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调整策略

2024-04-05 16:02朱迪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幼小幼儿园家长

朱迪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社会和人民对教育等公共产品的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能够通过良好的教育为孩子们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如何提升幼儿教育质量,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做好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实现幼小衔接的科学化,对推动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全面提升我国教育体系的服务水平,实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幼小衔接提出的背景及其重要性

1.幼小衔接提出的背景

随着社会人才竞争的激烈程度不断加剧,“望子成龙”让许多家长对于幼儿的学习和发展产生了过高的期望和焦虑。许多家长选择在幼儿进入小学之前为其报各种培训班和补习班,加大了幼儿的学习压力,给幼儿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目前我国的幼儿教育,大多以培养幼儿的生活、学习习惯为主要内容,在教学方式上也以游戏教学为主,很少涉及学科知识教学,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状态也非常放松,竞争压力非常小,这与小学存在很大区别。因此,很多幼儿进入小学后需要花费较长时间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在适应过程中,有不少幼儿会因为遇到的困难而备受打击,进而影响其学习效果和身心发展。

2.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意义

幼小衔接的目标是实现幼儿园和小学教育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幼儿园阶段的教育是以游戏和能力发展为主,而小学阶段的教育则是以正规课业和静态知识的学习为主,两种教育方式的不同需要儿童调整身心来适应,这种调适就是幼小衔接的主要任务。幼小衔接不当容易造成儿童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性方面出现种种问题,比如容易疲惫、食欲不振、精神状态差,心理压力大、自卑、厌学,孤僻、不敢跟人说话、不爱与同学沟通等情况。因此,做好幼小衔接工作非常重要,这会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为幼儿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当前我国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1. 幼儿园与小学的双向衔接意识薄弱

我国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体制,幼儿园并不属于义务教育序列。从办学结构来看,我国的幼儿园可分为独立办学幼儿园和小学附属幼儿园;在办学空间上,幼儿园与小学是独立存在的两个办学实体,这为幼小衔接带来一定的空间障碍。目前,我国的幼小衔接工作,主要是幼儿园在推进,幼儿园单方面向小学靠拢,效果十分有限。大部分的小学对于如何减缓知识坡度、改变教学方式、调整生活作息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不足,导致大部分小学一年级的新生不能快速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学习状态的转换,而需要较长时间的适应。在适应过程中,部分小学新生甚至由于难以适应小学的学习方式而产生严重的抵触心理。

2. 幼儿园超标、超前学习现象严重

家长较强的教育忧患意识和教育焦虑,给我国的教育体系带来很大压力,导致幼儿园“小学化”现象严重,很多幼儿园存在超标、超前学习的问题。除了公办幼儿园,还有大量的民营幼儿园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在招生阶段就夸大超前学习的好处,过早地教授小学的课程内容,如拼音、计算、认字、写字等,让家长产生一种“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进而不断给孩子施加学习压力。这种做法只是让幼儿有了知识的短期记忆,并不能真正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不仅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規律,还给他们造成了过大的学习压力,甚至导致很多幼儿进入小学后出现学习困难、厌学等问题。

3. 缺乏系统、科学的幼小衔接课程方案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体系中,幼儿教育在历史上受重视程度较低,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缺乏长期积累,尚未形成完善的幼小衔接课程方案。幼小衔接是幼儿从学前以游戏为主的学习模式向小学以学科学习为主的学习模式转换的过渡阶段,幼小衔接工作不仅需要教授幼儿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行为规范。幼小衔接课程的设计和研发需要专业的教育人员和课程设计者参与,然而目前很多幼儿园和小学在此方面的投入不足,缺乏专业的课程设计和研发人员,导致无法制定出系统、科学的幼小衔接课程方案。当前许多幼儿园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并没有考虑课程的系统性,缺乏规划,随意性较强。有的虽然制订了教学计划,但缺乏实践研究依据,仅仅着眼于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幼小衔接课程的效果需要经过科学的评估和反馈才能不断完善,然而目前很多幼儿园和小学在幼小衔接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评估和反馈机制,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导致课程方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受到限制。

4. 家长认识片面,科学幼小衔接难以有效开展

部分家长由于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教育方式和方法等方面的认识不足,又担心幼儿在进入小学后无法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导致在幼小衔接过程中采取不科学的方法或过于急功近利。有的家长过于关注成绩,而忽视了其他能力,如社交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幼儿进入小学后出现成绩优秀但其他能力不足的问题。

三、促进幼小科学衔接的策略

1. 增强双向衔接意识

幼儿园和小学都要认识到双向衔接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衔接意识。幼儿园要注重培养幼儿进入小学所需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如良好的学习习惯、自理能力、社交能力等。小学则要关注一年级新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做到耐心引导和逐步过渡。幼儿园和小学之间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加强交流与合作,可通过定期召开会议、互访、共同开展活动等方式,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共同探讨教育问题,提高教育质量。此外,幼儿园和小学还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以增强双向衔接意识。例如:幼儿园可以设置一些与小学学习相关的主题活动,如“我要上小学了”,帮助幼儿了解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小学则可以开展一些适应性的活动,如组织新生参观校园、开展入学教育等,帮助一年级新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2. 避免超标、超前学习

幼儿园应该尊重、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合理安排幼小衔接课程,制订适宜的教学计划和内容,注重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护幼儿的身心健康,促进其全面发展,避免超标学习,避免超前学习。家长也要理性看待幼儿的学习进度,不过分追求成绩,避免给幼儿带来过大的心理负担和学习压力。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要引导家长全面、正确地看待幼儿的学习和发展,避免过度焦虑和过度追求成绩。

3. 制定系统、科学的幼小衔接课程方案

幼儿园应该制定系统、科学的幼小衔接课程方案,既包括知识技能的教授,也包括幼儿适应能力、行为规范的培养。幼儿园可以与小学合作,共同设计适合幼儿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使幼儿在进入小学后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首先,要明确幼小衔接的目标,根据幼儿和小学阶段的学习特点,制定一个系统、科学的课程体系,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估方式等方面。幼小衔接课程应该注重综合性,不仅包括知识的学习,还应该包括社会性、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例如:可以通过游戏、音乐、美术、体育等方式来促进幼儿的多方面发展。在幼小衔接课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理能力,更要注重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如通过模拟小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与小学师生交流等,让他们逐渐熟悉并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最后,建立一套评估机制,对幼小衔接课程的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帮助幼儿园和小学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及时调整和完善课程方案。

4. 提高家长的认识,科学参与幼小衔接

家长要认识到幼小衔接对幼儿的发展和适应能力的重要性,了解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以便更好地指导幼儿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逐步引导幼儿独立完成任务,如自己穿衣、吃饭、整理玩具等,这些基本的自理能力将有助于幼儿进入小学后更好地适应独立的生活和学习。要鼓励幼儿多与同龄人交往,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和学习效率提升。家长还要多关注幼儿的情绪波动和情感需求,给予幼儿足够的关爱和支持,鼓励幼兒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帮助他们及时解决情绪、情感上的问题。除此之外,家长可以参加学校的家长会、开放日等活动,与教师和校长交流,了解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从而为幼小衔接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支持。

5. 增加和均衡教育资源配置

教育部门一方面要积极建立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共享教育资源,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材料、师资力量等,从而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让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实施幼小衔接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而幼儿园除了积极响应教育部门的号召和举措外,也应认真引导家长参与幼小衔接工作,帮助家长了解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并鼓励家长参与幼小衔接的活动,如亲子活动、开放日活动、社区活动等,增强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信任和支持,同时也可以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发展情况和需求。

四、总结

幼小衔接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幼儿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幼小衔接的监管和指导,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促进幼儿园和小学的协作和交流。幼儿园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习惯,加强与小学的联系和合作,为幼儿顺利过渡做好准备。小学应该逐步调整教育内容和方式,主动适应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减轻刚入学新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家长应该积极参与幼儿的入学准备过程,了解幼儿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与幼儿园和小学保持密切联系。总之,通过加强幼儿园和小学的合作、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加强对幼小衔接的监管和指导等措施,幼小衔接得以科学、有效地实施,为幼儿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幼小幼儿园家长
我爱幼儿园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欢乐的幼儿园
我心中的好家长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爱“上”幼儿园
幼小衔接,学前准备知多少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