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理论思考、实践探索和当代价值*
——纪念列宁逝世100 周年

2024-04-28 02:53孙应帅王娜
观察与思考 2024年1期
关键词:人民出版社俄国列宁

孙应帅 王娜

提要: 在领导俄国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程中,列宁逐渐形成关于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思想。无产阶级需要“新型政党”领导、“领袖集团”领导、“集中统一”领导,是列宁对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理论思考。改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为集中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创立“民主的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运用“铁的纪律”捍卫无产阶级专政与权威、通过“自我革命”引导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成为真正先锋队,是列宁对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实践探索。这一思想的当代价值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政治站位,自觉在各方面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完善制度设计,夯实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机制;加强纪律建设,切实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推进自我革命,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带头做到‘两个维护’,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做到对党忠诚。”①《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年版,第255 页。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两个维护”的重要方面,深刻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旗帜鲜明讲政治的特质,以及信任党、依靠党、追随党的优良品格。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命题。列宁在这一问题上,进行了丰富的理论思考与长期的实践探索,为中国共产党人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积淀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探析列宁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理论与实践,揭示其蕴含的价值,具有追溯历史、启示当今的现实意义。

一、列宁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理论思考

列宁关于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理论,是在他联系实际的基础上,逐步思考形成的。无产阶级需要“新型政党”领导、“领袖集团”领导、“集中统一”领导,共同构成了列宁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主要内容。

(一)提出无产阶级需要“新型政党”领导的思想

1894年春夏,列宁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答〈俄国财富〉杂志反对马克思主义者的几篇文章)》第三编中,批判了自由主义民粹派的经济政策和政治纲领,并提出无产阶级新型政党的革命纲领与策略。

列宁指出,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产生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在俄国占据主导地位。尽管它相较于西欧其他国家,是更低阶段的形式,但这种生产关系实质上构成了人民群众受到压迫和奴役的根源。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一方面应该加强理论工作,通过对俄国生产关系的完整体系进行研究,揭示劳动群众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遭受剥削的必然性,并指明摆脱这一制度的可行道路;另一方面应该重视实际工作,即宣传鼓动工作,把群众吸引、争取到无产阶级的队伍中来。在理论工作与实际工作中,实际工作才是第一位的。此外,还需要坚持理论工作和实际工作相结合。即是说,把实际工作放在首位,同时注意将实际工作同理论工作结合起来,这才是无产阶级新型政党应该具备的科学的革命态度。“工人必须独立地组织成一个单独的工人政党。”①《列宁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年版,第257 页。这样的新型政党,代表无产阶级的整体利益,领导无产阶级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开展反对现存制度的斗争。这就是列宁对无产阶级新型政党及其革命纲领与策略的思考。

1900年,俄国还处于君主制的社会背景下。年轻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的问题上产生了一定分歧。列宁基于此,在《我们运动的迫切任务》中,提出了无产阶级需要“新型政党”领导的思想。

其实,自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它就曾声明过:推翻专制制度、争取政治自由是俄国工人政党的政治任务。但成立两年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开展工人运动的实际,一是初期着眼于宣传工作,待任务转向鼓动工作时,还不适应形势;二是同民意党人共同活动,受其影响,将政治斗争边缘化;三是分散在地方的工人小组没有重视“组织革命政党来统一各地方小组的一切活动”②《列宁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年版,第334 页。。这就共同导致了党内一些人把政治斗争次要化。更为严重的是,造成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的脱节。

对此,列宁郑重指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是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的结合。它不仅承担着为这一运动提出政治任务、指明前进方向的责任,并且始终维护这一运动在政治、思想等方面的独立性。组织这样一个“和自发工人运动有紧密联系的革命政党”①《列宁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年版,第335、336 页。,才能让无产阶级运动有所成果,并得以推进。这便是列宁关于无产阶级需要“新型政党”来领导的思想。

(二)提出无产阶级政党需要“领袖集团”领导的思想

为使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组织起来,带领俄国人民开展坚决的斗争,以摆脱经济和政治上的奴隶地位。列宁在1900年11月初所写的《我们运动的迫切任务》中,还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需要“领袖集团”领导的思想。

他指出:“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推举出自己的善于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统治地位。”②《列宁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年版,第335、336 页。从无产阶级队伍内部推选出“领袖集团”,表明无产阶级的政治觉醒达到一定程度。无产阶级已经认识到,在这样的“领袖集团”的带领下,才能有效发挥无产阶级蕴含的强大内生力量。从俄国无产阶级所进行的广泛斗争中可以看出,他们已经具备推举出无产阶级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的能力。这股坚强的革命力量,体现了追求社会主义和政治斗争的俄国工人队伍,逐渐壮大起来。而在“领袖集团”领导下的俄国工人阶级,孕育着俄国的未来。

1901年至1902年间,列宁在《怎么办?我们运动中的迫切问题》中,通过对德国工人运动状况的描述,指出俄国需要由职业革命家组成“领袖集团”,以领导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活动的思想。

列宁通过总结德国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后指出,工人运动是基于有组织的斗争,才得以向前发展的。而有组织的斗争之所以能够开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广大群众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具体体现为他们对政治领袖的重视与信任。这一坚强纽带,使得他们在面对那些妄图将政治领袖与广大群众对立起来以动摇工人运动的坚定性与稳定性的言论时,能够继续保持对政治领袖的高度认同与信赖。尤其是他们懂得:“假如没有‘十来个’富有天才(而天才人物不是成千成百地产生的)、经过考验、受过专业训练和长期教育并且彼此配合得很好的领袖,无论哪个阶级都无法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③《列宁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年版,第115-116、95 页。这正是俄国工人运动需要向德国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在列宁的计划中,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由两个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职业革命家所组成的“领袖集团”,另一部分是广泛的、庞大的地方组织。有修养、有才干、有经验和经得起考验的职业革命家是党的核心。在这样“一个由职业革命家组成而由全体人民的真正的政治领袖们领导的组织”④《列宁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年版,第115-116、95 页。的坚强领导下,觉醒起来的群众才能在形形色色的蛊惑言论中坚定工人运动的方向,并实际推进工人运动。

(三)提出无产阶级政党需要“集中统一”领导的思想

1899年,列宁在《为〈工人报〉写的文章》一文“我们的当前任务”中,明确提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任务,并据此提出成立“统一的”“集中制的党”这一思想。

列宁指出,社会民主工党的任务,是组织无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但阶级斗争并不是个别意义、地方意义的活动,必须使全国范围内的工人阶级意识到,每个工人都同属于一个阶级,并开始与整个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政府进行统一的斗争。同时,必须使他们认识到,单个工人同个别资本家和个别官员进行的斗争,属于这个统一的斗争的一部分。这才是阶级斗争的完整意义。诚然,地方性的工作是共同工作的基础,但只有把局部的斗争力量汇合起来,才能克服地方运动的狭隘性,使工人运动在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和领导下,从自发走向自觉。其中的关键,在于“自由”和“集中”的有效结合。即给地方性活动以自由,同时“必须成立统一的因而也是集中制的党”①《列宁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年版,第167 页。。这是列宁对无产阶级政党“集中统一”领导的初步探索。

1904年,列宁考察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中央机关报——旧《火星报》为建党所奠定的基本思想,在《进一步,退两步(我们党内的危机)》中,提出了集中制对于党的原则性意义。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1903年分裂为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这一结果,体现了党分裂为革命派和机会主义派这一事实。革命派致力于捍卫无产阶级政党的集中制,以便在实际上领导无产阶级开展工人运动,而不至于陷入机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的泥沼。列宁将旧《火星报》在建党方面所奠定的基本思想,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集中制思想,这是“唯一的原则性思想,应该贯穿在整个党章中”②《列宁全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236 页。。二是承认并发挥中央机关报的思想领导作用。列宁谈到,旧《火星报》作为中央机关报,曾在实际工作中发挥集中统一领导的作用。如果这一组织思想,未能得到全党承认,并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加以规定,那么,党的建设与恢复工作,便未能完成。因此,制定组织章程,正是为了使这一机关报的指导地位确定下来,以便维护革命政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样,列宁“集中统一”领导的思想就得以落实下来。

由此,列宁通过理论斗争和深入思考,结合俄国工人运动的实际,逐步提出了无产阶级需要“新型政党”领导、“领袖集团”领导、“集中统一”领导等思想,它们共同构成了列宁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主要内容。在列宁的这些建党思想的指导下,俄国工人运动才得以有坚强有力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才得以不断发展壮大。

二、列宁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实践探索

列宁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实践,是一个长期的、艰辛的历程。以“集中统一”领导的思想改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创立“民主的集中制”为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用“铁的纪律”捍卫无产阶级的领导,通过“自我革命”引导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走向自觉,是列宁关于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实践探索的结晶。

(一)改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为集中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

无产阶级要在革命中发挥领导作用,就必须成立一个集中统一的革命政党。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先后在布鲁塞尔、伦敦举行。大会通过党纲,把无产阶级专政确立为党的基本任务。大会后期,与会代表在讨论党章问题时发生了严重分歧。分歧的焦点,在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党。这一分歧预示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政治上、组织上的分裂。列宁主张建立一个集中统一、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他认为,党员必须加入党的一个组织,以保证党对每一个党员的领导。

但是,在列宁看来,意见的分歧相较于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而言,是次要的。无产阶级政党所肩负的职责,是带领广大无产阶级摆脱专制制度。如果因为不同的意见扩大了党内斗争的范围,是极不正确的。容许分歧存在,理性地讨论并解决它,使之不至于影响一切实际工作,才是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政党及其成员应有的觉悟。

因此,列宁主张“必须采取坚决措施来确立党内的真正统一”①《列宁全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119 页。。首先,少数派和多数派在统一的组织下一起工作。其次,中央委员会坚决执行党的职能,而不能成为少数派反对多数派,或者多数派反对少数派的工具。最后,中央委员会和中央机关报之间保持和平。这是列宁在党分裂初期,对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尝试。

但是,随着孟什维克进一步分裂活动的展开,列宁不得不面对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已无法再“重修旧好”的事实,于是,便专心投入建设和改造布尔什维克党,即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的活动中去了。

1905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单独召开党的第三次代表大会。这次大会通过新的党章,建立了党的集中统一的中央领导机关,不再设立两个中央领导机关——中央委员会和中央机关报,这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奠定了制度基础。同时,决定创办《无产者报》作为新的党的机关报。在列宁看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代表着“觉悟的无产者,雇佣工人以及跟随他们的贫苦农民(半无产者)”②《列宁全集》(第二十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190-191 页。。它的成立,推进了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集中统一。

(二)创立“民主的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

“民主集中制”是列宁于1906年在《提交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统一代表大会的策略纲领》中提出的。他指出,“党内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是现在一致公认的原则”③《列宁全集》(第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214 页。。实际上,俄文“демократический централизм”原意为“民主的集中制”。④参见王旭:《作为国家机构原则的民主集中制》,《中国社会科学》,2019 年第8 期。其中,俄文的前一个词是形容词,意为“民主的”,起修饰作用;后一个词是名词也是主词,意为“集中制”。“集中制”的概念和思想,则是列宁于1899年在《我们的当前任务》一文中提出的。他强调,“社会民主党地方性活动必须完全自由,同时又必须成立统一的因而也是集中制的党”⑤《列宁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年版,第167 页。。这是为了在严酷的革命斗争环境中维护党的集中统一而强调“集中制”的必要之举。

十月革命胜利后,社会主义建设任务逐步提上日程,“民主集中制”中的“民主”成分也得以逐步提升。1918年,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初稿》中再次明确指出,“我们主张民主集中制”⑥《列宁全集》(第三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139、139 页。。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后,俄国开启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崭新进程。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无产阶级,面临着国家治理这一首要任务。为此,列宁提出,目前的任务更是“要在经济方面实行民主集中制”⑦《列宁全集》(第三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139、139 页。。一方面,保证“命脉”企业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发挥职能;另一方面,充分激发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的民主集中制,正是“民主”和“集中”的有机结合。

1918年,他在《关于苏维埃政权的民主制和社会主义性质》中又阐明了苏维埃政权在政治上的民主集中制。列宁指出,苏维埃政权实行民主制,并具有社会主义性质。表现之一在于:“地方苏维埃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自由联合成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这一统一的、结合为联邦的全国性苏维埃政权。”①《列宁全集》(第三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448、260、245 页。这样,列宁就进一步完善了苏维埃政权所贯彻的“民主集中制”。

1920年,列宁在为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准备的《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中,对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作出了规定。他谈到,“加入共产国际的党,应该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起来的”②《列宁全集》(第三十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205、206、206、4 页。。这里,列宁将“民主集中制”的“集中制”一词加粗显示,突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按高度集中的方式组织起来,以便保障党发挥集中统一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列宁还提出,一切愿意加入共产国际的党,都应当称为“某国共产党”③《列宁全集》(第三十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205、206、206、4 页。。这不仅仅是一个形式上的名称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它表明“某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领导下,同整个资产阶级世界和一切反对党展开斗争时,应当在实行“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的同时,也要侧重对“集中制”的贯彻。“共产国际是在非常激烈的国内战争的情况下进行活动的”,因此它“应当比第二国际组织得更加集中”,④《列宁全集》(第三十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205、206、206、4 页。才能保障无产阶级政党实现集中统一的领导和行动。由此,列宁关于“民主集中制”的理论和实践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三)运用“铁的纪律”捍卫无产阶级权威与专政

“铁的纪律”是捍卫无产阶级权威与专政的基本条件之一。1918年,列宁在《关于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的提纲》中提出,要“建立铁的纪律和彻底实行无产阶级专政”⑤《列宁全集》(第三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448、260、245 页。,以巩固无产阶级的权威。

苏维埃政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组织形式。列宁指出,在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初,小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一起镇压地主和资产阶级,这是无产阶级专政初始阶段的任务。随着这一任务的完成,无产阶级面临着更进一步的任务,即通过纪律组织起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而小资产阶级的散漫本性使得他们难以适应这一任务的要求。因此,无产阶级必须自觉地以“铁的纪律”开展严格的计算和监督工作。这样,“我们的苏维埃政权,我们的工人专政,我们的无产阶级权威才有力量”⑥《列宁全集》(第三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448、260、245 页。。

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是对被无产阶级打败的资产阶级进行的最坚决和最残酷的斗争。这种坚决性和残酷性的外在因素,是资产阶级反抗的凶猛性和长期性。一方面,资本国际联合的力量,让资产阶级的势力依旧强大;另一方面,日复一日进行的小生产还在逐步滋生新的资产阶级力量。为此,1920年,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再次强调,“无产阶级实现无条件的集中和极严格的纪律,是战胜资产阶级的基本条件之一”⑦《列宁全集》(第三十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205、206、206、4 页。。无产阶级政党也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探索中不断地认识到,无产阶级若不能用集中统一的行动和严明的纪律把自己武装起来,便不能彻底击溃资产阶级。

(四)通过“自我革命”引导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成为真正先锋队

无产阶级政党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出现失误乃至错误并不可怕,关键要有勇于“自我纠错”“自我革命”的精神。列宁在1920年《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就指出,“一个政党对自己的错误所抱的态度,是衡量这个党是否郑重,是否真正履行它对本阶级和劳动群众所负义务的一个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勇于公开承认并分析改正自身错误是“一个郑重的党的标志”。①《列宁全集》(第三十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37 页。

1921年,列宁在《给德国共产党员的一封信》中,总结了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的经验教训,并告诫德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被资产阶级疯狂镇压的困难处境中,应当结束同“左”的和右的脱党分子的无谓斗争,以便“集中党的全部力量把党组织得更好,改进党的工作的质量和内容,同群众建立更密切的联系”②《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114、464、466 页。,从而通过党的“自我革命”获得新生、赢得胜利。

列宁深刻分析了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以来,德国共产党内部分裂与斗争的教训。一方面,是“左”派共产党人的退出,及其与德国统一共产党的斗争;另一方面,是右派共产党人的退出,及其与德国统一共产党的斗争。他指出,德国统一共产党应该停止在党的重要刊物上与两方展开直接的、公开的论战。同其争论,只会像做广告似的替他们进行宣传,引起群众更多的关注,却把党的注意力,从大事、要事转移到了小事、琐事上去。

1922年,列宁在《政论家札记》中,回顾新经济政策实施以来面临的各种争论,以及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之后各国共产党人的实践,深刻剖析了自己在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由于过度谨慎而站在右翼一边所犯的错误。因为,经事实证明,列宁在大会上所维护的右派代表,其实是资产阶级的辩护人。列宁曾引用了俄国的一则寓言“鹰有时比鸡飞得低,但鸡永远不能飞得像鹰那样高”③《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114、464、466 页。,指出罗莎·卢森堡虽然犯过错误,但对于共产主义事业而言,她是一只永远值得全世界共产党人怀念的“鹰”。借此,列宁谈到对于自己和无产阶级政党而言,“不怕承认自己的错误,不怕三番五次地作出努力来改正错误”④《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114、464、466 页。,这才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勇于“自我纠错”“自我革命”,成为真正先锋队的应有态度。

三、列宁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当代价值

列宁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建设的思想。具有启示中国共产党人提高政治站位、完善制度设计、加强纪律建设、重视自我革命,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当代价值。

(一)提高政治站位,自觉在各方面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在领导俄国社会民主工党长期斗争的进程中,列宁始终强调共产党员应保持高度的政治站位,自觉在各方面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1900年,列宁在《我们运动的迫切任务》中指出,俄国无产阶级政党作为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的结合,其政治任务就是维护这一运动在“政治上思想上的独立性”⑤《列宁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年版,第334、335 页。,并把“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性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⑥《列宁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年版,第334、335 页。。列宁强调,只有从政治站位的高度意识到保持工人阶级独立性的重要意义,才不至于成为其他党派的附庸或尾巴。

1920年,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就谈及了无产阶级政党加强纪律和保持高度一致的重要性。“否定政党和党的纪律”,只会造成小资产阶级的散漫、动摇,“不能坚持、不能团结、不能步调一致”,而在这些方面一旦得到纵容,就“必然断送无产阶级的任何革命运动”①《列宁全集》(第三十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23-24、5、5 页。。他进一步总结了无产阶级政党何以成功的三个条件:一是要靠“无产阶级先锋队的觉悟和它对革命的忠诚”②《列宁全集》(第三十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23-24、5、5 页。,具有坚韧不拔、自我牺牲的英雄气概;二是要靠党善于“同最广大的劳动群众”③《列宁全集》(第三十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23-24、5、5 页。保持密切的联系;三是要靠它“所实行的政治领导正确”“政治战略和策略正确”,④《列宁全集》(第三十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5、205 页。广大群众也确信其正确。可见,只有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纪律性和一致性,以及提高政治觉悟和站位等方面的条件,才能确保俄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功。这为中国共产党人在政治上提高站位、在行动上保持一致,带来深刻启示。

当下,中国正在大踏步地迈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但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中国也进入了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与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为了应对前进道路上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必须学习、借鉴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纪律建设和保持高度一致的思想和实践,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保持全党高度一致向前进,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确保党和国家事业的稳步发展。

(二)完善制度设计,夯实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机制

在同反对党进行论争、不断争取群众的事业中,列宁一贯重视对党的制度进行认真思量与设计。

“集中制”是列宁在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方面所倡导的组织制度。但后来,列宁逐步深化了对于“真正民主意义上的集中制”⑤《列宁全集》(第三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140 页。的认识,认为民主构成集中最广泛的基础。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民主也能体现为充分发挥地方的特点及其积极性、主动性、首创性。这就进一步完善了党的组织制度,丰富了“集中制”的内涵。列宁对于“民主集中制”的理解、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设计,为中国共产党在制度上、组织上保证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保证党的中央机关“成为拥有广泛的权力、得到党员普遍信任的权威性机构”⑥《列宁全集》(第三十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5、205 页。,提供了重要启示。

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同坚持民主集中制,不是矛盾冲突的,而是协调一致的,“强调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决不是要否定民主集中制。”⑦李慎明:《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深刻领悟“两个维护”的决定性意义——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会》,《政治学研究》,2023 年第2 期。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把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和正确实行集中有机统一了起来。一方面,它高度重视党内民主,在决策形成之前,注意调动党员和党组织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其表达意愿和主张的权益;另一方面,当决策一旦形成、决定一经作出,各方都要遵照执行,这是其权威性的重要表现与重要保证。

中国共产党有着一套严密的组织体系。其中,“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是党的组织体系的大脑和中枢”①《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工作条例》,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年版,第5 页。,全面领导着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各方面工作,在党和国家的事业中,起着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等关键作用。党中央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工作实行集中统一领导,对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具有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效能。因此,在完善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基础上,坚持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组织体系建设,夯实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机制,将在组织上、制度上更好地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三)加强纪律建设,切实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列宁始终重视无产阶级政党的纪律建设,指出党的团结统一离不开对纪律的坚守。他提出,应当学会把“民主精神同劳动时的铁的纪律结合起来”②《列宁全集》(第三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182-183、305 页。。他强调,“没有无产阶级铁的纪律,既不能摆脱反革命的威胁,也不能避免饥荒”③《列宁全集》(第三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182-183、305 页。。他要求用“铁的纪律”战胜小资产阶级的散漫性、无政府主义的自发性。无产阶级越是善于在日常的、细小的工作中遵守并巩固无产阶级的纪律,党的团结统一就越是因此而得到增强。列宁在加强党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上的探索,为中国共产党的纪律建设留下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纪律严明,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独特政治优势。100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以统一的意志和行动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④姜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红旗文稿》,2021 年第14 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规定为党员同志严明纪律、遵守纪律提供了遵循。党的七大把“严明党纪”写进党章总纲。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八大通过的党章很多内容都关乎党的纪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先是1980年通过《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1987年中纪委又印发《关于对党员干部加强党内纪律监督的若干规定(试行)》,逐步完善了党的纪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把纪律建设纳入党的建设,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纪律建设的指导思想。2016年又通过《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以及2018年通过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100余年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纪律建设,将纪律建设作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将严守政治纪律与政治规矩作为党的团结统一的纪律基础,从而为开启新的百年征程打下纪律强党的基础。

(四)重视自我革命,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从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到维护和巩固无产阶级政党的执政地位,从“打江山”到“守江山”,列宁始终保持着对无产阶级政党“自我革命”的审思和探究。

1905年,列宁在回应《火星报》关于“五一”政治罢工的悲观评价时,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开展“自我批评”的必要性。他提到,“自我批评对于任何一个富有活力、朝气蓬勃的政党来说都是绝对必要的”①《列宁全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334 页。。但是,这种“自我批评”不是悲观的自我否定,而是积极的自我省思,是为了积累经验,总结教训,以便更进一步投入革命工作。1920年,列宁在反思和总结同反对党斗争经验的基础上,又为共产国际提出了一条“自我清洗”的规定。他提出,“共产党应该定期清洗(重新登记)党组织的成员,以便不断清除那些难免混入党内的小资产阶级分子”②《列宁全集》(第三十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205 页。。通过“刀刃向内”,可以把不彻底分子从党的队伍中及时清除出去,以保证党代表和捍卫无产阶级的利益,而不是其他别的阶级的“代言人”。为保证党的无产阶级性质,列宁在1922年《关于接收新党员的条件》中提出“延长新党员的预备期”③《列宁全集》(第四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17 页。的主张,以保证党组织有足够的时间认真考察预备党员是否真的具备一名共产党员的品格与素质。列宁长期以来对无产阶级政党“自我革命”的审思和探究,对中国共产党探索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也具有借鉴意义。

100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自我革命”,并能在“自我革命”的淬炼中引领社会革命,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毛泽东曾在革命胜利前夕提出“两个务必”,提醒中国共产党人清醒认识、谨慎对待来之不易的胜利。“站起来”是阶段性的重大胜利,在其之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邓小平也曾对日渐“富起来”的中国,作出过警醒。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便要通过生产关系的及时调整和合理的分配,促进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三个务必”,则是对“两个务必”的丰富和发展,为“强起来”的中国,进一步增进历史自信心与历史主动性,提供了重要遵循。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④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64 页。。只有“勇于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才能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和革命党的本色”⑤龚云:《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8 年第2 期。,才能在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同时,不断提高无产阶级政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使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

总之,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重要内容。列宁关于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100余年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理论与实践,是对列宁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放眼未来,中国共产党必将在新的征程上,以创新的理论和生动的实践,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思想宝库。

猜你喜欢
人民出版社俄国列宁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抉择
人民出版社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
在俄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俄国
俄罗斯提出俄国式的二元政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