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电器跨界并购珠海银隆案例分析

2024-04-20 05:53蒋丹蕾
审计与理财 2024年3期
关键词:并购绩效格力电器

蒋丹蕾

【摘要】格力电器作为家电行业的佼佼者,对银隆的并购颇为坎坷,文章研究并购动因和绩效来分析其绩效不佳的原因,对此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对日后希望通过跨界并购实现多元化发展的同类型企业提供一些经验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格力电器;珠海银隆;并购绩效

一、引言

为突破企业发展瓶颈,传统企业越来越青睐通过跨界并购实施多元化战略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其中不乏市场龙头企业依靠自身丰厚的资本和管理经验等,瞄准了蒸蒸日上的新能源行业,以此谋求新的经济发展点,但企业不能只看眼前红利而忽视了对并购目标的审慎选择和并购后的整合情况。文章以格力并购银隆为例通过市场绩效分析法、财务指标分析法和非财务指标分析法分析此次并购的整合效果及其原因,为跨界并购提供一定参考。

二、案例背景介绍

1.并购方介绍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格力”)成立于1991年,并于1996年11月18日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其主要产品为家用空调和中央空调,也涵盖了冰箱、手机等其他电器。现如今,格力已成为家用消费品和工业装备领域的全球工业制造集团。

2.被并购方介绍

珠海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隆”,并购后为“格力钛”)成立于2009年,深耕新能源产业,产品包括新能源整车、电池等。2011年,银隆收购了美国奥钛纳米技术有限公司,获得碳酸锂电池技术,碳酸鋰电池使用寿命长、充电时间短、安全性高,凭借此技术以及新能源发展潮流,银隆在2015年资产超100亿。

3.并购过程

收购“告吹”,高管个人入股。2016年3月7日,格力公告收购银隆的意向;同年8月19日,公司详细披露了交易方案;10月18日的临时股东大会上,由于中小股东反对,收购“告吹”。12月15日,董明珠个人以及王健林、刘强东旗下的公司联合出资30亿,购买银隆22.4%的股权,成为第二大股东。

银隆暴雷,造车“旧梦重圆”。2018年11月,银隆大股东违法侵占公司利益金额超10亿,高管孙国华被刑事拘留,实际控制人魏银仓滞留美国。2021年8月18日,格力公布收购银隆及配套募集资金的相关方案;8月31日,以18.28亿拍得银隆30.47%的股权,加上董明珠个人委托给格力的17.46%的表决权,格力持股银隆47.93%,成为银隆的母公司。

4.动因分析

符合公司多元化发展战略。一方面,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且格力的空调已经触及“天花板”,需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另一方面,“双碳目标”“中国制造”的提出让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格力投资银隆是看中了新能源产业良好的发展前景。

钛酸锂电池技术有利于产生协同效应。钛酸锂材料核心技术可让格力占据一个技术高点,为智能家居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也有利于格力将产业链延伸至车载空调、汽车电控等领域。

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虽然银隆的暴雷让银隆声誉一落千丈,但其钛酸锂的核心技术仍存在,并且格力的品牌声誉能够覆盖银隆,用最低的价格得到了最大的利益。

三、并购效果的绩效分析

1.市场绩效分析

在格力并购银隆过程中,2021年8月18日,格力公布收购银隆及配套募集资金的相关方案,由于当日是交易日,因此文章将其定为基准日。前后15个交易日作为窗口期,具体日期为2021年7月28日至2021年9月8日。将事件窗口期前100天确认为估计期,具体日期为2021年3月3日至2021年7月27日,在此区间内,上市公司股票未受并购影响。

将深证成指的收益率作为市场收益率,采用市场模型法,基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计算预期收益率,得出回归方程为Y=0.3835X-0.0022,测算出格力电器的预期收益率、超额收益率和累积超额收益率。

在格力宣布并购银隆前的15天里累积超额收益率都为正,且于事件公告日达到顶峰,说明此次并购出现信息泄漏的可能性较小。在此之后累积超额收益率一路下跌,于公告日后第三天由正转负,超额收益率在公告日后保持了8个交易日的负值,实际收益率连续多天低于预期收益率,这表明投资者对于此次并购事件持有消极的态度,认为此次并购不能给股东带来良好收益。

然而累积超额收益率于8月31日格力竞拍银隆股权时有略微回升,表明有些投资者对并购事件的态度摇摆不定,可能是由于新能源处于行业风口,并对格力的整体实力和多元化发展战略持有积极态度,数据表现在超额收益率发生了较大的波动。从长期来看,格力电器的并购行为是否产生了消极的市场绩效仍需继续分析。

2.财务指标绩效分析

(1)偿债能力

文章选取了四项指标分析偿债能力。格力2018~2022年流动比率分别为1.27、1.26、1.35、1.15、1.18,速动比率分别是1.14、1.12、1.17、0.93、1,资产负债率分别是63.1%、60.4%、58.14%、66.23%、71.30%。由此可见,格力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2021年之前,这三项指标变化都比较平稳。然而在完成并购后,2021年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都下降了,在2022年也没有回到并购前的水平,这代表格力并购后短期偿债能力变差了,资产变现能力有所下降。资产负债率在并购后的两年持续上升,分别增加了8.09%和5.07%。营运资金与借款的比值呈断崖式下跌,从2019年的2.74下降到2022年的0.64,这主要是由于并购,其融资活动较为频繁,对外借款增加,使得其负债水平提高。

(2)营运能力

格力的营运能力各项指标在2018~2022年不断下降,存货周转率分别为6.91、5.96、4.46、3.33、3.65。前期下降是因为在疫情的大环境下,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公司销售不如预期,导致存货积压;并购后下降很大原因是新能源车行业相对于家电的周转率相差很多,拉低了整体数据。应收账款周转率从2018年的25.73下降至2022年的12.75,从年报可知在2019、2020年欠款单位分别为11、10家,2021年上升到43家,2022年高达69家,从财报附注变化判断,2019年、2020年公司的应收账款主要为电子产品拆解应收补贴款,2021年、2022年公司的应收账款增加了新能源汽车货款。由此可见,格力钛的并表正是应收账款的数额与家数急剧增加的原因。应收账款不断增加,造成企业资产负债率不断增加。一方面使流动资金出现短缺,另一方面又迫使企业不得不举债经营,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财务费用,致使经济效益下降,也使企业逐渐迈向资不抵债的边缘。

(3)盈利能力

总资产净利润率是分析公司获取利润能力的基本核心比值,在并购发生后一直下降,从2020年的7.98%到2021年的7.14%到2022年的6.48%,这是由于2021年银隆的加入使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商誉有所增加,从而导致总资产净利润率下降。同时格力2018~2022年营业毛利率为30.23%、27.58%、26.14%、24.28%、26.04%,与2018年相比也有所下降,尤其在2021年下降幅度略大,这是因为企业并购需要融资,也需要在短期内整合相关的经营活动,导致利息费用和管理费用大额增加,从而出现了虽实现收入但利润却没有增长的现象。

(4)发展能力

格力的总资产增长率在并购前不断下降,从2018年的16.87%下降到2020年的-1.33%,2021年并购后提升到14.46%,随后又下降到11.08%,2020年前的下降主要是回购库存股、分配股利、偿还债务导致总资产减少,2021年上升的主要是格力钛的并表,其中格力钛贡献了100亿固定资产,23亿在建工程,30亿无形资产,导致总资产于2021年大幅上升,2022年的下滑的最大原因是并购后整合的作用。

另外从报表上可以看出格力空调的营收占比基本稳定在70%左右,而绿色能源只占2%左右,因此营业收入增长率主要受到空调销售收入的影响。而在空调市场格力的相对竞争优势不如从前,格力的发展需要从产业布局、多元化发展方面入手,但是并购银隆对格力的营收净利润贡献不大,无论从体量,还是发展速度,都收效甚微,难以对公司的发展形成有效支撑。

3.非财务指标绩效分析

(1)市场竞争力

银隆于2018年均取得不错的成绩,2018年新能源客车销量仅次于宇通客车和比亚迪,达到了7278辆,这可能与董明珠2016、2017年对银隆的增资和国家对于新能源客车的补贴政策有关。之后由于银隆的频频暴雷和政策收紧补贴额度大幅下调,销量急转直下,直到2021年格力成为银隆的母公司,其销量也未能有明显回升,即便在格力的帮助整合下,其市场竞争力并未有所提升,银隆短期内不能为格力带来可观的收益。

(2)研发创新能力

由表1可知格力的研发人员数量于2022年有所下降,虽然数量占比逐年上升,但是对比同行业的美的和海尔,他们的研发人员数量急速上升,逐渐和格力拉开差距,可见近年来格力对研发技术水平的重视程度不如美的和海尔。美的2022年的研发投入金额较2018年增长了50%,海尔更是增长了将近一倍,再看格力的研发投入,反而出现负增长。

综上所述,格力的研发创新能力相较于美的和海尔有所下降,在企业研发产品的过程中,研发人员和投入金额是主要因素,因此格力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保护,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提升研发效率。随着多元化的推进,格力投入的研发支出可能会更倾向于新能源业务。

四、绩效原因分析

1.并购目标选择不合理

截至被并购前的2021年7月,银隆的市场占有率只有4.8%,连年亏损,且随着行业政策的变化,2017年来,新能源车的国补逐步退出,截至2022年底停补,国补退出的压力在这些年逐步释放。并购后,格力钛的经营前景不容乐观。格力钛的股东权益由2021年的21.5亿减少到2022年的2.4亿元,同比大跌88.9%,资产负债率两年均在90%以上,净利润一直为负,分别为-3.2亿元和-19.1亿元。而格力空调的营收每年都在增长,银隆的并表拖累了格力的整体业绩。

并且银隆存在不确定性的历史遗留问题,于2015年底与阳光保险签下了业绩对赌协议,但因业绩未达标,阳光保险提起仲裁要求进行业绩补偿,本息共计11.5亿余元,银隆集团和魏银仓承担直接责任,格力钛承担债务间接责任,需要承担的诉讼金额尚无法估计。

2.技术小众,应用场景错配

格力造新能源客车真正的瓶颈是格力钛的新能源客车单车价格居高、所选的钛酸锂电池技术并非当下动力电池主流技术路线。根据中汽数据发布的《2022年动力电池市场概况》,2022年磷酸铁锂电池占总产量60.9%,三元电池占总产量38.9%,钛酸锂电池的产量几乎忽略不计,说明钛酸锂这种小众技术目前并没有在乘用车领域大规模使用,其能量密度低、成本高昂也让汽车制造商望而却步。

再者,锂电池技术快速发展,快充已非钛酸锂特有,三星、ATL的石墨负极电池已经能够做到5C以上充电并且能量比损失小,这种充电速度和效率已经和钛酸锂材料接近,钛酸锂电池已无优势可言。而储能市场前景良好,储能电站对充放电次数要求和电池安全性要求较高,且储能电站的电池包数量庞大,安全性问题也会随之放大,这两点正是钛酸锂电池的优势,因此钛酸锂电池真正的应用场景应当是储能领域而非乘用车领域。

3.协调效应发挥不充分

对格力而言,其储能相关的电器产品可以借助格力钛电池及相关技术进行优化,提高产品竞争力;再生资源板块也可以与格力钛电池材料回收形成合力、规模化发展。格力钛可以借助格力的营销网络和海外销售渠道拓展境内外新能源汽车、储能市场;格力钛的物流车、纯电动叉车等专用车辆、设备可以服务于格力的物流业务、各基地生产制造活动,降低供应链管理的生产成本。

但是从财务数据来看协同效应并不理想,新能源汽车销量逐年下降,格力资产负债率不断提高,这可能是因为双方行业跨度较大,新能源汽车行业与家用电器行业之间有着难以跨越的行业壁垒,新能源汽车行业对于技术研发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格力和银隆的核心能力没有交互延伸,整合后未能削弱竞争对手,也未能开拓出新市场,并购后反而拖累了格力的业绩,未形成积极的协同效应。

五、结论与建议

格力电器作为中国市场的龙头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优质的技术和丰富的管理经验,但从公司并购后的绩效来看,本次的并购整合并没有给格力带来盈利,格力钛的竞争力没有提升,其市场表现也没有达到协同发展的预期目标。

因此并购前需要明确企业战略资源需求,把握企业发展方向,对并购的目标企业进行充分调查和評估,审慎选择并购企业。并购后需要制定合理的协同发展战略,加强新能源生态体系,在全球碳中和的背景下巩固格力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产业链优势,促进企业长远发展。最后需要提高技术核心竞争力,碳酸锂技术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若格力能合理利用该技术,运用在适用领域,抢先占领市场,便能形成巨大的技术优势。同时新能源行业仍拥有广阔的市场蓝海,格力应加强技术研发投入,提升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冯鹤鸣.国有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因素:一个文献综述[J].时代经贸,2023,20(4):104-109.

[2]杨世昆.多元化战略视角下企业并购风险及应对之策[J].中国农业会计,2022,(8):89-90.

[3]闫少欣.格力电器多元化经营财务绩效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21.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

猜你喜欢
并购绩效格力电器
格力电器运营效率下降存贷款双增原因有待进一步披露
怎么看待美的集团业绩预告
董事会换届难产的格力电器为何分红大幅缩水
格力电器未来十年内在价值大探
格力电器扮演举牌方 引发交易所关注
高管权力与企业并购绩效研究 
异地并购的并购溢价与并购绩效
上市公司海外并购绩效实证分析
格力电器开板
上市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绩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