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古村落旅游经济发展路径探究
——以湖北省洛阳镇九口堰村为例

2024-04-06 15:25马雨滴
商展经济 2024年4期
关键词:旅游发展

马雨滴

(武汉学院 湖北武汉 430000)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产业的重要分支,其以体验乡村为主导,依托乡村特色的文化、林木、民风民俗等资源,打造乡村休闲旅游、文化体验游、农业旅游、森林旅游和民俗旅游等为一体的旅游模式,致力于推动乡村旅游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进一步肯定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在国家政策和战略的有力推动下,我国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相关数据调查显示,乡村旅游产业建设与发展,已解决超过17%的贫困人口问题。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如何通过乡村旅游助推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学者史学楠认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促进农业、农副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休闲用品和运输等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够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向高质、生态和深度方向调整和发展。乡村旅游能够吸引游客,增加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产品附加值,刺激农村经济的发展。此外,乡村旅游还可以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提供更多休闲娱乐项目和设施,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李德明等人认为乡村旅游是我国农村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乡村旅游,农民可直接从旅游产业中获得收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张成君、陈忠萍认为发展乡村旅游业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平衡生态、绿化国土,并刺激消费需求。对于拉动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活跃城乡文化、加强城乡衔接都具有积极意义;蔡文芳认为乡村旅游经济极大地推动了农村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与进步,也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政府应挖掘乡村旅游巨大的经济潜力,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促进作用,推进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湖北省随州市洛阳镇积极打造“千年银杏·随宿洛阳”的文旅品牌,逐步扩大洛阳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文旅品牌带领洛阳镇村民逐渐摆脱贫困。所属于洛阳镇的旅游古村落九口堰村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文化资源及特色民宿产业,2022年入选省级文化旅游名镇。该村著名的乡村振兴示范项目“百美驿站”是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支持的美丽乡村旅游扶贫创新项目,旨在通过“乡村旅游扶贫+”模式,促进贫困乡村与外界的交流和合作,助力农户创造可持续的收益,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此项目在九口堰村已经落地并成功运营。有效保护和传承了九口堰村的文化遗产,合理利用转化村落闲置资源策划文化旅游项目和特色种植产业及民宿产业的融合发展对于促进随南老区农村脱贫致富有重要意义。

1 洛阳镇九口堰村旅游资源分析

1.1 九口堰村区位环境

湖北省随州市洛阳镇九口堰村位于大洪山支脉白兆山脉中段,版图面积约为20平方千米。南靠方家冲、张家洼、北接张畈村、白鹤咀,东邻炮楼塆、向家塆,西与石人冲毗邻,位于洛阳镇以西约2千米处。九口堰村位于大洪山和白兆山结合部,位于襄广断裂带边缘,山体多为地壳的皱褶断块构成,山势高大趋缓,形体圆浑。村内张洛京公路穿村而过,东边与福银高速公路相通,西边通向洛阳镇著名的千年银杏谷景区。大部分房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背靠葱郁树林,池塘藏于村落中,银杏树绿叶覆盖,形成山水田园景观风貌,是一处绿色山水、村落民居与农业种植三者和谐共生的古村落。

1.2 九口堰村人文历史

九口堰村历史名称为孙家大塆,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是一处较为完整的古民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距今约270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于随南建立并发展随南白兆山抗日根据地,党中央的司令部和政治部设在孙家大院,此处成为中原敌后抗战根据地的指挥中心,新四军第五师在该村组建并发展壮大,著名师长兼政委李先念在该村任职,李先念、陈少敏、刘少卿等老一辈革命家在九口堰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据记载,从1939年至1945年,五师司令部、政治部在此处驻守达三年之久,是五师创立—组建—发展—壮大的重要时期。1942年7月,新四军第五师在此处粉碎国民党第三次反共高潮,是反共斗争的重要战场,在该村指挥“反围剿”并取得重大胜利。至今,新四军第五师12处革命遗址群仍然保持完整,并在此基础上修建了新四军第五师革命纪念馆。

1.3 九口堰村农业资源

九口堰村现有林地面积19156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林业资源十分丰富。据调查,九口堰村采取“村集体+基地+农户”的组织方式,该村以种植香菇为主导产业,现有140个大棚,种植袋料180万袋,年产值1600余万元。香菇产业是洛阳镇的主导产业,洛阳镇该地区成立了8个香菇专业合作社,带动了12个村庄的发展。同时,还建设了400多个生产大棚、6座烘干设施和20座冷冻库。全镇的香菇年产量累计达到500多万棒,有700多户贫困户参与香菇种植,户均增收5000元。贫困户逐渐实现脱贫。同时,九口堰村在香菇产业取得收益的基础上,开始发展生态采摘等休闲农业产业。村级集体经济为提高该村村民收入,流转200多亩闲置土地,重点发展猕猴桃、辣椒等特色种植。2020年,九口堰村开始建立起猕猴桃种植基地,经过3年的发展,2023年已种植猕猴桃30余亩,与市场监管部门对接,注册“红野溪猕猴桃”商标,年产量达到2万斤以上,为村集体增收近10万元。

1.4 九口堰村文旅资源

红色文化遗产是九口堰村文旅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位于曾都区洛阳镇九口堰村孙家大湾,九口堰村因曾经是革命军重要根据地而闻名。九口堰村作为原址、保持原样的革命旧址,历年来,革命基地不断得到修缮布置,还原新四军第五师司、政两部的办公和生活场景。孙家大院是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和政治部的旧址,至今一直在被修缮和保护。1982年,九口堰革命旧址纪念馆正式成立。1984年,李先念亲自题写了“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政治部旧址”的匾额。2015年,该村于革命旧址旁建立九口堰新四军第五师纪念园,以大量史实为基础,结合图文展板、实物资料和战时用品直观形象地展示了新四军在湖北的抗日历程。九口堰新四军第五师革命旧址现已成为著名的旅游景区,被评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国家国防教育基地”。每年有超过60万人次前来这里,缅怀先烈、瞻仰历史,并进行相关研学活动。

“百美村庄·大乐之野”旅游项目作为湖北省的第一个落地项目,打响了该村的文旅品牌。百美村庄项目是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发起的美丽乡村旅游扶贫创新公益项目,国家级资金的加入带领九口堰村打造“乡村旅游扶贫+”的模式,打造休闲旅游示范村,同时扩大了九口堰村的知名度,吸引大量游客入住百美民宿,为当地农户带来了可持续收益,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该项目占地约2000m2,项目包括26间精品民宿和1处游客接待中心、1座咖啡厅。民宿经营区已投资3000余万元,集合野有集、野有食、野有咖、草坪婚礼、树下泡池等多种乡村旅游新场景、新业态、新体验,并结合该村的红色文化资源,吸引美食博主入驻,成为网红达人、游客嘉宾打卡和直播的地点。

2 九口堰村旅游经济发展理念

2.1 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思路

传统古村落如同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坚持以整体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为辅,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九口堰村的保护重点是红色革命文物及相关建筑,从留住本土村民着手,一定要将村民放在主体地位,本土村民是当地文化文物的重要传播者和传承人,是保持村落生机活力的主力军,要鼓励当地村民参与到文化旅游发展中,激发村民的积极性。传统村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文化与农业、旅游产业的深融合、真融合、新融合。在实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将旅游经济的发展放在首位。具体而言,九口堰村要依托红色文化带动绿色资源发展,以该村红色文化产业为引领,引进电商和文创产品,借助湖北省乡村振兴基金及外部资源优势,强化文化产业的建设能力。同时围绕文化产业发展旅游经济的多元化格局,带动农业、民宿绿色产业的建设,丰富村落旅游的形式和种类,还要让来往游客真实体会到传统村落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延伸到地体验乡村生产生活,促进传统村落旅游经济产业的高层次、高质量发展。

2.2 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原则

在洛阳镇全域旅游发展格局逐渐形成的背景下,九口堰村要有效保护革命遗址的格局、风貌及周围自然景观等整体空间形态。传统古村落文化底蕴与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开发相辅相成,两者相互依存、共生发展。在发展中要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尊重传统、文化融入、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千年银杏·随宿洛阳”为村落旅游优质名片,以红色文化为核心元素,重点围绕“红色带动绿色”和“生态采摘植入”两大方向,通过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合理规划调整农业种植园区与旅游产业和革命遗址的位置来打造集聚效应,将九口堰村打造成远近闻名的红色研学、生态采摘、革命精神体验、户外拓展和野有食观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旅游聚落。

3 九口堰村旅游经济发展路径

3.1 旅游资源空间布局

根据九口堰村的资源分布、土地资源、森林资源、人口规模、内部道路和规划发展定位等方面的现状,使得该村的旅游发展可划分为五种模式,包括历史文化游、自然风光游、农耕体验游、民俗文化游和生态休闲游。这些模式的开发有助于充分发掘九口堰村的旅游潜力,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体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同时保护和传承九口堰的文化遗产。民俗文化游园区主要位于九口堰村古建筑群所在区域,该区域是九口堰村文化产业的核心区域,也是游客体验红色革命遗址的重点区域。在此区域建设游客服务中心、纪念园、烈士纪念碑、烈士公墓、抗大十分校等。生态采摘游主要位于张金公路南侧,距革命遗址群东南侧300米左右,在此区域主要发展猕猴桃生态采摘休闲观光农业。古镇建筑游区域主要沿张金公路两侧分布,是游客主要让游客体验孙家大湾土著居民日常劳动生产生活场景及孙家大湾传统建筑特色。回归自然游区域即为百美村庄·大乐之野项目所在地,位于其中广家和代家塆,距离钱冲古银杏国家森林公园直线距离不足500米。合理修建旧房子和规划民居,建成清新淡雅的民宿,内设咖啡馆、露天泳池等休闲区域。户外冒险游区域主要为九口堰村森林植被覆盖区域,是山林抚育、保护的重点区域,原则上该区域以原生态的自然景观植被景观为主,布置合理的安全防护设施区和自然冒险游径。

3.2 旅游产业体系建设

3.2.1 “红色”带动“绿色”,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建设休闲农业基地

依托九口堰村的红色文化,以水、土壤和植被等资源为基础,打造集生态采摘、农业观光、农事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如依托新四军第五师革命遗址群、猕猴桃生态采摘,将红色文化与现代生态农业相结合,合理安排文化体验园区和生态采摘园区,游客在体验红色精神的同时可体验采摘乐趣。同时,引入新观念、新思路、延续农业产业链,九口堰村可在已有猕猴桃种植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流转闲置土地并引入电商,扩大种植规模,建设绿色集中连片的产业基地,通过电商渠道招商引资,扩大资金来源渠道。

3.2.2 盘活闲置建筑空间,发展民宿服务产业

九口堰村存在的大量剩余劳动力为妇女和老人,外出打工村民较多,存在大量闲置的土地、民房及尚未开发的森林资源,村集体可通过收购大量闲置资源和森林资源,与推进关联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不断丰富百美村庄·大乐之野的民宿文化产业,发展森林康养、乡村旅游、户外冒险、休闲运动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提供就业创业机会,吸引人才、资本、技术向传统村落流入,同时也吸引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这种发展方式促进了农村旅游产业与文化和农业的融合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城乡人文沟通交流互动的进程,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双重效益。同时也保证民宿产业充足稳定的客源。

3.2.3 启动多项“红色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洛阳镇九口堰村作为保存完好的传统古村落,具备丰富的革命文化、丰富的红色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红色文化是助推该村经济、文化发展的核心力量,充分利用文化资源推动农业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构建九口堰村红色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以“红色文旅+文化体验游”“红色文旅+乡村生态游”和“红色文旅+研学旅行”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进一步激活丰富九口堰村红色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满足当今消费市场的需求多样性。

4 九口堰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

4.1 保护革命遗址群的建筑风貌,完善配套基础设施

对九口堰村革命遗址群进行整体改造提升,对古建筑旁的现代化建筑及与革命遗址群整体风貌严重不符的建筑和附近现代民居进行外立面修饰改造,使九口堰村的民居与革命遗址群保持较为统一的建筑风貌。加强九口堰村的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当地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同时修建通村公路道路设施,添置旅游公共厕所、停车场、旅游标识标牌、餐饮服务、住宿服务等方面的设施设备,完善旅游设施建设,创设良好的旅游环境。

4.2 确定投资与经营主体,发挥党建引领和村民共同开发治理模式

九口堰村文旅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和政府政策支持,需要确立投资与经营主体,对九口堰村进行系统、有序的开发。九口堰村形成以党员带动为核心,“村干部+片长+党员中心户+湾长”的网格化治理模式,村干部、片长、党员等作为古村落发展路径的规划者管理者,鼓励发动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治理,构建传统古村落共建共享的大格局,村“两委”作为党员带领的两大群体,号召乡贤能人捐款捐物,共同为乡村脱贫出力。

4.3 保护村落特色景观环境,塑造旅游文化特色品牌

严格保护九口堰村周边的林木资源和人文景观,禁止任何对山体保护不利的建设活动,以保护古村的历史地理环境和宏观生态景观。同时,乡村旅游经济发展需重点突出文化特色,塑造地域特色品牌,实现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保留九口堰村浓厚的乡村文化印记。同时深入挖掘乡村深厚的文化底蕴,将革命遗物、特色文化等作为旅游资源,融合时代元素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政府部门应加强资金支持力度,侧重革命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以合理适度开发为原则,弘扬红色革命文化,形成乡村旅游文化品牌。

4.4 加大金融体系建设,丰富融资方式

传统古村落经济的发展要立足于乡村金融市场的实际发展情况,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和方式。一是打造传统古村落金融市场的营销环境,逐步扩大金融支持规模,村委会需要带动村民支持鼓励乡镇银行的发展,依托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推动乡镇金融网点的建设,搭建融资渠道,为社会资本向农村地区流入搭建良好的内部环境;二是坚持以完善金融服务为导向,重点解决旅游产业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三是提高村民投资理财能力。定期宣传理财产品,使村民的资产实现增值;在贷款层面,在国家基准利率的基础上适当降低贷款利率,在农业基础设施、道路交通设施方面降低金融信贷门槛,增强村民的储蓄与信贷能力,提升农村金融的经济效益转化。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实现乡村脱贫、农民致富、产业结构转变的重要工程。乡村旅游产业的与文化产业、农业产业融合的特点决定了乡村经济有利于促进新业态的产生,对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红色带动绿色发展”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体现了九口堰村作为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在激活当地资源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为随南老区及其他乡村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参考案例。同时,九口堰村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村民的支持配合和外部资金的扶持,从基础设施、文创产品、特色品牌、管理体系等方面做文章,由此实现乡村旅游产业规范化可持续性发展,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旅游发展
我们一起“云旅游”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小A去旅游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旅游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