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棉花田间栽培技术提高区域种植经济效益的建议

2024-04-08 13:14张增先
农民致富之友 2024年7期
关键词:覆膜尿素棉花

张增先

棉花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在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其产量对农民的收入和人民的生活品质有着较大影响。为进一步提高棉花的产量及品质,要从区域种植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科学化管理,掌握高产、稳产的关键技术,为棉花栽培创造良好环境。本文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分析了栽培管理技术,并对其未来发展提供了建议,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一、棉花田间栽培管理技术

1、棉花田间栽培技术

首先,要提高棉花产量,需要在播种前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因此,种植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具有较高抗性的棉花品种,避免在生产中由于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导致棉花减产。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气候环境都存在着差别。因此,要使棉花获得较高的产量,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对种子进行科学的选择。通常情况下,种植人员应选择植株高大、抗病虫害的棉花品种,植株高大不仅可以使叶片获得更多的阳光,更有利于光合作用的形成,同时还可以减少病虫害入侵。目前,我国的棉花市场上已经出现了许多新型品种,种植人员也可以通过分析其特点,挑选出最适合自身种植的品种。但要注意,由于培育新品种的经验过少,在培训前要先在农田周边划出一小片试验田,观测其生长状况,再综合各方面因素,决定是否大规模推广该品种。其次,合理的播种时间是棉花产量和质量的重要保证。在种植前要选择适宜的播期,确保棉株能够结铃,提高单株结铃数,保证植物的光合效率,为实现棉花的高产稳产奠定基础。在实际生产中,棉花从播种至出苗需10—20天,≥10℃活动积温170—300℃;幼苗出土至萌芽期为30—38天,≥10℃活动积温700—900℃;其花芽分化至开花期需25—30天,其中≥10℃活动积温高于600℃;花期至吐絮所需的时间为55—65天,≥10℃的活動积温高于1400—1650℃。最后,要注意选择合适地块,要把种植区域选在土壤结构好、养分充足、地势平整、排水便利的区域。在播种之前,要先将田地清理干净,将残留的残膜、秸秆等杂物全部清除干净,然后用旋耕机将土地翻松,深耕的深度要达到25cm以上,同时要保证耕作的深度和紧实。耙地前,要根据土壤肥力的实际情况施入基肥,并喷洒对应的除草剂,利于种子萌发。为了保证棉花能够高产优质,种植人员应选用有机肥或农家肥。施肥量应控制在1000—2000kg/667m2,根据土壤肥力水平的不同还可以添加适当的微量元素。除有机肥外,还可施用腐熟油脂残渣100—150kg/667m2、尿素40—45kg/667m2、磷酸二铵20—25kg/667m2、硫酸钾8—10kg/667m2、锌肥1—1.5kg/667m2。另外,施肥次数要准确合理,第一次施用尿素时,其施用量应该控制在3—5kg/667m2,于盛蕾期至初花期施用,其后于始花至盛铃期施2—6次,6月中旬到7月中旬再次施加尿素,每次施入20—25kg/667m2。

2、棉花田间栽培管理

①栽培管理播种方式

针对试验地的土壤肥力状况,要采用适宜的播种方法,合理地控制栽植密度。在株高上,采用63cm的标准,采用宽窄行带状种植,行间距控制在61—65cm,株高控制在38cm左右,株距控制在9.0—9.5cm,收获株数保持在11000—13000株/667m2的标准。

种植人员要严格遵守种子的播种要求。在播种时,要精确地控制好种子数量,不能过多或过少。精量播种机在播种时要确保地穴的覆盖率在95%以上,尽量减少空洞率,空洞率不得大于3%,播种深度要控制在3cm左右,播种后要及时覆土,覆土厚度要适量,平均为1.2cm左右。

②前期田间管理内容

首先,种植人员要时刻关注幼苗的生长状况。采用滴水发芽时,要根据地区的气候和温度条件,进行适当的洒水操作,播种后要及时设置滴灌设施,滴水量控制在15m3/667m2。在滴水时,还应追施磷酸二氢钾,或施入腐植酸肥料,以确保种子能顺利萌发,对壮苗起到促进作用。

其次,要做到科学控制棉花种植。目前,大部分的棉田都已经实行了机械化种植,用机械化操作取代了传统的人工工作。在栽培管理方面,要根据机械采摘的需要,把第一果枝高度控制在20cm左右,苗期可以根据棉花的生长状况进行控制。另外,在二叶期可以对其施药,适量降低氨的使用量,使其维持在0.5—1g/667m2水平,再配合100g磷酸二氢钾使用。

最后,翻耕除草。在棉田播种后,要注意从浅到深的原则,中耕的次数不得少于2次,第一次中耕深度应控制在8—10cm,第二次则应该在12cm左右。

③中期田间管理内容

首先,降低有机胺的使用量是化学控制的基本原理,并应根据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提高其适应性。在棉花蕾期至初花期,最少要进行3次化控,同时逐步降低胺的用量,可以按1—3kg/667m2再与22kg清水混合,在花铃期化控4次,胺用量要控制在3—5kg/667m2。其次,要注意肥料的使用。根据棉花生长状况,合理施用尿素,分时期施加7次。第一次在蕾期施加尿素2—3kg/667m2;第二次为盛蕾至初开花期,追施尿素4—5kg/667m2;第三次是在初花期至盛花期追施3—4kg/667m2,并追施磷酸二氢钾;第四次花铃期追施尿素4—5kg/667m2,同时配合磷酸二氢钾;第五次盛花期追施尿素5—6kg/667m2,再次喷施磷酸二氢钾;第六次结铃季施加尿素2kg—3kg/667m2;第七次生长期与第六次相同,再次施加尿素2—3kg/667m2。最后,要进行打顶处理。打顶时单株的留果枝最少不少于7个,打顶后株高要控制在70cm左右,打顶时间则是在每年的6月末到7月上旬进行。

④后期田间管理内容

棉花大田中可施用适当的落叶剂,对于长势旺盛的、晚熟的、喷施时间过晚的、营养体过大的,都可适当多施落叶剂。在采收时,要确保棉花的脱叶率达到90%以上,吐絮率则要达到95%以上。棉花收割后,要充分回收田间的杂物、秸秆、残膜等,保证收净率达到90%以上,并进行适当的施肥翻耕,同时视天气情况进行冬灌,保证种植土壤的稳定性。

3、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

棉花常见的病害主要有枯萎病、立枯病等。枯萎病在棉花栽培过程中较为常见,危害性较大。棉花植株染病后会出现叶片枯萎黄化的情况,严重时叶片会呈现紫色,植株出现死亡情况。防治枯萎病一般需要在植株越冬前将种子和土壤采取消毒处理,并通过规划种植密度降低枯萎病发病概率。立枯病也是棉花栽培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病害,受环境的影响较大。若是在棉花出苗后1月之内常出现阴雨天气,极易爆发立枯病。该病害的传染性较强,一旦出现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防治立枯病需要在种植前完善整地工作,并合理施加基肥,如腐熟有机肥或菌肥。

棉花常见的虫害主要有棉蚜虫病、棉铃虫病等。棉蚜虫病常出现在棉花幼苗时期,其大面积啃食棉花叶片,直接影响幼苗的成长发育,甚至虫害严重时还会导致棉花的花铃期推迟,造成棉花减产。防治蚜虫需要合理使用杀虫剂,喷洒到棉花植株上,可以有效控制棉蚜虫病。棉铃虫病在棉花花铃期较为常见,该害虫主要啃食棉花的花蕾、花铃等,危害性较大。遭受棉铃虫啃食后的花蕾均会掉落,且植株上会残留虫孔,降低棉花抗病虫害能力。防治棉铃虫可以采用物理手段,该害虫趋光性强,可以在夜间利用黑光灯捕杀。此外,还可以利用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如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等。

二、棉花栽培管理技术发展建议

1、选育优良品种

要提高棉花产量,需要在播种前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为减少因外界干扰而导致的减产风险,种植人员可选用对病虫害有较高抗性、对环境适应性较强的品种。此外,要使棉花获得较高的产量,还需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科学筛选棉花品种。在我国,棉花生育期为五个半月,在此期间,极易发生病虫害影响棉花的产量与品质。因此,在选择市场上已存在的棉花品种时,要在专家的指导下,挑选出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棉花种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棉花的品种也在不断增加,其中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品种,这些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可以使棉花的生长发育更安全,而且还能保证棉花具有更好的纤维质量,推动棉花行业的发展。以中棉所12和苏棉1号为例,在播种前先将棉籽晒种,历时2—3天,可采取催芽法,以增加种子萌发率,确保种子发育成壮苗,达到早发高产的目的。此外,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优质壮苗,保证棉花的高产。

2、因地适宜栽培

目前我国的棉花种植成本较高,经济效益低下,针对这种情况,相关学者重视研究地膜栽培技术,尝试通过技术创新改善棉花种植效益低下的情况。但在应用地膜栽培技术时,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棉花品种。一般情况下,棉花成长各阶段中育苗期受环境的影响较大,重视此时的棉花植株管理和培育有利于提高其成活率,增加棉花产量。具体而言,要把握棉花播种的时间,当地的地温基本维持在15℃以上时,可以开始播种。以北方地区为例,一般在4月中旬左右。在播种前要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交通便利的地块,并深耕地块施加基肥增加土壤肥力。要合理配比氮、磷、钾、硼等元素的比例。在播种前1天傍晚将苗床浇透水,次日上午进行播种工作。每钵播种子1粒并用手指将其按入穴中,用细土覆盖,直到填满缝隙,盖土厚度在1—2cm即可。盖土完成后及时用杀菌剂和杀虫剂等完成消毒。完成地膜覆盖的苗田,要在子叶逐渐变绿后放苗。若是放苗时间过早会导致幼苗死亡,时间过晚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因此在种子发芽、根系下扎时及时扒开播种孔上覆盖的薄土,促进棉苗的生长。一般放苗时间选在晴天,若是当地出现高温情况,要尽早放苗,避免因温度过高出现烧苗现象。等到棉苗叶片上的水分蒸发完后,应及时用细土封住播种孔。

3、加强田间管理

在棉花种植期间加强田间管理,一是要从施肥入手,确保棉花生长过程中有足够的养料,达到丰产丰收的目的。追肥主要在棉苗的花铃期,一般每亩地施加复合肥25kg即可,在施肥时要控制肥量,尽量避开叶片浇撒。若是苗田出现缺氮或发生早衰情況,可以适当施加1%尿素溶液。每亩地施加的溶液量在60kg左右即可,7天1次,连续喷洒2—3次。在田间管理时,管理人员应时刻注意棉苗的生长情况,及时补齐其生长所需营养,促进其健康生长。二是重视蕾铃管理,避免出现大面积蕾铃脱落问题,达到扩大产量的目的。具体而言,栽培人员要明确造成蕾铃脱落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根据棉花的生长规律,结合外界因素选择合理的措施促进棉花生长。要确保栽培过程中给棉花提供足够的光照、温度、水分等条件,减少蕾铃的脱落。三是要加强植株形状的控制,需要人工操作完成棉花摘心工作,在日常管理时适当喷洒生长调节剂。此外,还应为棉花生长提供良好的通风环境,确保株型符合棉花生长需求。四是要重视水分管理,棉花生长期间需水量较多,但不同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灌溉措施。一般情况下,灌溉时间应选在午后12:00—13:00之间。若在田间管理期间发现有棉苗蔫萎的情况,要及时灌溉。

4、提高人员素质

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当地种植人员的技术培训与指导,加大棉花种植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提高基层农户的整体素质。地方政府要根据当地的棉花种植状况,制定一系列支持政策,同时应转变基层种植观念,详细解释采用高产栽培技术的好处,还可以派遣专业技术人员下到田间,为基层人员解答技术应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要激发基层种植人员的参与热情,提升其主动性,使其按照新技术方法的应用需求,规范操作种植,达到对整个生产过程的精细化、科学化管理。当在技术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专业人员要及时解决,让高产栽培技术得以有效地运用,推动区域内的棉花种植产量持续提高,提高农民收入。想要实现棉花高产栽培技术的有效运用,必须要让地方部门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在技术的实际推广与应用上增加资金的投入,确保技术的应用具备良好基础。同时,在资金充足情况下,技术人员要加快对优质高产棉花品种的研发创新,保证新品种能够符合本地区域种植的条件。相关部门要对棉花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对不同种类的棉花进行精确分区,实现棉籽的高产优化,增加种植效益,使更多的基层农户能够亲身体会到高效栽培棉花的重要性。

5、栽培技術研究

棉花作为一种大面积作物,需要专业的集成化装备与技术,但目前我国仅新疆地区实现了集成一体化栽培,其余地区尚未形成大规模的栽培体系。此外,我国的棉花栽培技术还存在着布局不合理、恶劣气候、土壤条件等问题,难以实现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专业人员应加强对棉花栽培技术的研究及推广。

高效化栽培技术是通过采用棉田高效多熟立体种植模式,以实现棉花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来充分发挥各区域棉花生长发育的生态优势。要建立棉花立体种植低污染系统,搭配适宜的配套品种及生产工艺框架,达到一年多熟的目的,实现全年综合效益最大化。可以建立适合棉花优质品种生长发育的生长环境,明确其生长发育特征及水肥需求量,合理调控群体,同时可以采用促早熟栽培技术,挖掘棉花品种的高产潜能,实现优质棉花生产质量与内在质量的优化。要适应农业种植的新形势,提高棉花高产高效的种植技术,使我国棉花产业得到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棉花栽培技术的不断精进,覆膜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采用覆膜技术能够有效节约棉花生产成本,同时促进棉花的生长发育。但该技术在实践中要考虑其实施效果,在不同的地区,其应用效果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若不综合考虑当地的农业现状,会严重影响其应用效果。要按照不同区域对棉田土壤环境作出适当调整,为推广覆膜栽培提供有利条件,保证棉花产量稳定增长和经济效益最大化。此外,在应用覆膜技术时,要科学地选择覆膜的种类、覆膜材料和覆膜的使用要点,确保覆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为实现棉田的高产稳产奠定坚实基础。

棉花种植的肥效管理对其种植影响较大,种植人员应注重肥效管理。前期土壤施肥是在上年犁地前,对土壤施加有机肥1000kg或油渣80—100kg,磷酸二铵15—20kg,尿素10—15kg,硫酸钾5kg,以此有效改善土壤环境。在施肥的过程中,要侧重平衡施肥、以产定肥。通常的计算依据是以每产100kg皮棉,需15.4—15.6kg纯氮、4.7—5.6kg纯磷、7kg纯钾计算施肥量。

综上,棉花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历来为广大农民及相关部门所重视。要想提高棉花的产量,就需要对其全生育期具有一定了解,并采用适当的管理方法,对棉花种子科学处理。在选择棉花品种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强高效率的技术研究,在种植中强化对棉花的田间管理,达到提升棉花种植技术的目的。

(作者单位:257500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黄河口镇人民政府)

猜你喜欢
覆膜尿素棉花
棉花是花吗?
苹果秋覆膜 树体营养好
挖掘机尿素喷嘴散热改进
尿素涨价坐实的两个必要条件
棉花
乱七八糟的“尿素”是该好好治一治了
基于SLS覆膜砂的无模铸型快速制造
尿素持续低迷 业内“赌”欲殆尽
花生新品种锦花20覆膜栽培技术
杂豆全覆膜综合配套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