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儒学核心术语的俄译

2024-04-22 20:04卢一鑫
三角洲 2024年8期
关键词:儒学译本术语

卢一鑫

以《论语》中儒家核心术语的俄译方法为对象,对比分析由不同译者翻译、不同时期出版的最具代表性《论语》译本中的翻译实例,以深化古籍研究,准确诠释儒学术语内涵,推动中国文化在俄的传播,探索阐释儒学核心术语的不同角度以及最佳翻译策略。采用音译附注意译的翻译方法不仅可以保证术语译名的统一性和稳定性,又可明确其词源,向读者展示原术语的多义性,便于使术语译名系统化,更适合儒学术语的翻译。

作为儒家经典之作,《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及生活态度。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随之增强,儒家文化提倡的精神价值和哲学思想也受到世界各国的推崇,影响世代中国人的《论语》也吸引了更多外国学者对其进行翻译和研究。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同时也是汉文化代表性著作,一直备受俄国汉学家的青睐,俄罗斯历代汉学家В. П. Васильев, В. А. Кривцов,Л. И. Головачева,П. С. Попов,А. С. Мартынов,И. И. Семененко, Л. С. Переломов,В. М. Алексеев等,都曾对其进行研究和翻译。他们试图用西方宗教术语来解读儒家文化,力求从中挖掘人类的普世智慧,每部译著都是俄罗斯汉学家对中国古代文明的一次探索。

儒学核心术语的俄译

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包含大量的儒学术语,如“仁”“义”“礼”“智”“信”等,承载着儒家文化的核心概念,也是整部《论语》思想核心所在。这些儒学术语的翻译质量直接决定了《论语》的翻译质量,即便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产生的轻微偏差,也会影响读者对某一概念甚至整个学说的理解。选取不同时期较有代表性的译本,即沙俄时代П. С. Попов(2015)的《论语》俄译本,苏联时期И. И. Семененко(1995)的《论语》译本,以及当代Л. С. Переломов(1998)的《论语》译本,对比分析这三部译本中的高频儒学术语翻译实例,探索它们的最佳翻译策略及方法。

儒学术语“仁”的俄译。参考《论语辞典》中对“仁”的定义,我们将论语中孔子对“仁”的要求分为以下两大类。

家庭关系中的“仁”。《论语》开篇第一章第二节就出现了“仁”字:“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欤!”(《论语·学而》)。在《论语·泰伯》中,孔子进一步肯定了这一概念:“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在《论语·颜渊》中,樊迟问“仁”,孔子再次肯定了“仁”的意义为:“爱人”。“上下相亲谓之仁”“仁,亲也”,由此可知,在家庭关系中,“仁”的本义是对人亲善、仁爱。

И. И. Семененко则将此句译为反问句“сыновняя почтительность и послушание старшим – не в них ли коренится человечность?”,并将“仁”译为“человечность”。在《俄语详解词典》中“человечность”意为:人道主义关怀,人性。

Л. С. Переломов将此句译为:“Почтительность к родителям и уважи – тельность к старшим братьям – это основа человеколюбия.”将“仁”译为“человеколюбие”,并在脚注中给出了“仁”的音译形式“жэнь”,并强调,术语“仁”表达的是儒家学说中最重要的伦理及哲学概念。《库兹涅佐夫俄语详解词典》中对“человеколюбие”的释义是“爱人,乐于助人”。

社会关系中的“仁”。如果说家庭关系中的“爱人”是“仁”之内涵,那么孔子所提出的为人处世之道便是“仁”的外延,它涉及诸多行为准则及道德规范,从不同角度及深度体现“仁”的思想。社会关系中“仁”的内涵无法用简单的某一词汇概括,致使“仁”的翻译出现了不同译文。

П. С. Попов将“克己复礼为仁”译为“Победить себя и вернуться к церемониям значит стать гуманистом”;又将“刚、毅、木、讷近仁”译为“Человек твердый, решительный, безыскусный и простосер — дечный подходит близко к гуманизму”,借用“гуманность”的同根词“гуманист”(人道主义者)和“гуманизм”(人道主义)翻译“仁”。

Л. С. Переломов将社会关系中的“仁”依然翻译为“человеколюбие”。例如,他将“克己复礼为仁”译为:“Сдерживать себя, с тем чтобы во всем соответствовать требованиям ритуала, – это и есть человеколюбие.”

显然,此处“仁”的意义宽泛,与之相比,“гуманность”“человечность”“человеколюбие”的语义范围都较窄,始终困于对“仁”的字面理解上,无法深入阐释“仁”的精神内涵和道德内涵,远远不能传达出“仁”在社会关系中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为了尽可能准确傳达此处“仁”的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笔者认为,翻译时可放弃寻求译语现有近似词汇单位的近似法,转而采用音译加注的方式,将“仁”译为“жэнь”,并在其后加注。

儒学术语“义”的俄译。义者,宜也。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论语·学而》)。《论语·公冶长》中也提到“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朱熹对此“义”批注为“义者,事之宜也。言约信而合其宜,则言必可践矣”。《论语辞典》对此“义”的解释为: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П. С. Попов与И. И. Семененко都将“义”译为“справедливость”,该词的汉语释义为公正,公道,公平,正义,正确,与上述“义”的内涵有一定出入。Л. С. Переломов则将“信近于义”中“义”译为“долг”,该词在《库兹涅佐夫详解大词典》意为:义务,职责,责任;债务。

义——道义。“义”可指必须履行的道德义务,“义”也是“君子”立身的标准,更是统治者的道德规范。例如,《论语·里仁》中提到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喻,犹晓也。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

И. И. Семененко“义”统统译为“справед

ливость”,凸显义“正义,公正”之意,略显片面, П. С. Попов 与 Л. С. Переломов 则将“义”译为“долг”,着重表达“义”是君子应尽的本分、责任,更为贴切。

“义”在不同语境下的语义侧重点有所不同,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原文表达的含义选择不同的译语词汇,使用音译加注的方式,既可保持译文的可靠性,又增强了其可读性和准确性。

儒学术语“礼”的俄译。我们将“礼”的意义分为以下三个方面。“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礼记·哀公问》)。

“礼”首先是指礼节,仪式,仪节。例如,“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三位译者都用了近似法,借用俄语中相近意义的词汇翻译“礼”,П. С. Попов 和Л. С. Переломов用“церемония”翻译此处的“礼”,И. И. Семененко则用了“ритуал”。参考《俄语详解词典》可知,“церемония”源于拉丁语“caerimonia”,意为:程序,仪式,典礼,庆典。“ритуал”相对此处“礼”的概念,语意范围较宽,并赋有宗教意味,笔者认为此处用“церемония”更为合适。

“为政之善,莫善礼乐,礼以安上治民,乐以移风易俗”。“礼”被认为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管理臣民的准则和方法。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П. С. Попов将此处的“礼”译为“вежливо”——有礼貌地,客气地;谦恭地;И. И. Семененко和Л. С. Переломов将此处的“禮”译为“ритуал”。这两种译法在此处都过于片面,建议将二者结合,采用意译法,将“君使臣以礼”译为“государь вежливо относится к своим подданным в соответствии с ритуалом”。

“登降揖让,贵贱有等,亲疏有体,谓之礼”(《管子·心术》)。作为社会政治体制的“礼”,是一种大众须奉行的社会性的道德,用以规范、管辖人们的行为。子曰:“立于礼”(《论语·泰伯》)、“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雍也》)。所谓“立于礼”,就是以原则、规范来统率行为,以此为人做事。朱熹对此处“礼”的内涵作了具体解释:“礼以恭敬辞逊为本,而有节文度数之详。”

П. С. Попов将“立于礼”“约之以礼”中之“礼”译为“церемония”,显然他对此“礼”的理解有所偏颇;И. И.Семененко则将此处“礼”译为“ритуал”及“правила ритуала”。“правила”是“правило”的复数形式,语义范围较宽,可指:规则,法则,规程,规范,规定,条例。笔者认为,可采用音译加注法,或使用“правила этикета и ритуала”等词组对此处“礼”进行意译,能够更好地诠释其内涵。

《论语》现存的俄译本众多,每一部译作都有独到之处,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对儒学术语的理解程度决定其翻译质量,术语译名得当与否直接影响读者的理解与儒家文化的传播。一套完备的术语集不仅具备民族的学术价值,更有国际文化交流意义。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人,我们有责任研究、翻译并传播我国经典文化术语,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本文为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国传统哲学在俄罗斯的译介与传播历史研究》(项目编号:2022-ZZJH-121)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外语学院。

猜你喜欢
儒学译本术语
儒学交流在路上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翻译中的“信”与“不信”——以《飘》的两个中文译本为例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
现代儒学的宪政向度
《孙子兵法》俄译本简介
《孙子兵法》蒙古文译本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