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种植技术优化应用及加大实施病虫害防治力度

2024-04-09 06:34陈成军
农民致富之友 2024年8期
关键词:小麦病虫害生长

陈成军

当前在我国农业经济持续发展背景下,小麦的高质量、高产量种植愈发受到人们重视。而传统种植技术应用极易导致小麦产量下降,进而对农户经济增收产生影响。为进一步提升小麦种植品质与产量,需在重视种植技术优化应用的同时,借助病虫害防治措施的有效应用来营造良好生产环境,为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提供助力。

全球经济持续增长趋势下,各国对粮食的需求量不断增高。作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小麦种植品质、产量的控制受到技术应用与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直接影响。倘若种植技术应用不合理,轻则增大小麦出现病虫害问题的概率,重则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鉴于此,探讨如何优化小麦种植技术应用,并加大对病虫害防治的实施力度,对提升小麦种植产量、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一、小麦种植技术现状分析

1、小麦品种增多

为满足我国不同地区小麦种植需求,其品种类型多样化发展。但受到农户文化素质、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在种植期间无法做到对品种的合理选择,再加上部分农户对种植技術的应用不合理,导致小麦产量无法达到预期要求。

2、药物使用不合理

小麦生长质量受到药物使用的直接影响,而因部分农户认知不到位,未严格按照说明书来对药物使用量、使用流程加以控制,导致药物使用不合理,不仅增加小麦出现病虫害的概率,甚至因药量过大导致小麦免疫力明显下降,继而造成小麦病虫害难以防治的现象发生。

3、病虫害影响

病虫害控制水平与小麦生长质量之间存在密切关联,而随着耕种模式、环境条件等的不断变化,传统病虫害防治手段无法为小麦高品质、高产量种植提供支撑,甚至因病虫害的频发导致小麦产量下降,进而因防治不到位影响到农户经济收益。

4、播种影响

小麦能否健康生长与播种作业之间存在密切关联,而纵观当前小麦种植情况,部分农户习惯于凭借主观经验,未做到对气候环境、土壤水分、品种特性等因素的充分考虑,导致小麦播种出现过早、过晚的问题,继而对小麦高质高产产生不利影响,并增加病虫害的出现概率。另外,部分种植者会在整地后直接进行种子的播撒,尽管可进一步提升播种效率,但对于播种量控制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并且在播种深度控制不合理的影响下,使得小麦的生长出现不一致、不规则的情况。

二、小麦种植技术优化应用

1、种植基地合理选择

为保证小麦种植符合高产、高质目标,需以种植基地的合理选择为前提。鉴于此,需以远离工业污染区、工矿区、生活垃圾场和城区为基准进行合理选择,种植区域气温尽可能在10℃~15℃范围内。同时,为保证种植基地符合预期要求,积极开展土壤质量、空气质量监测工作,避免因基地选择不合理影响到小麦产量和质量。

2、培肥土壤、深耕晒垡与绿肥压青技术

要想进一步提升小麦品质与产量,需在种植阶段落实以下几点:第一,绿肥压青培肥土壤。基于对种植区域土壤条件的分析,以夏闲期为基准,要求农户对土壤进行压青培肥。对于压青作物的选择,可将黑豆、大豆作为最佳方案,在六月末前对压青作物进行直播。不同作物的播种量存在差异,其中黑豆播种量控制在5kg/667m2、大豆播种量控制在6kg/667m2。借助粉碎机对作物秸秆进行粉碎处理,粉碎时间尽可能控制在8月中旬之前,通过旋耕腐熟来改善土壤性质。第二,夏闲期深耕晒垡。对于未压青麦田,可于6月下旬阶段进行秸秆粉碎处理,并在7月上旬左右进行深耕晒垡处理,深度需控制在<25cm范围内,最后通过旋耕除草来提升小麦种植品质。第三,增施有机肥培肥土壤。在保证农家有机肥无害化处理的前提下,将腐熟后农家肥施撒于完成除草的麦田,时间需控制在8月中旬左右,牛粪、羊粪的施撒量控制在1.5~2.5t/667m2。

3、备种、备肥、撒肥技术

为提升小麦种植技术的应用水平,需在种植期间做到对以下环节的严格控制:第一,品种选择与备种。需结合对地质条件、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分析,以高产、抗病虫、优质为基准进行小麦品种的选择,如京麦6号、运旱115等。同时,需在种植前积极开展备种工作,务必保证种子的选择符合籽粒饱满的要求,并在播种作业前对种子进行晾晒处理,晾晒时间控制在2~3d,无需进行包衣即可直接进行播种处理。第二,有机肥选择。需保证有机肥的选用符合养分含量高、通过认证、丸粒化程度高等要求。第三,有机肥施撒。利用抛撒装置,在麦田内进行农家有机肥的抛撒处理,时间需控制在9月中旬左右。

4、播种技术应用

为保证播种技术的应用符合小麦种植需求,需将播种时段控制在9月中旬左右,较常规播种时间可推迟5~6d,避免因小麦旺长导致冬季阶段出现冻害、干旱等问题。为促进小麦快速生长,可将播种量控制在11.0~12.5kg/667m2,以保证其通风透光率符合小麦高质量生长需求,并降低白粉病的出现概率。同时,需在播种阶段重视对有机肥的施撒,将粒状生物有机肥的施撒量控制在75~100kg/667m2。此外,可以将小麦播种深度控制在3~5cm,且疏松爪入土深度需控制在1.5~2.0cm左右,避免小麦健康生长受到疏松爪的影响。

5、栽培管理技术

要想为小麦生长营造良好环境,需加强开展栽培管理工作,具体包括:第一,查苗、补苗。播种后种植人员需做到对小麦生长情况全面关注,并针对其生长问题第一时间进行调控解决。为促进小麦健康生长,需在播种后10d内及时开展补苗作业。基于对出苗情况的分析,对于缺苗断垄情况利用同一种品种进行催芽补种。第二,弱苗早促。若发现田中小麦长势偏弱,可将生命素喷施于叶面来促进分蘖发根。同时,选用优质腐熟有机肥进行追施肥料。对于部分未施腊肥或施用量较少田块,可视情况适当提前追肥,并对生命素进行规范喷施,于返青期进行尿素的施撒,施撒量控制在8~10kg/667m2。第三,旺苗早控。对于播种出苗较早,11月下旬主径可达到6叶1心,且越冬前拔节可能性较大的麦田,需结合小麦实际生长情况,进行化控蹲苗处理。

6、水分管理技术应用

小麦的高质、高产种植离不开水分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而纵观传统灌溉手段的应用,不仅灌溉效果较差,且在种植阶段极易出现水资源浪费现象。鉴于此,需以提升小麦抗旱能力为目标,借助以下技术来优化水分管理:首先,利用精准灌溉技术。以往灌溉方法的应用,无法做到精确控制水分供应,导致水分过剩或不足,并对小麦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不利影响。鉴于此,可在合理应用精确灌溉技术的前提下,依托于传感器和自动控制系统,根据土壤水分状况和小麦的水分需求,精确测量和调控灌溉水量。以避免过度灌溉和水分不足,同时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其次,覆盖保墒技术应用。在小麦种植过程中,该技术应用主要是在小麦种植区域覆盖保墒材料,如秸秆、塑料薄膜等,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和表面径流的损失,并实现对土壤湿润的有效保持,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再次,合理排水技术应用。种植期间过度积水会导致土壤氧气供应不足,影响小麦的生长和根系发育。对此可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排水系统来排除积水,保持土壤通气性,提高小麦对水分的吸收能力。最后,科学制定灌溉技术。要求农户根据小麦的生长阶段和土壤水分状况,制定合理的灌溉时间和灌溉量,确保小麦得到适量的水分供应。

三、加大小麦种植病虫害防治力度对策

1、农业防治

为避免小麦生长受到病虫害问题的影响,需重视对农业防治技术的合理应用,具体包括:第一,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有效应用。在明确掌握土壤条件的前提下,做到对氮肥用量的优化控制,并视情况对磷肥、钾肥、有机肥增施,进一步提升小麦抗病虫害能力,避免小麦生长阶段受到赤霉病、蚜虫、白粉病等的影响。第二,深耕细作,合理轮作。结合深耕细耙的有效开展,尽可能做到对表层病原菌的消除,通过杀灭地下害虫为小麦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第三,病虫害监测预警。要求农户对小麦田进行病虫害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病虫害并根据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控制病虫害的发展。

2、化学防治

要想在小麦病虫害防治中充分发挥出化学防治技术的作用,需针对不同阶段予以不同防治措施,具体包括:

第一,播种期。此阶段主要以地下害虫、土传与种传病害的防控为主,鉴于此,可结合以下措施来提升防治效果:①土壤处理。40%辛硫磷与细土、水进行混合搅拌,其中辛硫磷控制在50ml左右、细土控制在20kg、水控制在2kg。整地准备阶段对麦田进行混合物的均匀施撒,以提升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②药剂拌种或包衣处理。在科学选种后,借助5%多功能拌种剂进行稀释拌种处理,剂量控制在1500ml/667m2,以实现对小麦病虫害的同步防治。或利用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卫福40%悬浮剂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可做到对赤霉病、纹枯病、条锈病、叶斑病等有效预防。

第二,冬前苗期。尽管冬前苗期阶段出现病虫害的概率较低,但仍可能存在蚜虫、白粉病、叶螨等情况,需结合小麦实际生长情况进行针对性防治。在具体防治期间,针对蚜虫、叶螨的预防,可将50%辛硫磷EC1500倍液、10%吡虫啉WP2000~3000倍液进行喷洒处理,其剂量控制在40~50kg/667m2。要想有效预防锈病、白粉病等,可将12.5%烯唑醇WP32~48g、15%三唑酮WP60~70g兑水处理后,以喷雾的形式将其施于麦田,剂量控制在40~50kg/667m2。

第三,返青至拔节期。要想实现对小麦病虫害的有效防控,需提高对该时期的管控力度。以白粉病、麦蜘蛛、地下害虫的防控为主,可在返青阶段利用灌水的方式将50%辛硫磷EC250~300ml注入土中,以提升防治效果。或利用干细土与50%辛硫磷EC制成毒土,以条施的方式按垄施撒,以促进病虫害防控效果的提升。若存在病虫混合出现的情况,可结合1.8%虫螨克、20%粉锈宁和水的混合应用来有效防治,各成分含量分别为6~8ml、30ml、30kg。或将1.8%虫螨克与12.5%禾果利兑水处理后,以喷雾的方式对麦田施撒,以降低返青至拔节期出现病虫害问题的影响。

第四,孕穗、抽穗至灌浆期。此阶段小麦出现病虫交织现象的概率较大。鉴于此,可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措施来实现病虫害的有效防治:一是利用撒毒土加强4月中下旬时期的防治,每公顷可利用40%甲基异柳磷1500ml,兑水后总量控制在15~30kg,在300kg細沙土中进行喷拌处理,并在傍晚时期进行施撒作业。二是为提升抽穗至扬花期的防治效果,除利用撒毒土之外,可利用4.5%高效氰菊酯EC、48%乐斯本EC40ml进行喷雾处理。

3、生物防治技术

现阶段小麦种植中,生物防治技术应用较为常见,相较于化学手段而言,生物防治技术在环境保护、作物质量等方面存在优势。鉴于此,可基于对种植地区地质条件、自然环境、天气气候等因素的分析,结合以下技术手段来提升小麦防治效果:

第一,天敌的利用。该手段主要是利用对小麦病虫害具有天然控制作用的生物,如捕食性昆虫,进一步提升其虫害控制效果。而要想充分发挥出天敌防治技术的作用,需注意:①引种增殖。结合小麦田间实际情况,引入天敌物种,如瓢虫、蚜虫天敌等,增加天敌的数量,以控制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②保护生态环境。即要求农户重视对小麦田间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天敌生存和繁殖的条件,如种植花草、保留天敌栖息地等。③生物调控。依托于天敌的捕食习性,合理调整田间作物的密度、布局等,进一步提升天敌的控制效果。

第二,寄生菌的利用。该方式主要是寄生在小麦病原菌体内,通过竞争和分泌毒素等方式,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该技术应用需注意:①引种增殖。结合实际情况做到合理引入寄生菌物种,如拮抗性真菌等,增加寄生菌的数量,以抑制小麦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②施用生物制剂。为进一步提升防治效果,需将寄生菌培养成生物制剂,喷施在小麦田间,使其与病原菌相互作用,减少病原菌的侵染和繁殖。③生物调控。即借助调整田间生态环境和栽培措施的有效应用,提供寄生菌生存和繁殖的条件,如增加土壤有机质、调整灌溉水分等。

需注意,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要求较高,如天敌和寄生菌的引入需要进行科学评估和检测,避免引入外来有害物种,且要求农户根据病虫害类型和发生情况,选择合适的天敌和寄生菌进行防治。此外,生物防治方法的实施,极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需借助管理和调控策略来进一步提升防治效果。

4、先进的物理防治技术

第一,遥感技术应用。在当前小麦种植过程中,可依托于遥感技术获取和分析数据,以期对小麦生长状态和病虫害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同时,遥感技术应用可发挥以下功能:①病虫害监测。基于对遥感图像的获取,可帮助相关人员分析小麦田的植被指数、叶面积指数等,以实时监测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情况。②病虫害预警。以遥感数据的分析为前提,能够帮助管理人员提前预警小麦病虫害的发生趋势和高风险区域,为精准防治提供依据。③施药指导。通过对遥感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有效利用,可以制定精准的施药方案,避免在小麦种植期间出现农药浪费情况。

第二,无人机技术应用。相较于其他防治手段而言,无人机技术具有灵活、高效、低成本等优势,具体应用表现为:①病虫害监测。在实际防治过程中,可将多光谱传感器搭载于无人机上,以获取高分辨率的图像数据,基于数据分析实现对小麦田间病虫害监测,包括病斑、虫害密度等。②施药作业。即种植人员可借助无人机进行精准施药,基于对遥感图像和监测数据的实时获取,精确控制药剂的喷洒量和喷洒位置,避免农药过量使用影响到当地生态环境。③病虫害调查。在防治管理期间,可利用无人机快速、全面地对小麦田间进行调查,具体调查内容涉及病虫害的分布情况、严重程度等方面,进而为防治方案的科学制定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小麦种植技术优化应用不仅是实现高质高产目标的重要支撑,亦可助力农户增加经济收益。鉴于此,需结合对当地气候、地质条件等因素的综合分析,对种植技术加以创新和改进,并结合病虫害防治措施的落实,以促进小麦种植产量的有效提升,继而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274600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引马镇人民政府)

猜你喜欢
小麦病虫害生长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春季葡萄苗病虫害咋样防治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夏季玉米主要病虫害有哪些
三招搞定花卉病虫害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碗莲生长记
哭娃小麦
生长在哪里的启示
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