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新文科建设要求 推动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变革

2024-04-17 07:14谭术魁
河南教育·高教 2024年2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谭术魁

摘 要:对标新文科建设要求,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须实行创新性变革。华中科技大学在构建完善的公共管理学士、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全层级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上,推动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養变革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全面介绍该变革所采取的吸收新兴科技元素、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等五大路径,期望对同类高校开展类似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文科建设;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进入新时代,国家正式启动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全国高校掀起了一场“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质量革命”,合力打造高等教育领域的“质量中国”品牌。全国多所高校联合相关专家共同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时任司长吴岩在山东大学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上的积极倡导,以及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组长樊丽明针对新文科建设所作的系列重要解读,已经成为各个高校培养新文科人才的重要遵循。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以下简称华科公管)拥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公共管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教育部学科评估A类学科和湖北高校省级教学团队。开设的两个本科专业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均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国家试点品牌专业,自2011年连续七年被《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评为全国第一。

华科公管秉持华中科技大学“明德、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和“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对标新文科建设要求,积极推进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变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吸收新兴科技元素

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基因工程、虚拟技术、5G技术等新科技,催生了跨界融合的新产业新业态,产生了新型人才培养知识复合、学科融合的迫切需求。新文科之新,首先就在于新科技发展与文科融合引致的文科新增长点和传统文科专业、课程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换代。公共管理专业必须因应新一轮产业革命与技术革命交叉融合的新变化,更加注重信息化发展,深度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实现教育教学模式的革命性、颠覆性变革,并为此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作出重大调整。

一是加大高水平科技教育人才引进力度。进一步抢抓难得的新兴科技发展机遇,推动电子政务强势学科赋能人才培养,加快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引进高水平教师并及时增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课程。二是创新教育形态,重塑教学流程。积极推进线上线下教育深度融合,进一步加大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力度,推动线上、线下以及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优化升级,建成多门精品SPOC、微课;利用学校智能教室建设全覆盖的优势,实现智能平台授课;积极推进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全面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推动教学水平整体提升。三是强化电子决策剧场(DT)使用。VR/AR技术可以充分模拟现实世界可能发生的现象、发展的状态,未来可能会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实验室或者试验场。因此,推动VR/AR、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装备参与教育教学,可以强化学生模拟仿真体验,拓宽学生专业视野。四是推动研究手段、工具范式“信息化”。科技进步不断创造研究学习的新方法新手段,教师向学生推送的研究手段、工具范式也必须对标新文科建设要求,进一步凸显信息化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熟练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开展社会科学研究,实现研究内容与方法的融合创新。五是全力推进“智慧公管”服务。对标新文科建设要求,教学管理应该更全面更深入实现信息化,进一步优化管理成效。华科公管以培养高质量人才目标为牵引,正在开发多元协同、内容丰富、服务及时、应用广泛的教学管理云平台,致力于打造“智慧公管”服务品牌。

二、重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有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自强不息、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求同存异、文以载道、俭约自守等人文精神,还包含如何为政、如何治吏、如何安民等治国理政道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如今,中国已经进入百年来最为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时期。处在历史新节点,传承文化根脉、创新文化发展、坚定文化自信、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交融是文科的新使命(即文科的时代性要求),因此新文科建设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在推动每个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方面交出更加优秀的答卷。具体而言,华科公管抓细落实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系列教育实践活动,推动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唤起每一个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采取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国画、书法、篆刻、古琴、戏曲、武术等中华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发展,让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与邻为善、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等优良传统得到延续;坚持举办中外学生共度中国传统节日、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系列活动。

三、实现教育教学内容中国化

新时代背景下,新文科建设需要文科实现中国化,而文科实现中国化的前提便是教育教学内容中国化。人文社会学科既是事实科学又是价值科学,这种双重属性赋予它特殊的育人功能。新文科必须首先立足于培养人的独立人格、高尚情操,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必须更加关注价值层面而非知识层面,要回归于道而非“纠缠”于术。公共管理学科属于典型的人文社会学科,具有科学性和价值性的双重属性。然而,公共管理学科发端于欧美,其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来自西方,思维表达、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依赖西方,主流教材、参考文献也是西方统领。“舶来品”的出身必然赋予公共管理学科特定的意识形态内涵,也必然驱使其维护特定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利益,代表特定利益集团的价值追求。教材选用是关乎价值引领、事关人才培养的战略工程和基础工程,公共管理学科“照单全收”地使用西方原版教材,隐患很大。

近年,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共同总结出极为丰富的植根于中国文化、富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经验和本土案例,凝练了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众多理念主張方案,同时致力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管理学理论体系,越来越多的中国化教材正在出版问世。这些工作,为中国大学的人才培养包括教学内容的中国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各个培养单位应该从主要依赖进口原版教材过渡到积极采用本国教材,进而优先选用“马工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有条件的可以自编和出版高水平教材;要进一步发挥好教材选用委员会的作用,优化教材审查、使用和修订的长效机制,指导和统筹学院教材工作,显著提升教材选用质量,充分释放教材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功效;要抓细落实“课程思政”各项改革,确保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研究与实践取得更好效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管理学理论和中国方案、中国实践服务立德树人实现新突破。

四、革新培养目标和方法

新文科建设需要正视培养目标和方法适应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需要着力突破一些瓶颈,迈出新的改革步伐。

一是扭转一味强调培养应用能力而忽视理论思维能力的问题。公共管理专业突出培养应用能力是必然,从培养方案到课程设置都要强调信息化,确保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持续开设计算机与程序设计基础(Python)、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计算社会科学、管理信息系统、电子政务、决策理论与方法、网络技术与网络安全、GIS与城市大数据等课程,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恢复开设2.5学分40学时电子政务课程。但是,强调应用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决不能忽视理论思维能力训练,必须解决理论性课程受压缩、理论思维能力训练被忽视的问题,必须用好用活政治学、行政学原理高水平师资,增设理论性课程,强化思维逻辑训练,促进学生应用能力和理论思维能力同步提升。二是彻底扭转科学研究和论文撰写方面的模型至上、量化过度的问题。一些研究人员为了论证或解决问题,滥用数学公式和数学模型,忽视了实证数据的分析和科学方法的运用,过度注重统计分析和数量研究,忽视了非量化因素的作用以及定性变量和实证研究的重要性。因此,要纠正上述问题,破除唯定量倾向,引导学生努力把握量化和定性研究的平衡,充分利用实证研究和实际数据,有机结合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范式,克服单一研究方式局限;鼓励学生在实践场景基础上用实证方法进行研究,再用规范思维获得一般性结论。三是更加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强化实践教学,促使学生深入认识国情、社情。在华科公管,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两个本科专业的实践类课程学分从占总学分的11%提高到20%,且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或科研创新计划项目还可以换算学分。接下来,华科公管要进一步落实定点实习方案,优选指导教师与实习学生同吃同住,扩大暑期调查实践队伍,保证实习实践时间,落实质量监控;开辟更加畅通的渠道,鼓励教师吸纳更多的学生开展课题调研,帮助更多的学生“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打通校友院友、在职MPA研究生为全日制学生提供调查机会和实习岗位的路径通道。

五、因应国际化全球化趋势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世界格局深刻重组,国际秩序加速调整。中国已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和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响应。对于高校新文科建设而言,着力提高文科专业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和全球就业能力,是全球新格局对文科发展的新要求。公共管理专业学生不仅要具备处理国内公共事务的意识和水平,还需要具有参与全球治理、履职全球公共事务的意识、水平及获得相应岗位的能力,甚至要能够在国际重要场合传递中国声音、表达中国主张。为此,高校新文科建设要因应国际化全球化趋势,进一步探索全球治理人才培养路径,切实拓宽学生的全球视野,提升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和全球就业能力。

一是扩大国际专家邀请范围,不单单重视发达国家专家的学术分享,也要重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专家、政府官员的来访,提升广大学生对多元国际社会的认知体验,唤醒学生的国际责任和国际担当,增强学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二是增开世界地理、人文、社会经济、主要国际组织等内容相关的专题讲座,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宣传。三是进一步扩大本国学生与国际学生交流,借助校内在读国际学生力量丰富本国学生的多元文化体验和多语种锻炼,提升学生的国际交流交往能力。四是借助挂靠学院的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华中科技大学东盟研究中心,精选适当的全球命题、国际命题、地区命题,充分发挥学院300余位国际毕业生、近200位参训高级别官员的力量,组织开展海外调研,搜集异域素材,增加学生国际阅历。五是扩大学生游学的区域范围。学生游学既要参访发达国家、世界名校,也要涉足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既要重视“洋为中用”,更要重视“中为外用”,推动中国方案、中国主张、中国智慧在海外落地生根。六是资助更多的学生参加重要的全球会议、国际会议、地区会议,传递中国声音,分享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展现中国青年风采。七是推动更多学生进入国际组织、地区组织见习实习,积极探索学生毕业后到国际组织、地区组织任职的有效路径,推动毕业生全球就业能力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樊丽明.新文科:时代需求与建设重点[J].中国大学教学,2020(5).

[2]马费成.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深度融合[N].光明日报,2018-07-29.

[3]朱景文.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制度文化(学术圆桌)[EB/OL].(2021-04-22).https://china.huanqiu.com/

article/42oxlYwdXqc.

[4]樊丽明,杨灿明,马骁,等.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发展路径(笔谈)[J].中国高教研究,2019(10).

责编:文 墨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