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杜和他烧过的那些锅炉

2024-04-02 12:06徐亚娟
中国铁路文艺 2024年3期
关键词:小杜老杜独轮车

作者简介:徐亚娟,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中国铁路文艺》《北方文学》《黑龙江日报》《生活报》《新青年》等报刊。

时值九月中旬,中国大部分地区鲜花盛开,秋意盎然,中国最北小城漠河,迎来了第一股寒潮,气温降至零下。

在齐齐哈尔房建公寓段塔河车间漠河火车站锅炉房,老杜点燃了铁路供暖的第一把火,这台四吨的燃煤锅炉,要在这间简陋的锅炉房里燃烧整整八个月。

这是第多少次点燃锅炉,老杜已经记不清了。

每年九月中旬到次年五月中旬,是大兴安岭地区的供暖季,供暖期长达八个月,有记录的历史最低温度达到零下53摄氏度,供暖期的平均气温要在零下25至零下30摄氏度。

锅炉工老杜,每年就在这240多天的日子里,守着那台熊熊燃烧的锅炉,要保证那台锅炉在这八个月里持续保持60至70摄氏度的炉内温度,这样才能保证漠河车站、漠河行车公寓及附近的铁路住宅区的室内温度持续保持在20摄氏度。

锅炉是老杜对抗严寒的武器,是老杜并肩作战的战友。老杜非常善待这些战友——一台锅炉,一辆独轮车,几把刨煤的洋镐,还有铲煤撮灰的铁锨。老杜待它们,像家人,在休整的季节里,总是想方设法把它们调整到最佳状态。

老杜四十年的工作履历表上,摆着一台又一台他烧过的锅炉。烧锅炉是老杜职业生涯里从来不曾怠慢的事业,烧锅炉是老杜这辈子的工作使命。一台又一台锅炉,写满了老杜从青春一路走来的故事。

老杜和他烧过的那些锅炉,温暖了大兴安岭漫长而寒冷的冬天。

1984年9月,20岁的杜春田,第一次走进原加格达奇房产段劲涛分段,在劲涛铁路小学锅炉房,他遇到了职业生涯的第一台锅炉——一台两吨手烧炉。

小杜的家,在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区。小杜的父母是齐齐哈尔铁路分局支援大兴安岭铁路建设的领导干部。

从铁路技校毕业后,小杜被分配到加格达奇铁路分局。一纸任职令让他来到了加格达奇房产段劲涛分段,这里离他家要坐车通勤12个小时。

离家远,不是大事。作为铁路子弟,小杜对铁路工作的性质不陌生,整整一宿的火车通勤也不怕。但走进锅炉房,小杜有点打怵了,这烧锅炉的活儿真是太脏了,小杜身上那明亮的白衬衫,是打算坐在办公室里穿的。

回忆当年,有人问老杜咋不和当段长的爹闹一闹。老杜缩缩肩膀,笑了笑,说:“父母是‘献一代,子女就是‘献二代,在父母眼里,烧锅炉也是天经地义的事。”

师父老张带着小杜点燃了他人生的第一台锅炉。

师父让小杜把那件白衬衫拿回家去,在这里穿两天肯定变成灰衬衫。师父告诉小杜,要在衣服领子里围一条蓝毛巾,这是防止煤灰钻进衣服里的好办法;还要在工作帽里垫一条毛巾,防止煤灰钻进头发里。这些办法,老杜用了一辈子,都是管用的好办法。

小杜开始没觉得烧锅炉是啥了不得的技术活,生活在大兴安岭的男孩子,哪个不是烧着家里的火炉子长大的。

直到遇到这台锅炉,小杜才明白,他把烧锅炉这事想得太简单了。这样的手烧炉不但“能吃”而且“能拉”,这锅炉的脾气也不大好,遇到煤质稍微差一点,就开始闹脾气。那时候,一天一宿的班上下来,走出锅炉房,小杜的小脸黑成一片,就像上过台唱过戏化过妆一样。

小杜是个聪明人,没多长时间,他就琢磨透了这台锅炉的脾气,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和这台两吨的手烧炉成了“好哥们”。

两个月后,小杜出徒了。

他在劲涛车站电务车间锅炉房开始独立烧一台半吨的手烧炉。

大兴安岭的冬天那叫一个冷。

锅炉房里的空间不大,不能存放太多煤,整個冬天的煤都露天堆放在院子里。

整整一个冬天,小杜就推着一辆独轮车,从院子里往锅炉房运煤。从院子进屋,推着一小车煤,迈着小碎步,要走那么三十四五步。从锅炉房往院子里倒煤渣,要轻松一些,大点步也就二十多步。一晚上的时间,他就推着这辆独轮车,从院子到锅炉房,再从锅炉房到院子。从院子到锅炉房的距离,特别适合这辆独轮车,这样的距离算不上“运输”,一句话,就是紧着折腾,小杜就推着这辆独轮车不是铲煤就是铲煤渣。

推开锅炉房的门,是风雪连成一片的大烟炮,是冻成冰山的煤堆,是眼睫毛都结冰的冷。进到锅炉房,是锅炉里呼呼的水声,是飘浮的煤灰,是炉膛里红彤彤的火苗。

也是从那时开始,小杜喜欢上了这辆独轮车。

这辆独轮车算不上是一辆车,但这辆独轮车在烧锅炉的过程中是那么重要。一辆独轮车能装25铲煤,一台半吨的手烧炉一晚上能烧掉240~250多车煤,能清出去20多车炉灰。这些数据,小杜都记在了心里。

小杜就这样爱上了锅炉房里的那台锅炉,也爱上了那辆独轮车,甚至爱上了院子里那小山一样的煤堆。

有过回到家里不想再返回的苦恼,也有过眼泪涌出来又咽回去的委屈。这样的日子,小杜在老母亲一包又一包的冻饺子里,在老父亲的呵斥中挺了过来。

无论如何,小杜的烧锅炉生涯就这么圆满地开始了。

从劲涛铁路小学锅炉房那台两吨手烧炉开始,小杜走过加格达奇房产段劲涛分段八个锅炉房,烧过八台锅炉,历经19年,18个供暖周期。

19年的时间,20岁青春年少的小杜成长为中年老杜。

老杜就这样在劲涛铁路地区成了家。在一处和同事共用一个厨房的铁路家属房里,老杜的女儿出生了。这样一个小小的三口之家,让老杜更加热爱烧锅炉的工作。

烧锅炉的第十年,小杜接触到了一吨煤快装手烧炉。

锅炉技术的进步让小杜很是兴奋。小杜很快掌握了这台全段最新型的供暖锅炉。那个冬天,在室外零下四五十摄氏度的严寒里,每家每户都温暖如春。

两年后,小杜在劲涛铁路住宅楼接手了两台链条锅炉,一台是四吨,一台是两吨。

那两年,冬天的紧张状态和压力是前所未有的。

也就是在那两年冬天,在大年三十的夜里,小杜吃过陌生铁路家属人家的年夜饭饺子,也收到过陌生人家送到锅炉房的锦旗。

也就是在那两年冬天,小杜在温度计到达最低值的寒冷里,看过大兴安岭夜晚的星星,也看过大兴安岭冉冉升起的太阳。

这些年,老杜已经成为“供暖专家”,也成为解决供暖隐患的“著名医生”。

只要锅炉有个风吹草动,老杜那是手到“病”除。他只要耳朵一听,眼睛一看,再敲敲打打那么几下,从锅炉到供暖这一整套系统的“病”就都能治好。

烧了这么多年锅炉,老杜想给大家讲讲修锅炉的事。

老杜有一张照片,当他没办法和别人说明白修锅炉这件事的时候,他就给别人看那张照片。

照片拍于某年冬天,气温是零下50摄氏度,穿着背心的老杜,爬到锅炉里清除沉淀下来的水垢。大兴安岭地区的水质硬,到了冬天,锅炉经常因为水垢出现堵塞问题,就需要定期清除水垢。别人看了这张照片后,都会对老杜竖起大拇指。

2010年,老杜来到漠河供暖工区当工长。老杜这个工长不仅负责漠河车站锅炉房的供暖,还负责大兴安岭嫩林铁路线上几个地区和车站的锅炉房,包括阿木尔地区的锅炉房、长缨车站锅炉房,还有中国最北的火车站——月牙湖车站锅炉房。

在嫩林铁路线上,把这几个锅炉房画在一张纸上,就是一个等腰三角形,漠河车站锅炉房就是三角形顶点。从漠河车站到长缨车站六十多公里,从漠河车站到月牙湖车站也是六十多公里。

老杜小小的身影就在这个三角形的线路上奔走。夏天维修锅炉和管线,冬天开始烧火。后来,月牙湖铁路供暖并网到当地市政管线,老杜工区里的锅炉房才变成三处。

现在,老杜不是烧一台锅炉,而是烧四台锅炉,即便后来月牙湖地区锅炉房取消,漠河工区也还是四台锅炉。这是因为,漠河车站多了一台备用锅炉。

这台备用锅炉大大提升了老杜的幸福感——供暖时节,一旦一台锅炉有了问题,可以随时启动另一台锅炉。

简简单单一句“干活容空儿了”,化解了锅炉工老杜这些年的工作压力。大冷的天,不管哪里出了問题,供暖线上的所有人都要挨冻,那份比个人寒冷更为巨大的压力,都被“不容空儿”包裹在了老杜的心里。

就这样,老杜烧过的锅炉名单里,多了一台备用锅炉。

老杜脸上的皱纹舒展了很多。

中年老杜,他的烧锅炉工作中多了一份责任和使命。

一晃,老杜在漠河火车站锅炉房已经待了七八年。

这些年,漠河的旅游业红火起来,往来漠河车站的游客越来越多。来这里找北的人,都在漂亮的漠河车站候车停留。漠河车站是否暖和已经不是一座车站的事,它代表着漠河的温情,映射着中国最北端的人文关怀。

漠河车站旁边,常年关着大门的院子里,藏着一间简陋的锅炉房。这就是漠河火车站的冬天里,游客们最直接体会到“温暖”的来源地。

老杜和他的几位同事,将锅炉房打理得干净整洁。院子里不仅种了蔬菜,宿舍里还养着花。

还有两年就退休了。段里也征求了老杜的意见,看他是否愿意换个轻松一些的工作岗位。

老杜都摇摇头拒绝了。

“要是在退休前烧上电锅炉,我这辈子烧锅炉的生涯就算圆满了。”

即将退休的老杜,期待着电锅炉的闪耀登场。

猜你喜欢
小杜老杜独轮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天才”的发明
推独轮车
手机
老杜,你好
将自己丑化一点
小杜先生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