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态课堂“活” 起来的教学探讨

2024-04-15 06:20王丽芳韩兵昶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生态课堂教育

王丽芳, 韩兵昶

(1.濮阳市开德小学, 河南 濮阳 457000; 2.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濮阳 457000 )

新生态教育理念是一种基于生态学原理的教育理念, 强调全面性、 自主性、 创造性和社会性的教育, 新生态教育要改变功利且不均衡的教育生态,实现每一个教育利益体的良性发展和互动, 强调个性化发展和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授之以渔, 传授方法和技能, 正是新生态教育理念所注重的——新时代, 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 还要教会学生专业技能,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和学以致用的能力”[1]36。 我们以所在学校为载体, 以“双减” 政策为指引, 立足学校实际, 针对传统教学中课堂上存在的问题, 加强顶层设计, 充分调动教师“活” 的因素, 学科推进找方法, 多管齐下抓落实, 强化课堂练兵, 助推课堂小先生成长, 充分体现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 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激发学生不断探索, 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一、 传统教学中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重教法研究, 轻学法指导。 “重结论、 轻过程” 的现象由来已久。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教师备课、 上课的着眼点没有放在如何让学生从 “学会” 到 “会学”。 2. 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参与度低、 参与面窄。 原因有二,学生自身心理因素是一方面, 老师的教学设计和授课能力也是一方面。 3. 学生成绩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尤其在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分化快, 两极分化现象极大地困扰着教育者。 经过长期不断探索, 我们认为彻底解决两极分化问题很难, 但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待优生”, 促进其向“真优生” 转化。

二、 提升教师的“活” 因素是解决问题之根

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主导者,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为了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围绕新生态教育背景下让课堂“活” 起来的教学模式和相关内容, 必须重视教师培育。

(一) 打造“练功坊”, 夯实教师基本功

学校提出打造教师 “练功坊”, 为教师成长赋能, 教师每日都要坚持练习朗读, 练习粉笔字、 钢笔字, “每周一文” 写感悟, 撰写教学教育随笔,举办“立人讲堂” “读书会” “班级文化建设大家谈” 等, 通过这些练功平台可以练就教师扎实的基本功。

(二) 开展生态六课, 增加教师底气

一是 “教师课堂素养过关课”。 语言面貌、 粉笔书写、 教姿教态、 候答时间等, 每一个课堂细节都不放过。 二是学生课堂习惯展示课。 笔者所在学校在全市率先开创 “学生课堂习惯展示课”, 聚焦学生习惯, 从学生发言声音大小、 书写握笔姿势、读书习惯、 小组合作意识等方面观察诊断, 强化教师培养学生课堂习惯的意识。 三是“学生家长接待课”。 每年要打开教室门让家长听课, 教师为了在家长面前展示自己的教育教学风采, 在精心准备中不断打磨自己, 提升自己。 四是梯级教师示范课。学校的中原名师、 河南省最具影响力教师、 中原教学名师、 特级教师、 河南省骨干教师、 河南省名师、 市学科带头人每年给大家做示范教学, 既是引领教师成长, 更是对自我专业实践能力的挑战。 五是各级各类赛课。 每到优质课比赛, 教研团队就会组成研课磨课专班, 一起钻研教材, 优化设计,一遍遍试讲后再复盘, 发现问题, 雕琢细节。 六是家常 “素养生长优质课” 。 老师们打造的家常“素养生长优质课” 虽然简单, 但质朴而养人。 目前, “新生态六课” 已经成为教师摸爬滚打练习教学功夫的练兵场。

(三) 加强课题研讨, 增添教师新活力

教师围绕新生态教育背景下让课堂“活” 起来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 学期初上报研究课题名称,定期进行小课题研究情况交流, 学期结束时撰写总结文章, 在适度教育研讨会上交流展示, 并评选出自主、 高效的教育优秀成果。 实践证明, 小课题研究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教师自我发展的目标, 为其专业化发展增添活力。

三、 实践探索是激“活” 新生态课堂之源

“课堂要重视学生的需求、 愿望、 态度, 主动探究, 自己解决问题的‘自我’ 学习形式。”[2]10课题组成员认真剖析课堂各环节, 并对其中的每个教学环节进行问题、 措施、 目标分析, 打造新生态教育模式下更具科学性、 灵活性、 可操作性的课堂。下面以语文教学为例, 进行各环节的分析研究。

(一) 预习探究

新生态教育课堂研究初期, 我们对1—6 年级教师布置预习的现状进行了调查, 发现多数教师对于预习只是简单要求学生自学生字、 读熟课文, 并没有相应的方法指导。 经过分析, 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不能根据教育部当年版课标的要求适度体现年级特点、 学生特点。 二是预习要求、 标准不明确, 不同学生预习的效果相差甚远。 三是缺乏趣味性。 为此, 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1. 明确预习的内容。 低年级: ①识字, ②写字, ③正确、 流利地朗读课文。 中高年级在此基础上逐渐增加: ④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⑤根据课后问题或课前学习提示进行自学, 并批注感受,⑥对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质疑, 并试着加以解决。 2. 掌握预习的目标。 低年级: ①识字: 会读、会组词并正确注音。 ②写字: 正确认读、 正确书写, 听写或看拼音写准确无误。 ③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不添字、 不漏字、 不回读、 不读错字, 不读破句子, 尽量读出自己的感受。 中高年级逐渐增加: ④学会默读——默读有一定速度——初步学会浏览。 ⑤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读过课文, 能迅速提炼出文章的主要信息,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不同题材的文章有不同的方法, 写人、记事的文章围绕六要素概括: 时间、 地点、 人物、原因、 经过、 结果。 不是每篇文章都必须把六要素全部用上的, 根据文章的重点灵活提取、 概括, 有所侧重, 形成简练、 通顺的句段。 写景的文章写了景物的哪些方面 (哪些地方), 分别有什么特点?说明文先介绍什么, 再介绍什么, 分别有什么特点。 ⑥根据课后问题或课前学习提示进行自学, 并批注感受: 用不同的线条批划, 批注时只写关键词语, 多方面体会可在关键词前面加上1、 2、 3 等序号。 ⑦学会质疑释疑,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会围绕课题、 文章的选材、 用词、 标点、 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后作业等提出问题, 并选择合适的位置记录下来。 教给学生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查字典等工具书, 网上搜集资料, 联系上下文反复思考, 向父母、 同学、 老师请教等, 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

(二) 交流展示

“交流展示” 是新生态教育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打造“课堂小先生”。 通过实施 “课堂小先生制” 推动学生学习方式从单一到多元、 学习态度从被动到主动的变革。 1. 成立有实效的学习小组。 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合理编排学习小组, 以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为原则, 一般是五人、 六人一小组。 组员编号: 组长为1 号, 其他同学依次向下编, 便于交流时秩序井然。 给小组起一个响亮的名字, 如雄鹰小组、 月亮小组等。 2. 小组学习的具体操作。 首先是小先生展示, 每个人都是小先生, 通过展示朗读、 讲数学题、 讲解生字等形式, 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 其次是同伴互助, 及时指出组内成员出现的错误或需改进的地方并加以指导纠正。 这样一来,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不再是老师一人的责任, 全班学生人人是老师。 3. 小组成立后的系统培训。 学习小组成立后, 首先要公平、 公开选举小组长, 分别对组长和小组成员展开耐心细致的培训, 培训小组成员的集体意识、 责任意识、 竞争意识。 交流展示的内容是学生预习的成果。 在这一环节中, 学生可以尽情地展示自己的能力, 尽情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就是一个倾听者、 欣赏者、 组织者、 提升者。 学生小组交流时, 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 参加某些小组的交流,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作为重点指导的第一手资料。

(三) 质疑释疑

质疑释疑这一环节, 主要解决学生预习过程中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首先是质疑。 基于明确的预习要求和目标,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 更容易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 学生发现或提出问题的过程既是对知识思考的过程, 又是自主学习的重要体现。 其次是释疑。 以质疑为前提, 针对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我们采取先在小组内互助解决, 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或在小组交流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在班内提出来。 面对学生提出的此类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解决, 超出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 教师就要出面讲解, “该出手时就出手”。 质疑释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小组内的质疑释疑。大家按照一定的顺序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有些问题小组同学会的, 可以立刻解答讲解, 有些大家不能马上找到答案的问题, 小组成员可以一起通过读课文、 相互交流、 相互补充, 加以解决。 2. 班内的质疑释疑。 此时, 学生可以汇报通过小组交流自己的新收获或解决的新问题, 这是学生展示组内质疑探究的收获, 新生态教育强调的高效指的就是学生学有所获。 学生经过小组合作探究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 就可以放到这里解决, 小组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提出问题, 大家相互解答, 解决疑难。 3. 教师的点拨指导。 组内合作交流还有哪些没弄懂或没学会的, 可以通过其他小组的同学或老师来解决。教师的点拨指导也需要遵循“以学生思考为主, 教师点拨为辅” 的原则。 需要教师解决的问题, 教师不仅要有针对性地点拨相关知识, 更要指导学生相关学法。 当学生同时拥有知识和掌握学法时, 才能在学习之路开拓进取。 4. 注意的问题。 学会提问,学会倾听, 学会表达, 学会补充。

(四) 拓展延伸

课堂要想鲜活, 知识就不能仅局限于课本。 在紧扣课本主题的基础上, 有选择、 适度地拓展课本以外知识就非常有必要。 它不仅是对主题训练的有益补充与提升, 而且能够开阔学生视野, 为学生思维注入新灵感。 这样一来拓展延伸丰富了教学内容, 训练了学生思维, 使课堂更加充盈灵动。 以小学语文课堂为例, 拓展延伸紧紧围绕听说读写设计。 1. “读” 要 “有所提升”。 通过反复的探讨和实践, 笔者将朗读作为活跃课堂的切入点。 笔者认为, 多次的、 变化的读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性, 使其广泛地参与到课堂中。 反复多次的课堂实践让我们探索出了有关朗读训练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 “读” 的训练, 选择的训练点一定要 “小”、要 “准”, 抓住一点, 辐射全篇, 才能真正让学生有所提高。 低年级让学生学会恰当断句, 不拖腔,就是提升; 中高年级能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悟中生情, 能把自己的悟和情读出来, 就是提升。 笔者执教 《司马光》 一课, 就围绕朗读创建学习任务群,通过范读、 教读、 跟读、 试读、 理解等一个又一个环节, 使学生读中生情, 情随读升, 既增加了思维的深度, 扩大了思维的广度, 又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2. “说” 要 “分享思想”。 在课堂上, 回答问题和提出疑问都是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为了让学生可以大胆、 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师要做好示范和引导。 一方面让学生明白如何说, 在引导之下大胆地说; 另一方面教师要重视学生语言表述能力的提高。 用 “课堂小先生”、 辩论赛、 舞台表演等形式做针对性的培养。 由此观之, 学生通过“说” 分享自身的观点, 不同思想在课堂上碰撞出火花, 愈说愈理解, 愈分享愈鲜活! 3. “写” 要有 “深度、 宽度”。 读写结合, 拓展延伸, 四年级老师不仅要做到有广度, 更要做到有深度。 如笔者执教的《落花生》 一课, 在学习任务群的设计理念指导下, 对文章进行了如下分析: 我们以“在情境中借物说理” 为学科观念, 设计了一个 “借梅育人” 的学习任务, 具体化为三个连贯的语文学习活动。 一是阅读与鉴赏, 聚焦父亲的三段话, 即“花生的好处很多……它的果实埋在地里, 不像桃子、石榴、 苹果那样……”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人要做有用的人, 不要做……” 通过学生自主阅读、 集体讨论、 归纳总结, 读出蕴含的人生道理。二是梳理与探究, 获得父亲借物说理的 “思维”,聚焦三段话中的关键词, 从中发现父亲借物说理的“类比思维”: 先用 “……不像……”, “物” 与“物” 比, 突出花生的可贵之处; 再用“……要像……”, “人” 与 “物” 比, 点出做人的品格; 最后用 “人要做……不要做……”, 从正反两个方面表述做人的道理。 三是表达与交流, 设计情境任务: 冬季, 父亲带着孩子们在公园里赏梅, 想借梅花教育孩子们要坚强, 该怎么说? 考验学生运用“借物喻意的思维” 来借梅花说道理的表达能力[5]46。

这节课的教学亮点在于引领学生一次次地思辨, 去发现父亲通过三次不同层面、 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来讲述道理的奥秘。 也可以结合 “疫情生活”, 引导学生去发现和落花生一样精神品质的群体, 体现 “文化育人”; 设计模仿情境, 吸引学生化身 “父亲”, 尝试用学到的说理方式给孩子讲道理, 落实 “方法迁移”。 别具一格的教学思路, 给学生们带来震撼的同时, 也激发了他们更加浓厚的研习热情。

这样的拓展把前面学过的相关知识连接了起来, 形成了一个知识链条, 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一下子宽泛了起来, 而且对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了扎实有效地巩固, 学习的兴趣就被激发了出来。

四、 课堂模式改革收到的效果和影响

新生态教育背景下的教师应有这样的生命样态: 眼里有光, 胸中有爱, 心里有智慧, 手中有技能。 新生态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完全改变了过去老师满堂讲, 学生被动听的学习模式, 把学生的“自主学习、 学习效果” 作为评价课堂的重要依据。教师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效果” 成了课堂的主旋律, 老师成了参与者、 激励者、 指导者, 学生成了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在这里学会学习、 学会展示、学会合作, 个性得到了充分张扬,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开发学生的潜能, 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3]47。

1. 课堂面貌。 学生的参与面、 参与度都大幅度提升, 真正做到了让课堂活起来, 同时能够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行动的空间, 使学生能够把握学习的自主性。 2. 开始关注并实践有效的合作探究。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操作中, 我们往往只看到了“讨论” 等形式, 而看不到其必要性、 针对性和实效性。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师们也不断地研讨, 不断地变更, 最终形成了有效的、 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3. 教学手段更加多元。 很多教师实现了教学手段的多元化, 通过这些外化的教学手段, 设计了很多教学情景, 安排了诸多的教学活动形式, 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倍感快乐, 增强了学习兴趣, 进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这些教学手段的加入使课堂教学的内涵与外延都不断地延伸。 4.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走向多样性。对学生进行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因此,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用多元指标来综合评价学生, 真正指导与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师们分别从课堂评价、 作业评价、 活动评价、 考试评价等方面进行多角度评价的尝试, 通过分层教学为学生搭建学习的阶梯,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在老师评价的引导下迈入更深的学习层次。 “多鼓励, 少批评” 已经贯穿在课堂教学评价过程的始终。 课堂上学生的自评、 互评尽管不等于考试, 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上教师更注重对学生参与的态度、 独立思考的习惯、 合作探究的能力、 资料的搜集情况等多方面进行鼓励性的评价。 以欣赏、 赞美、 鼓励学生为出发点,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让每位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4]153。 5. 建立了教学资源分享库。 课堂教学的改革, 让老师们面对新的挑战, 需要不断发现不断创新。 在研究过程中, 坚持撰写教学反思逐渐成为老师们的工作习惯, 记载日常教学的感悟与收获、 教学心得与体会、 教案设计与实录等, 形成属于教师个人的资源库。 同时, 还可以将自己的思考与大家分享, 在互通有无的同时, 相互评价, 相互碰撞,在交流中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在这种不断实践、反思、 再实践、 再反思的过程中, 老师们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思路和方法, 也使自己在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上快速成长。

五、 结语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阵地, 在新生态教育理念下, 让课堂 “活” 起来的教学模式需要师生双向奔赴, 课堂中教师是参与者、 合作者和引导者,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在和谐愉悦的课堂中, 大家互助合作, 取长补短, 相互滋养, 彼此赋能, 形成成长引力场,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生态课堂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甜蜜的烘焙课堂
题解教育『三问』
美在课堂花开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