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哲学的转向

2024-04-09 18:02崔向平魏玲
电化教育研究 2024年4期
关键词:可能性存在主义合理性

崔向平 魏玲

[摘   要] 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促使数字技术不断赋能教育,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挑战,传统理性主义与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以某种外部指标为导向,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而存在主义哲学关注人的存在,其教育理论在人工智能时代具有合理性,包括人机关系中人的主体危机要求激发人的存在意识、智能技术进步引发的能力危机促逼创造力和批判力的培养、科技知识霸权隐藏的价值危机呼吁价值理性的回归。人工智能技术也为存在主义教育的实践提供了可能,包括智能在线教育推动教育范式从模式化走向个性化与自主化、人机协同助力教学方法从被动输入走向对话启发、虚拟交互技术拓展真实化与沉浸式育人的新场域,从而有效化解智能时代教育产生的三大危机,使智能教育回归“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在应用存在主义教育观时,需要注意避免走向片面的存在主义、极端的主观主义和过于理想的自由主义。

[关键词] 人工智能; ChatGPT; 存在主义; 教育哲学; 合理性; 可能性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崔向平(1978—),女,甘肃白银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智能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等研究。E-mail:cuixp@lzu.edu.cn。

一、问题的提出

科技变革深刻影响着人类教育的变革和发展。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建设数字中国成为重要的时代议题。数字化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将实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全要素、全业务、全领域和全流程的[1],将推动整个教育范式发生转变,进而实现教育生态的重构,形成三种新的教育文化基因:以学为主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驱动的创新发展和数字赋能下的人机协同[2]。

人工智能技术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保障。自2022年11月30日OpenAI 发布ChatGPT以来,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高度关注,在信息技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3],也引起了教育学界对人机关系的激烈讨论,激发了教育领域的危机意识。传统理性主义哲学下只针对英才的博雅教育是否适应教育数字化变革的趋势,以实用主义哲学为根基的普通教育是否会导致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压制,人工智能是否会引发治学道德危机?这一系列问题都指向一个问题:传统教育能否培养出人工智能时代所需的人才?而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传统教育范式所依赖的哲学基础是否还适用于新的教育范式?

因此,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中,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教育的哲学基础,革新教育哲学理念,并以此来改革教育系统。存在主义哲学关注人的存在,强调个体的差异性,注重选择能力的培养,其理念契合智能时代教育观变化的需要,符合个性化发展的诉求,体现出学生的价值理性、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性。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又保障了存在主义教育的可能性, AI助教、AI学伴、智能虚拟交互等技术为学生的自由发展提供了保障。因此,本文将探讨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合理性问题——人工智能时代为什么要提倡存在主义教育?第二,可能性问题——人工智能时代存在主义教育可以实现吗?

二、存在主义哲学及其教育观

(一)存在主义的主要观点:存在、自由与选择

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不等于理性,还有想象和直觉,有能力产生友谊和爱情,过有意识的生活[4]。与传统哲学相比,存在主义哲学尝试打破理性对人的束缚,注重人的个性与自由,将人的存在作为一切的出发点[5]。20世纪20年代,存在主义产生于德国,海德格尔强调“存在”的重要性,认为存在就是意义的绽放。之后,存在主义在法国等其他国家受到关注,存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萨特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重要观点。

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观点包括:第一,存在先于本质。萨特指出:“首先是人的存在、出现、登场,然后才给他下定义。”[6]人刚开始不存在本质,人的本质是由他自己选择、投入存在之后自己所志愿成为的人。第二,人是自由的,应该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人首先存在着,然后通过自由的选择去决定自己的本质。因此,对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认识选择的重要性,并按自己的选择去行动和承担责任。真理和價值都是在个体主动选择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

(二)存在主义教育观:目的、师生观与方法

存在主义教育强调将人的存在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帮助每一个人自由选择并成为对自己负责的人。其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目的

存在主义教育认为教育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存在,进行自我选择,形成一套独特的生活方式。因此,教育应该使学生养成正确的生活态度,主要包括:第一,真诚,即坚持自己的观点与信念;第二,选择和决定,即帮助学生扩大选择空间并自己决定最终的选择;第三,责任感,即为选择负责,不把责任推卸给环境、家庭等。

2. 教师与学生

教师的作用不在于给学生教授知识或道德,而是把知识“提供”给学生,介绍不同的观点,教师不必要求学生必须接受。学生处于选择而不是服从的地位,可以决定自己学什么和学多少,学习的出发点是追求个人生存的真理。师生关系是“对话”或“交流”的,双方都真诚地欣赏和认同对方。

3. 教育方法

存在主义坚持的方法论原则就是允许学生最大限度地自我表现和自我选择。因此,提倡的教育方法是苏格拉底助产术、个别化教育和创造性活动等[7]。苏格拉底助产术或对话式学习,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通过“对话”能够引导学生在“去是”的过程中走向无限可能的“自我生成”[8];个别化教育有助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自我实现;创造性活动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由选择的能力。

三、人工智能时代存在主义教育的合理性:

存在意识、创造批判和价值理性

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三大教育危机:第一,生成式人工智能导致人机关系变化引发人的主体危机;第二,人工智能的强大生成性导致低阶认知技能将不再重要,引发人的能力危机;第三,科技知识霸权背后隐藏着价值危机。以上三大危机形成相互作用的系统性整体(如图1所示),能力及价值危机使个体在人机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引发主体危机,同时,能力及价值危机可以相互影响,价值的澄清需要批判力等能力的支撑,能力的提升需要价值提供动力源泉。因此,要解决智能时代的三大教育危机,需要从整体入手,逐一化解。存在主义教育提倡的存在意识、创造力和批判力、价值理性等有助于全面化解智能时代的三大教育危机,从而彰显出合理性。

(一)人机关系中人的主体危机激发人的存在意识

人作为能动的物质实体,能够有意识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技术作为工具客体能够为人类提供支持。人工智能是现阶段人类智慧发展到最高水平的标志,为人类提供了感官的延伸、思维的强化。但其背后隐藏的人机关系风险也需要警惕。人工智能引发的人类主体危机主要包括:第一,主体地位消解的主体客体化危机,即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AI绘画、AI伴侣等不断挤压人类的价值空间,使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工作逐渐被AI替代,引发主体客体化危机;第二,认知主体混乱的客体主体化危机,即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开始思考AI是否会具备意识,统治人类,引发对人工智能客体的认识主体化的危机;第三,智能时代陷入反智化的威胁,即人们过多依赖于人工智能,导致人的智能因为“用进废退”没有得到好的发展,陷入反智化陷阱[9]。要化解智能时代人的主体危机,存在主义能够提供指导。

首先,通过“存在”化解主体客体化危机。人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10]。存在主义教育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选择性,通过让学生学习如何做选择,以及形成独特的自我,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保障。教育过程注重让学生主动构建人生的意义,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能动性。同时,创造力是人区别于机器的关键能力,存在主义教育强调通过创造性活动来培养学生主动创造的能力,保障了人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主体性地位。

其次,通过正确认识“技术赋能教育”化解客体主体化与反智化危机。合理看待人类与技术之间的主客体关系,是保障人类主体性地位的关键。存在主义教育强调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有意识、有自觉地进行主动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新兴技术,能够赋能教育,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决策意愿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存在主义教育将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实现学生自我选择与自我实现的技术手段而非教育的目的,从而提高教育效率,通过教会学生“选择”,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决策能力[11],保障了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从而避免了客体主体化危机及反智化危机。

(二)智能技术进步引发的能力危机促逼创造力和批判力的培养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目的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随着信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知识不再只是少部分人的特权,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知识,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生成简单的文章、画作等内容。因此,在智能时代,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不是最重要的,对学生来说,更重要的素养将会是批判性思维、创造力、沟通 (提问)、协作等[12]。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处于算法“黑箱”之下,其生成的答案可能存在错误。大语言模型(LLM)在回答问题时可能产生错误的答案。这与LLM的构建方式有关,通过学习庞大的在线数据来建构模型,而在线数据中不实的、偏见的和过时的信息也会被纳入其中,导致训练出的模型容易产出错误信息。此外,LLM也无法显示信息来源,被要求给出参考文献时会编造虚构的引用[13]。因此,学生对于人工智能生成的结果需要进行鉴别和批判性接受,人工智能时代需要学生具有更强的批判性思维。

存在主義教育的理念符合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目的转变的需要,凸显出学生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等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从而化解能力危机。存在主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自由选择的能力,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要学会自由地做选择,而存在主义所提倡的“学会选择”在智能时代则表现为批判性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对不同观点、信息进行甄别、应用与评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鉴别AI生成内容的真伪和质量。此外,存在主义教育认为,创造性活动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由选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至关重要,虽然人工智能能够生成文章、画作等内容,但如果缺乏人类高质量、创造性的提问,其生成内容的精确度和创造力还远远不够。因此,我们需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人机协作中发挥人类自身具有的、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优势。

(三)科技知识霸权隐藏的价值危机呼吁价值理性的回归

工业革命以来,科技逐渐成为影响生产力的关键因素,科学与技术的合法性地位不断被加强,科技至高无上的理念逐渐渗透到教育意识形态中,如斯宾塞提出的“科学知识最有价值”[14]。在实用主义、经验主义、理性主义等哲学观的影响下,客观性、标准化的科学知识逐渐在教育领域占据统治地位。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愈发加剧了人们对科技的崇拜。人工智能时代的科技知识霸权在教育领域的表现主要为:第一,以客观性、绝对性、中立性作为现代知识的标准,在编制课程、讲授知识过程中,排斥本土知识、个体知识,贬低人文知识、道德知识,从而使学生形成片面的知识观与狭隘的知识体系,导致教育走向功利主义[14]。第二,推崇算法治理,技术的“精打细算”成为有效教学的代名词[15]。注意力、情感、动机等被可操作化、数字化,使得教育偏离了最本质的育人活动而走向技术规范下的教育产品生产。

科技知识霸权在教育领域的渗透导致教育功利主义盛行,其本质是工具理性的过度扩张从而挤压了价值理性的生存空间。作为“完整的人”的教育,既需要培养人的生存能力,也需要增加人的生存意义;既要考虑作为“工具的人”,也要考虑作为“目的的人”[13]。然而,在人工智能时代,以科技知识为标准的现代知识观实质上培养的是学生的工具理性,以追求行动的效率及功利的最大化,道德、情感、价值观等价值理性的培养被漠视。在科技力量愈发强大的时代,如果缺乏正确的价值理性作为导向,人会陷入被技术反噬的境地,掌握科技的人为了其功利性目的可以为所欲为甚至突破人类伦理道德底线,从而产生道德危机。例如,ChatGPT的出现引发了治学道德危机,师生可以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行作弊以生成科研论文、课程作业等。克拉克(Clark)等人的研究显示,评估者区分人机生成的内容,识别GPT-3生成内容的准确率仅为49.9%[16]。人工智能带来的学术不端问题导致教育评价的公平性受到了极大威胁。

要化解智能时代科技知识霸权带来的价值危机,就必须变革教育理念并更新知识观,认识到传统理性主义与实用主义哲学产生的“科学至上”知识观的弊端,引入存在主义教育理念。将学生的想象、价值、情感等非理性因素作为重要的目标来培养,增进学生的价值理性,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智能时代的教育应该认识到人的成长首先是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获得科学知识的过程,正如存在主义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17]。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知识观应该回归“育人”的本性,注重知识的文化性、境遇性和价值性,将道德精神的培育、人生意义的获得作为教育的首要追求,将存在主义所提倡的人文知识、道德价值观牢牢嵌入现代知识及课程体系中,从而实现作为“工具的人”与作为“目的的人”的“完整人”的教育。

四、人工智能时代存在主义教育的可能性:

智能在线教育、人机协同和虚拟交互

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对教育进行赋能,以实现存在主义教育的理念。首先,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enerated Content,AIGC)及自适应学习技术能够促进在线教育智能化,从而推动教育范式从模式化走向个性化与自主化;其次,基于AI助教、AI学伴、提示工程学等技术的人机协同打破了传统单向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实现教学方法从被动输入向对话启发的转变;最后,基于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智能虚拟交互技术能够建构真实化、沉浸式虚拟育人场域,从而引导学生主动进行价值观及人生意义的建构。

(一)体认存在:智能在线教育推动教育范式从模式化走向个性化与自主化

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实现传统教育范式向个性化、自主化的转变。传统教育的显著特征是以班级授课制为核心的模式化教育,在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由于人、财、物等教育资源的限制导致个别化教育难以实现,固定目标、固定内容、固定地点的班级授课制被推崇并形成了“以教为主”的模式化教育范式,至今仍是教育的主流。然而,这种模式化的教育忽略了个体间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随着开放教育资源、慕课等在线学习资源蓬勃发展,在线学习平台纷纷涌现,大大增加了学习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而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下,在线教育资源的生成更具灵活性与弹性化,在线学习平台的管理更注重差异化与多元化,泛在学习、终身学习等教育理念蓬勃发展,在智能时代,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学习型社会大大增强了学习的自主性,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从而为存在主义教育理念的实现提供了保障。具体来说,智能在线教育能够为存在主义教育的实现提供以下两方面的支持:

第一,UGC及AIGC促进在线教育内容生产更具灵活性和自主性。早期在线教育内容生产具有单一性和陈旧性,在线教育资源的创建主要依赖各学校的开放教育资源及慕课,内容上以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为逻辑展开,难以根据学科前沿及社会发展作出及时的调整,对受众的学习需求关照不足。UGC,即互联网用户自发创建在线内容并上传分享给其他用户[18]。随着网络自媒体平台及各种数字化工具的出现,UGC成为在线学习资源的重要来源,内容需求成为在线教育内容产出的重要动力,使教育资源能够根据时代变化及用户需求作出及时的调整。AIGC,即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包括生成文本、图像、声音等[18]。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加持下,在线教育资源的创建成本和产出效率显著提高,从而更快地进行迭代更新,将学科前沿、社会时事及时融入在线课程与教材中。在UGC及AIGC的支持下,在線教育能够提供更多契合学习者需要的知识、技能和工具,通过自主学习帮助个体实现价值。

第二,自适应学习技术为学生定制个性化在线学习方案。自适应学习技术是人工智能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精准测评,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需求,为其量身定制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欧阳等人提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逐渐从基于行为主义的范式走向基于复杂的自适应系统理论的范式,即人工智能用于赋能学习[19]。基于语音图像识别、数据分析和挖掘、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的人工智能技术能够赋能在线学习平台,为学生定制专属的学习路径。一方面,自适应学习系统能够对学习者进行个性化的画像描绘,识别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风格等个性化差异;另一方面,自适应学习系统能够根据个体差异智能推荐学习资源与学习路径,促进其个性化发展。

(二)培养智慧:人机协同助力教学方法从被动输入走向对话启发

人工智能介入教学形成了人机协同的教育文化新生态,有助于实现存在主义教育所提倡的对话式学习。传统班级授课制中,教学方法以讲授式为主,其特点是教师单向的被动输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而存在主义教育提倡苏格拉底式的对话式学习,认为对话是通往真理的道路[20],通过“交往”能够促进两个生存之间彼此开放、彼此澄明[17],让学生在反复询问中不断思考,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创造力等智慧。有研究者提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学习方式将转向具有古老传统的对话式学习。”[12]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建构的智慧教育体现出人机协作的特征,强调在教学中发挥人与机器各自的优势,从而改变了传统师生关系的单向传授模式,建构了“师—生—AI”三者参与的网状教与学场景,实现了师生、生生与人机多方面的对话交流。具体来说,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AI助教与AI学伴极大地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保障了对话式学习的开展。一方面,将简单重复的工作自动化,保证师生聚焦于复杂劣构问题或项目的解决,基于问题进行对话式学习,以发展学生的高阶智能[21]。AI助教可以在备课、教学设计、作业评价反馈等方面赋能教师[22]。AI学伴能够为学生提供问题解答、学情报告等[23]。另一方面,对话式学习具有显著的问题导向性、生成性等特点,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为其提供技术保障。在课前,AI助教能够迅速生成大量对话式学习的案例及问题以供教师选择;在课中,AI助教能够对课堂对话行为展开分析,为实时课堂对话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并按需实时生成对话式学习的素材。

第二,LLM開辟了对话式学习的另一种重要方式——基于提示工程的人机交互。LLM是基于海量文本数据的训练形成的超大语言模型,能够实现对自然语言的理解与回应,从而完成多场景多轮人机对话。然而,基于LLM的人工智能并不是真正理解人类意义上的上下文,而是基于预训练对应该出现的文本进行统计学上的预测[24]。提示工程是进行有效人机交互的核心,提问关键词和结构的选择将直接影响人工智能生成的结果。掌握提示工程技能的学生,将能够有效与人工智能进行对话,使学习过程超越单纯的信息传递,走向知识的主动建构与创造,促进高阶认知能力的发展[25]。

(三)涵养价值:虚拟交互技术拓展真实化与沉浸式育人的新场域

基于人工智能的虚拟交互技术能够拓展育人的新场域。传统教育中的价值教育主要在真实课堂中完成。然而,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及人生意义的寻找不仅在于认知上的习得,而是知、情、意、行全方位的培养熏陶。存在主义哲学认为意义来自我们的真实世界,我们的世界是一个意义的结构整体[26]。因此,以真实世界为基础创建教育环境的情境熏陶法是价值教育的重要方式。人工智能时代,基于全息投影、VR、AR等视觉技术的虚拟交互技术能够模拟真实世界,创设虚拟教育情境,打造教育元宇宙,将育人场域拓展到虚拟世界,通过虚拟世界的情境熏陶,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及空间知觉等多种感官体验,使学生获得沉浸式学习体验[27-28],从而主动进行价值观及人生意义的建构。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虚拟交互技术具有两个特点:第一,虚拟内容生产智能化。AI绘画、AI写作、AI语音合成等技术能够基于教育需求,为虚拟情境智能生成故事、图像、音频等,使虚拟情境具有更强的真实性及感染力。第二,虚拟交互智能化。虚拟系统能够对学生的声音、表情、动作等多模态数据等进行智能识别,并与学生进行个性化的交互,极大地增强了虚拟系统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基于此,智能虚拟交互技术在课程思政、心理健康、学业及生涯规划等育人活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在课程思政中,能够再现历史故事,实现学生与虚拟世界中的历史名人的对话,帮助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崇高的精神品格;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能够模拟真实的人际交往、情绪处理等情境,再现心理创伤情境,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问题疏导;在生涯规划方面,模拟求职过程及就业场景,让学生沉浸式地体验不同工作,从而建构自己的价值观及职业理想。

五、结   语

在人工智能时代,存在主义教育彰显出其合理性与可能性。但是,在将存在主义应用于教育时,需要警惕以下问题:第一,避免走向片面的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哲学虽然认为价值和真理是个体主观选择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存在主义完全放弃了理性的价值与真理的客观性,只是相较于后者,存在主义哲学更关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第二,避免走向极端的主观主义。存在主义强调个人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走向极端的主观主义,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观点,吸纳存在主义哲学中注重人的主体性的观点,以此来改进教育实践。第三,避免走向过于理想的自由主义。存在主义注重个体的自由选择,但这绝不是不受限制的过于理想的自由主义,我们也需要考虑客观现实条件,重视政治、经济等领域对教育系统的制约作用,在此基础上为个体的自由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 黄荣怀,杨俊锋.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与实施路径[N].中国教育报,2022-04-06(4).

[2] 祝智庭,胡姣.教育数字化转型:面向未来的教育“转基因”工程[J].开放教育研究,2022,28(5):12-19.

[3] 张绒.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领域的影响——关于 ChatGPT 的专访[J].电化教育研究,2023,44(2):5-14.

[4]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郑继伟,张维平,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5] 李硕豪,魏昌廷.高校课改警示:对存在主义课程观的现代审视[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3(6):40-44.

[6] 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周煦良,汤永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7] 陆有铨.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8] 夏永庚.存在主义视域中的人及其培育路径[J].全球教育展望,2012,41(2):39-43.

[9] 李穆清.马克思科技伦理视域下人工智能时代人的主体性危机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21.

[10] 颜士刚.技术的教育价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11] 沈书生.聚焦学习决策:指向认知发生的数据及其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21,42(11):13-19.

[12] 焦建利.ChatGPT助推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时代学什么与怎么教[J].中国远程教育,2023,43(4):16-23.

[13] CHRIS S K, RICHARD  V N. What ChatGPT and generative AI mean for science[J].Nature,2023,614:214-216.

[14] 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5] 庞茗月,戚万学.智能教育面向“存在”的本性回归[J].开放教育研究,2023,29(5):54-63.

[16] CLARK E, AUGUST T, SERRANO S, et al. All that's "human" is not gold: evaluating human evaluation of generated text[J].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2021,1:7282-7296.

[17] 谢辉.生存、自由、超越:雅斯贝尔斯存在主义教育理念的解读[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S1):100-103.

[18] 胡泳,刘纯懿. UGC未竟,AIGC已来:“内容”的重溯、重思与重构[J].当代传播,2023(5):4-14.

[19] OUYANG F, JIAO P. Artif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 the three paradigms[J]. Computers and education: artifcial intelligence,2021,2:100020.

[20] 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陳巍,卡尔·克拉茨,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

[21] 祝智庭,彭红超.技术赋能智慧教育之实践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0(10):1-8.

[22] 宋萑,林敏.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下教师的工作变革:机遇、挑战与应对[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1 (7):78-90.

[23] 卢宇,薛天琪,陈鹏鹤,余胜泉.智能教育机器人系统构建及关键技术——以“智慧学伴”机器人为例[J]. 开放教育研究,2020,26 (2):83-91.

[24] OpenAI.GPT-4V(ision) system card [EB/OL].(2023-09-25)[2023-11-05].https://openai.com/research/gpt-4v-system-card.

[25] CAIN W. Prompting change: exploring prompt engineering in large language model AI and its potential to transform education[J].Techtrends,2024,68:47-57.

[26] 卡尔·雅斯贝尔斯.生存哲学[M].庞昕,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27] 贺冬梅.数智技术对思政教育载体与方式变革的影响及其应用难题和应对方式探讨[J].科教文汇,2023(17):35-40.

[28] 王健崭.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生成、风险及对策[J].江苏高教,2023(9):114-120.

猜你喜欢
可能性存在主义合理性
新形势下新闻采访行为的合理性探讨
域外证据领事认证的合理性质疑
至善主义、合理性与尊重
观念可能性与现实可能性
小学数学《可能性》智慧教育案例设计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
荒诞世界的生存之道——《他们》的存在主义解读
代考入刑的合理性探讨
《在冰山里》的存在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