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上的应用

2024-04-08 08:09王兴保
农民致富之友 2024年7期
关键词:农药病虫害水稻

王兴保

在水稻种植的过程当中做好病虫害防治是十分必要的,这可以更好地保障水稻的产量,进而提高水稻种植的经济效益。而就现阶段来看在水稻病虫害防治的过程当中因为农药使用不当导致水稻生产质量不达标和环境破坏问题较为常见,本篇文章也将目光集中于此,主要讨论了在农业生产中过量使用化学药剂的危害,分析了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上的应用措施。希望通过本篇文章的探讨和分析可以为相关种植人员和社会职能部门提供更多的参考与借鉴,对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作出有效优化和调整,而在水稻种植的过程当中做好病虫害防治十分必要。

一、水稻病虫害防治的必要性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病虫害防治是十分关键的一环。首先,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让人们的消费能力在不断提升,水稻的市场需求量在不断上涨,为了更好地保障市场供需平衡,水稻种植规模越来越大,而病虫害问题蔓延性较强,一旦出现病虫害问题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影响范围,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这不仅会影响种植人员的经济收益,同时也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的供需平衡和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其次,确保粮食安全是确保社会平稳发展的重要基石,水稻作为大多数人们的主食,如果不做好病虫害防治导致水稻大量减产则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威胁社会稳定。最后,在水稻种植的过程当中可能会出现的病虫害问题是多种多样的,且很多病虫害问题不仅会威胁水稻的正常生长,对于其他农作物也会带来较大的影响,如果不做好病虫害防治也会影响其他农产品的生产,进一步威脅粮食安全。

二、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应用的必要性

在水稻病虫害防治的过程当中合理应用农药减量增产技术是十分必要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展开分析:

1、可以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和实现五位一体战略发展布局是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必须遵循的准则,农业生产也同样如此,而在农业生产的过程当中常用的病虫害防治手段主要包含三类,分别为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其中化学防治是较为常见的防治手段也是应用频率最高、应用效果相对较好的一种防治手段,该种防治手段见效快,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消灭病虫害问题,降低病虫害问题带来的影响和冲击,但是化学药剂如果不做好科学控制则很容易会破坏生态环境。例如空气中的化学药剂会随着气体流动扩散至更广泛的范围,同时化学药剂也会残留到土壤中,并通过降雨、降水或大水漫灌等多种途径扩散到水源环境当中,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生态污染,这是不利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此外,如果破坏土壤环境和水源环境从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后续的农产品种植,导致土壤保墒保水能力逐渐下降,水源水质不达标,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而合理应用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则可以较好的规避这些问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性的选择化学药剂,控制化学药剂的用量,在保障病虫害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的同时避免在化学药剂使用过程当中造成较大的环境污染问题。

2、可以降低水稻种植成本

农产品种植同样会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想要更好的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户的经济效益,控制生产成本是十分必要的,而从水稻种植的全过程来看,在水稻种植过程当中成本支出相对较大的则是种子的购买以及化学农药的购买,因为在水稻种植的不同阶段都有可能会受到病虫害问题的影响,因此必须购买各种类型的农药且在水稻种植规模相对较大的背景下农药购买体量也是相对较大的,合理应用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则可以较好的控制单位面积内所需要施加的农药剂量,因此可以较好的控制种植人员在水稻种植过程当中农药的成本支出,拓宽利润空间,让水稻种植人员的经济收益再上一个新台阶。

3、可以确保水稻安全

事实上确保粮食安全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不仅需要关注粮食的产量,更好的保障供需平衡,同时也需要保障粮食生产的质量,在水稻种植的过程当中也需要从这两个角度来展开分析,而合理应用农药减量增产技术一方面可以为水稻种植产量的提升提供更多的助力,避免在病虫害威胁下导致水稻大面积减产甚至水稻死亡降低产量。另外一方面更为重要的一点则可以提高种植质量,保障水稻食用的安全性,因为很多农药不仅会杀死害虫,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残留于水稻表面,走上人们的餐桌,摄入到人的体内,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较大的威胁和影响,农药减量增产技术的应用则可以较好的规避这一问题,在降低病虫害发生率的同时控制水稻的农药残留量,进而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

三、农药减量增产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1、精确农药类型和农药剂量

在上文中也有所提及,在水稻种植过程当中可能会出现的病虫害问题类型相对较多,在这样的背景下精准确定农药类型和农药剂量则显得至关重要,这不仅会影响农药施加效果,同时也会影响水稻种植的生产成本,在农药类型和农药剂量选择的过程当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首先,需要科学判断农药施加品类,这就需要农民或相应社会职能单位加强对现状的分析和调查,明确在水稻种植过程当中出现的病虫害问题,针对性的选择农药类型,此外现阶段在市场需求引导下,针对于同一类型的病虫害问题可供选择的农药类型也是相对较多的,这时就需要充分分析备选农药是否达到了病虫害防治标准以及不同农药的防治效果和不同农药是否会出现农药残留,尽可能选择生物农药,合理选定农药类型。

其次,就现阶段来看大多数农民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理论教育和技术培训,这就导致了农民往往并不能掌握农药的使用方法,因此常常会出现农药过度使用的问题或混合使用农药的问题,既影响了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也增加了病虫害防治所需消耗的成本,同时还会破坏周边的生态平衡。为此相应社会职能单位可以加强宣传推广,同时相关生产厂家以及经销商也需要做好信息推广,让农民更好的明确不同农药的使用方法、针对方向,让农户可以合理准确地使用农药,降低农药对于周边生态环境以及水稻产品质量的影响和冲击。

最后,想要进一步减少在水稻种植过程当中农药的使用剂量,避免农药使用过量破坏生态平衡威胁水稻安全,则需要合理规划农药喷洒位置,进一步提高病虫害防控效果。而在喷洒位置选择的过程当中需要注意的则是不同病虫害问题所威胁的水稻部位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因此需要对农药喷洒部位作出科学调整,例如在稻飞虱和二化螟等病虫害问题进行防治的过程中则可以将农药喷洒于水稻的中下部,针对性发力更好的消灭害虫。而如果水稻出现的病虫害问题为稻瘟病或水稻卷叶病等相应的病虫害问题,这时在农药喷洒的过程当中则需要向水稻叶片喷洒,确保农药喷洒位置和病虫害作用位置相吻合才可以更好的发挥农药的作用和功效,提高防治效果,避免资源浪费问题。

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在病虫害防治上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基本原则是十分必要的,病虫害问题具有突发性强、蔓延性强等相应特质,一旦在水稻种植过程当中出现病虫害问题则很容易会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进而造成大范围水稻减产甚至水稻死亡的情况,做好预防提前防治则可以更好地规避这一问题,将影响控制在最低。

事实上水稻病虫害并非不可预见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掌握客观规律则可以为水稻病虫害防治以及农药减量增产技术的合理应用提供更多的助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展开分析:

首先,水稻种植人员可以加强历史数据的调查,也可以与相应社会职能部门建立沟通和交流,由相应社会职能部门派遣专业工作人员做好数据分析,明确该地区可能会出现的病虫害问题。一般情况下,在水稻种植期间病虫害问题的引发原因往往包含种植者的种植技术、该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所种植水稻的类型,由专业工作人员做好数据整合和数据分析往往可以精准的预测在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可能会出现的病虫害问题,并根据不同病虫害的特点分析预防工作的落实路径,更好的提高预防效果。

其次,需要做好先进栽培技术的推广工作,合理优化栽培技术则可以较好的降低病虫害出现的概率。例如可以通过科学选种、科学整地、落实拌种工作等多种方式提高水稻自身的抗病虫害能力,进而规避病虫害带来的影响和冲击。此外,在预防环节也可以通过适当施加农药的方式来避免病虫害问题的出现以及所带来的大量损失。而在农药选择的过程当中需要注意的则是不同农药的毒性和对环境的影响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可以结合不同农药的功能特点分析农药的施加剂量、施加频次、施加时间,通过各种要素的协调搭配最大化地发挥农药的作用和价值,在减少农药施加剂量的同时反而提高农药施加的效果。

3、做好实验对比分析

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坚持科技是第一创新力和驱动力的原则,这一原则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也同样适用,想要在水稻种植的过程当中更好的协调经济效益和生态教育之间的矛盾,提高农药利用率、降低水稻种植成本做好实验分析和技术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在实验对比分析的过程中应当紧抓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需要认识到不同地区其地质环境、水文环境、气候环境存在着鲜明差异,所适宜生长的水稻类型也存在着鲜明差别,这就意味着在水稻种植过程当中可能会出现的病虫害问题千差万别,这时则可以通过实验田配合定性定量分析法来明确不同品质水稻种植过程中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应当如何作出调整,确保减量增长技术应用的针对性与科学性。

其次,就现阶段来看受农户自身的知识储备、专业能力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农药施加的过程当中农药的类型以及农药的施加方法往往并没有做出根本性的变革,时代发展所带来的技术发展、理念发展在农业水稻种植上所体现的优势并不够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则需要做好技术创新和技术优化。除了需要将目光集中于已有的农药类型加强实验分析,优化农药减量增产技术以外,更需要通过农药研究施加技术研究、施加设备研究等多种方式来转变较为传统的工作方法,进一步提高农药施加的精准性以及农药施加的科学性,提高水稻产量,保护生态环境。

最后,在实验对比分析的过程当中需要抓住重点与核心,紧抓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解决燃眉之急,这可以更好的提高实验所能达成的效益,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验分析之前明确该地区在水稻种植过程当中对于水稻产量、质量影响最大的病虫害问题以及在農药施加过程当中对于环境破坏影响最大或农药购买成本最大的问题,分析用药的时间、用药的类型和用药的剂量以及用药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有目的有计划性的展开实验分析,对农药减量增产技术作出不断的优化和调整。

4、加强宣传引导

工作人员始终是工作开展的最终落脚点和第一执行人,工作人员的素养能力对于工作落实的效率、质量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就现阶段来看,导致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上防治效果不明显、用药剂量过大进而破坏生态平衡、增加水稻种植成本等相应问题的根本原因则在于大多数农户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教育和培训,进而导致了农户在用药选择、用药剂量控制上都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和不足。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加强宣传引导,做好农药减量增产技术的推广,为水稻种植和病虫害防治提供更多的助力和保障。

首先,需要加强观念引导,事实上应用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可以更好的控制水稻种植成本,因此大多数农户对于减量增产技术给予的关注和了解的兴趣是相对较高的,但导致农药减量增产技术推广较为困难的一大主要原因是因为很多种植人员往往为了提高病虫害防治的速度或想要添加多一种保障进而增加了农药施加剂量,这时在观念引导上则可以从环保理念树立上着手,让农户更好地明确农药不规范且过量使用对于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影响,为了更好的加强观念意识建设效果,可以从可持续发展观上着手,让农业种植人员更好地做好农药剂量把控,对于土壤墒情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对于水源环境所带来的影响,从农户的切身利益出发让农户树立环保意识。

其次,我们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推广减量增产技术。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传统的宣传手段,例如通过相应社会职能部门的宣传栏、通过农村的广播、通过电视台等多种方法做好减量增产技术推广。另外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数字时代的时代优势,通过开设微信公众号、建立专家咨询系统、建立服务热线等多种方式加强网络宣传,这不仅可以为农户提供更多的学习渠道和学习资源,让农户更好的掌握减量增产技术,更为重要的一点则是农户可以通过专家系统、一对一热线咨询等多种方式结合自己的生产实际情况通过与专家一对一沟通交流针对性的调节减量增产技术,进一步保障技术应用的针对性与科学性。

病虫害问题的出现会导致水稻大面积减产,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进而降低农业种植人员的生产经营效益,而农药的过量使用则会破坏生态环境,增加水稻生产成本,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结合实际情况做好农药减量增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发挥农药减量增产技术的技术优势,更好的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作者单位:232232安徽省淮南市寿县茶庵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站)

猜你喜欢
农药病虫害水稻
什么是海水稻
春季葡萄苗病虫害咋样防治
无人机喷洒农药 农药混配顺序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未来三年将淘汰十种高毒农药
夏季玉米主要病虫害有哪些
三招搞定花卉病虫害
农药打得少了 好桃子越来越多了
一季水稻
水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