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出海,和中国的质变

2024-04-28 16:10
南风窗 2024年9期
关键词:茅台酒制裁出口

企业出海,是今年中国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主题。以往是企业默默地干,而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出海已成为政府和社会精英层面的主流认知。

现在,出口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頗受瞩目。因为它们意味着中国经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表现为以科技创新能力为基础的产品具备了世界性竞争力,而且在一些重点领域一骑绝尘。这三样产品背后的产业优势,都是历经多年艰辛努力才最终建立的。弯道超车不是平地起惊雷,而是厚积薄发,静水深流。

局面来之不易。

1958年,从不饮酒的毛泽东主席提出一个近乎浪漫主义的问题:“茅台酒能不能搞到一万吨?”在当年,它的产量只有627吨。何以有此一问?因为那时中国的工业建设需要大量外汇,而我们几乎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外销产品,茅台酒是少数出口产品中的佼佼者。外销一吨茅台酒,获得的外汇可以购买40吨钢铁。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工业品出口不断增加,但相当长时间里徘徊在低端消费品领域,而且加工贸易占主体。所以在1990年代,中国人经常会提到一个一想起就让人心头疼痛的对比:出口一亿条牛仔裤,换回一架波音飞机。后来,出口进化到“老三样”阶段,以服装、家具、家电为优势产品,但是,它们或者仍然具有原材料和劳动力高消耗的特征,或者不具备自主核心技术,还谈不上引领世界经济、生活潮流。

而现在的“新三样”,每一种都是未来全球生活的基础性、框架性产品,都具有别人难以望其项背的科技和产业优势,且都稳稳占据了市场头部地位。优势产品和产业不止这些,国际贸易格局已被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局部改写。今天因为地缘政治向经济、科技领域渗透,中国的对外贸易面临着特殊的困难,但今昔对比,综合而言依然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候。

我们现在谈出海,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许多企业也早已走出去。出海不是仅把产品卖到国外去,而是在国外进行供应链、生产和销售布局,真正成为一家跨国企业。我们应当相信,任何一种新的历史因素的介入,都会有新的机遇出现,都会促使新的局面生成,都会深刻改造我们自身,都可能收获意想不到的美好果实。未来相当长时间里,跨国经营都会是中国企业界的主题,它会以时代为跨度,塑造中国企业宏阔的视野、周旋于国界之间的能力以及根深叶茂的全球基础。

出海也有它不得已而为之的因素,那就是美国对中国的恶意围堵。2018年7月6日,美国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发起了“贸易战”,拜登政府延续和深化了前人的战略和政策思维,围堵不断加码,科技战硝烟四起,芯片成为重点领域,制裁名单越拉越长,至今已经持续了近6年时间。美国给中国造成了困难是毋庸置疑的,但中国也在应对和突围过程中锻造了新的素质。

一个可以明显观察到的变化是,中国社会大众从初期对贸易战和制裁的高度紧张,转变为当前的习以为常。经济领域从最早的忐忑甚至一定程度上恐慌,变成了淡然处之。从民族心理角度看,美国的围堵与制裁事实上迫使中国社会提前迈过了一个迟早要面对的心理门槛,那就是,它真实地消解了过去中国社会普遍潜藏的弱者心态—害怕强者对我动手。冷战结束以来,世界长期处于美国单极霸权支配之下,它的形象一直是高高在上的,而过去近6年美国的行为,事实上破坏了原有形象,也显露了它的力量有限性。中国社会的焦虑与忐忑早已解除,心态变得平静从容,面对打压,用国家话语来说是有理、有利、有节地应对,而用民间话语表述则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这种内在的变化是不可忽视的,它是一个摆脱对霸权的恐惧、走出长期阴影的质变,意味着民族自信迈上新的历史台阶,对中国未来发展,将会发挥巨大的无形作用。中国企业出海的未来愿景,亦将从中深刻受益。

猜你喜欢
茅台酒制裁出口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中国宣布制裁三家美企
识别美初级制裁和次级制裁
茅台酒
美对伊制裁引发的风波
茅台酒
一只鹰,卡在春天的出口
制裁与反制:西方与俄罗斯之大博弈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
某官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