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探索与拓宽

2024-04-29 00:44杨武金
关键词:墨学研究

主持人语:

本期刊发的两篇优秀的墨学研究文章,其一是中国墨子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杨武金教授的《破茧、探索与拓宽——我的墨学研究之路》一文,他介绍了自己的墨学研究理论与实践,着重谈了将墨家逻辑的研究工作进一步深入和扩展,特别是将墨家逻辑的探索扩展到对整个墨学的研究,这些观点与经验之谈对于墨学研究方法论的探索,尤其是以墨家逻辑研究墨学的认识极具理论意义;其二是中国墨子学会副会长、青岛大学王凯教授的《墨子的“天志”“非命”——兼与儒家“天命”之比较》一文,他对墨子的“天志”“非命”思想多有探索,认为由“天志”之天,到“天志”之道,再到“非命”之“命”, 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是墨子对天人关系所作出的新的判断。墨子的“非命”和孟子的“天命”,都强调了人的后天主观能动作用,这是对他们之前天命观的改造和发挥,对于突破以往天命观的局限和束缚具有深远意义,此文对探讨中国古代思想家有关天命观的理论很有价值。

[摘 要] 孙中原教授带领我走上了墨学研究的道路。首先是研究《墨经》中的逻辑问题和讨论如何开展墨家逻辑的研究。然后,将墨家逻辑的研究工作进一步深入和扩展。特别是将墨家逻辑的探索扩展到对整个墨学的研究。这其中,除了前辈学者引路和自己主观努力之外,各种机缘巧合和学界同仁的学术交流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 墨学;墨家逻辑;墨经;研究

[中图分类号] B2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6-2991(2024)01-0041-08

墨学属于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之学。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1883-1969)曾将公元前800年到前200年的这个时间称为人类历史的轴心时代,因为这个时期曾经出现过一个很神奇的现象,一群天才人物扎堆地出现:在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在印度有释迦牟尼;在以色列有犹太先知;在中国,则有老子、孔子和墨子。[1]7-30韩非子曾经将孔子所创立的儒学和墨子所开创的墨学并列为当时的“显学”。三十年多来,因为各种机缘,我得以从事墨学研究的事业,感到十分幸运。同时,我也一直在思考我是如何会有如此幸运?我在墨学事业中到底做了些什么样的工作?下一步该如何更好地将这些工作继续开展下去?

一、得遇明师

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治学之事业尤其如此,最关键的地方就在于得遇明师。

我的博士导师孙中原(1938-)教授,河南郑州人,1956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本科,1958至1961年选调中共中央高级党校逻辑研究生班学习,受逻辑专业训练,获哲学系本科和逻辑研究生班毕业学历。1961年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胡锡奎接受中央主管部门负责人建议,选调孙中原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逻辑研究室学习,专攻中国逻辑史和中国古代文献,师从金岳霖、汪奠基、沈有鼎、周礼全等前辈学者,于1964年结业。孙先生从1963、1964年开始,在《光明日报(哲学)》副刊上发表墨学与中国逻辑学的专业学术论文。他治学严谨,以学术为生命,自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在《哲学研究》上发表《墨家逻辑中的归纳问题》(1983)、《沈有鼎的墨家逻辑研究》(2001)、《墨学现代化、新墨学和元墨学》(2006)等重要论文。近年在商务印书馆等出版机构,出版学术专著数十种,在墨学与中国逻辑史研究领域贡献卓著,岁至耄耋,笔耕不辍,成果丰硕,被誉为该学术研究领域里的泰斗级人物。

我于198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读研究生,1991年有幸留校得以和孙先生在一个教研室工作,在读研究生期间,我就已经聆听了他给我们上的《墨经》课程,感觉他是一个对待学问非常认真,有深入思考的人。在我留在教研室工作后的1993年,孙先生评上了教授,并在1995年开始招收博士生,在孙先生的感召下,我考上他的博士生,开始跟随孙先生走上墨学研究的道路。

在读博期间及之后,我又先后三次聆听孙先生所开设的《墨经》课程,每次都能收获到新的教益。在整个读博过程中,虽然我读的是在职博士,但他也以同样严谨的态度和方法要求我,强调我要多读书、多求师,多向同行学习,广交朋友,要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在孙先生的指导下,我读博期间及之后发表了《论高亨〈墨经〉逻辑研究》《墨家哲学与当代哲学》《沈有鼎与墨家逻辑》《论用现代逻辑研究墨家逻辑》《论〈墨经〉逻辑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论百年来墨家逻辑研究的方法》《论〈墨经〉逻辑的本质》《从现代逻辑的语言层次观看〈墨经〉逻辑》《论〈墨经〉逻辑的比较研究法》《论梁启超、胡适、沈有鼎对墨家逻辑的开拓性研究》《论〈墨经〉逻辑的文字学研究》等墨学论文。

我的博士论文《墨经逻辑研究》,主要对《墨经》逻辑的现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墨经》逻辑的比较研究法、《墨经》逻辑与现代逻辑、《墨经》逻辑的原典考察、《墨经》逻辑从梁启超到胡适和沈有鼎等人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和研究。论文从构思到写作的每一个环节,无不渗透着导师的心血。他经常过问我的论文完成情况,与我一起讨论相关的学术问题,每经过一次讨论,我对论文的思路也就有了更深一层的考虑。[2]2292001年,我的博士论文在孙先生的辛勤指导下,顺利通过答辩,获得哲学博士学位。2004年,我的博士论文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我的博士论文通过评审,获得中国逻辑学会第二届优秀成果科研奖。2010年,我的博士论文通过评审,获得第五届金岳霖学术奖。2016年,我的博士论文通过评审,获得中国墨子学会第二届优秀成果奖。2016年,我的博士论文通过中国人民大学外译出版计划项目,并于2017年在科林斯出版社出英文版,2020年在德黑兰出波斯文版。

我的硕士导师赵总宽(1940—),河北献县人,196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在我研究墨学之路上也给过我很多的鼓励和帮助。他听说我正在研读《墨经》,就立即將他当时手边所有的繁体竖排版的高亨著《墨经校诠》和汪奠基著《中国逻辑思想史》两书赠送给我,我至今还在认真地研读。我的博士后导师张清宇(1944—2011),在关于如何站在现代逻辑的高度。用现代逻辑的观念来认识和把握《墨经》逻辑等问题上,给了我高屋建瓴的指导,增强了我的信心和决心。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孙先生、赵先生和张先生,都是治学严谨的大先生,对我走向墨学研究之路的指导和帮助,对我的恩情,都是令我永生也忘不掉的。

二、从《墨经》逻辑到对整个《墨经》的进一步深化研究

在完成博士论文《墨经逻辑研究》及其出版工作之后,我的墨学研究之路主要朝两个方向开展。第一个方向是将墨家逻辑的研究工作从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进一步向深处推进。我先后发表了《论墨家逻辑的对象逻辑和元逻辑》《论墨家逻辑及其合法性问题》《再论墨家逻辑的合法性问题》《论从三个层次研究墨家逻辑》《中西逻辑比较》《中西逻辑比较研究的意义、原则和基本内容》《从现代逻辑观点看墨家逻辑中的有效推理》《从现代逻辑观点看墨家对逻辑的用与论》《墨家逻辑的科学地位和当代价值》《墨经逻辑:文本整理与研究》《墨家逻辑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比较与诠释视野下的墨家逻辑思想探视》《逻辑:墨学的批判武器》等论文。这些论文的发表,进一步深化了我博士论文中需要拓展的问题,包括墨家逻辑的理论层次问题、合法性与合理性问题、比较研究和原典诠释问题等。[3]462

其中,《论墨家逻辑的对象逻辑和元逻辑》一文,认为《墨经》逻辑在对象理论层面上主要体现为非形式逻辑或者批判性思维,而在元理论层面上则表现为逻辑思维的方法和理论表述。[4]276《中西逻辑比较研究的意义、原则和基本内容》一文,充分肯定比较研究对墨家逻辑及墨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对比较研究的原则、方法和具体内容作了全面而深刻的探讨,同时对比较研究中出现的“比附”现象提出了批评。[5]《论墨家逻辑及其合法性问题》一文,通过比较研究和科学诠释,认为墨家逻辑具有其合法性质,科学的比较研究和文本诠释应该是可以在现时代的范式下来进行的。[6]《墨家逻辑的科学地位和当代价值》一文,认为西方逻辑重视在对命题和语句分析的基础,考察推理和论证;以墨家逻辑为代表的中国古代逻辑则重视对名称和概念的辨析,并在此基础上重视证明和反驳。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逻辑对许多问题的研究,是西方逻辑所没有考虑过或者没有更好地考虑过的。同时,墨家重视逻辑思维能力和论证能力培养,这是和西方思想完全相通的。[7]

在学术问题探究和发表的过程中,我愈益认识到,对《墨子》典籍的校勘和解释的重要性。因为在孙先生退休之后,我开始接任他的课程,基本上每个学年都要给学校的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开设《墨经》课程。要开设好这个课程,对文字的校勘和解释工作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方面。

这里需要提到的是,中国墨子学会和河南墨子学会积极组织墨学研讨会,对我个人的墨学研究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自1997年以来,我都一直积极撰写墨学论文,参加了由中国墨子学会和河南墨子学会所组织的几乎全部的墨学研讨会。此外,我还参加了2005年8月由台湾东吴大学和云林科技大学在台湾举办的墨学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这些会议极大地促进了海峡两岸学者在墨学研究事业中的合作热情。从2005年8月起,台湾学者王讚源先生、王冬珍先生,大陆学者孙中原先生、姜宝昌先生、齐瑞端先生和我,一起合作撰写《墨经正读》,该书2011年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2014年通过评审获得中国墨子学会第一届优秀成果奖。在书稿的写作、讨论和审稿过程中,我有幸多次聆听王讚源、孙中原、姜宝昌、王冬珍、齐瑞端、谭家健、李广星、周才珠等诸位老师论说《墨经》的高见。[8]虽然我自己只负责书中的《小取》部分,但通过和各位前辈学者的科研合作和亲密接触,快速提高了我在《墨经》研究上的水平。

近年来,我参加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中华思想通史》(春秋战国卷)中墨家和名家的《资料长编》和课题内容的研究和写作。在完成这个项目任务以及整个从事墨学和逻辑史研究工作的学术事业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思想义理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可靠的文本考证的基础上,因为文本考证工作如果做得不好,思想义理研究就会像建在沙滩上一样。

现存《墨子》一书,是墨家学派著作的一个总集,其较早并且较好的版本是明代正统十年(1445年)刊行的《道藏》本《墨子》五十三篇,其中第四十到第四十五篇,即《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一般认为是墨子后学或后期墨家的著作。人们通常将这六篇著作合称为广义上的《墨经》,也称《墨辩》,将其中的前四篇合称为狭义上的《墨经》。两千多年来,由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墨学不适应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自秦汉之后长期处于衰微且被埋没的状态,墨家学派的著作尤其是《墨经》几乎没有人阅读、研究。因此,《墨经》文本经过多次传抄,又遭到许多兵火蠹虫之劫,脱误、损坏严重,加上文体精简,体例特殊,内容专门,文字讹错等,增加了阅读和研究的困难。西晋鲁胜曾在其著的《墨辩注叙》(载《晋书·隐逸传》)中说:“《墨辩》有上下《经》,《经》各有《说》,凡四篇,与其书众篇连第,故独存。今引《说》就《经》,各附其章,疑者阙之。”具体来说,《经说》上、下的具体内容都是对《经》上、下的每个条目的解释。《经》上、下的文字最初都是旁行书写的,即分为上下两栏抄录,也就是说读者先读完上栏再接着读下栏。但到宋末刻书时,改成了上下连行通读,打乱了原来的次序。后来,通过毕沅、张惠言、孙诒让、梁启超、高亨等人的工作,才逐渐恢复了以《说》就《经》,各附其章和旁行读的体例,《墨经》面目得以重新发现。

我在2022年出版的《墨经译注》一书,正是我近二十年来,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墨经》课程的一个重要研究性成果。该课程主要是针对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开设,基本上每个学年都要给学生开设一次。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我一直注重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上自己的体会和认识,于是也就有了一些新的考虑和认识。2022年,正好是我的母校贵州大学迎来120周年校庆,希望有作品能够在贵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于是本书也就有了快速面世的机会。这本书的写作,正是以明《道藏》本为最基本的文本,着重参照孙诒让的《墨子间诂》、高亨的《墨经校诠》、沈有鼎的《墨经的逻辑学》、谭家健和孙中原的《墨子今注今译》、王讚源主编的《墨经正读》,并参考其他诸多相关著作的基础上完成的。本书突出文本的翻譯和校注两个基本方面,同时特别强调从思想上加以把握。在我看来,《墨经》从根本上属于逻辑学或者名辩学著作,文本内容的展开过程也应当是合乎逻辑的一种科学构想,因此本书在作翻译和校注之后,针对每一个条目,也都对其所包含的思想作了基本概述,以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本。[9]9-10

我相信,《墨经译注》的出版,将对推动当前和今后国内外《墨经》研究和墨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对宣传和弘扬墨学的基本精神发挥重要作用。正如齐瑞端校长所言:“《墨经译注》通过简明的体例,精练通俗的文字,深入浅出地为读者打造了一条走进《墨经》的通道,让读者去感受《墨经》独到的智慧。这确实是可喜可贺的成果。”[10]7当然,由于各种原因,著作中肯定还存在着各种不足和错误,希望读者能够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三、从《墨经》逻辑向墨学的扩展研究

严格说来,我的墨学研究道路和我的导师孙中原先生的情况类似,最初是从研究《墨经》中的逻辑开始的,然后不断向整个墨学的研究扩展开来。对我来说,这个过程之所以能够实现得更加快速,主要有一些关键性因素在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齐瑞端校长让我接替她所主持的《职大学报》(现在改名为《鹿城学刊》)“墨学研究”专栏,是我之所以能够更全面更快速地了解和把握整个墨学的重要原因。齐瑞端(1942—),湖南长沙人,曾任贵阳市职工大学校长,著有《墨子全译》(合著)等,《职大学报》“墨学研究”专栏的开拓者和创始人。自2008年起,她将“墨学专栏”的主持工作交给我之后,一方面迫使我不得不花费更多时间去探究整个《墨子》文本,阅读相关的各类学术文献,另一方面则促使我得以更广泛地接触墨学界的各位同仁,了解他们各自对墨学的基本看法、研究理路,从中得出自己的基本看法。

其次,在大学越来越注重阅读经典的大形势之下,我自己近20年来在学校开设了一门《墨子》原典课程,来听课的大学生很多,课程将墨家的“十论”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同时,我还开设过两个学期的“墨学与当代社会”的全校“名师课堂”,对墨学的当代价值开展专门的探究和讨论。这些课程的开设,使得我对墨学的各个部分有了更加快速和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再次,參加完成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中华思想通史》(春秋战国卷)中墨子和后期墨家课题内容的研究和写作,在贵阳孔学堂主持完成贵州省2017年国学一般项目《墨学核心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的科研课题,直接推动了我对整个墨学思想的全面深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中华思想通史》,立项于2014年,又在2020年被列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我作为该项目的核心作者负责其中的墨家和名家的研究工作,在与学部委员王震中教授、长江学者梁涛教授、长江学者曹峰教授等思想史专家的合作过程中,做学问的方式方法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进和提高。我所主持的贵州省2017年国学一般项目《墨学核心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的科研课题,在完成结项之后,又获得了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资助,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我关于整个墨学思想的探索。

在这个过程中,我先后发表了《论墨家兼爱的逻辑纬度》《从士林哲学观点看墨家兼爱理想》《墨家认识论的特色》《墨家兼爱思想及其可行性的逻辑分析》《“节用”:墨学的宝贵财富》《墨学在当今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从墨家节用思想看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实现途径》《墨学研究的国际化与现代化》《墨家的政治哲学》《墨学视野下的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之道》《从墨子非命观点看命运与人力作用》《墨子的科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墨子兼爱思想的本质、理由和实现》《墨学之荣与衰》《墨子节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墨家的尚贤论及其实施办法》《墨家关于理性与意志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墨子尚贤尚同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儒与墨的殊途与同归》《论墨家的兼爱论及其与儒学的论争的逻辑问题》等重要论文。

其中,《墨家兼爱思想及其可行性的逻辑分析》一文,指出墨家的兼爱比儒家的仁爱更重视爱的广泛性和平等性,比西方的博爱则强调了一些原则和范围,墨家兼爱对于今天更好地实现社会正义十分重要。[11]《墨学视野下的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之道》一文,指出墨学从根本上看是围绕三个根本问题展开的,即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如兼爱、非攻、尚贤、尚同、亲士等)、如何处理人与物的关系(如节用、节葬、非乐、辞过等)、如何处理人与自身的关系(如修身、非命、天志、明鬼等)。要充分处理好当今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必须依靠墨学。[12]161—176

在这个过程中,我还将自己的研究心得和结果,拿到一些学校或学术中心开展学术交流、做讲座。比如,2014年10月18日在台湾大学哲学系参加“墨学研究之国际视野”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墨家逻辑:在墨论与墨经之间互相解释》;2017年5月6日,在贵阳孔学堂作“墨家非命观点及命运与人力作用的关系”讲座;2017年5月7日,在贵阳孔学堂作“墨学视野下的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之道”讲座;2017年12月27日,在岳麓书院作“墨家的逻辑与思维智慧”讲座;2023年4月7日,在四川师范大学哲学系,作“广义论证视阈下的中国古代论证艺术”讲座等。通过学术交流和做讲座,扩大了自己研究成果的影响力,也让自己对其中一些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此外,我在主持《职大学报》“墨学研究”专栏的过程中,得到周秉高主编和王茂元社长的帮助,主持了两次国际墨学研讨会,其中,2011年8月在内蒙古包头主持召开了“墨学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19年7月在内蒙古包头主持召开了“墨子兼爱非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国际研讨会。这些会议的成功举办,既扩大了自己在墨学研究领域的影响力,也拓展了自己在墨学方面的学术研究空间。

2022年,我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墨家学派研究》这本书。该书是《中国学术流派研究丛书》中的一部。《中国学术流派研究丛书》由南京大学的周群教授任总主编,目前出版有《墨家学派研究》《泰州学派研究》《湖湘学派研究》《颜李学派研究》《永嘉学派研究》《蕺山学派研究》等,主要对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上以杰出思想家为核心的不同学术集群展开研究。我的《墨家学派研究》一书,则主要探讨墨家学派的源流、思想特征、学术价值,墨家学派与儒家学派的对立与论争,墨家内部的分歧与分离,墨家学派的衰落及其原因,墨学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地位,墨学对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影响等重要问题。

关于我这本书的创作过程和特色是这样的。商务印书馆以在全国范围内挑选作者的方式,据说根据发表论文等的数量来挑选作者,最后确定该书由我来完成。其实,拿到出版合同后,我也并没有立即去写。首先,是翻看目前关于墨子、墨家学派和他们思想的相关著作,收集和整理资料,大概花了一年时间,然后才正式开始写作。写作的过程是很辛苦的,基本上是每个月能写出一章就不错了。将整理好的各种相关论文、资料都放在眼前,然后交叉地看和思考。遇到争议的问题,着重从逻辑上来思考和判断。写作的方式,尽可能做到所使用的材料丰富、系统,令作品具有更强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同时经得住历史的考验。我也特别注意看一些从儒家来反对墨家的作品,和他们争论,但主要还是独立地去论证墨家自己的思想。关于墨子的生殁时间、是哪里人等争论比较大的问题,我主要采取了让史料来说话的做法,结论虽然未必一定正确,但在方法上必须正确。

四、愿景初步达成与未来墨学研究展望

大凡做一件事情,我们都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愿望圆满达成,作为墨学领域的一个耕耘者来说,也总是有这样的一个梦想。《墨子·经说上(8)》说:“志以天下为芬,而能能利之,不必用。”做道义的事情,就是要把利天下作为自己的职分,而才能又能利天下,但这种才能不一定就能实际发生作用。[13]5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管最终结果如何,对于正确的事情,只要我们认为自己有能力去做,就应该全力以赴去促使它达成。

对我来说,2023年是收获满满的一年。我的上述两本墨学著作《墨经译注》和《墨家学派研究》相继出版之后,在我这里做博士后研究工作的王华超博士提议组织一次工作坊,专门讨论我的两本墨学著作。于是,在我的众多学生的努力协助下,在得到学院臧峰宇院长等院领导的同意和批准之后,2023年6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在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500室主办了“中国人民大学工作坊:墨家学派与墨经”学术研讨会,专门讨论我所著的《墨经译注》和《墨家学派研究》两本学术专著。

与会学者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教授、孙中原教授,山東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秦彦士教授、中华女子学院宋赛花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文副教授、商务印书馆王松景编辑、贵州大学出版社李奎编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哲学系张万强博士、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程橙副教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雅博士后王垠丹博士、盐城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系副主任汪楠博士、盐城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室罗江奇主任、正在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做访问学者的安徽阜阳师范大学李元旭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王颖、安徽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邱君、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后王华超博士及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多位在读博士研究生。会议得到广泛关注,通过腾讯会议号的线上参会人员超过200人,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臧峰宇院长在工作坊开幕式上说:“墨家的学派问题与《墨经》研读历来是墨学乃至整个中国哲学研究中的重点与难点。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杨武金教授久治墨学,反复精研,于近两年先后推出《墨经译注》与《墨家学派研究》两部专著,对上述两难题予以全面深入研究。《墨家学派研究》一书系统探讨了墨家的学派历程、学说特质、学术史价值等问题,内容丰富、辨析精当、条理严整。《墨经译注》一书精研《墨经》,文本考校与义理分析并重,考校有据,辨名入理。两部著作不仅将墨学研究推至新高度,亦必然引发学界墨学研究的新热度。”秦彦士教授说:“孙中原教授和他的学生杨武金教授,一直在《墨经》和墨家逻辑方面辛勤耕耘,取得许多重要的成果,这都是墨学界所认可的。”中华女子学院宋赛花副教授说:“《墨家学派研究》的一个重要特色是,着重从逻辑论证方法上澄清了墨学中一些错误看法。”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文副教授说:“《墨经译注》一书,整体结构完整,给读者提供了一幅清晰科学的入门《墨经》和研究《墨经》的索引图 、路线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哲学系张万强博士说:“《墨家学派研究》一书,史思并重,对于推进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博士生何新宇认为,“校勘、诠释是研究《墨经》文本极为重要的工作,《墨经译注》实现了对前人校诠工作的两个超越:一是除了校注和翻译,还对各个条目进行了分类,细分为逻辑学、宇宙观、认识观,数学、力学、光学,经济、政治、法律和伦理思想等诸类目,并对诸条目的思想进行了合乎逻辑的分析,不仅方便一般读者查阅,更是专业研究《墨经》的工具书;二是注重对文本内部联系的把握,充分考虑到诸条目和思想间的一贯性、相似性,并建构出更加接近历史原本的《墨经》思想体系。”孙中原教授引用《孟子·梁惠王下》“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希冀墨学研究者为后代留下可供实质参考的成果。商务印书馆编辑王松景和贵州大学出版社编辑李奎,分别谈及编辑出版《墨家学派研究》与《墨经译注》的感受,充分肯定了著作的严谨规范和学术价值。

我发表于《哲学研究》2023年第3期的论文《〈墨经〉消解的五个悖论的起源及性质考论》,深入探究了《墨经》中所讨论的言尽 、非诽、学无益、知知之否之足用、仁义之为内外等悖论,认为它们多来自儒家或道家的主张,而墨家主要是对这五个悖论形成了或语义或语用角度的概括、理解和提炼,不过,墨家所提炼和消解的这些悖论在本质上是逻辑矛盾,而儒家或道家所主张的论题则属于辩证矛盾,属于某种严格意义上的非逻辑悖论,即渗透了独特思想文化内涵的哲学悖论或科学文化悖论。国内悖论研究专家、南京大学哲学系张建军教授在认真阅读了我的这篇文章后,十分中肯地说:“你的这篇文章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重大成果。”对我的研究给予了充分肯定。

在从事墨学研究的过程中,我也充分重视墨学后继人才的培养。我带的第一个博士生张万强,现在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哲学系讲师,潜心墨学和中国逻辑史的研究,博士论文《墨家辩学“同异生是非论”研究》,在2018年获得中国墨子学会第三届优秀研究生论文奖,之后,他又获得并完成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资助项目《墨家“民本”理念的政治哲学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墨家逻辑哲学研究》,并出版了学术专著《爱利万民:墨家政治哲学探源》(东方出版中心,2023),另一本专著《墨家逻辑研究》也即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在我这里做博士后的王华超,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比利时鲁汶大学做过访学,博士论文《墨辩研究》,对墨学有深入的考察和研究,博士后期间在做《〈墨经〉校释与哲学解读》。我的博士生何新宇在墨家逻辑研究方面有非常深入的思考,发表于《中州学刊》2023年第11期上的论文《墨家逻辑中的两种“真”概念》,分别考察了符合论和融贯论下的墨家逻辑“真”概念的内涵,是一篇见解深刻的学术论文。我的博士生程橙和汪楠,博士论文都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优秀博士论文出版项目的资助,博士生王垠丹获得国家奖学金并顺利进入北京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

因为我在墨学研究及人才培养上所做的努力,中国人民大学在2023年7月批准我为三级教授,继续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向的博士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作出贡献。感谢学校对我墨学研究工作的认可,但对于我自己来说,未来的研究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唯有负重前行、“非命”“尚力”,才可能不辜负学校对我的期待。

“您身穿墨家的布衣草履,与平民圣人墨子一起行走。日复一日,风雨兼程,撷一缕岁月的光芒,穿越千年沧桑,以坚韧的毅力和执着的信仰,把一阕坚守的责任与奉献留给自己,把另一阕华美的颂词丰盈传世的乐章。研究、传承、守望,用辛勤的汗水洗滌岁月的静好,用墨子大爱无垠的精神,点亮科学人文的火光。您剪去名利勋章的星辉,照耀梦想与希冀,用务实的言行,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把兼爱的种子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播撒华夏神州,把非攻和平的理想,世界传扬。”

2020年10月24日,我被中国墨子文化研究中心、河南民间艺术家协会评为“最美墨子文化传承守望者”。这是鼓励,同时也是鞭策,更是给每一个墨学研究者指明了道路。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和目标[M].魏楚雄,余新天,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杨武金.墨经逻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孙中原,邵长婕,杨文.墨学大辞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4]杨武金.墨家逻辑的对象逻辑和元逻辑[C]//冯俊.哲学家·2006.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杨武金.中西逻辑比较研究的意义、原则和基本内容[J].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逻辑),2010(4):43-47.

[6]杨武金.论墨家逻辑及其合法性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逻辑),2007(2):47-52.

[7]杨武金.墨家逻辑的科学地位和当代价值[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5):35-40.

[8]杨武金.无尽的思念:怀念墨学家王讚源先生[J].职大学报,2013(4):121-124.

[9]杨武金.自序[M]//杨武金.墨经译注.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22.

[10]齐瑞端.《墨经译注》序[M]//杨武金.墨经译注.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22.

[11]杨武金.墨家兼爱思想及其可行性的逻辑分析[J].职大学报,2012(5):8-12.

[12]杨武金.墨学视野下的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之道[M].墨子研究论丛(十一).济南:齐鲁书社,2016.

[13]杨武金.墨经译注[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22.

Breaking, Exploring and Expanding: My Path to Mohism Research

[Abstract] Professor Sun Zhongyuan led me towards the path of Mohism research. Firstly, it is to study the logical issues in Mohist Canon and discuss how to conduct research on Mohist logic. Then, further deepen and expand the research work on Mohist logic. Especially expanding the exploration of Mohist logic to the study of the entire Mohist school. Among them, in addition to the guidance of senior scholars and their own subjective efforts, various coincidences and academic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with colleagues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are also very important.

[Key words] Mohism;Mohist logic;Mohist canon;research

猜你喜欢
墨学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近代墨学复兴之批评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域中的墨学研究——朱传棨著《墨家思想研究》序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中国墨学史构成分析及启示
1980年以来墨学中衰原因研究综述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