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的创新培养

2024-05-07 20:40任雪莹王宏鑫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4年6期
关键词:应急人才专业

任雪莹 王宏鑫

1 山东政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济南 250001 2 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济南 250100

0 引言

回顾我国应急管理的发展历史,明显区别于其他国家,我国是以国家集中管理为主要的路径,1949至2003年的第一代应急管理系统以军事管理为主,民用为辅,整体发展速度相对缓慢;2003年的SARS疫情迫使国家加快发展应急管理的脚步,此后,我国陆续出台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形成了以“一案三制(应急预案、应急体制、应急机制、应急法制)”为核心的第二代应急管理系统。但是从2008年初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地震、2010 年“4·14”青海玉树地震、2012年“7·23”甬温线动车事故、2015年“8·12”天津港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到2019年的新冠疫情等严重突发事件让国家意识到不只是法律法规方面,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稀缺的现状亦亟待缓解,培养应急管理的专业人才,增强政府面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提高国民危机意识,亟须从教育开始,因此,探索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的创新之路势在必行。本文结合应急管理专业国内外的发展历史及现状,探究我国应急管理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目前发展的问题及瓶颈,提出适应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的措施及思路。

1 应急管理的发展历史

21世纪以来,人类逐步登上“文明的火山”[1],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伴随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日新月异,世界各国及不同地域的政治矛盾、金融危机、社会冲突、生态环境、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黑天鹅”事件频发,对人类社会及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影响。当今的社会风险凸显其高度不确定性的特点,直接决定了其治理手段必须为综合应急模式。人类已然跨进“全球风险时代”,国家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日趋成为政府部门的重点工作,并作为评价国家综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准。纵观世界,政府机构、私人部门、社会组织三方协同合力作用引领当今应急管理的发展方向。以美国为例,20世纪早期的美国在应急管理方面以社会力量为主,2001年的“9·11”事件后,美国正式成立了国土安全局,开始强调“国家”力量,淘汰实行多年的“联邦应急预案”,取代为“国家应急预案”,改进了美国联邦责任制的突出弊端;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后,又把私人安防部门吸纳入国家应急管理合作框架,之后还建立“全社区方法”,利用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民众的安全意识,提升社区和群众的应急能力[2]。

相比较而言,我国在2003年的SARS疫情后,应急管理步入快速发展通道,如何组织和建设适应我国社会体制的应急管理制度和模式,日益成为社会各界的热点话题,特别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2007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施行,国家全面构建了以“一案(应急预案)、三制(应急体制、机制、法制)”为特色的应急管理模式,形成了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应急管理体系。2018年3月,中国应急管理部正式成立,应急管理纳入国家政府的日常管理事务,成为公共治理的重要内容,并推动应急管理相关建设工作的规范化,加速提升应急管理水平成为社会共识,为实现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有组织的高效运行,形成专业化、系统化的新模式奠定了基础。

2 国内外应急管理专业发展现状

截至目前,国外应急管理高等教育的专业划分详细,相关专业人才社会需求量大,就业压力相对较小,因此,应急管理的高等学科教育发展较为成熟。据统计,美国至少有160多所大学开设了应急管理等相关一级学科和专业,在校生超过十万余人。同时,全球范围内,日本、俄罗斯、英国和德国等国家在高等教育方面都设立了相关的学科专业,开办了应急管理相关学校,积极为政府和民众提供教育和培训。例如:英国成立了应急管理教育培训的国家级机构也就是紧急事务规划学院,培训规模累计每年7 500人次;德国的危机管理和应急规划等研究培训学院,在校内外至少每年开设500堂研讨课程,培训面向全国各层次人群,培训规模累计可达每年8 000人次[3]。

与国外应急管理专业的发展比较,国内的应急管理专业发展整体进程严重滞后。2003年我国才成立了国内第一个应急专业——防灾科技学院的城市应急救援辅助决策技术专科专业;2004年河南理工大学开始建设第一个含有应急管理的本科专业——公共安全管理专业;直到2008年应急管理的本科专业由暨南大学首次申报成功并于次年正式招生。但四年后,伴随《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版)》的颁布,教育部取消了公共安全管理专业,使得应急管理专业转为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下开展招生培养工作,这导致应急管理专业的招生在全国基本陷入停滞状态,而且不只是大学教育,大众普及教育更是毫无进展,除了基本的安全常识教育,其他有关应急管理的培训几近处于盲区。

为适应国家对各类重大公共安全管理的迫切需要,2018年3月,中国应急管理部正式宣告成立。这使得国内应急管理专业的发展步入快车道,应急管理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工作进入新阶段,如何建设应急管理学科、如何规划应急管理的课程体系以及如何进行培养模式的创新等有关应急管理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不仅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话题,而且得到社会各方面的重点关注。为加速培养社会急需的应急管理类人才,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首先在2018年教育部新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增设,2019年教育部又增设了应急管理专业,与此同时,全国很多高校响应国家需要成立应急管理学院,并进行相关专业的招生和培养。为进一步推进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20年下发《关于推动部分学位授予单位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的通知》。根据通知精神,应急管理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试点工作在全国各大院校轰轰烈烈地展开,吸引大批专家和学者投入应急管理的一级学科和专业的建设,形成全国建设应急管理专业的热潮。各方专家全面分析了应急管理学科及专业建设的短板,主要表现为国内的应急管理教育因起步时间晚,专业设置时间较短,存在着未来研究方向不明确,课程体系建设漏洞较多和专业教师专业教材不完善等问题[4]。因此,专家和学者呼吁,必须对我国目前的应急管理国家战略进行详尽解读,有针对性地加强应急管理学科的发展重点、课程设计、知识创新、师资培养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应急管理学科建设的内涵,顺应当前应急管理“全灾种、大应急”的趋势,培育专业人才提高国家应急管理方面治理能力,服务国家未来重大战略需求等目标。

3 我国应急管理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状况,导致地震、洪涝、极端天气等各类灾害频发,且因灾害分布广、诱因多、致使灾害损耗大,严重影响国家的正常发展步骤;特别是因人类活动和工业化进程的影响,环境污染、水资源匮乏、交通堵塞甚至网络崩溃等人为祸患也接连上演,传统风险与新兴风险轮流显现,甚至相互交织重叠。面对日益增多的自然灾害、安全生产以及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等各类风险挑战,应急管理学科和人才培养方面需要主动作为,探究产生各类风险的缘由,归纳其发生的客观规律,分析其作用机制,为风险的预防、响应、处理和反思给予思路和支持,只有加快应急管理现代化建设,补充高素质人才,才可能有效应对未知的风险。

首先,我国的各类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缺口巨大。全国消防类专业人才缺口达50万人,空间安全类更有超过140万人的缺口,截至2020年,仅广东一省的政府和企业各行业就需要补充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等各类专业人才600万人。其次,国内高等院校普遍缺乏应急管理教育体系,然而在当前频繁的公共危机事件、公共安全事件,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矛盾错综复杂的风险社会时代背景下,国家应急管理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不论是应急管理的理论研究还是基层群众的公共安全知识,甚至是专业应急管理人才储备,从国内学者的理论到高等院校的教育水平都远远落后于世界的发展。

总体看来,国内应急管理的高等教育领域存在着学界关注度低、专业院系师资力量薄弱、学科体系建设不完善和培养模式落后等问题,因此,在时代背景与社会需求的协同驱动下,新时代的高校在应急管理的建设上应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适应技术发展趋势,促进应急产业的进步,从而实现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的创新和优化。

4 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的创新培养

中国的应急管理发展极具特色,从第一代的以军事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系统到“一案三制(应急预案、应急体制、应急机制、应急法制)”为核心的第二代应急管理系统,应急管理系统发展相对迟缓,也反映了目前我国的应急管理人才匮乏,拥有专业应急管理相关背景的人才较少,结合当下的人才培养思路,通过人才创新和科技创新带动整个学科的发展势在必行,因此,高校教育必须以应急产业创新相关的发展为主导,走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培养之路,服务中国需求的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如何培养,科技如何服务创新,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核心,以应急管理相关的产业创新为主导,以实践检验标准确定改革和应急管理领域的教育为方向,通过人才实现创新驱动应急管理等多方面的发展是应急管理教育的必由之路。同时,师源和生源方面不应拘泥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专业方式,需要增加应急管理的社会培训类型,抓住时机培养创新人才,并在整合各要素及结构的基础上,加快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完善应急管理实践教学体系,为应急管理未来的可操作化提供制度和体制保障,具体实施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着手。

4.1 走中国特色的创新产学研融合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要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中国特色的产学研创新融合,需要直面中国的应急管理专业现状,一方面是许多应急管理类大学生很多时候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情况,但另一方面是企业和政府需要可解决实际问题的应急类专业人才,应急人才供给的侧重点和社会的需求点难以匹配的问题表现突出。高校虽然是培养国家所需人才的重要基地,但是缺乏实际历练的应急理论模式,难以符合社会需求。因此,改变高校封闭办学的现状,将人才教育、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者结合,形成社会—高校的产业链条,真正实现相互融合的产学研共同协作的良性生态。

走中国特色的产学研创新融合之路需要内引外联,借鉴国内外的先进人才培养方式。印度的计算机产业发达正是因为印度将本国的产业发展和教育相结合,形成了印度理工学院为顶部,普通院校为中部,职业培训为底部的金字塔结构,高级人才和初级实用人才共同培养,为国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因此,我国应急管理教育的产学研融合方案需要高校全方位、多渠道、分结构地培养人才,而非仅依靠常规教育体系,招收优秀的学生,培养适合的人才。依照产教研融合思路,我国多地已经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如明光浩淼安防科技股份公司作为民营企业,通过和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合作,研发出了射流灭火等系列消防车,成为集国家消防应急救援车辆装备设计、制造、销售及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型上市企业。

走中国特色的产学研创新融合之路,需要在对应急产业进行合理规划部署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学科交叉,创造培育新模式。我国现有的突发事件类型按照发生原因、机理、过程、性质和危害对象不同被分为四大类: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社会安全事件、事故灾难。四类不同的事件对应的产业既有重合地带又相对分散,因此,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多学科的教育资源,进行产教融合,实现科研理论的突破,培育人才新模式,解决社会急难问题,共同培养契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复合型人才。2020年4月,清华大学与万科集团就突发的新冠疫情成立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万科集团对校内基金会捐赠了市值53亿元的股票,促成了企业和高校共同应对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产学研积极融合的新探索;同年7月,广东省应急管理厅与暨南大学共同建设广东应急管理学院,探索政教联合培养的育人模式;2020年10月济南大学成立应急管理学院,并与山东潍坊市政府合作,在潍坊建设应急安全产教融合基地,进行应急人才的实践教学。高校与政府的产学研融合的培养新模式既有利于改善政府缺乏专业应急人才的困境,还有利于政府在应急管理工作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和关键作用[5]。

建设中国特色的产学研融合体系是自主培养新一代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最有效路径之一,形成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育人的产学研新格局。高等院校为人才培育夯实基础知识和理论体系,企业为人才培育提供多样的实践应用场景,科研机构为人才培育的创新建立装备技术支撑,满足市场、政府和社会各个方面的需求,共同促进实现国内应急管理发展的总体目标,创造区域外溢效应,解决应急管理目前的行业难题,为国家提供高水平的复合型应急管理人才[6]。

4.2 搭建中国特色的创新性教学实践融合平台

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性教学实践融合平台,要适应中国国情,建设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坚持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安全为宗旨,以全民应急、共同应急为应急管理新理念,发扬抗灾精神,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应急体制。

应急管理的创新性教学实践,需要教学相长,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做到多方位融合。融合方式体现在学校制定教学目标方面,可以建立应急管理学习中心,教学和培训同步进行。一方面是专业教师提供专业知识、技术和法律等知识;另一方面可以邀请应急产业的从业人员和参与者,进行实践知识的传授。例如,防灾减灾是应急管理的重要课程,既包含理论知识基础,还必须有实践经验积累,采用案例代入,沉浸式地学习实践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社会性质的力量可以帮助学生迅速走进现实,走进案例,从而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新环境[7]。

首先,在教学方面积极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系。学校既要重视课程体系的构建,融入国内外各大经典案例,以现实案例为经,教师讲解和实验室实践为纬,做到经纬有序,体系分明;又要促进教师的培训和教材的中国化,综合高校和社会的组织资源和能力,打通平台和渠道,建立数据库、实训基地等应急管理的教育共享资源体系。实现在教学上夯实学生的应急管理的基础知识框架,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目标[8]。

其次,教学实践融合平台的建设需要在实践方面搭建以应急管理实验室为载体的实践平台。应急管理的学科背景广泛,实验室的建设内容可以将案例和计算机结合,依托大数据的导入,让学生实现模拟事故现场,提供决策样本;通过规模化的实验有效训练学生应变能力,为政府和社会服务,为其决策提供技术指导;通过应急应对和处理过程的实践和仿真性的教学体验,实现对学生的能力提升和素质培养的双重目标。在此基础上,实验室的建设可考虑高校办学特色和地域特点,确定相关专业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方向,综合考量地区的资金境况,高校实况和社会需求,搭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创新性教学实践融合平台。

5 结束语

《“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提出,“到2025年,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到2035年,建立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中国特色大国应急体系”[9]。目前,我国的应急管理专业和人才培养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实质性的可应用的成果与社会需求尚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最近三年,由于疫情的影响,全球的经济衰退现象明显,全球都已陷入不可预见的“风险社会”。应急管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降低公共风险的未知因素,防范化解不可预见的公共风险,保证国家的持续性发展,已然成为未来的国家治理主要目标。高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应急管理专业的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国家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人民的生命安全等公共治理问题无不与应急管理专业的发展水平及治理措施相互影响。因此,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和拓展应急体系的建设,推动应急管理与社会治理紧密融合,既是当今应急管理各界必须肩负的政治责任,更是时代赋予的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需要齐心协力,努力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猜你喜欢
应急人才专业
多维深入复盘 促进应急抢险
人才云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