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法在地图类历史选择题中的运用

2024-04-19 07:30黄文斌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4年1期
关键词:选择题历史

黄文斌

(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第二中学)

毛赞猷等在《新编地图学教程》中指出:“历史地图表示古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和历史事件的专题地图,内容有国家的疆域变迁,民族形成、分布,以及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进程等。”可见,历史地图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近年来,历史地图类选择题在全国各地的高考中频频出现。面对这一题型,很多学生颇感困惑。如何快速准确地解答这类选择题,是摆在高三师生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通过对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中地图类历史选择题的研究,发现分析法在这类选择题的解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限于篇幅,笔者重点对六种分析法展开探究。

一、运用时空观念进行分析

2017 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由此可见,时空观念在历史学习中具有普遍意义。因此可以将时空观念运用于解答高考中的历史地图类选择题。

例1.(2022 年·天津卷·10)下图中包含了近年打捞出的一艘沉船的重要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印证 ( )

A.世界市场已基本形成

B.海上丝绸之路开辟

C.印度洋贸易往来活跃

D.欧洲早期殖民扩张

根据地图,我们可以得到的时空信息是:在印度尼西亚打捞出了十世纪中后期的中国沉船。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是在工业革命完成以后,即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与地图中的时间不符,故排除A 项;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是在汉代,与地图中的时间不符,故排除B 项;十世纪中后期正处于中国宋代,而宋代海外贸易发达,印度尼西亚恰是宋代海外贸易的必经之地。而且从打捞出的多个地区的不同货物可知,当时印度洋贸易往来活跃,故选C 项;欧洲早期殖民扩张是在1500 年以后,与地图中的时间不符,故排除D 项。

二、要素分析法

所谓要素分析,就是将单幅地图上的信息分解成若干个单一要素和图标,然后逐一分析。我们可以按地形(平原、高原、山脉、沙漠等)、水系(河流,含运河、湖泊、海洋等)、居民地(城市、国家等)、交通网(陆上交通线、海上交通线)和境界线等的顺序进行分要素的分析。

例2.(2023 年·广东卷·11)下图所示历史事件 ( )

A.传播了阿拉伯数字

B.扩大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

C.开启了希腊化时代

D.加快了印刷术的西传进程

根据地图上的水系、居民地和交通网进行分析。先看水系和交通网(战争路线可视为交通网),战争从希腊出发经过两河流域直到印度河流域,根据所学知识可初步判断这是马其顿王国的扩张路线;再看居民地,埃及的亚历山大城是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占领埃及后建设的城市,由地图上的“波斯”可知时间是在波斯帝国统治时期,而两大战役地点“伊苏斯”和“高加米拉”是亚历山大大帝与波斯帝国的主要交战地点,战后,波斯帝国灭亡,亚历山大帝国建立。之后帝国分裂,进入希腊化时代,故选C 项;其他三个选项可根据时间排除,阿拉伯数字是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的,故排除A 项;此时罗马帝国还没有建立起来,故排除B 项;印刷术是在隋唐时期发明的,故排除D 项。

三、运用阶段特征进行分析

黄牧航在《高中历史科学业评价体系研究》一书中指出:“现在我们更强调教师把精力放在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时期的两个历史特征上……要求考生理解历史的时代特征,并不要求学生背诵精确的历史年代。”由此可见,梳理总结并熟练掌握阶段特征对搞好高中历史教学显得十分重要,并对复习备考中解答历史地图类选择题大有裨益。

例3.(2023 年·山东卷·12)下图为某一时期欧洲主要殖民国家在美洲和非洲的殖民地分布示意图。这一时期 ( )

A.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兴起

B.大西洋三角贸易已走向衰落

C.西、葡殖民优势逐渐被打破

D.倾销工业品是主要掠夺手段

先利用要素分析法,看水系和居民地,观察地图中容易判断时间的区域,靠近大西洋西岸有一片长条形区域,这是英国在北美的十三个殖民地,由美国宣布独立在1776 年可知,该地图描述的事件在1776 年以前。根据该地图信息可知,英国、法国、荷兰等多个欧洲国家都拥有殖民地,结合所学知识可推断其阶段特征是西方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最后利用时空观念进行排除,拉丁美洲独立运动首先于1791 年在海地爆发,与1776 年以前不符,故排除A 项;大西洋三角贸易在工业革命后走向衰落,故排除B 项;由英国、法国、荷兰都在美洲有殖民地可知,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优势逐渐被打破,故选C 项;倾销工业品在工业革命后才成为主要掠夺手段,故排除D 项。

四、历史比较研究方法

姜义华、瞿林东在《史学导论》一书中指出:“历史比较研究,是现代史学分析与解释历史的又一重要途径。它通过对不同时间、不同空间条件下复杂的历史现象的对比,分析其异同,从而探寻历史共同规律与特殊规律。”马克思指出:“要了解一个限定的历史时期,必须跳出它的局限,把它与其他历史时期相比较。”由此可知,采用比较方法进行历史研究,由来已久。

例4.(2021 年·湖南卷·10)图1、图2 是中国抗战时期两次战役形势图。这两幅图反映( )

图1

A.局部抗战向全民族抗战的转变

B.抗战的主战场发生了明显变化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逐步建立

D.抗战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

可运用历史比较研究方法和时空观念观察两幅地图,对比作战区域,由图1 中的“长江”可知,战场在江南,而江南是国民党统治中心区,因此作战双方主要是国民党军队与日本军队,再由图1 中的“沪宁铁路”和“松江”可知,这是淞沪会战的地图;由图2 中的“晋察冀军区”“120 师”“129 师”可知,战场在华北,根据作战目标是交通线可知,这是百团大战的地图,作战双方主要是共产党军队与日本军队;由此可见,抗战的主战场不同,故选B 项。确定图1 是淞沪会战、图2 是百团大战后,就可以确定时间,图1 发生在1937 年8 月,图2 发生在1940 年8 月。淞沪会战爆发时,已经进入全面抗战阶段,故排除A 项;淞沪会战期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正式建立起来,谈不上由图1 到图2 的逐步建立,故排除C 项;淞沪会战发生时抗战处于战略防御阶段,而百团大战发生时抗战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故排除D 项。

五、运用量化方法进行分析

英国计量史学家罗德里克·弗劳德在《献给历史学家的量化方法》一书中指出:“可以肯定的是,历史学家所做的许多(尽管不是全部)陈述是定量的,许多历史证据也是定量的,因此应该用量化的方法进行分析,使用量化方法的历史学家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些方法。”

例5.(2023 年·全国甲卷·25)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下图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

A.土地兼并程度

B.经济发展水平

C.人口自然增长

D.移民流入数量

本题涉及人口迁移数量,可以采用量化方法进行分析。分地区进行计算,由于户数难以反映实际人口数量,故以口数来计算。先看江浙一带,计算后得出,人口增加了约26%;再看湘江流域,人口增加了约292%;可见,江浙一带人口增长缓慢,而湘江流域人口飞速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末年和东汉中后期,土地兼并都比较严重,对人口的自然增长影响不大,故排除A 项;两个地区都处在南方,这两个时期,经济发展都落后于北方,且经济发展水平相当,对人口自然增长影响不大,故排除B,C 项;由于两个时期都在王朝中后期,北方长期战乱,江浙靠近北方,受战乱的影响较大,湘江流域远离北方,受战乱的影响较小,大批人口流入湘江流域,故选D 项。

六、系统分析法

姜义华、瞿林东在《史学导论》一书中指出:“系统分析是从客观对象的整体观念出发,研究整体与部分、整体与层次、整体与结构、整体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以揭示对象的整体特性的研究方法。”

例6.(2023 年·北京卷·4)下图是明代经贸示意图(局部)。对图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①商帮都分布于南方稻作农业区

②长江中下游农业生产水平总体较高

③海禁阻断了明代海外贸易路线

④主要外贸港口所在省份都有商帮

A.①③B.②④ C.①④ D.②③

可把明代经贸示意图作为一个整体,不同农业区作为部分。从整体出发,我们观察到,水稻种植最北线以南地区有商帮,水稻种植最北线以北地区也有商帮,故排除①;根据阶段特征可知,明代实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而不是阻断海外贸易,而且据地图可知明代有海外贸易,故排除③;对比长江中下游、珠江流域、黄河流域等地农业生产力的有关数据,可发现长江中下游亩产总数最高,故②正确;观察三个主要港口:广州、泉州和宁波,它们所处省份分别为广东、福建和浙江,这三个省份都有商帮,故④正确。由此可见,②④正确,故选B 项。

猜你喜欢
选择题历史
单项选择题狂练
数列选择题精选精练
新历史
十种妙招握在手 破解选择题无忧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三角函数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