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中国法治话语权

2024-04-10 02:38高铭暄
人民周刊 2024年4期
关键词:话语权成就话语

高铭暄

中国在国际法治话语体系中,不能仅当“跟声者”,更不能单纯扮演否定者,而须提出有建设性的方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理论,与西方法治观相比,更加符合中国当下国情,不仅在内容上有重大拓宽,更在体系上有坚实突破,这无疑给我国构建中国法治话语体系、提升中国法治话语权带来了重大机遇。如何提高中国法治话语权?我认为,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国民经济不断取得新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是基础,法治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治为经济服务,法治引导、规范和调节着经济。因此,两者的互动既能促进经济秩序健康发展,使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又能不断提升法治的水平。人民从切身利益感受到经济的活力,又能看到法治的威力,自然衷心拥护法治。法治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基础牢固了,底气十足了,就会树立起权威,主导着话语权。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建立,但还需不断完善。比如,规范市场经济最基本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还在编纂起草之中,应当加大力量,加速进行;“反恐怖主义法”事关国家安全,也亟须制定,尽早出台;刑法虽基本完备,但根据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不断修正完善。有了善法,才能良治。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國法治话语权的根基和源泉,法律制定得好,话语才能有力。这是正本清源之道,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第三,不断推进司法制度改革。人民司法为人民。真正做到以民为本,使人民相信我们一切司法制度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设置的,使人民从每一个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一篇做不完的大文章,不下大功夫、不花大力气、不坚持不懈地去做,是绝对完不成的。可是这方面的工作,对于提高中国法治话语权至关重要。司法工作是实施法律的工作,法律好不好,人民首先是透过司法工作这个窗口来观察、检验和评价的。所谓“察其言,观其行”,说得好不如做得好。司法工作真正做到人民的心坎中,使人民心服口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那么法律的权威就自然树立起来了,何愁没有法治话语权?

第四,要做好法治的宣传教育工作,尤其是对外的宣传工作。新中国的法治道路是有过曲折的。新中国成立之初,一边忙于社会改革,一边抓法制建设,法制逐步从无到有,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政治运动的原因,法制建设开始萧条、停滞。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全国,法制建设逐步走向繁荣。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做出的战略决策,使法学界、法律界备受鼓舞。

总之,最近30多年来,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是伟大的,立法、司法、行政执法、法律监督、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都取得光辉的业绩。对这些成就和业绩,我们要多做宣传工作,让广大干部和群众了解,让全世界人民了解。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以及出版社、研究会、论坛等各种平台,大力宣传中国法治的成就和进展、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要讲出气势,讲出特点,讲出优越性,当然也要实事求是、留有余地,要有干货,不搞假大空。我想通过这种方式,假以时日,中国法治的话语权必将越来越大。

猜你喜欢
话语权成就话语
了不起的成就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失恋“成就”的CEO
回顾五年成就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被春天取消了话语权以后 [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