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探索研究

2024-04-14 09:03何惠娟
关键词:劳动技能家长

何惠娟

(唐山市开平区第二实验小学,河北 唐山 063021)

一、小学劳动教育的德育价值

(一)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不仅是一种技能的传授,更是一种全面的人格发展。劳动教育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能通过劳动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同时锻炼意志,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劳动教育有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在劳动中,学生需要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这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智力锻炼。劳动教育能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学生通过劳动,理解社会的基本运作原理,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有助于学生养成劳动观念

劳动教育能使学生理解每一份劳动都有其价值,都是社会运转不可或缺的一环。这种理解有助于学生树立起对劳动的尊重和珍视。劳动教育能使学生理解,劳动不仅是一种获取物质报酬的方式,也是一种价值的体现,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这种理解能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工作态度,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工作,都能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去投入。

(三)有助于学生掌握劳动技能

学生在实际的劳动中,可以学习和掌握一种或多种技能,这些技能不仅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有用,更能在学生的职业生涯中起到重要作用。劳动教育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如烹饪、清洁、维修等,这些技能能增强学生的自立生活能力。劳动教育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如编程、设计、管理等,这些技能能使学生在职业选择上有更多的可能性,增强职业竞争力。

二、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劳动教育是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然而,在现实的小学劳动教育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劳动教育的效果,甚至使劳动教育变得形式化,失去其应有的价值。

(一)目标定位不清晰

目标定位是课程设计的核心,然而在当前的小学劳动教育中,其目标定位往往不够清晰。首先,一些学校并未将劳动教育纳入整体教育计划中,仅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活动,导致劳动教育缺乏系统性,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其次,劳动教育的目标设定过于宽泛,如“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等,这些目标虽然重要,但缺乏可操作性。最后,劳动教育的目标定位也存在过于理想化的问题,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例如,一些学校希望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但这些目标对于小学生来说过于抽象,难以理解。

(二)劳动教育内容单一

在小学劳动教育的教学内容中,复制或简单的手工活动占据了很大比例,这种单一化、简单化的劳动内容,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首先,这种单一的劳动内容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和才能,应该提供多样化的劳动活动,帮助他们发现和发展自己的潜力。其次,这种简单的劳动内容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复制或简单的手工活动中,学生只需要按照固定的步骤执行,很难有机会思考和创新。最后,这种单一的劳动内容无法提供足够的挑战,使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学会坚持和克服。

(三)家校合作不密切

家校合作的密切程度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然而,在当前的实践中,家校合作往往存在问题,一些学校在进行劳动教育时,没有有效通知家长并获取家长的支持和参与,导致家长对学校的劳动教育缺乏了解,甚至可能产生误解,影响了家校合作。家庭和学校的劳动教育缺乏连贯性和一致性。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环境,如果两者的教育目标和方式存在冲突,就可能让学生产生困惑,影响教育效果。例如:学校会强调劳动的价值,而家庭则忽视这一点,过度强调学生成绩,这种情况会使学生对劳动产生混淆和矛盾的认识。家长的参与程度也直接影响劳动教育的效果。如果家长不参与学生的劳动教育,或者只是简单地完成任务,而不是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劳动教育就会变成一种形式,失去其教育意义。

三、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形式

对于小学劳动教育而言,教育形式的多样性非常重要。多元化的劳动形式,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体验劳动的乐趣,理解劳动的意义,同时能全面提高劳动能力和技能。一般来说,小学劳动教育主要包括校内劳动教育、校外劳动实践以及家庭劳动教育,这些形式各有特点,相辅相成,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劳动教育平台。

(一)校内劳动教育

校内劳动教育是小学劳动教育的基本形式,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解、演示和实践等方式,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和知识,如手工制作、绘画、园艺等,让学生了解劳动的历史和文化,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在课外活动中,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劳动实践活动,如环保活动、社区服务、学校维护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劳动,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校外劳动实践

校外劳动实践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体验,不仅能让学生从校园中走出来,更能让他们深入社会,通过亲身参与各种社会劳动活动,获得丰富和深入的劳动体验。这些体验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例如: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各种不同类型的工厂、农场、医院等,让他们亲眼看到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如何辛勤工作,感受各种职业的魅力和挑战,深入地了解各种工作的细节和复杂性,从而更好地理解社会运作的规律和复杂性。教师还可以与社区、企业、公益组织等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一些实习或志愿者机会,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各种实际工作中,增强他们的劳动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些机会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和职业,为未来的职业规划提供宝贵的参考。

(三)家庭劳动教育

家庭劳动教育是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家庭环境中进行的劳动教育活动。在家庭劳动教育中,家长是主要的教育者,他们通过日常的劳动活动,如做饭、打扫、购物等,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家长也可以通过讲述自己的劳动经历,引导学生理解劳动的价值,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此外,家长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家庭劳动项目,如家庭园艺、家庭手工等,使学生在实践中享受劳动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

四、小学劳动课程教学的具体路径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期,也是塑造学生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劳动教育是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其课程教学的路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科学、合理地路径设计,才能使劳动教育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劳动技能和素质。

(一)重视劳动教育价值

在劳动中,学生能亲身体验到从耕种到收获的过程,认识到每一份成果背后都凝结着辛勤的汗水,这种体验能深刻地让他们理解劳动对于社会的意义,以及个人所扮演的角色。学校在课程设计中要强调劳动的价值,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劳动教育培养他们对社会有用的基本素质——责任感、团队协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引导过程中,应结合具体的劳动活动,如校园清洁、植树造林、制作手工艺品等,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学习到劳动的过程与成果直接联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获得劳动技能,还能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为集体、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满足感和自豪感。此外,劳动教育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时机,教师借此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如诚实、勤奋、守纪律等。

(二)家校合作开展劳动教育

学校在制订劳动教育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家庭教育的角色和功能,将家庭环境中的日常劳动作为教育的延伸。学校应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详细介绍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和预期效果,使家长理解并认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在家庭中配合学校的教育方案,共同营造一个支持学生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家校合作的劳动教育项目多种多样,例如家长带领孩子参与家庭日常的打扫、烹饪等活动,让孩子在参与中学习家务劳动的技能,同时体会到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合作的重要性。学校也可以组织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如社区清洁、老人院志愿服务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加强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也能让学生学会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学校和家庭在劳动教育中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家长和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制订劳动计划,学习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分配劳动任务,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完成劳动任务的效率,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时间管理和自我管理的方法。

(三)丰富劳动教育内容

为了让劳动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化,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兴趣和需求,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段、兴趣爱好以及能力水平设计和提供各种劳动教育活动。例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安排一些简单的手工制作、绘画等活动,通过这些富有趣味性的劳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设置一些园艺、烹饪、木工或电子产品的拆装等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帮助他们学习到更多实用技能,同时锻炼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劳动教育与艺术、科技等领域相结合,使劳动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未来职业规划相连接,提高他们对劳动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学生在制作一件手工艺品的过程中,不仅能学习到关于设计、制作的知识,还可以学习到团队合作、时间管理等更为宝贵的经验。学校还可以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参观工厂、农场、艺术展览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行业的劳动实践,更加全面地认识到各种劳动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四)构建科学合理课程评价体系

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对于确保劳动教育质量和效果至关重要。评价体系应全面考虑劳动技能的掌握程度、劳动过程中的态度和行为,以及劳动活动后的反思和成长。评价不应局限于结果的考核,更应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参与度、创造性思维的运用以及团队协作的体现。在评价方式上,学校应采取多样化的方法,比如观察学生在实际劳动中的表现、记录他们工作的细节、进行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教师通过安排一对一的访谈,了解学生对劳动活动的看法以及他们在活动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收获。此外,家长的反馈也是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通过问卷调查、家长会等方式,收集家长对孩子劳动表现的观察和评价。这种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学校更加客观地了解和评估劳动教育的实施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劳动活动进行深入思考和自我监督,进而更好地提升劳动技能,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

猜你喜欢
劳动技能家长
高级技能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热爱劳动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