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毛皮都来自对大海的传承

2024-04-30 03:58杨文杰
星星·诗歌理论 2024年3期
关键词:蓝色大海意象

杨文杰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汤养宗就执着于抒写大海,迄今已有四十余年。2023年8月,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的诗集《伟大的蓝色》依然以海洋题材为主,与汤养宗1993年出版的第一本诗集《水上“吉普赛”》相呼应,见证了他近年来海洋诗创作的转型。诗集《伟大的蓝色》虽然写海,但诗人并不局限于浪漫化的抒情,而是将自己对世界和生命的体悟融入其中,多了一份智性思考和自我观照,拓宽了早期海洋诗的艺术表现空间。

身体意象在汤养宗的诗中频繁出现,成为一种象征性的符号。霍俊明曾将身体意象称为“诗成肉身”,认为这是一种人到中年的写作焦虑,与日常生活经验有关。在诗集《伟大的蓝色》中,汤养宗的诗歌常将身体意象与人和自然联系起来,由人的身体出发,进一步衍生出海洋的身体、地球的身体,建构了一个庞大的身体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海洋生物与海洋、人与海洋、海洋与地球的身体相互贯通,形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的生命共同体。

在汤养宗的诗中,海洋不是一个单纯的生态空间,而是海洋生物与海洋身体相关联的鲜活生命体。海洋生物依赖海洋生存,与海洋命运攸关。如《一条鱼的疼痛就是大海的疼痛》中,“每片海域都有神经末梢/波纹的细致处,也有森林中的鸟鸣和落叶/整体的疼痛来自具体的疼痛”。诗中的鱼类如同遍布于海洋这个生命体中的神经,成为海洋自我感知的信号。再如《海螺颂》中,“海潮在自己的咳嗽间经常会咳出/一粒喉结,我们握着一只海螺吹成号声/我们用大海真正的声带说话”。对于海洋这个生命体来说,诗中的海螺因其独特构造成为声音储存器,对应着大海的喉结,如果失去了其中任何一部分,这个生命体就是残缺的。

海洋是生命的孕育之地,在其波涛汹涌之下隐含着一种母性的力量。如《一身鱼纹》中,“学习鱼纹上的文字,或许是文盲,起码/另一种母语,拦住我,重新呼吸”。再如《从鱼皮到花衣》中,“从鱼皮到花衣,从一片海/到一块布。从海腥味/到散布在都市大街及各个角落的幽香”。在诗里,“鱼纹”即是妊娠纹,“鱼皮”即是花衣;渔民依海而生又将海随身携带,无论是身体的生育符号,还是人的外在着装,都将人与海紧密地联系起来。汤养宗对这些身体意象的选择既有浪漫主义的底色,又兼具现实主义的指向;既是诗人对于海洋的深情告白,又有着诗人对人类与海洋现实依存关系的深度思考。

汤养宗笔下的海洋既充当了地球的皮,在此之下又有一颗跳动的心脏。如组诗《伟大的蓝色》中,“这蓝/世界的皮,撕开,一颗永远滚动的蓝心脏”。这是诗人向大海致敬之作,将人与海放在一起讨论“小人生”与“大世界”的关系。从本质上来说,海洋更像是地球的血浆。正如《蓝色血浆》中,“蓝天白云下,这一定是谁为这颗星球/储藏的血浆,这浩渺的液体/没有标出血型,不属于什么种族,却总是/与我们的心跳一起澎湃着”。大海辽阔而浩瀚,其中蕴含着源源不断的力量,地球生命系统因此才得以正常运行下去。

借助于一系列身体意象,汤养宗在海洋生物与海洋、人与海洋、海洋与地球之间建立了联系,编织出一个内部有机统一的生命共同体。至此,他的诗在绵密的身体意象的包裹中已不再局限于情感的抒发,还多了一份智性的思考。换言之,汤养宗正逐渐跳脱出渔家子弟对于大海的深情歌咏,将视野变得更为开阔。

汤养宗早期的海洋诗充斥着“鱼腥味”,以现实主义的写作立场侧重于展现海洋的原生态以及沿海人民的真实生活。伍明春曾评价道,“如果说汤养宗早期诗歌中海洋想象的底色仍然是浪漫主义抒情话语,往往通往具体的现实情境,流露出作者的悲悯情怀,那么,他近年诗歌中的海洋想象则带有鲜明的形而上色彩,渗透了作者关于世界、生命和自我的沉思”。我认为诗集《伟大的蓝色》恰恰展现了汤养宗创作风格的转变,如同他在诗集的后记中所言,“现在的作品出自海洋与自己在精神上的融合,而模糊了现实性的边界限制”。如《向大海》中,“向辽阔而浩瀚的秩序/加入自己的名字,在飞溅的风浪间/与狮虎争夺地盘,与大鲸鲨鱼/计较作为原住民的名分/错开的族类,依然需要争辩谁是谁/深海中野性聚集的一切/都会呈现于自己的主场/去吧,去那喧腾中领取你的心跳/……/一生爬坡才立命于这梦中高原/为的就是汇入伟大的蓝色/成为澎湃与荡漾开来的一部分”。作为一首“向远”之作,诗人很好的阐释了海洋与自己精神上的融合。人类在海上与大海博弈,唤醒的是潜藏在人们身体里的野性,彰显的是人类顽强的生命意志,这种拼搏精神既是沿海居民的精神本色,又融汇于开拓进取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之中。

汤养宗年轻时曾在海军部队服役,其丰富的精神体验就来自大海与自我的互动。他在《水下读书记》中写道,“迎着向我冲来的波浪阅读/摸书的手也摸到了大海的腹部/与大海同呼吸,在文字中/摸书的手感全部是激流盖过的声音”。这种被大海包裹的状态充分调动了诗人的身体感知,加深了他对大海的体认以及对自我生命的理解。大海不仅仅是被诗人观看和想象的客体,“它也有私下的小孤欢/密不宣人地在不声不响中/涨潮了,又在/不声不响中,收回被自己鼓起的部分”(《大海也有自己的小孤欢》)。此外,大海也是有神性的,“仿佛它是来安抚这个世界的/或者,要让我们与什么/在物理上隔开,融入飘扬的气体/服从浩瀚的秩序,跟着它的神性/也成为汹涌的一部分”(《大海腥香》)。人类虽被海洋的气息牵引着,但获得的却是精神世界的充盈。

大海是湯养宗忠实的伴侣,从不言语,但总能带给诗人精神的抚慰。如短诗《三人颂》只有两句,“那日真好,只有三人/大海,明月,汤养宗”。在同一空间里,诗人与世界和谐共处,内心感到安宁和富足。在汤养宗的诗里,还常有一种“大海在侧”的抒写。如《那天,大海像一壶闷酒放在我右边》中,“与酒同烈,可以一壶在手/仿佛天地间的事,只剩下我与海洋两个人的事/那天,大海像一壶闷酒放在我右边/我一口一口来,要这样慢慢地饮尽沧海”;又如《夜宿东吾洋》中,“又回到东吾洋,夜里昏睡在它的岸边/血脉又得到了梳理”;再如《背景》中,“背靠大海喝酒的人/坚持着意味深长的脸色/独处,不能说/摸了摸肚皮,里头全是波澜壮阔的生活/及不与人说的空旷”。

在生态学人文转向的今天,精神生态日益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而精神生态关注的正是人自身的问题。从刻画外部世界到挖掘精神世界,海洋形象的嬗变正好承载了汤养宗诗歌的重要转向。在他的诗中,无论是族群还是个体,人既是大海精神的传承者,又与大海在精神上相互交融,正好为身处精神危机的现代人提供了一种自然疗救的选择。

对于汤养宗来说,大海既是一个自然地理空间,也是一个地域文化空间,存放着诗人的记忆。如《小时候我是蓝色的》一诗中,“母亲说,小时候我的身体是蓝色的/至今,仍然有海藻类的东西/依附在我的两条大腿,胸口,以及小腹上”;又如《你和地球一样,也是蓝色的一部分》中,“这一生/只能属于蓝,踩出的每一步/都感觉在走水路/习惯性地在空气中又做出拧把水的动作”;再如《蓝》中,“除了生命底色,蓝还是种本能/一次献血中,我竟输出了纯蓝的液体/从此相信,自己一直在使用着大海的血浆”。大海的蓝色是汤养宗生命的底色,因此他才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大海的变化。

汪树东曾撰文指出,“当代生态诗歌通过对地方观念的重建,呼唤现代人守护自然、守护大地,为生态文明的发展转型鸣锣开道”。汤养宗在颂扬海洋的同时,也观察到人类对海洋的侵害。如《圣餐》中,“在我的渔村,有时摆上的是一桌海鲜/有时是另外的圣餐/当筷子翻到鱼腹里的毛发或牙齿/眼泪会比海水更凶猛地铺满桌面”;再如《正月廿六,在东吾洋又见中华白海豚现身》中,“我念念有词,银白色的鳍与背/终于再次拱出,仿佛谁/心有不甘地再转身与我见上一面/这回还发出那久违的豚音/孤绝,凛然,最高度/在世上,这声音已多年听不到”。汤养宗的这些诗虽然有显著的地方色彩,但涉及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广泛性,表现出诗人关注现实的担当意识。

综上所述,汤养宗在回忆与现实的诗性观照中,不断拓宽海洋诗的艺术表现空间,而所有的毛皮都来自对大海的传承,像一个虔诚的朝圣之人携带着大海的基因,在建构自己精神世界的同时,期待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猜你喜欢
蓝色大海意象
抚远意象等
大海捞金
蓝色的祝愿
蓝色的祝愿
问大海
蓝色使命
冬日的大海
蓝色的五月
令人兴奋的大海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