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概念的初中数学“链+”课程建设与应用策略

2024-04-18 04:21黄亚军
数理天地(初中版) 2024年7期
关键词:核心概念初中数学课程

黄亚军

基金项目:2023年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中小学重点课题《基于核心概念的初中数学“链+”课程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编号:B/2023/03/188.

【摘  要】  多元智能理论作为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支撑性理论,肯定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也应当顺应不同学生的发展规律,在做出基础教育的同时,为学生开发多样化、丰富的德育课程、实践课程等,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本文就核心概念的初中数学“链+”课程建设与应用策略进行了探讨,旨在健全数学教学体系,推动每一个学生成长.

【关键词】  核心概念;初中数学;“链+”课程

1  引言

初中数学核心概念“链+”课程的建设,满足了学生差异化学习的需求,能在用好教材这一“保底”资源的同时,让不同的学生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课程开展学习,从而挖掘潜能,实现个性成长.但是,现阶段的数学课堂根植于过去的应试教育思想,仍旧有许多教师将基础数学知识的教学放在首位,阻碍了“链+”课程的建设.对此,数学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课改意识,自觉打造精彩德育课程、实践课程等,早早地为学生嵌入“中国心”,让每一名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教师也要丰富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认识核心概念的视角,以便随着课程的应用,让每一名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链+”课程的学习中,获得数学核心素养上的极限发展.

2  针对全体学生,开发德育课程

2.1  把握教学内容,巧妙融入德育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依据,也是学生积累数学知识的来源,纵观当前的数学教学能够发现,教材上暗含了许多的德育元素,能为教师打造德育课程创造便利条件,辅助学生深度理解核心概念.对此,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核心概念前,教师也要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知识,提高数学核心素养,实现思想品质方面的有效突破[1].

例如  在《勾股定理》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课堂,帮助学生培根铸魂.在课堂上,教师先带领学生学习“勾股定理”的内容,再组织学生使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之后,教师向学生设计“你知道《蒋铭祖算经》吗?”的问题,请学生基于日常积累的数学史,积极地与教师进行互动.结合学生分享的内容,教师再围绕《蒋铭祖算经》中关于勾股定理的内容,为学生进行深入讲解,使学生在进一步理解勾股定理这一核心概念中增强文化自信,意识到我国数学家在全世界数学发展中贡献的重要力量,从而自觉树立伟大理想.

教师意识到教材的德育价值,主动地围绕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探寻其中的德育元素,并结合核心数学概念为学生进行深入讲解,能有效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意识,让学生在心底埋下爱国的种子.

2.2  秉承育人意识,自觉规范行为

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他人,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不单单是“传道授业解惑”,同时也会对学生的行为举止起到影响作用.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教师是他们学习的典范,他们也会发自内心地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模仿教师的行为举止.在初中数学“链+”课程中,教师也要主动地约束自身的行为举止,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典范,在无形之中为学生带来美的熏陶,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助力学生美好人格品质的发展[2].

例如  教师可以从教育准备、着装等多个方面出发,对学生做好示范.具体来说,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前,教师要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认真解读,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精准把控,以便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充分彰显自身的敬业态度,使学生在模仿教师的行为中,也能更加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学业.在进入教室前,教师要整理自己的着装,避免穿奇装异服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互动时,教师要尽量讲普通话,并耐心倾听学生的话语,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反馈,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以便在与他人交流时也能够尊重他人.同时,在课堂上,教师也要采取温和的态度为学生做好示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友善地对待他人,助力良好人格的形成.

教师从自身出发,推动德育课程的生成,能充分彰显初中数学“链+”課程的优势,让每一个学生在模仿教师的行为中,逐步改正不良行为习惯,形成高尚的人格情操.

3  针对学有余力学生,开发实践课程

3.1  引入实践探究,轻松揭开数学奥秘

相较于教师直接渗透的方式,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他们更愿意透过自主实践的方式揭开数学的奥秘,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印象.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核心概念时,教师也不要单纯依靠口述、说教等方式为学生进行讲解,而是要围绕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实践探究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的方式逐步窥探数学的精彩.透过实践的过程,学生也能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自觉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3].

例如  在《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透过自主学习等方式,掌握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描述的方法.之后,教师拿出一瓶装满黄豆的玻璃瓶,并对学生提出“你能用几种方法估计出瓶中黄豆的数量呢?”的问题,请学生回忆旧知,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想法.针对学生提出的几种想法,教师先不为学生进行点评,而是为学生创建小组,请学生在组内展开实践探究,鼓励学生透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瓶中的豆子数进行统计.当部分学生使用了抽样调查的方法后,教师再请这些学生进行统计步骤的分享,逐步得出结论.最后,教师再对学生引导“在许多生产科研中,经常会使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如可以透过这样的方法估计一个养鱼池中鱼的数目等。”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师创新教法,围绕数学学科的核心概念为学生引入动手实践的学习活动,能让学生透过自主探究的方式,逐步揭开数学的奥秘,获得数学公式,增强学生对数学核心概念的印象.

3.2  引入生活元素,锻炼学生计算思维

生活与教育之间是息息相关的,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轻松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教师也要依托生活元素,辅助学生理解,拉近学生与数学课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放下戒备之心.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夯实基础,迫切需要生活实践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对此,教师不妨为学生引入生活元素,创建生活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灵活应用知识中锻炼计算思维,强化应用意识[4].

例如  在指导学生学习《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依托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养牛场使用饲料的问题,引导学生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进行探究.当学生简单地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后,教师再与学生一起罗列解决问题的流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组、得出问题答案”的流程.之后,教师再为学生引入其他生活习题,鼓励学生进行方程思维的迁移.当学生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完成相关生活问题的解答后,教师也要请学生化身小老师,积极地介绍自己分析问题、罗列方程组的过程,以便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计算思维、逻辑思维等,让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相关问题时,也能迅速地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透过罗列方程的方式快速地解答问题.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建“链+”课程时,教师积极地引入生活元素,打造生活情境,不仅能拉近学生与数学课的距离,也能让学生自如地使用数学核心概念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获得快速发展.

4  针对资优生,开发拓展课程

4.1  自主选择,挖掘个性潜能

多元智能理论中揭示了学生成长的差异性,认为学生会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这就使得班级中的学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现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能够发现不同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学生的特殊才能也有所不同,即有些学生擅长探索几何问题,有些学生擅长分析方程问题.对此,为了进一步发掘学生的天赋,让资优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教师不妨为学生引入个性化的拓展课程,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选择.这样,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实现全身心投入[5].

例如  在开发拓展课程前,教师先借助调查问卷与学生进行联系,询问学生感兴趣的数学问题.随后,教师对学生填写完毕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整理,以便及时判断出不同学生的个性潜能.紧接着,教师为学生引入多样化的拓展课程,如“揭秘几何奥秘”“共赴方程盛宴”等,并依次为学生介绍这些拓展课程的主要内容,加深学生对这些拓展课程的认识.之后,教师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请学生根据自身的喜好,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在学生做好选择后,教师也要明确自身的定位,主动地担任“辅助者”的角色,让学生参与拓展课程的过程更加顺利.

教师依据学生的不同喜好、潜能,为学生引入多样化的拓展课程,并请学生自主进行选择,能为学生发展个性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释放闪耀光芒.

4.2  注重创新,训练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是21世纪的重要课题,只有源源不断地培养创新性人才,才能够推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数学课堂是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平台,对于资优生而言,他们已经掌握了基础数学知识,并且能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对此,教师要主动提出创新要求,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够破陈出新,提出更具创意性的想法.而在学生完成创新实践后,教师也要积极搭建平台,鼓励学生讲述创新灵感等,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使学生乐于创新,爱上创新.

例如  在《平行四边形》这一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正方形”的实践活动时,教师先借助生活情境,让学生意识到正方形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应用情况.随后,教师为学生出示两个大小不一的正方形,并对学生提出“能通过切割的方式,将它们拼接成一个大正方形吗?”的问题,请学生发散思维,积极地提出自己的创新想法.当学生稍有思路后,教师再对学生引导“老师相信咱们班的同学卧虎藏龙,一定能够提出更有创造性的想法,接下来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并为学生提供自主创新的时间,请学生大胆探索.当学生透过创新实践的方式,获得大正方形后,教师再请学生进行展示,并介绍自己的探究过程,以便学生在分享创新设想中肯定自身的才能,强化创新的成功体验.

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核心概念时,教师注重创新教育,主动地依托“链+”课程为学生引入创新拓展的活动,能有效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学生发现创新的乐趣,从而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更自觉当地利用数学知识开拓创新.

5  结语

总而言之,在“链+”课程的建設与应用中,课程的分层与多样,为学生提供了不同层级的选择,让每个孩子从中都能获得基于自身现状的最大发展,从而在无形中成就学校的育人质量,打造魅力课堂.对此,教师要继续重视初中数学“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积极地引入德育课程、实践课程、拓展课程等,认可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让全体学生都能够在数学课堂上健全人格品质,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强化学习能力、应用能力,让资优生能够挖掘个性,发展创新能力,从而全面提高数学学科的教学品质.

参考文献:

[1]鲁炜晨.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初中数学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J].中学数学,2023(16):5-7.

[2]何永斌.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初中数学结构化课堂组织分析[J].当代家庭教育,2023(18):106-108.

[3]陈宏文.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数学校本课程体系的有效建设[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14):5-7.

[4]苏聪滨.初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探析[J].成才之路,2023(34):97-100.

[5]熊顺风.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设计与实施策略探究[J].家长,2023(23):81-83.

猜你喜欢
核心概念初中数学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从新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探讨初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衔接
利用微课辅助高三生物核心概念的理解
有效掌握科学概念的教学实践
挖掘核心概念,发现潜在疑问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