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科学运用技巧的深入探究

2024-04-08 13:14王野
农民致富之友 2024年7期
关键词:玉米种子黑龙江省高产

王野

现阶段我国生产技术水平高速发展,在农业领域体现为多样化高产种植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达到了提高农作物产量与质量的目的。黑龙江是我国玉米的主要产区之一,加强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应用能够充分利用该地区的自然优势,为玉米生长创设良好的生长环境,推动玉米种植产业向着现代化、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因此有必要对黑龙江地区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应用要点进行深入探究,保障高产种植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为玉米种植户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一、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应用价值

首先,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在黑龙江地区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玉米的产量与质量。一方面,玉米高产种植技术能够指导种植户根据环境条件与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宜的良种,为产量的提升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精细化的田间管理能够提升玉米的出苗率,同时为玉米植株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稳定其生长状态。

其次,玉米高产种植技术还能减轻玉米种植户的负担。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应用能够提升玉米种植的机械化水平,在播种、灌溉、收获等环节减少人力的投入,同时提升生产效率。不仅如此,玉米高产种植技术还能优化玉米种植流程,以此节约玉米种植的时间成本,节约体力劳动,减轻玉米种植户的体力负担,多方面減轻玉米种植户的负担。

最后,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应用能够为技术的持续更新提供助力。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应用方法较为灵活,应用范围也相对广泛。技术人员能够以从玉米种植的过程中收集相关数据,为技术的后续的调整与优化奠定基础,推动玉米种植产业的蓬勃发展。

二、黑龙江省自然环境特点

黑龙江省地处我国东北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此降水集中在夏季,有着明显的雨季,雨热同期,无霜期较短。黑龙江省境内有着丰富的水文条件,跨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绥芬河四大水系。不仅如此,黑龙江省土壤类型为黑土,有机物充足,土壤肥沃,农用土地面积为3950.2万平方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3.5%,为玉米种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充分发挥自然环境优势,黑龙江必须加强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应用。

三、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应用要点

1、合理选择种植地块

玉米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喜温喜湿,根系发达,生长过程中对水分的需求量较大,但对光照与土壤环境的要求不高,因此适应力较强,在我国各个区域都有种植。正是由于玉米的生长习性,在种植玉米时需要选择合适的种植地块,使种植环境满足玉米的生长需求,并做好相应的翻整工作。

首先,种植玉米的地块应当尽可能保证平坦,同时临近水源,如果存在坡度,也应当尽可能控制在15°以内,避免自然重力导致水分流失。其次,玉米种植户应当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确定土地的翻整方法与具体的翻整频率。以黑龙江地区为例,该地区主要土壤类型为黑土,腐殖质含量高,持水量大而排水性较差,因此在整地过程中需要关注起垄作业与镇压保墒环节,避免土壤中的水分大量蒸发流失,同时通过定期进行翻土与覆土提升土壤的排水保肥能力。

2、因地制宜选择良种

玉米的产量及质量与玉米品种的选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只有选择与种植地自然环境条件相适应的品种,才能保障玉米植株的生长状态,为增产增收打好基础,因此黑龙江省的玉米种植户应当因地制宜选择良种。结合上述黑龙江省的自然环境以及有关部门公布的玉米病虫害数据,能够分析得出适宜黑龙江省的玉米品种应当具备以下特点。

第一,玉米应当具备更好的抗倒伏性。倒伏是玉米各个生长阶段都有可能发生的问题,高产玉米品种应当进一步强化玉米地上部分的气生根,起到防止玉米植株倒伏的作用的同时提升玉米根系汲取营养物质的能力。玉米的抗倒伏能力还与其茎秆下部节间距有关,节间距小则抗倒伏能力差,节间距大则抗倒伏能力强。另外,玉米茎秆的强度与韧性同样是影响玉米抗倒伏能力的因素,茎秆硬度和韧性越差,玉米植株出现倒伏问题的概率越高。

第二,玉米应当具有更好的保绿性与抗病性。保绿性是判断玉米植株生长状态的直观指标,体现玉米植株在生长后期叶片的综合体征,叶片状态越好,保绿时间越长,叶片光合作用的效果也就越好,能够为玉米籽粒灌浆提供助力,以此提升玉米的质量。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北端的玉米产区,受到当地气候与自然环境的影响,黑粉病、顶腐病、蚜虫、钻心虫等病虫害高发,对玉米的产量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选择的玉米品种也需要针对性地强化对常见病害的抗性。

第三,玉米植株的形态也需要与生长环境相适应,需要选择叶片面积大,植株整体株型紧凑耐密的品种。叶片面积同样会影响到玉米植株光合作用的效率与时间,带动玉米群体总体光合生产能力的提升,实现对光合作用产出养分的合理分配,提升玉米果实的籽粒产量。黑龙江省生态环境较为复杂,不同区域间的自然环境也存在差异,很难完全满足玉米高产的需求,因此想要尽可能提升玉米的产量,就应当选择紧凑型品种,提升玉米对不良生长环境的适应性。比如,当玉米遭遇干旱问题时,需要选择散粉期集中,花粉量大且耐高温的品种。最重要的是紧凑型玉米品种能够在同样的栽培条件与生长环境下栽种更多的植株,提升玉米的单位面积产量,实现高种植密度下的玉米高产。

3、预先处理玉米种子

为提升玉米的出芽率,保障玉米的生长状态,种植户还需要在玉米播种前预先处理玉米种子,完成条件、晾晒与浸泡等工作。玉米种子的挑选依据是种子的外观,需要种植户人工挑选出瘪种与坏种,避免其混在良种中降低出芽率。

玉米的晾晒指的是将玉米种子放置到阳光下,利用天然的紫外线照射消灭种子上附着的部分致病菌,同时起到激活玉米种子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玉米种植户应当保证玉米种子均匀铺开,且全部在阳光照射下,定期进行翻动,玉米种子的晾晒一般持续三天。

玉米种子的浸泡可以用清水,也可以在清水中加入针对性的药剂,以此提升玉米种子的抗病性,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比如,在水中加入矮壮素能够提升玉米种子的抗逆性,提升其对旱涝等极端自然环境的抗性。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浸泡玉米种子时加入磷酸二氢钾,提升玉米种子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效率。

4、规划播种时间与密度

玉米的播种需要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相对来说,由于无霜期较短,黑龙江地区的玉米播种时间也晚于其他地区,一般在4月下旬或5月上旬,土壤的温度应当稳定在10℃左右。另外,玉米种植户还需要控制玉米种子播种的深度与密度,玉米种子的播种深度应当在5cm-6cm,而密度则需要根据种植地块的面积、玉米品种与播种方式等因素共同决定,避免出现争夺土壤养分或遮挡阳光照射等问题。

5、进行科学的田间管理

科学的田间管理应当贯彻于玉米生长的全周期,是玉米高产种植技术中的重要环节,想要保证技术的应用效果,玉米种植户就应当关注田间管理工作中的细节,使田间管理与玉米的生长周期相契合。

在玉米的苗期,玉米种植户需要关注定苗与间苗工作,在播种工作完成后需要持续关注玉米整体的生长状态,将幼苗从密集的地方移栽到相对稀疏的地方,以此保证玉米幼苗的密度均匀。如果出现严重的缺苗、短苗问题,要先对相应地块进行检查,排除问题后再进行补种,保证玉米幼苗完整、壮实。苗期还需要关注玉米的中耕工作,整个苗期需要进行2-3次中耕,深度控制在10cm左右,并关注幼苗的状态,避免幼苗被土掩埋,这一过程也能起到清理田间杂草的作用。另外,苗期还需要对玉米幼苗进行追肥与灌溉,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基肥的使用是保障其生长状态的基础,追肥则是辅助,用于补充玉米植株生长需要的微量元素,玉米对氮肥的需求量相对较大,磷肥次之,具体比例需要根據土壤状态与玉米生长情况确定。由于在播种前已经施用了足够的基肥,因此玉米在生长前期对水肥的需求量都相对较小。但在苗期的后半段,玉米种植户就需要进行追肥,按每亩地施用氮肥20kg,钾肥5kg的比例,将有机肥与化肥混合,以覆土的方式施用。需要注意的是,追肥不能直接施用在玉米幼苗根部,而是在距离幼苗15cm的位置,施肥沟的深度同样在10cm左右。

穗期是玉米植株生长的关键时期,对水肥的需求量明显提升,因此也是追肥与灌溉的关键时期。在玉米植株进入穗期之后,玉米种植户不仅需要进行中耕,而且要有意地拔除病弱植株,为玉米植株根系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促进田间玉米植株整体质量的提升。玉米穗期的追肥以氮肥为主,需要以每亩地40kg的比例施用氮肥,施肥方法与苗期追肥相同,还需要与灌溉工作相配合,结合土壤含水量的检测结果合理安排补水灌溉。

玉米的花粒期是玉米植株抽穗并生长籽粒的关键时期,为保证籽粒的数量与饱满程度,要针对性地防护茎叶枯黄问题的出现。因此在玉米植株进入花粒期后,需要结合玉米的生长状态重点追加粒肥,一般会在雌穗开花前后以每亩地5kg的比例施用尿素。

另外,玉米的田间管理还需要关注除草工作,杂草不仅会与玉米争夺土壤中的养分,而且生长速度也远大于玉米,会遮挡阳光,导致玉米植株难以获取足够光照,不仅提升了病虫害问题的出现概率,最终也会对玉米的产量与质量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黑龙江省的玉米种植户需要做好除草工作,可以选择在玉米的五叶期喷洒除草剂,需要注意的是,为了在保证除草效果的同时尽可能地降低除草剂的负面作用,种植户需要科学地调整除草剂的浓度。

6、关注病虫害防治工作

现阶段黑龙江省的玉米病虫害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化学防治、农业防治与生物防治三种。

化学防治法也就是利用化学药剂预防、处理病虫害,有着广泛的应用范围与较长的应用时间,适用于玉米生长的各个阶段。其优势在于见效快,发展水平高,但需要对玉米种植户的农药施用进行指导与控制,避免不恰当施用对土地、玉米植株以及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农业防治法是通过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基数与繁殖率,增强玉米植株的抗病害能力,从根本上降低病虫害的危险性,阻碍其大规模传播的技术,已经成为黑龙江省的病虫害防治重点技术。生物防治法则是利用自然界中生物之间的克制、捕食或天敌关系,利用特定生物防治病虫害的技术,其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节约种植户在农药、机械与人力方面的投入,是近年来兴起的生态病虫害防治手段。生物防治法能够从根本上减少玉米中的农药残留,不仅对生态环境更加友好,而且能够提升玉米种植户的经济效益。下文将以黑龙江省常见的玉米病虫害为例,简要阐述具体的防治方法。

黑粉病是世界范围内流行的玉米病害,在我国北方地区较为严重,会对玉米叶片造成直接危害,对玉米植株的生长造成严重的影响,如果未能及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就很可能导致玉米产量下降。因此黑龙江省的玉米种植户应当多角度地加大对黑粉病的防治。在挑选玉米品种的过程中,种植户选择对黑粉病、丝黑穗病等病害抗性较强的品种,如兼具高产与抗病特性的中单二号。而在处理种子的过程中,种植户可以按种子千分之一重量的15%浓度三唑酮用40倍的清水稀释,与玉米种子搅拌均匀,起到抑菌与防止黑粉病的作用。种植户也可以将化学药剂制成透水性和透气性的种衣剂,利用种子包衣技术在种子表面形成保护层。另外,为针对性防治玉米瘤黑粉病,在进行水肥管理时,种植户应当合理调整氮肥用量,降低玉米感染瘤黑粉的概率。

顶腐病是近年来流行于黑龙江省的玉米病害,不仅广泛传播,其危害性也在逐年攀升,给玉米种植户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由于顶腐病病原菌的生存温度为5℃-40℃,在25℃-30℃时最为活跃,因此具备越冬的能力,能够在土壤或秸秆中越冬,成为下一季度玉米的病原体。不仅如此,顶腐病还有着较强的传播性,致病孢子能够依靠降水、灌溉等途径进行远距离传播。针对玉米顶腐病,种植户可以采用药剂进行化学防治,在顶腐病的主要传播区域使用广谱杀菌剂。需要注意的是,排湿和提温工作必须在晴好的天气下进行,利用自然光照提升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

玉米蚜虫是黑龙江省玉米种植中常见的虫害,危害性较强,会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大量啃食植株的茎叶,导致玉米植株的减产甚至是死亡。不仅如此,玉米蚜虫还会在玉米的生育期传播花叶病毒病。为有效防治玉米蚜虫,玉米种植户可以在玉米植株的拔节期与抽雄穗之间喷洒2000倍稀释的5%浓度抗蚜威可湿性粉剂。为提升溶液的粘性与附着性,增强药剂的效力与持续性,玉米种植户还可以在调配药剂时加入1%的洗衣粉。

钻心虫也是黑龙江省的玉米常见病害,其破坏力主要体现在其幼虫时期即可啃食玉米的茎叶、雄穗与果实,导致玉米的产量与质量下降。玉米钻心虫的防治需要种植户了解其生长环境与基本习性,在其高发季节放置防虫灯进行诱杀,也可以利用寄生蜂这一天敌实现害虫的灭杀,寄生蜂会将虫卵排放到钻心虫体内,当虫卵孵化时,钻心虫就会自然死亡,并为寄生蜂幼虫提供养分,达到防治钻心虫的目的。化学药剂也可以有效防治玉米钻心虫,可以按每亩地100g的比例使用50%浓度的巴丹,并用清水进行1000倍稀释,喷洒到玉米的心叶中。

综上所述,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在黑龙江省的应用能够提升当地玉米的产量与质量,同时减轻玉米种植户的负担,为技术的持续更新提供助力。黑龙江省地处我国东北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此降水集中在夏季,有着明显的雨季,雨热同期。不仅如此,黑龙江省农用土地面积大,土壤肥沃,有机物充足,为玉米种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充分发挥自然环境优势,黑龙江必须优化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应用,合理选择种植地块,因地制宜选择良种,预先处理玉米种子,规划播种时间与密度,进行科学的田间管理,关注病虫害防治工作。

(作者单位:161000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猜你喜欢
玉米种子黑龙江省高产
不同条件下对济宁地区玉米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
影响玉米种子发芽率的因素及对策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秋茬蔬菜高产有妙招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玉米种子生产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办法
生物活性水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