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与发展探索

2024-04-06 15:25吕厚丽
商展经济 2024年4期
关键词:普惠金融服务三农

吕厚丽

(贵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贵州黔南 558000)

1 新发展格局下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与发展研究意义

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是指农村普惠金融互联网与金融机构普惠金融深度融合后形成的新型金融产品,帮助金融机构提升为农村群体提供金融服务的水平,成为金融机构开发农村蓝海市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18年围绕“三农”主题出台一号文件,可见“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重中之重”的地位,可以说乡村振兴和农村区域的现代化实现是中国全面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正式颁布。文件确定了两条重要的底线任务:其一,必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其二,在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中,必须保障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文件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必须实现“两新”:其一,乡村振兴工作取得新进展;其二,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加大农村普惠金融的实施力度,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效举措,其中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是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和“三农”领域的实现形式。

2 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我国的农村普惠金融在国家大力推进“三农”发展的战略中已经发展多年,近年来国家多项文件政策中均提出要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促使农村金融改革创新。随着互联网数字经济的发展,一方面,金融机构正向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的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和互联网进行深度数字化融合;另一方面,一些数字化金融服务形式兴起,各种网络融资平台,淘宝、抖音、拼多多等网络交易平台,物流运输迅速发展等配套设施的兴起,让数字金融市场活跃起来。

2.1 国家对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提出新的要求

在2022年的一号文件中,中央再次对数字技术进入乡村提出重要指示,对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提出新的要求,用金融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金融的发展已到关键节点。文件要求坚持以服务“三农”、服务“小微”为根本宗旨,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为根本任务,大力发展实现乡村振兴重要战略的全方位普惠金融,持续推进农村数字化改革,加快建设治理健全、资本充足、“支小支农”,符合地方区域特色的现代中小金融机构。

2.2 农村区域支付环境建设取得重大成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部署,为城乡居民缩小收入差距提供了重要渠道,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是因为农业农村的发展是推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现代化的短板和弱项的重要手段。农业产业振兴需要金融活水的持续支持,“三农”业务的推动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注入。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在大数据发展背景下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赋能,可进一步提高农民、涉农小微企业、农村贫困人口等群体的金融可得性和满意度,有利于缩小城乡金融服务差距。通过扩大正规金融服务在“三农”领域的覆盖面,不断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共享发展和共同富裕中的作用。

据央行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末,农村地区网银累计开通数量达到8.1亿户、手机银行累计开通数量达到9.4亿户;农村地区特约商户达到686.1万户、农村地区ATM机达到36.8万台、POS机收单达698.8万台;助农取款服务点设立89.33万个,覆盖村级行政区达到51.9万个,覆盖率达99.3%。2020年,助农取款服务点共办理支付业务3.99亿笔,金额3531.24亿元,较2011年助农取款服务的244.24万笔、7.61亿元分别翻了164倍、464倍。

2.3 数字化普惠金融创新多种金融服务方式

网络大数据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提质增效,激活农村市场经济活力,新型农村休闲农业、民宿经济、乡村旅游等新业态蓬勃兴起,快递运输业的发展、网络的普及让农村各类优质特色产品走出农村、走向市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便利性也不断提高。通过以互联网大数据为载体、云计算、智能手机电脑等为终端的金融科技手段,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降低了农业产业的金融服务门槛和交易成本。各个金融机构的下沉,从线上和线下提供金融服务,对解决当前农村金融需求有重大意义。目前,数字普惠金融在服务“三农”问题上主要有以下几个切口:数字平台、数字产品、服务模式。各金融机构围绕日常消费支付、便民生活缴费和投资理财的金融服务要求,所搭建的平台汇聚了支付、融资和消费多种功能。现在各大媒体信息网络平台的推广深受人们推崇,“抖音”“快手”“微信视屏号”“公众号”等的普及、直播业务的兴起、物流的快速发展也成为乡村振兴的主流。

3 新发展格局下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正处在蓬勃发展阶段,高速发展也伴随着一些问题与不足,农村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降低“三农”产业的交易成本、支撑农村数字经济增长、促进农业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同时,数字普惠金融对网络基础设施、经济金融环境、“三农”主体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这些要求未被满足时,就会出现普惠金融发展的地域分化、服务深度不足、数字金融排斥、潜在金融风险升高等新问题。

3.1 农村区域的普惠金融发展较慢

金融是农村经济重要的助推动力,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落实,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三农”领域对金融的需求也呈现日益旺盛的发展态势。经过国家政策的引导,各金融机构下沉农村市场,增设农村区域站点,我国已初步形成覆盖面广、纵向发展深入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同时,对比城市,农村获得的金融服务仍未满足其实际需求,因农村资产交易面窄、估价困难、交易平台和交易场所建设不达标,农村金融资产支持“三农”业务发展力度较弱,现阶段的农村数字化普惠金融服务暂时无法满足农村市场的发展要求。

3.2 区域性普惠金融发展不均衡

受制于区域电子商务和金融发展水平,发达城市数字率先应用和普及金融技术,导致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金融资源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配置不均衡。这种情况并未因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而得到根本改变,城市经济繁华、资产“反哺”融资需求的能力较强;农村资产交易面窄、估价困难、交易平台和交易场所建设不达标,导致农村金融需求一直未得到满足,进而影响农村地区数字金融服务的广度与深度。因为信息不对称,农业产业本身的经营风险较大,农村区域经济体量广而分散等,数字普惠金融的潜在风险在“三农”领域的支持中有所放大,各家金融机构迫于资产质量的考虑,不敢加大对“三农”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快速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是对科技监管的重大挑战,市场秩序建设、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都将对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形成一定的限制。

3.3 农村区域的普惠金融投入产出比例不均衡、投入产出效果慢

农业产业金融需求整体体量大、单个数额小、需求周期长、客户分散面广、无法提供足值有效担保等特征,使得传统的农村金融服务无法满足农业产业的实际需求。农业产业生产产品是否符合市场需求、农业产业发展滞后、农业产业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多种问题,农村区域的普惠金融投入产出比例不均衡、投入产出效果慢。通过“数字+金融+产业”实现数字普惠金融助力农业产业化,对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通道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目前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各个金融机构数字普惠产品呈现百家齐放的场景,但实际使用率、覆盖面并不高。一方面,农民数字金融信息来源少,通过数字金融服务平台获取贷款、支付、理财等金融服务的意识不足,互联网参与度较低;另一方面,很多金融产品的设计未贴合农村金融需求市场,多数照搬照套,与农村市场匹配度不高。

4 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创新与发展思路

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支撑农村数字经济增长、促进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创新发展。同时,农村普惠金融将普惠金融与“三农”问题融合,有助于提高农民幸福感、促进农业发展、振兴乡村经济。

4.1 加大财政政策对农村区域的扶持力度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必须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各级财政应加大对农村区域发展的扶持力度。近年来,国家发展战略中坚持把乡村振兴摆在优先位置,加快农村经济建设、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强化乡村振兴。根据农业农村部《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2年)》数据公布,2021年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财政投入占国家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的1.8%。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地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数字乡村,财政资金“四两拨千金”的撬动作用得到较好发挥。2021年全国用于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社会资本投入为954.6亿元,县均社会资本投入3588.8万元、乡村人均投入135.2元,分别比2020年增长了17.2%和24.0%。在财政投入方面,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公共财政向“三农”更大力度地倾斜,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主要经济来源。

4.2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落实普惠金融服务

金融机构要加大落实普惠金融服务工作力度,由当地政府机构牵头,各金融机构参与配合建立与本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让农村群体和涉农各类企业享受到符合自身需求的金融服务,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帮助“三农”提高自身获得金融机构支持的能力。引导金融机构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下沉农村市场,设计符合乡村市场的信贷金融产品,帮助农村区域的民营和小微企业、涉农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农村专业合作机构、农户等获得合理成本的信贷支持。各家金融机构在探索普惠金融实践过程中要抓住关键,运用大数据技术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根据大数据分析实行智能风险管控,将风险底线和风控标准嵌入系统,通过“背靠背”评议等线下调查手段、大数据选客等线上调查手段、植入模型化系统排险及智能化预警避险等全流程风控机制,整合小微企业信息,广泛连接税务、工商、人民银行征信、法院执行情况查询等外部公共信息,评估客户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为客户精准“画像”,使广大小微企业获得融资。丰富线上金融产品,提高“三农”融资效率,降低涉农企业融资成本,同时加强金融机构考核评估。金融监管有关部门要对区域内金融机构制定合理的服务乡村振兴的考核评估办法,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设置农村地区银行网点数、农村存贷比等指标,对银行机构服务县域、支农支小等方面进行考核。

同时,对金融机构向农村区域投放贷款的各种优惠和扶持政策,促进金融机构深入农村、服务农村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例如,对金融机构大数据技术的研发投入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对农村市场的信贷投放所得给予政策性税收优惠或补贴等。

4.3 不断加强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金融科技运用能力

根据农业农村部《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2年)》数据,截至2021年底,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实现全覆盖,全国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100%,通光纤、通4G比例均超过99%,基本实现农村城市“同网同速”。5G加速向农村延伸,截至2022年8月,全国已累计建成并开通5G基站196.8万个,5G网络覆盖所有地级市城区、县城城区和96%的乡镇镇区,实现“县县通5G”。面向农村脱贫户持续给予5折及以下基础通信服务资费优惠,已惠及农村脱贫户超过2800万户,累计让利超过88亿元。2021年,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接入互联网移动电话229部,比2020年增长4.4%。截至2022年6月,农村网民规模达到2.93亿,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8.8%,是“十三五”初期的两倍,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差距缩小了近15个百分点。在农村地区建立规模化、系统化、数字化、专业化普惠金融服务模式,并持续进行维护与更新,通过金融科技向农村产业发展赋能,逐步解决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和需求不平衡的问题,使广大农民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时代福利,解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经济供给跟不上的矛盾,让农民也享受到优质、贴心、成本低廉的普惠金融服务。

首先,有关部门牵头多方,共同发力打造村镇级数据共建共享平台。“三农”主体“融资难”的核心问题是农业产业信息标准化难以建立、农村金融资产交易难、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及农村信用数据缺失严重。要解决根本问题,各级地方政府需要牵头建立省、市、县、乡、村级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利用多元化的信息收集渠道整合数据信息,特别是政府掌握的农村居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婚姻、社保、工商登记、新农合、林权登记、农业补贴、税收登记、家庭人口信息等基础信息,经过脱敏处理后导入数据库,作为基础信息建立,并在后续过程中结合农户的其他信息进行不断完善。金融机构可在该平台上通过农户授权提取农户基础信息,并通过开放共享相关涉农数据完善主体信用画像,精准为“三农”主体提供金融服务,推动政务信息与金融信息互联互通,着力解决农户“融资难”的核心问题。在宣传中,大力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的建设,通过不断的授信、沟通、整合,建立农户的信用意识、外源融资助力生产发展意识,提高农户的金融素质。

其次,激活农村金融资产,规范农村资产交易市场。由地方政府牵头,以县域为区域划分,优选部分县域开展农村土地交易市场试点,在乡镇成立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建设土地流转市场,系统组织统一规范化,提高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交易的信息透明度及互通度。建议由政府牵头组织设立公平、公开、信息透明的农村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平台可引进具备专业产权评估能力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区域内资产做出公正的价格评估,提供农村金融资产信息发布、评估、交易、登记管理等服务,促进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等金融资产的抵押担保、流转等交易方式,解决金融机构因农地经营权抵押再流转产生的交易费用高、效率低下、道德风险高等难题,让金融机构能够踏踏实实地接纳农村金融资产的担保,帮助盘活农村自有金融资产。

再次,加大金融科技发展投放力度,助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打通快车道。如今的网络技术越来越发达,如果在农村普惠金融领域,就能有效实现信息基础建设的快速发展,让金融服务在智慧农村建设和农村征信体系建设中打下坚实基础。大数据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已经为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铺垫了坚实基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解决了抵质押物风险监测问题,大数据技术让农村金融风险更加可控,云计算技术打破资源间共享壁垒的同时,有效降低了投入成本。同时,在成本端,需要加大农村地区网络使用成本的降费优惠力度,让农村充分享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时代红利。

最后,鼓励各家金融机构下沉农村市场,深入调研,多途径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业务。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各家金融机构纷纷响应,把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作为落实金融机构使命的业务重点。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部分商业银行也在创新多种服务模式,利用金融科技手段,通过“渠道下沉、服务下沉、产品下沉”不折不扣地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工作。国家可在政策层面从税务优惠、支小助农等再贷款上降低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引导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符合区域特色的农村金融服务。同时,在监管层面上,监管机构引导金融机构的网点向乡镇延伸。

5 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普惠金融将普惠金融与“三农”问题相融合,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民幸福感,在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振兴乡村经济、提高农户家庭收入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同时,想要充分发挥农村普惠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提高农村普惠金融在“三农”领域的使用深度和广度,仍有许多困难需要解决。因此,加快农村市场秩序的建立、“三农”金融产品的创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立,更重要的是提高“三农”主体自身的金融素养,培育“三农”主体内部造血的能力。数字化普惠金融是金融科技在农村新兴产业与农业科技革命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完成国家“十四五”规划、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径。

猜你喜欢
普惠金融服务三农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