相对简单,凭借自身基础的传统文化知识就能应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需要,因此并没有将自我提升的重点放在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上来。二是教师在课余时间忙于备课、批改作业以及学生管理等一系列工作,会耗费其大量时间与精力,因此对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有心无力”。

(三)学生缺乏充足的学习兴趣

在“快餐文化”“网络文化”“游戏文化”等流行文化泛滥的时代,学生很容易被这些具有娱乐性质的文化所吸引,而传统文化与这些文化相比缺乏一定的吸引力与影响力。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传统文化知识在生活中很少有使用的机会,长此以往会对传统文化产生刻板印象与错误认知,认为其“假”“大”“空”,并不愿意投入过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学习,反而更乐于利用空余时间去了解流行文化。另一方面,相对于流行文化来说,传统文化较为枯燥乏味,比如,语文教学中有一些文言文晦涩难懂,读起来拗口,学生很难进行入门学习,而且教师习惯采用灌输式的教學方法,导致学生认识不到位、理解不深入、学习不积极。此外,很多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如古诗词等都要求学生背诵,学生不了解背诵的意义所在却又不能违抗教师的要求,只能进行机械式的阅读,死记硬背,这不仅背离了教学初衷,而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因此受到打击。

(四)语文课程缺少有效延伸

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耗费时间长、任务量巨大的系统性工程,仅依靠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对语文课程进行延伸是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课程高度融合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大部分学校并没有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对传统文化的宣传仍然停留在设置标语等传统形式上,无法引起学生的关注,而且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参与的相关活动较少,在课程中学习到的相关知识没能得到有效应用,起不到复习和加深记忆的作用。传统节日本应是向学生宣传传统文化的最佳时机,但是学校为了节约成本和防止管理意外的发生,很少开展主题鲜明的大型活动对传统节日的历史发展以及文化内容进行宣传,传统节日逐渐变成放假的象征,传统习俗正在褪色。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具体对策

(一)利用多种载体传播传统文化知识

为了使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更具成效,必须对上述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决,从改变流于表面、拘泥形式的传统文化教育入手,利用多种载体传播传统文化知识,在确保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学习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推动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知识。语文教学中的很多内容都可以成为承载传统文化的载体,教师应对其进行合理挖掘与应用,对学生进行系统性教学。在识字教学中,许多汉字的构成都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例如,教师在教学“孝”这个字时,可以将其拆解为“老”和“子”两个部分,其中“老”代表上一代,“子”代表下一代,以此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思考“什么样的‘老‘子关系才能称为孝”,并最终利用孝道传统文化知识给予学生全面解答。在故事阅读中,各种类型的故事都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如倡导知错就改行为的历史故事《负荆请罪》、发扬永不言弃精神的神话故事《精卫填海》,以及告诫人们要灵活变通的寓言故事《守株待兔》等,教师应鼓励学生阅读这些故事,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二)提高教师素养,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

教师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关键所在,需要采用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当前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不足的问题,使教师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一大助力。首先,学校应对当前本校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基本水平开展定制化和针对性培训,在培训中采用经典传统文化著作阅读、教师经验交流共享等方式对教师的传统文化应用能力和教学能力进行培育,在培训结束后采用考核的形式对培训成果进行全方位检验,并根据考核结果对教师进行公平合理的奖惩,以提高教师的重视程度。其次,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竞答比赛活动,设置丰厚的比赛奖励,制定严格的比赛制度,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比赛氛围,吸引广大教师参与,以开阔教师的传统文化视野。最后,教师自身应规范行为,一方面要严格要求自己,合理规划工作和休闲时间,利用有限的时间阅读相关著作,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另一方面要注意自身言行,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应用传统文化,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

(三)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新教学方法是增强传统文化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举措,教师灵活使用创新的教学方法能够助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例如,在《少年闰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情景模拟法,在课堂中创建真实的情景,组织学生扮演“闰土”“迅哥”“父亲”等角色,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感悟人物的思想感情,思考课文内涵。对一些需要背诵的古诗词,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其中的具体内容,如每句诗的具体意思、每个字在句中的作用与释义,并将平仄的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进行重复性、有感情的阅读,以促使学生形成语感,学生的背诵效率会得到极大提高。除此之外,针对晦涩难懂的内容,如文言文等,教师应利用多媒体技术以视频、图片的形式辅助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积极性。

(四)丰富课外活动,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多样化的课外活动是语文课程延伸的重要形式,对学生有着相当大的吸引力,不仅能够对传统文化教育起到有效的补充作用,还能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氛围中。其一,学校应设立专门的课外阅读环境,并根据学生需求和语文教学进度购置大量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传统文化书籍,定期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其二,学校应组织晨读活动,晨读内容由教师和学生自主推荐,并根据每个班级的晨读效果,如朗读整齐度、学生精神面貌等进行名次排序,以提高师生对晨读活动的重视程度。此外,还有很多举措需要学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落实,如在传统节日来临之际,学校可以开展美食节或校外实践活动;在教学楼走廊墙壁上张贴国画;午休时播放民族音乐;放学时让学生背着《三字经》走出校门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对传统文化传承、语文教学质量提高、课程思政深入推进具有重要意义。对当前传统文化教育流于表面、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不足、学生缺乏充足的学习兴趣以及语文课程缺少有效延伸的问题,需要从载体搜寻、教师培育、方法创新以及活动开展四个方面进行针对性解决,以推动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与协同发展。

猜你喜欢
素养传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