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产业集群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2024-04-10 00:38范志顺
商场现代化 2024年7期
关键词:集群京津冀经济

摘 要:京津冀一体化产业集群的发展为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打破原有的北京集中产业经济发展局面,实现产业经济扩大化和京津冀经济共同发展。京津冀一体化实现产业集群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为进一步了解京津冀产业集群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本文从产业集群以及京津冀一体化概念出发,阐述京津冀产业集群为地方经济带来的改变,并结合经济情况总结京津冀产业集群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同时对京津冀产业集群未来发展方向做出展望。京津冀产业集群增加产业规模,改善地方经济水平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商业机遇,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产业集群;地方经济发展

2014年3月5日我国政府提出京津冀一体化经济发展模式,提升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协作发展。以产业发展的角度观察,单一的区域发展价值在市场竞争中容易被整体经济区域发展和利益所伤害,产业共享机制发展是产业经济发展的保障。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产业经济发展势头猛,成为孕育高科技以及新兴产业的摇篮。天津是港口城市有丰富的海上贸易资源,毗邻北京形成产业链条,但是河北作为二者的周围省份,经济发展滞后,缺少人力、资本以及资源优势。京津冀一体化经济规划方式,实现京津地区与河北省地方经济的规划统一,创建产业协作机制,形成京津冀一体化产业集群,带动京津冀整体经济发展,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为此京津冀产业集群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值得探究。

一、产业集群以及京津冀一体化概述

1.产业集群概述

产业集群是在某特定地区实现大量产业密切联系,企业与相关支撑机构之间形成集聚,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方式。

集群具备专业化特性,企业从原材料到机械设备再到零部件以及生产服务、销售、客户服务等形成完成的产业链条,各个企业之间相互弥补个体存在的不足。集群具备地理性的特征,集群是产业相关支撑机构、企业之间集聚在一定的空间上,不只有生产企业还有相应支撑机构,例如: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金融产业、教育培训机构等柔性总体,产业集群往往代表区域核心竞争力。京津冀产业集群具备产业集群特征,得到了政府部门的支持。

2.京津冀一体化概述

京津冀一体化就是打造首都圈,是包含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省的保定、唐山、廊坊、沧州、秦皇岛、石家庄、张家口、承德、邯郸、邢台、衡水11个地级市共同发展的模式。京津冀一体化提出的民航一体化、农业产业一体化等内容,实现区域产业功能分化,推动京津冀产业集群形成,扩大产业竞争力,有利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京津冀一体化,将三个地区产业集合到一起,在政府的支持下,形成完整的农业、航天业、工业、旅游业生产模式,有利于产业整体竞争力发展。京津冀一体化提出58项产业,由中央政府支持打造产业集群实现产业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二、京津冀产业集群给地方经济带来的改变

京津冀产业集群是新型区域发展理论,吸收区域发展理论积极因素,强调的是京津冀地区资源要素整合能力,推动整体经济发展。京津冀一体化的提出,改变了地区产业发展模式,实现区域产业共同发展,为地方经济带来重大改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航产业集群孕育巨大地方经济效益

民航是集合高技术、高投资、高风险的产业。民航产业由飞机制造业、航空保障设备、航空维修等组成,是具有巨大潜力的产业集群。受管理体制影响,我国航空制造业和民航运输业,难以形成产业链条和產业集群整体化,不能产生集群效应。民航产业存在规模不足、研发生产能力、专业化协作能力水平低等问题。例如:我国民航机制造厂的生产以及维修设施分布在全国,缺少整体化生产要素,若是实现空间集聚民航产业实现垂直水平的协作,能收获更大的经济效益。民航产业集群化发展能很好地解决我国链条不完整的问题,无论从未来区域发展角度,还是技术、资金投入以及产值角度看,京津冀地区实现民航产业集群都是必然趋势。北京作为高新技术人才集合中心,是民航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成为高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实现北京地区工业经济向高新技术经济方向发展。天津、河北地区作为环北京地区,成为高新技术实践基地,在京津冀地区形成完整的民航产业链条。

民航产业集群的形成,扩大了我国民航旅客、货物运输市场,同时北京、天津的国内、国际航班附近拥有国内大的生产型经济开发区,如丰田、三星等国际高科技企业供应商集聚机场附近。民航产业集群的形成打开了国际市场,有效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民航产业集群对于人力与信息资源、物质资源、资金、产业基础要求比较高,民航产业集群的形成,带动了人力资源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京津冀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同时带动河北地区资源的利用。而且,民航产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能促进京津冀地区的金融业发展,打破了北京经济发展一家独大的局面,实现了京津冀经济共同发展。

2.农业产业集群带动农村经济

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中心,集聚大量人群,拥有巨大的农副产品市场。天津作为我国产业发展城市,同样拥有巨大的农业发展空间。河北省围绕北京、天津地区拥有多个农业生产基地,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改变原有各自为营的局面,实现京津冀农业产业整合,打造生产销售产业化体系,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在京津冀一体化模式背景下,不能发展工业的河北承德、张家口等地区,实现农业产业集群,政府支持打造蔬菜产业基地,村村建造温室大棚,实现蔬菜产业集合,建立蔬菜种植合作社,蔬菜种植统一管理。在农业产业集群的影响下,为农村留守妇女以及不能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让农民的收入增加。在京津冀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后,北京、天津各大农业市场,实现产业协同发展,降低产业成本,农副市场销售竞争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从京津冀农业产业集群看,农村地区就业量增加农民收入得到提高,农村经济得到发展;农产品交易市场成本降低,产业竞争力得到提高,农业产业集群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农村经济和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活跃性得到提升。

3.数字化产业集群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京津冀产业有序转移与联动升级,打破了产业发展中的同质化倾向,保障产业经济安全。京津冀三省市按照各自比较优势发展具有资源禀赋特色的优势产业,对产业发展进行准确定位、适度协调和错位发展。通过深入分析生产要素价格、科技水平、产业结构和自然资源禀赋等影响京津冀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使各自的主导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形成分工合理、适度集聚、风险分散的产业格局。在积极承接国际优势产业,将产业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产业安全度,建立产业链安全预警机制,系统优化推动产业安全、经济发展。

京津冀产业有序转移与联动升级,提高了产业转移效率与三地产业联动协作水平。北京的金融业、综合技术服务业、文体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电力和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优势产业,对天津、河北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京津冀地区制造业具有显著梯度差,北京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突出,呈现高端化趋势,天津制造业发展体现出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并驾齐驱的特征,河北则以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为主。北京大部分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正是津冀地区缺乏比较优势的产业,而津冀有显著优势和需要发展的行业也正是北京需要调整转移的产业,这种产业的互补性是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和错位发展的必要条件。为此,更加重视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对京津冀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完善产业联动形式和政策,提高产业联动效率,将北京高新技术等优势产业的空间溢出效应与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到最大,以产业转移承接等途径优化京津冀地区产业空间再布局,带动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

实现京津冀产业有序转移与联动升级,是从整体利益出发,统筹规划,强化产业协同总体设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应由增量调整为转向存量调整,不断提高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综合效益、完善产业疏解政策体系和跨行政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产业链的完善、产业园区的建设、产业集群的打造、产业带的规划实施等都是全局性的系统工程,需要通盘考虑。产业转移不是落后产能的空间变化,而是根据城市功能定位进行的主动调整,京津向河北转移的产业,必须考虑河北的承接意愿与能力,遵循市场规则和生态保护准则。京津关系不仅是“承接”关系,也是“对接”关系,其实质是“一核双城”共同体的强强联合和优势互补,也是先进产业链条、现代服务网络和开放市场网络的共建。京津“双城联动”既要提升“转移承接效应”,更要放大“联动协同效应”,积极发展无污染、低消耗、科技含量高與附加价值高的高端产业。京津冀地区应通过产业有序转移和联动升级,构筑区域竞争新优势,增强产业供应链韧性,建立起绿色、循环、低碳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使河北地区经济实现飞跃式发展。

三、京津冀产业集群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京津冀产业集群对于地方经济发展而言产生具有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产业集聚产生的创新效应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产业集群是社会性系统,是产业生产要素、生产主体、多种联系协同的集合体。能将区域产业发展要素结合起来,以地方文化孕育企业创新精神,形成稳定的社会发展结构,是产业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必要条件。产业集聚的特征促进企业创新,产业集聚的区域为新企业产生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产业集聚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市场机遇,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减运作成本,减少生产风险,整体上提高区域竞争力。企业从创新方面实现技术的垄断,产生超额利润,达成企业品牌和贸易联盟,对于技术创新产生促进作用,实现地方企业经营的制度创新、管理创新、金融创新、营销创新,改变地方经济固有的发展模式,突破地方经济发展瓶颈,实现地方经济质的飞跃。

2.产业集聚增加地方经济发展活力

京津冀产业集聚,将专业化企业集聚在一个空间,形成产业规模化局面,能促进产业深度专业化发展。专业化产业集聚会让企业之间交易和协作关系更加的密切。企业之间所产生的相似性和互补性会凸显企业专精属性,注重自身的领域优势就能获得其他企业的支持,形成动态共同体协调发展能实现区域生产效率和整体竞争力质的飞跃。整体上看,产业集聚区会形成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同时会促进产业精细化、产业服务专业化发展。随着产业发展的专业化程度加深,生存机会也在增大,产业呈现良性循环状态,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

3.降低产业成本损耗和地方经济投入

京津冀产业集聚的形成对地方经济发展非常有利。产业集群会集聚大量经济资源和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地方政府在地方产业发展方面的投入,能达到产业组织损耗降低和减少地方经济发展成本投入量。第一,高度集群资源和生产要素能随时应用到产业发展中,为企业生产带来更多的便利条件,减少企业交易成本,降低地方政府经济扶持水平。第二,企业集聚在一个空间,实现产业生产要素和资源优化配置,扩大集群效应改善地方经济水平。第三,产业集群深化社会分工,能大幅度地降低企业生产和营销本钱,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地方经济发展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四、京津冀产业集群未来发展方向

京津冀一体化产业发展模式,实现多元化利益主体的协调发展,在未来经济发展中需要不断地促进多种产业协作开辟新的发展方向,实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共同产业协作,打造多元化产业共同体,实现京津冀地区经济产业集群化发展。

1.第一产业集群发展方向

京津地区从改革开放以来重点发展工业,城市化和工业化推进改变土地使用方式,导致可利用农业资源不断减少。受土地和劳动力的影响,京津地区的农产品相比河北缺少竞争优势。所以京津地区的第一产业应该转变产业状态,从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型农业转型;改变农产品的单一食用功能,向观光、休闲农业方向发展。京津地区在农业方面投入更多的科技与人才资源,打造现代农业体系。京津地区的农产品主要依靠河北供给,因此河北要根据京津居民消费结构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与京津地区创建稳定的农产品购销关系,推动河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提升农业竞争力。

2.第二产业集群发展趋势

京津冀地区在工业上产业集群趋势比较显著,受各个地区之间产业结构相似度低的影响,三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合作空间。河北省在接受京津地区的梯度转移后,着力发现新兴制造业,实现制造业多元化发展,改变原有的经济结果,利用发展优势创建腹地型经济体。另外,京津地区主体产业相似度高,主导产业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因此将河北省作为产业梯度转移区域,才能实现产业升级。而且北京和天津地区在部分产业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北京有科技与研发优势,天津有海洋资源、港口运输、土地资源丰富优势,二者亦可形成优势互补,形成产业共同体。还有京津冀地区在京津冀一体化模式的影响下,已经形成产业集群优势,河北作为全国的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重化工业基地;京津则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制造业产业带的北方双核城市,三方形成产业互补,今后产生的回流效应将不断扩散,产业梯度会呈现增大趋势。

3.第三产业集群发展方向

京津冀地区的自然资源优渥,有良好的第三产业发展空间。但是受到地区功能的影响,三个区域的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和结构存在差异,呈现北京、天津、河北的高低差距。北京第三产业发展在区域总经济水平的占比为60%,带动北京地区经济发展。天津二、三產业发展水平基本持平。河北第三产业发展不成熟,对国民经济贡献率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实现第三产业合作,打造第三产业集群,改变原有的第三产业发展结构。京津冀地区现代服务区域合作,带来金融业区域整合。例如:京津冀区域银行跨区域通兑,改变京津冀异地存取局面;保险业跨区域扩展业务,信息业和中介业务实现业务并购融合,为第三产业发展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在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京津地区老字号和专卖店向河北省扩展,在未来城市会出现城市中心向外转移。而且旅游业将会深度合作,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龙头,努力把圈内建成功能齐全、设施一流、服务国内、面向世界的旅游区域;以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级4A景区为名牌产品,建设一批起点高、有特色、规模大、能带动当地旅游发展的重点项目。

五、结语

综上所述,京津冀产业集群发展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有利于地方产业进入国际化市场。京津冀产业集群建立在政府和企业取向基础上,是政府和企业共同关注的问题,现阶段京津冀产业集群的作用已经凸显,政府加强对集群的引导有利于集群的完善,对于提升地方经济整体水平以及产业升级有积极作用。只有不断地加强京津冀产业集群建设,才能让企业为地方经济增长贡献更多的力量,才能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靠拢。

参考文献:

[1]耿立艳,赵璿,张占福.京津冀物流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关系研究[J].物流技术,2023(3):34-37+122.

[2]牛艳.京津冀商贸流通产业协同效应的影响因素[J].商业经济研究,2020(11):20-23.

[3]肖金成,李娟,马燕坤.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定位与合作[J].经济研究参考,2015(2):15-28.

作者简介:范志顺(1984.03— ),男,汉族,河北沧州人,本科,中共沧州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猜你喜欢
集群京津冀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