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世界第二”喜与忧

2024-04-28 16:10何任远
南风窗 2024年9期
关键词:潘先生孟加拉成衣

何任远

“如果业务已经成熟,规律性的短期出差(10~15天),还是可以再去的。但长期驻扎当地于我而言相当厌恶,我会选择不去。”

疫情前的几年,被老板派往孟加拉国经营服装生意的潘先生,见证了孟加拉依靠成衣加工业迅猛发展的时光。那会儿欧美的主流服装品牌,多数在孟加拉国设有制衣厂,规模可能有5000家左右。

一直到新冠疫情暴发前,作为世界第二大成衣出口国的孟加拉,GDP增速连续9年维持在6%以上,2019年更是高达7.88%,被世界经济论坛认为是经济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2020年起,孟加拉人均GDP反超印度。

即便在疫情期间,孟加拉经济也扛住了压力,除了第一年增速“打三折”外,后两年都回到准正常状态,但也仅此而已。

早前,孟加拉国统计局预计,该国2023—2024财年(2023年7月至2024年6月)的经济增速为5.78%。这与联合国今年年初的预测相近。联合国还预测,孟加拉在下个财年的经济增长率将略有改善,为5.8%。这些数据已不算惊艳,如果再对比疫情结束后印度经济所展现的强悍韧性,就显得有些落寞了。

不仅经济快增态势有所滑坡,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2021年的调查数据,在疫情暴发前的2019年,孟加拉是美国企业在海外外包业务的第一首选地,越南排在第二位;然而之后,越南似乎有了后来居上的势头。

依靠廉价劳动力起家的成衣加工业,在带来发展红利的同时,也让这个纬度跟广东差不多的南亚小国,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随着优势雷同的发展中国家展示出替代姿态,孟加拉依赖关税优惠且透支环境的经济模式,终会迎来拐点。

从破篮子到经济奇迹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生前对诸多国家有过简单粗暴的概括。对于孟加拉,基辛格的评价很不友善:“放篮子的柜子”(英文原文是basket case,比喻贫穷而且难以管理的国家或者个人)。

为了制衡当时攀附苏联的印度,基辛格曾反对作为“东巴”的孟加拉从巴基斯坦分离,自然对这个在1971年独立的新国没有好话。当年的孟加拉,也的确难以让观察家乐观起来。在经历了血腥的独立战争后,孟加拉立国第一年的GDP比独立前插水式下跌了14%;人均GDP只有95美元,人均寿命也只有46.6岁。

1974年,孟加拉爆发洪灾并引发饥荒,当年的农产品产量下滑了84%,工业产出下滑了66%。第二年,孟加拉被联合国列为当时全世界最欠发展的9个国家之一,甚至连发展中国家都不算。

如今,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出发,乘坐3个鐘头的飞机,就能抵达孟加拉首都的达卡国际机场。“我们不属于开工厂的投资人,都属于联络办公室性质,也就是租个民居,在那办公、会客、生活。工作日常就是提着两个装满货版的大拉箱,满城跑客户。”潘先生所在公司在孟加拉的角色,可以归结为公司的代表处:一边联系欧美客户拿到订单,另一边跟当地的大型制衣集团联系,接他们的单。

即便不是长期驻扎,潘先生也不愿常回孟加拉,其中一个原因是当地的气候条件。“孟加拉的纬度低,气候湿热严重且几乎没有冬天。这样的地方必然雨水多而蚊虫也多。城市里的绿化极少,关键问题是下水道全是外露的,全市走到哪儿都能闻到怪味。”

“孟加拉的纬度低,气候湿热严重且几乎没有冬天。这样的地方必然雨水多而蚊虫也多。城市里的绿化极少,关键问题是下水道全是外露的,全市走到哪儿都能闻到怪味。”

难熬是一回事,气候灾害频发甚至对人身安全造成直接威胁。整个孟加拉,其实就是从喜马拉雅山脉到印度洋的一片沉积三角洲,好像一个漏斗那样三面都被高山包围。沉积的滩涂让河网极其复杂,75%的国土面积海拔不超过10米。再加上一年有四个月的季风天,一次洪水通常能波及孟加拉40%左右的国土面积。

如果单靠“看天种地耕作”吃饭的话,这种地理条件最终结果肯定是农民沦为赤贫。痛定思痛的孟加拉政府在 1970年代末,开始把加工出口业作为经济支柱。在孟加拉灾难深重的1974年,农业部门依然占GDP总值的62%,而到了1981年这个份额已经骤减到35%。孟加拉自然资源不多,水却从来不缺。这刚好为需要大量用水的成衣加工业,准备了有利条件。

时隔半个多世纪,孟加拉那段作为巴基斯坦最穷省份“东巴”的记忆,已经淡漠了。随着两个文化底蕴和地理气候不同的实体相互剥离,发展模式走向东南亚道路的孟加拉,跟处在南亚和西亚十字路口的巴基斯坦渐行渐远。

女工的“宁静革命”

经过多年发展,孟加拉社会的妇女地位,要比巴基斯坦社会的女性地位高得多。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在2021年的报告,巴基斯坦妇女,特别是郊区和农村地区的妇女,参与劳动的比例不足10%,整个国家的女性能够找到“体面全职工作”的比例只有20%,在世界上属于偏低水平。

国际劳工组织的上述报告,用“宁静的革命”来形容孟加拉女性在此前数年的处境改善。根据该报告,孟加拉的妇女参政度在世界排名第八,国会议席的20%由女性把控;由谢赫·哈西娜这位女性长期担任总理的现象,在当今整个亚洲范围内也是绝无仅有。而孟加拉妇女的劳动参与程度,在南亚地区也相当不错:在整个加工制造业,孟加拉的劳动力有50%是女性。而对于孟加拉的国民支柱产业—成衣加工业来说,女性的参与更是不可缺失。这个行业有440万人被雇佣,其中80%~85%是女性。潘先生在孟加拉的街上,看到了穿着英式校服的男女学生边走边说笑打闹,性别平等和包容程度可见一斑。

成衣加工业在推动孟加拉经济告别农业时代的同时,也帮助孟加拉女性提高了社会地位。《世界可持续发展》期刊在2022年的一份调查问卷显示,从事成衣加工业的孟加拉女性为各自的家庭提供了一半左右的收入来源,从而改善了其在家庭中的地位。根据收回的调查问卷,从事成衣加工业的女性都有属于自己的银行账户和存款,甚至有牲口和以自己名义购置的土地。即使是离异或丧偶女性,也能在没有男性扶持的情况下,维持家庭基本收入。

在长期发展的环境下,孟加拉社会的传统性别观点得到了明显改变。譬如,农村女性大量迁徙到城市从事制衣行业,在观念相对开放自由的地方聚居,打破了孟加拉传统文化中女性不能独立生活、必须依赖男性的典型形象。随着孟加拉人口快速城市化—从独立之初的8%到现在的40%人口生活在大城市,城市劳动人口的群聚效应,反过来让加工业能够容易地找到合适的劳动力。

尽管如此,孟加拉女性依然面临着各种层面的不平等待遇。孟加拉的女性总体失业率依然比男性高一倍,女性人口投入工作的比例落在了越南后面。而且,成衣加工制作需要的是学历水平不高但是劳动时间长的工作者。对于许多从事成衣加工业的孟加拉妇女来说,一个月的收入可能就是几十美元,除此之外便毫无其他福利。

孟加拉的纺织工人工作权益问题,很早就曾引来关注。2012年11月,首都达卡近郊的一座制衣工厂发生严重火灾,导致至少117人死亡。这个大型工厂,一直为美国沃尔玛外包的一个品牌制造各种衣物。在事后的调查中,当局发现多数受害者由于不能挤过车间狭窄的出口,最终倒在了车间里面。在同一时期,一些国际组织也指责孟加拉的欧美品牌罔顾当地工人福利,让他们暴露在有毒而且不通风的环境中长时间工作。

孟加拉的妇女参政度在世界排名第八,国会议席的20%由女性把控;由谢赫·哈西娜这位女性长期担任总理的现象,在当今整个亚洲范围内也是绝无仅有。

事后,孟加拉政府迫使国内的制衣厂签署《防火和建筑安全协议书》,情况稍有改善。现在,用潘先生的话说,不少工厂内的国际一流设备和欧美管理模式,跟一墙之外那种污水横流、流浪狗和流浪猪到处觅食、男人随处小便的景象,有如天渊之别。作为赚取外汇收入的“国之重器”,这些制衣厂也配得上当地标准最高的内部环境和工作待遇。

巧用劣势能持续吗?

在印度人均GDP被孟加拉反超的那一年,印度舆论哗然。曾经有印度记者质问,为什么在19世纪孟买是整个南亚次大陆的纺织业重镇,而到了现在,印度孟买的纺织和成衣加工业反而比不上曾经一穷二白的孟加拉?

有印度媒体人分析,作为“后起之秀”的孟加拉利用自身劣势,赚到了印度赚不到的钱。譬如,当初世界银行将孟加拉归类为“最不发达国家”,这个身份不怎么好听,却有利可图,孟加拉就一直用到现在。在亚洲,也门、阿富汗、缅甸、老挝、尼泊尔等国也还“戴”着这顶帽子。

对于成衣出口业来说,“最不发达国家”标签反能助其一臂之力。根据国际惯例,欧美等发达地区对“最不发达国家”的部分商品,政策上会提供关税优惠。利用这点政策优势,孟加拉的成衣制品得以大量进入欧美等发达地区的市场。而对于欧美品牌采购商而言,孟加拉的成衣制造成本是极其低廉的:印度每制作一件成衣产品要50美分的话,孟加拉的相同产品只需要22美分。

孟加拉作为印度这种“巨象”的小邻国,面积只有14.75万平方公里。然而就是这种狭小的国土面积,让资源得以快速整合,节省了时间成本。据统计,孟加拉要制造一批成衣产品需要50天的话,那么印度需要63天。若成衣布料的原材料在北印度,工厂在中部,那么从印度加工制造业重镇运往孟买港,可能需要10天的路程;而孟加拉的成衣制造业重镇就在达卡和吉大港,产品在一天内可以抵达码头。小而精的国土面积,反而让孟加拉在资源整合和物流运输方面获得了优势。

相比越南成衣出口主要面向美国市场,孟加拉的成衣出口是欧盟和美国市场兼顾(对美出口近年大涨),抗风险能力更强。尽管越南在2020年超过孟加拉跃居世界第二大成衣出口国(中国依然是第一大),但孟加拉在第二年即夺回这一称号,并保持至今。2023年,越南的成衣出口额预计为403亿美元,同比下降9.2%;而孟加拉的成衣出口额为473.8亿美元,且在牛仔布出口上爆發力十足。

不过,随着孟加拉身上“最不发达国家”标签很可能在2026年被摘掉,过去依靠成衣加工出口的增长模式也迎来了挑战。那些寻找最低成本的欧美采购商们,也有最终另觅新欢的时候。而过度依赖单一产业的后遗症,已经开始浮现。

孟加拉在当下并不缺大量进口的制衣机器和光鲜干净的厂房,但引起潘先生警觉的,是先进机器和现代化办公室之间那种貌似“精明”的文化底蕴。

每次入境孟加拉,潘先生都感觉不适应。除了拥堵凌乱的交通系统之外,孟加拉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因为成衣加工业而留下了环境污染的疤痕。潘先生的最直观感受,是这里的食物不能随便吃:“因为河道水污染,本地农作物通常不敢多买,只能去那些卖进口蔬菜、肉类的商店消费,生活成本不比在中国低。”

环境和硬件条件的改善还算容易,深层的制度性问题,才是难以解决的。其中一个让外国客户不放心的地方,就是金融制度。跟孟加拉人做生意,有时候就像是在豪赌。“外贸行业必然涉及的是由银行开具信用证,而孟加拉的工厂作为进口商,通常都是对作为出口商的客户开具60/90/120天的信用证。他们其实是用这个时间差,先收到欧美品牌下单所付的款项,再支付客户的货款。这一来一回里面,就涉及很多银行,这么做的结果是让本地工厂利益最大化,这还能理解。然后,几乎所有跟孟加拉做生意的企业都曾经或经常遭遇的情况是,对方一再延迟付款,更有甚者是客户和银行一起消失(银行倒闭)。你也搞不清是银行出了问题客户受连累,还是工厂自身的问题。香港银行界就梳理出100多家在孟加拉注册的‘老大难银行,声明不得跟这些在列的银行进行交易。不过,孟加拉的银行业依然相当兴旺,新开的银行不断出现,然而也有不少银行相继倒闭。”

诸如混乱的金融系统、政府官员腐败和劳动人口受教育程度不高这些问题,如果在经济快速增长期解决不了的话,在日后将会以更尖锐的矛盾形式浮现。孟加拉在当下并不缺大量进口的制衣机器和光鲜干净的厂房,但引起潘先生警觉的,是先进机器和现代化办公室之间那种貌似“精明”的文化底蕴:“让我多长心眼的是,他们做业务的还自带私货—涉及订单、定价环节,必私下跟我商量在合同单价里加上他指定的佣金。”

高歌猛进的经济增长和世界一流的机器也有离去的一天,而好像孟加拉这种缺乏核心技术的后发国家,被相似体量和人口结构的国家替代,也是有可能的。跟其他后发国家类似,孟加拉也将要面临如何突破瓶颈的难题。

猜你喜欢
潘先生孟加拉成衣
成衣细节展示
孟加拉允许贸易商进口70万吨大米
洪涝造成孟加拉损失25.4万吨大米
中堂龙舟文化元素在成衣设计中的研究与应用
《服装成衣工艺课程》教学探讨
清白之年
极致未来
良师益友潘懋元先生
——记我与潘懋元先生交往的点滴小事
孟加拉 难民
泥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