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布鲁氏菌病流行风险与防控对策阐述

2024-04-08 08:09王爱明
农民致富之友 2024年7期
关键词:布鲁氏菌羊群兽医

王爱明

羊饲养业发展环节,要求养殖者对羊类进行圈养,以获取生产资料,获取足够的经济收入。而实际养殖环节,羊群会受到各种疫病的影响,影响羊类的生长与发育。布鲁氏菌病作为布鲁氏菌引发的疾病种类,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对羊类养殖造成很大影响,需要养殖者加强对其的重视与分析。实际操作环节,本文就从布鲁氏菌病入手,通过文献综述等方式分析布鲁氏菌的特点、病原、危害以及途径,并且在此基础上制定风险防控对策,对布鲁氏菌病进行预防,以保证羊类饲养业的发展。

在羊类养殖过程中,布鲁氏菌病作为常见的疾病类型,会导致母羊流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养殖者规模的扩大以及经济效益的提升。因此在实际操作环节中,就需要相关人员加强对布鲁氏菌病的重视,结合羊群养殖的需要对布鲁氏菌病的流行风险进行分析,针对性地制定防控对策,以规避布鲁氏菌病对羊类养殖的影响。然而布鲁氏菌病本身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以及传染性,难以彻底根治,也就成为羊类养殖的主要难点之一。在此背景下,就需要相关人员结合实际进行设计,对布鲁氏菌病的特点以及病理进行分析,阐述其特点与危害,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制定防范策略,尽可能地规避布鲁氏菌病对羊群的影响,以推动养殖业的发展。

一、羊布鲁氏菌病概述

1、布鲁氏菌病的概念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慢性疾病,主要侵害生殖系统。羊感染后,以母羊发生流产和公羊发生睾丸炎为特征。该病分布广泛,不仅感染各种家畜,而且易传染给人。实际来看,羊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动物传染病,可感染羊、牛、马、狗等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人类也可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其分泌物、排泄物、器官组织等途径感染该病。

2、布鲁氏菌病的特点

根据对布鲁氏菌病的研究来看,此类疾病具有多种特点,需要相关人员进行深入分析。在传播渠道方面,羊布鲁氏菌病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动物或其分泌物、排泄物、器官组织等途径传播给人类。常见的感染途径包括皮肤破损、呼吸道、消化道和黏膜等;在潜伏期方面,羊布鲁氏菌病的潜伏期一般为数天至数周不等,但也有可能长达数月;在诊断方法方面,羊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血清学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培养、PCR(聚合酶链反应)和血清凝集试验等;在治疗方面,羊布鲁氏菌病的治疗主要采用抗生素,如多西环素、链霉素等。治疗时需要根据患病羊只的具体情况进行治疗。此外,还需要加强动物疫苗接种、做好动物隔离和消毒工作,同时也要加强饲舍卫生,避免直接接触感染动物或其分泌物、排泄物等。

3、布鲁氏菌病的病理

羊布鲁氏菌主要存在于感染了该细菌的动物体内,包括羊、牛、马、狗等。它可以通过分泌物、排泄物、胎盘、乳汁、精液等途径进行传播。布鲁氏菌是革兰氏阴性需氧杆菌。分类上属于布鲁氏菌属,为非抗酸性、无芽孢、无荚膜、无鞭毛、呈球杆状。组织涂片或渗出液中常集结成团,且可见于细胞内,培养物中多单个排列。布鲁氏菌在皮肤里能生存45~60天,土壤中存活40天,乳液中存活数周。对热抵抗力弱,一般消毒药能够迅速将其杀死。了解羊布鲁氏菌病的原理对于预防、诊断和治疗该病具有重要意义。

二、羊布鲁氏菌病的危害

羊布鲁氏菌病会造成多种危害,相较于其他疫病来说,布鲁氏菌病不仅会对动物造成影响,还可能通过呼吸道等途径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影响。

在羊类养殖方面,该病存在一定的潜伏期,短则2周,长则半年。布鲁氏菌感染羊之后,主要侵害羊的生殖系统和运动系统,其特征包括妊娠母羊流产、分娩时胎衣滞留以及继发慢性子宫内膜炎导致长期不孕,公羊感染则表现为睾丸炎,慢性病例还常见患病羊关节炎。羊的布鲁氏菌病严重阻碍了养羊业的发展,并对畜牧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而对于人类的影响方面,羊布鲁氏菌病会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且人感染后常因误诊而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期,可能转为慢性,反复发作、长期不愈、丧失劳动能力,很多牧民常因病致贫,少数病例甚至导致死亡。人类感染后表现为发热、乏力、多汗、肌肉或关节疼痛变形,或伴有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

三、羊布鲁氏菌病流行风险

在实际应用环节中,布鲁氏菌病存在着多样化的流行性风险。为了有效应对这些风险,相关人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防控或管理工作,以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1、病原体传播

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动物、摄入被污染的饲料或水源、经皮肤损伤等途径传播。如果在养殖场中存在感染的动物,可能会导致其他健康羊受到感染。

2、隐匿性感染

布鲁氏菌病在羊群中,具有潜伏期和隐匿性感染的特点,被感染的羊可能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仍能传播给其他羊。

3、会造成经济损失

布鲁氏菌病可以导致羊的生产力下降,包括流产、胎儿死亡、新生羊存活率下降等,從而给养殖业带来经济损失。

4、人畜共患

布鲁氏菌病不仅对羊群有害,并可以传播给人类,导致布鲁氏菌病人畜共患。感染者可能出现发热、关节痛、头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内脏器官受损。

在实际作业环节中,羊群布鲁氏菌病的流行风险与地区、管理条件、接触方式和预防措施密切相关。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可以降低感染风险并保护羊群的健康。

四、羊布鲁氏菌病的防控对策

对于羊布鲁氏菌病来说,鉴于涉及羊群养殖业的各个方面,还会对养殖者产生多种制约,因此,相关人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制定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以实现对病菌的有效防控。

1、重视疫苗接种

在羊群中,接种布鲁氏菌病的疫苗是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疾病的重要手段,需要医疗人员及养殖者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接种计划,常见的疫苗接种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是布鲁氏菌活疫苗(Rev 1疫苗):Rev 1疫苗是一种活体弱毒疫苗,常用于预防布鲁氏菌感染。它是由布鲁氏菌的弱毒株制备而成,可以在免疫动物体内引起免疫反应,提高其对布鲁氏菌的抵抗力。Rev 1疫苗通过注射或皮内接种的方式进行接种;其次是布鲁氏菌灭活疫苗,布鲁氏菌灭活疫苗是利用杀灭的布鲁氏菌制备而成的疫苗。它不会引起疾病,但可以激发免疫系统产生保护性抗体。布鲁氏菌灭活疫苗通过注射的方式进行接种。而在实际作业环节中,具体的疫苗接种方案和时间应根据当地的流行情况、养殖条件和兽医的建议来确定。一般而言,初次接种通常在幼年期进行,然后定期地加强免疫。请咨询当地的兽医师或畜牧专家,根据实际情况和专业意见来制定合适的疫苗接种计划。此外,为了保持免疫效果,需要定期进行疫苗的复苏免疫。兽医师会根据具体情况提供疫苗接种和免疫管理方面的建议,包括接种时间、剂量和接种部位等。请遵循兽医师的指导,并确保疫苗接种操作的安全和正确性。

2、重视定期检测

对于羊布鲁氏菌病,由于羊群患病的时间不确定,定期检测成为防控关键,这样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患病的羊并进行治理,及时防范羊布鲁氏菌病。以下是关于定期检测的一些建议:一是要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常见的布鲁氏菌病检测方法包括:血清学检测和细菌学检测。血清学检测通过血清抗体检测来判断是否有布鲁氏菌感染。细菌学检测则是通过分离和培养布鲁氏菌来确认是否感染。根据实际情况和兽医的建议,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二是要确定检测时间和频率:定期检测的时间和频率应根据当地流行疾病情况、养殖条件和兽医的建议来确定。一般而言,建议在孕前、产后或羔羊出生后进行检测,以及羊群常规健康检查时进行布鲁氏菌病的筛查。具体的检测时间和频率可咨询当地的兽医师或畜牧专家;三是对潜在感染源和高风险羊只进行监测:在定期检测中,应特别要关注潜在感染源和高风险羊只,如新引进的羊只、与其他感染动物接触过的羊只等。这些羊只可能具有较高的感染风险,需要加强监测和筛查;此外,还需要做好检测记录,定期检测时,及时记录检测结果和相关信息,包括检测时间、样品来源、检测方法和结果等。这有助于跟踪羊群的健康状况和布鲁氏菌感染情况,为后续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具体的检测方案和操作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兽医的建议和相关法规来制定和执行。及时咨询当地的兽医师或畜牧专家,以确保检测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重视病羊的隔离

分开隔离是布鲁氏菌病防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有效地控制疫病扩散和传播,需要相关人员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病羊隔离,以防止羊布鲁氏菌病的扩散。实际作业环节,可以通过以下手段进行落实:首先,养殖者需要确定感染羊只,在羊群中发现有布鲁氏菌感染的羊只后,应及时进行检测和鉴定,并确定感染羊只。这有助于针对性地采取分开隔离措施,减少疾病的传播风险;其次,还需要选择合适的隔离场所,隔离场所应选择相对独立、通风良好、阳光充足、容易清洁消毒的地方,并与其他羊只或动物隔离开来,以避免交叉感染;在隔离期间,应加强对感染羊只的管理和监护,包括饲养、喂食、清洁卫生等。同时,也需要做好工作人员的防护和消毒措施,以避免感染风险;此外则需要确定隔离期限,隔离期限应根据具体情况和医学建议来确定,一般建议至少隔离4周,并在隔离期结束后进行复检和鉴定。如果感染羊只仍然呈阳性反应,则需要继续隔离或进行其他处理措施。具体的分开隔离措施和操作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兽医的建议和相关法规来制定和执行。

4、重视养殖地的卫生防护

在羊类养殖环节,羊布鲁氏菌病的暴发和环境息息相关,保持整洁的卫生环境能够降低羊群的患病风险,相反,肮脏的养殖环境可能会一定程度上增加羊群的患病风险。在这种情况下,饲养地的卫生环境就成为防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从而减少疾病传播和感染的风险。在实际作业环节,可以通过以下手段进行防控:首先是定期清理和消毒:定期清理和消毒饲养地是保持卫生的基本措施之一。清理过程中,要清除饲养地内的粪便、尿液和废料等有机物,同时清除饲料残渣和杂草等。消毒则可以使用适当的消毒剂,根据产品说明进行正确的使用,确保有效杀灭布鲁氏菌和其他病原体;其次,要建立科学的排泄物处理系统:羊只的粪便和尿液是布鲁氏菌的重要传播源,建立科学的排泄物处理系统可以有效控制疾病传播。应采用储存式粪池或进行堆肥处理,确保排泄物的安全处理和处置;之后要控制害虫和啮齿动物,因为它们可能携带病原体,并在饲养区域内传播疾病。因此,要采取措施控制害虫的滋生,比如使用杀虫剂、清除害虫栖息地等。对于啮齿动物,可以设置合适的固定捕捉装置来进行控制;此外要做好饲料和饮水卫生安全,饲料和饮水是羊只的重要来源,要确保其卫生安全。饲料应储存在干燥、清洁的地方,避免霉变和污染。饮水设施要定期清洗和消毒,确保供水的卫生安全。通过以上措施,就能为羊群养殖营造一个整洁的环境,尽可能地规避可能存在的患病风险。

5、对养殖者进行基础知识培训

关于布鲁氏菌病的防控,对养殖者进行知识培训至关重要。需要相关人员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通过以下方式对养殖者进行培训:一是要重视布鲁氏菌病的基础知识培训:应了解布鲁氏菌病的病因、传播途径、临床症状和潜在危害等基本知識。可以通过参加培训课程、阅读相关资料或请教兽医专家来获取这些知识;二是进行羊只健康管理:需要学习和实施科学的羊只健康管理方法,包括定期检查和监测羊只的健康状况,提升养殖环境的卫生条件,确保饲料和饮水的安全性等;三是进行病原体鉴定和检测:应了解布鲁氏菌病的检测方法和技术,学会采集样本进行病原体的鉴定和检测。了解如何正确使用检测试剂盒或委托专业实验室进行检测;四是进行疫苗接种并制定免疫计划:学习和掌握布鲁氏菌病的疫苗接种方法和免疫计划。了解疫苗的种类、使用时间和剂量等要点,确保正确接种并建立有效的免疫程序;五是重视分别隔离和疾病处理:养殖者需要学习和理解布鲁氏菌病的分开隔离措施和疾病处理方法。了解感染羊只的处理流程、隔离措施和相关法规,确保及时、合理地进行分开隔离和处理工作;此外还需要了解布鲁氏菌病的监测与报告制度,学会如何识别疑似病例、采集样本和上报病情信息。加强与当地兽医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及时报告疫病,共同参与疫病监测和防控工作。通过这些知识培训,养殖者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应对布鲁氏菌病,从而提高防控的水平和效果。同时,建议养殖者定期参加相关的培训活动,与兽医专家和同行交流经验,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总而言之,羊布鲁氏菌病是一种对羊群和工作人员健康威胁极大的细菌学疾病,相关部门必须根据本地区羊养殖产业实际情况,加大该疾病防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工作人员对羊布鲁氏菌病的防控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羊群与工作人员生命健康的同时,推动本地羊养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224042江苏盐城市盐都区盐渎街道综合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布鲁氏菌羊群兽医
我是兽医志愿者
羊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羊群莫名蒸发疑案
羊群莫名蒸发疑案
兽医改行搞发明
兽医
中蒙医解毒化湿法治疗布鲁氏菌病
不止一个
动物园兽医
牛布鲁氏菌病的预防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