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古代家训中的慎言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2024-04-12 11:13邹欣辰
名家名作 2024年3期
关键词:慎言子孙交友

[摘要] 家训作为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模式,拥有丰富的教育意义与特质内涵,家训中关于家族子孙慎言慎行的教诲亦充满人生智慧,古代家长认为后代立人品性、处世交友、安身立命都离不开慎言思想的指导。从慎言思想着手,试论古代家训中慎言思想的发展探其基本含义,深入分析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慎言思想的理论实践,从而挖掘慎言思想在当代负载的时代价值。

[关  键  词] 家训;慎言;现代意义

中华家训是古圣先贤教诲子弟的言论,其中充满修身立德、处世交友等人生智慧,慎言即是其中之一。有关“慎”字,《说文解字》有着构词上的解释:“慎者,谨也。从心真声。”[1]说“慎”字从心,故“在言为谨、在心为慎”,是对“慎言”一词较为合理的解释。孔子认为“敏于事而慎于言”,唯有对一句话、一件事采取谨慎的态度,才能在复杂的关系中安身立命并得以生存,由此进一步明确了“慎言”的内涵,使慎言思想成为儒家倡导的重要思想。伴随人类思维的成熟,谨慎言行的观念逐渐渗透到家训理论领域,成为古代家族教育特有的心理模式。慎言思想顺时代潮流而行,对当今引导社会言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丰富的现实价值。

一、慎言及慎言思想

慎言思想源于古代政治观念,古代哲学家倡导个人应具备的卓越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其中一项即为慎言。慎言思想在先秦时期便展露于世,时至今日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殷商时期就有“疾言,唯害”的甲骨文刻辞,这表明该时期的人们高度重视错误言语所导致的负面影响。《周易》《尚书》等文献中同样可见有关慎言的观念,如《周易》曰:“君子以慎言语。”[2]可知慎言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先秦《诗经》也用“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3]以启示周王发布诏令时一定要谨慎认真,否则有伤威仪。《礼记·缁衣》篇中,对于君子之言行亦有如下要求:“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则民谨于言而慎于行。”[4]可见此时先秦人们在思想意识里已经产生了对某件事不能说抑或不可做的观念,只是这些觀念尚处萌芽时期,并未形成严格的思想理论体系,不过皆为慎言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础。

而至孔子,慎言思想形成了系统的言语体系,即孔子“慎言观”的形成,《论语》一书不乏孔子关于慎言之警句:“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5]儒家所言之慎言,既是君子之重要美德,亦为与人交流、合理表达言论观点的重要方式,孔子以克己复礼为主张,以语言为工具,为的是构建审慎严密的话语体系,重建庄重有礼的秩序,提升伦理道德。而儒家“慎言”思想言论在之后历代世家大族对子孙的训诫中均可见陶染。

二、古代家训中的慎言思想

(一)慎言是君子之德

古代家族注重子孙个人素质,崇尚正直、谦逊、恭敬的君子风范。孔子认为“博学于文,约之以礼”[6],强调慎言的重要性,即谨慎发言、遵守礼法。慎言更是君子美好品德的关键,是体现个人优良品质的重要原则之一。

古代家训以格言、警句等形式教导子孙保持得体言行,商周时期已有体现。周武王继位时,成王尚幼,故武王以诫言铭刻于器物上教导儿子,及其成人后接受训诫:“火灭修容,慎戒必恭,恭则寿。”[7]这些铭文劝诫子孙修身省过,谨慎言语,做到敬谨谦恭,永保周室王业。慎言即不言他人是非,保持德行。汉代马援在《诫兄子严、敦书》中提道:“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8]听闻他人过错,虽闻其事,勿评是非,彰显了马援厌恶议论之态度,同时希望后代子孙汲取贤者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的卓越品质,以塑造自身品格。明人陈继儒在《安得长者言》中谈修身处世之学,提及“言”的方面,他主张:“俗语近于市,纤语近于娼,诨语近于优。士君子一涉此,不独损威,亦难迓福。”[9]阐述了品行端正之士避免发表激烈或不当言论,其中蕴含了诸多富有深刻哲理、引人深思的观点。

由此可见,修正品行、谨慎言语、始终保持端庄儒雅的风度,乃君子所应具备之品德。这也揭示了历代家训中体现的慎言观念,体现了先贤们对后代能够拥有良好品行品质的殷切期许。

(二)慎言是处世交友之则

慎言思想总是要和立身处世相联系,交友的意义于古人而言极端重要。清人张英的家训《聪训斋语》中便强调:“人生以择友为第一事。”[10]表现了交友要慎重谦谨,同时也指出如若友人品行不端,应“痛切发挥之”。可见古人对待人际交往仍持有谨慎的心态,只有保持谨言慎行,才能在交往过程中辨别君子与小人。

为了避免子弟结交不良朋友,南宋袁采告诫子弟应“谨交游”,因为他考虑到年轻人情欲丰富,然血气不足,经历的世事较少,对待饮酒赌博等事很难有成熟的界定。而关于为何在结交朋友时仍持有慎言思想,朱熹如此劝其长子:“交游之间,尤当审择,虽是同学,亦不可无亲疏之辨。”因此在交友之初,切要保持谨言慎行,认真揣摩自己即将发表的言辞,并且在谈话时细心观察对方表达的观点才是上上策。与人结交是共事的前提,在处世时,明人薛瑄便告诫儿子“非善人莫交,非义财莫需……从欲剧坠石,放言甚奔车。言多必招戾。”[11]他强调在交往中如若说出错误的言辞,便如同山石坠裂崩塌,如同狂奔的车驾难以控制,提醒儿子言多必失,莫要逞口舌之快,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寡言”也许是一剂良药。

在立身处世中,关键是言出必行。孔子言:“谨而信。”[12]便是如此。羊祜也认为言行要有信义,要三思而后行:“无口许人以财”[13],以免说了做不到。而获得相互信任的交流后亦不可放松,《袁氏世范》中用“与人交游,无问高下,须常和易,不可妄自尊大,修饰边幅。若言行崖异,则人岂复相近!然又不可太亵狎,樽酒会聚之际,固当歌笑尽欢,恐嘲讥中触人讳忌,则忿争兴焉”[14]来强调饮酒交谈时避免触及对方忌讳,不礼貌可能导致友谊破裂、言语争吵,故要谨慎言行以维护关系。

(三)慎言是安身避祸之本

慎言可以理解为“谨慎的发言”,古代官场最忌讳的便是说错话、站错队,言论一旦与利益冲突,便可能会殃及自身,引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许多历代为官的高门大族便在家训中劝诫教导子孙应当多闻阙疑、三思而言。

1.言语不慎重,在某些场合甚至会给说话人带来杀身之祸

由于宦海风波诡谲,一不留神即可能导致身败名裂之祸,因此诸多家训谆谆告诫后世子孙,务必谦逊恭谨、厚道待人,切勿随意传播他人之短,妄加评说政治成败。

这种思想在魏晋时期尤为明显。魏晋时期宗族势力强大,门阀与家族紧密相连,互相牵扯,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为维护家业稳定和子孙仕途,谨言慎行成为魏晋士人一种典型的心理。在劝诫子孙时,魏晋士人更多地传达“保全自身”的哲学思考。魏晋家训中屡次强调子孙应避免轻率地对他人进行评价,如曹魏时期殷褒的《诫子书》中提道:“尔折薪之智,欲弹射世俗,身为谤先,怨祸并集。”在殷褒眼中过多品评谈论无异于引来祸事,不如安分谦谨地平稳度过此生,其中饱含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王昶在家训中劝诫儿子谨慎评价人物,认为评论之事如有优处,自会引人欢喜,可是一旦涉及低评价,便会遭人诽谤怨恨,可见谨慎发言的重要之处。

这种思想发展至明清,演化为官场中的一种明哲保身与审时度势的处世哲学。比如明代吴麟征的《家诫要言》中提及“四方兵戈云扰,乱离正甚,修身节用,无得于乡人”[15],以教育子孙如何在动荡中平稳生存自保。纵横官场的张廷玉即使在官场中如鱼得水,也不得不终身奉行谨言慎行的处世作风,他在《澄怀园语》中对子弟谆谆教导,认为人无论身处怎样的境遇都应当“能检点言语,无过当之辞”,可见慎言也是张廷玉面对复杂官场时保全自己的重要策略。

2.慎言在保守秘密方面也有所体现

在处理诸多机密事项时,若未能审慎保密,则可能导致成果付诸东流。在魏晋时期,勘破他人隐私的行为被视为一种严重的冒犯,士人皆会注意此事,就连肆意放浪的嵇康也不例外,嵇康在《家诫》中展现了他谨小慎微的一面,以“慎备自守”为核心劝诫子孙:“凡人自有公私,慎勿强知人知。”这句话讲述了不要过度窥探他人的隐私,而“彼知我知之,则有忌于我。今知而不言,则便是不知矣。若见窃语私议,便舍起,勿使忌人也。”体现了若是无意间得知了他人的秘密,也不要轻易泄露,唯恐惹人猜忌怀疑。嵇康的《家诫》与其日常彰显的性格形成了鲜明对比,或许只有面对至亲之人时,嵇康才会无所顾虑地吐露心声。

宋代的官场时刻警惕保守机密、谨慎发言,当时的长者都在家训中对子弟谨慎言行加以告诫,范质的《戒从子诗》中将保存秘密、不加妄言作为君子应当具备的德行,诗云:“戒尔勿多言,多言众所忌,苟不慎枢机,安厄以此始。”[16]告诫子弟如果面对他人隐私或是重要机密的情况时,应当保持谨慎的言论举止,否则将招致灭顶之灾。朱熹也认为君子应口有遮拦、心有虑索,不经过头脑过滤的话语往往伤人,更会暴露隐私,因此朱熹劝诫子孙“不可言人过恶,及说人家长短是非”[17],出言“不可不择”。这些家训虽然有明哲保身的壁垒,但在创造和谐生存环境以及淳化风俗等方面确有积极意义。

三、慎言思想的现代意义

(一)塑造品德高尚、谦谨认真的美好人格

中国古代家训往往通过最简洁的语言、最朴实的话语承载着对后世子孙的殷切期盼与谆谆教导。慎言思想体现为日常言辞话语的运用,语言上是否得体往往对一个人素养的品评有更加直观的反映,个人修养的组建离不开语言的加持,说话时不仅要遵守礼仪规范,还要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孔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18]因此,当人们在交流时语言口无遮拦、内容荒谬夸大,便是不能慎言的表现,同时在细枝末节中也可观察到其内在的个人素养。

谨慎发言不仅有利于体现个人的基本素质,而且更能塑造其言而有信的珍贵品德,君子以行言,言而有信表现为绝不轻易许诺,一旦许下诺言便要说到做到。因此谨慎言语也代表言行一致、品德高尚的美好品性。

(二)树立交友与处世时的言谈规范

古人喜宴游交友,朋友相聚谈笑言欢的同时需注意言信行笃,慎言思想贯穿于处世交友的各个方面,关系到朋友之间的利益与隐私,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世,语言合乎礼仪、讲话恰当都会令人心情舒适,始终可以作为人们处世交往的准则。

在日常生活中,面对朋友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会伤害到对方,言辞务必谦恭敬意,凡是涉及对方的私密则不加深论,这不仅是作为朋友最基本的尊重,也是维持友好关系长久的必然法则,同时还要为自己所提出的承诺负责,做到无愧于心、无愧于朋友。人际交往不可缺少慎言思想的指导,世事洞明、三思而行更是在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方法,而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亦是为自己塑造良好形象的重要方式。

(三)营造后世和谐健康的社会氛围

古代家训中的慎言思想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思想在各个时代都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在新时代的滋养下不断发展壮大,具有丰富的教育内涵。慎言思想传承千年家训思想,是中华民族长久不衰的宝贵遗产。

事实证明,慎言思想无论是在封建社会还是现代社会中,都可以为社会注入一剂强有力的稳定剂,对家庭的和谐与社会的稳定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懂得“扬弃”并且传承,以促进社会的繁荣与发展,才是作为后代人最为重要的职责。

四、结束语

慎言思想蕴含丰富的教育内涵,既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品质,又关注社会伦理和家庭美德的培养。慎言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代我们更应该取其精华,令其始终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利用科学的观念与合理的方法将慎言思想注入思想教育中,培养更多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漢)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 魏徵,虞世南,褚亮,等.群书治要译注:第一册·周易[M].北京:中国书店,2012:78.

[3]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

[4]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朱熹. 四书集注 [M].长沙:岳麓书社,1987:231.

[6]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9.

[7](清)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 (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9]陈继儒.丛书集成初编:第375册·安得长者言[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0]王若,刘宝卫.中国古代家训[M].沈阳:辽海出版社,2012.

[11]徐中玉.中国古典文学精品普及读本:小品笔记类选[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226.

[12]魏徵,虞世南,褚亮,等.群书治要译注:第七册·论语[M].北京:中国书店,2012.

[13]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250.

[14]王若,刘宝卫.中国古代家训[M].沈阳:辽海出版社,2012:105.

[15]吴麟征.家诫要言[M]//丛书集成初编(第976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

[16]桂雍.千古家训[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 57.

[17]喻岳衡.历代名人家训[M].长沙:岳麓书社,2005:161.

[18]朱熹. 四书集注[M]. 岳麓书社,1987:169.

作者简介:

邹欣辰(2000—),女,汉族,黑龙江绥化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

猜你喜欢
慎言子孙交友
慎思·慎言·慎行
孔子论交友
闲谈“交友”
慎言
交友如择居
交友之道
First Man
老人留房给孙辈 引子孙大战
长沙市慎言
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