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影视作品在教学中的应用

2024-05-07 02:09詹迪
雨露风 2024年3期
关键词:辅助工具李白散文

影视作品应用于教学的定义是指在教学这一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引用影视作品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辅助工具。影视作品作为教学活动的辅助工具,具有形式的直观性、内容的审美性、表现的综合性、画面的趣味性等特点,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与鉴赏能力。影视作品作为一门涵括音乐、戏剧、绘画、文学、建筑、造型六大艺术的综合性艺术门类,具有极强的美学价值,因而也具有极强的教学价值。在教学中合理地利用影视作品,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方面会起到积极作用。

一、影视作品在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影视作品在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人民教育家”获得者、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于漪老师曾说过:“课的开始就像演奏乐器时最初定下的基调,音准了,才能演出成功。 上课也是如此。”我们常说“和诗以歌”,在古时候,“诗”与“歌”是分不开的,配乐唱诗的方式被称为“吟诵”。而“诗”的传承与“歌”是息息相关的,而正是因为“歌”的存在,《诗经》里的篇章才能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得以传承。而当下的诗歌教学中,只存在着“诗”的教学,而“歌”往往是缺席的,“歌”的缺席意味着诗歌的美感、吸引力会大大地降低。现代课堂上,多数教师在诗歌教学实践活动中能做到的只有字正腔圆地朗读,甚至许多方言口音较重的地区教师连标准的普通话朗读都难以做到,更难说要求这些教师能够配合音乐去吟诵。单纯的文字朗读很难让学生融入情景,与诗歌中的情感产生共鸣,此时影视作品的引入便可以填补“歌”的缺席,帮助学生感受“诗”的情绪,从而帮助教师达到教学目的。以人教版苏轼的《水调歌头》为例,教师多会在课堂上先行播放一首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这首歌词便来自苏轼创作的《水调歌头》。《水调歌头》以中秋的月亮起兴,以与其弟弟七年未见的感情作为基础,围绕着中秋明月,展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的思考与想象,并把这种感情融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既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为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将《但愿人长久》这首歌曲作为课堂开场的引子,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二)影视作品在散文教学中的应用

童庆炳在《文学理论教程》一书中提出散文是最接近生活本身的文学类型,而生活往往由诸多碎片组成,故而容易形成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随着现代媒体设备的更新与升级,多媒体教室已经在国内中小学得到普及。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利用多媒体设备、借助影视作品作为教学辅助工具也愈加频繁。诗歌、小说相关的影视作品较为常见,也极易寻找到经典、成熟的影视作品作为教学辅助,而与散文相关的影视作品则较为稀少。但许多教师已经习惯引用影视作品作为教学辅助工具,便将许多并不贴合文本的“相关影视作品”匆匆搬上影视课堂,这样的做法并不能使影视作品起到辅助散文教学的作用,反而可能误导学生。

散文相关的影视作品需要教师提前做足功课,去选择真正贴合文本、展现作者真实情感的影视作品。例如在鲁迅散文《纪念刘和珍君》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行播放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制作的短视频《百廿初心红色基因——“三一八惨案”》,通过此视频让学生了解北师大学生与女师大学生们英勇无畏的精神,再通过播放《胡同里的北京》系列纪录片第三十集《鲁迅在这里任教,刘和珍君从这里走来》,带领学生走进刘和珍君与鲁迅先生生活过的旧址,去感受当时进步人士与反动派斗争的大无畏精神,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刘和珍君的敬佩与惋惜,以及沉痛的纪念之情。

(三)影视作品在小说教学中的应用

在学科教育中,影视作品应用于小说教学是较早的。小说的雅俗共赏与电影作品的大众艺术属性决定了影视作品与文学紧密结合的关系。以我国四大名著为例,《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均改编成了影视作品,且一版再版。影视作品应用于小说教学也最為广泛和普遍。以高中课文《出师表》为例,可以先从文本中去感受诸葛亮的赤胆忠心,文本阅读过后再播放央视版《三国演义》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的影视片段,通过诸葛亮临终的片段去帮助学生理解何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通过文本与影视片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切身去感受一个理想主义者在《出师表》中许下的愿景,并为之奋斗终身的让人惋惜又钦佩的故事。

经典小说造就经典的影视作品,这些小说改编的经典影视作品均可以应用到学科的小说教学当中。因为小说孵化了大量的经典影视作品,所以在小说教学中选取经典影视作品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已经较为成熟和普遍,再加之教师的主观引导,小说教学结合影视作品的教学方法在各级中小学小说课堂教学中已经取得了非常亮眼的成绩。

二、影视作品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影视作品在教学中的直接应用

影视作品能否在教学实践中直接应用取决于教学文本的题材类型,同时也受到影视作品资源、质量的影响。课堂中涉及的教学文本题材广泛,包括诗歌、小说、散文、记叙文、议论文等,其中小说相较于诗歌、散文可谓是通俗易懂,诗歌、散文相对难以理解。这也侧面说明在小说教学过程中,只要影视作品的品质或者改编角度没有问题,便可以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诗歌、散文等文学题材的教学实践中引用影视作品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相较于小说来说则具有相当的难度。以鲁迅的散文《记念刘和珍君》为例,前文提到如若想要将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章的主人公故事通过影视作品进行联结和阐述,需要多个影视作品相结合,其中涉及纪录片和剧情片两种影视作品类型,同时还需要在两个影视作品中穿插教师的引导与讲解方能够使影视作品较为顺畅地融入散文教学当中。

影视作品要想直接应用于教学中,除了受制于文本的题材类型之外,还受制于影视资源。这是指有无与教学文本相关的影视资源,比如在教材上频频出现的四书五经的节选,与之相关的影视资源极为稀少,能够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影视作品寥寥无几,即使相关也难以直接进行应用。而小说或者历史题材的文本则截然不同,其影视作品资源丰厚,教师需要做的是对影视作品的质量进行甄别与充分利用。

(二)影视作品在教学中的间接应用

《将进酒》一诗以李白深沉的思想、洒脱的情怀为基础,借酒为题畅言对人生的思考,表现了李白即使在人生困顿、境遇不佳时依旧纵情高歌的豪迈与不羁。《长安三万里》是2023年上映的历史动画电影,电影以盛唐为背景讲述了高适与李白两位大诗人的故事,电影以诗为引子,以高适的人生回忆为线索,穿插了杜甫、李龟年、哥舒翰等唐代群贤的人生轨迹,讲述了高适与李白的往事。在《将进酒》课堂教学上,教师可以在课前先设引子,让学生课下先行了解一下杜甫、高适、李白等唐代大诗人的人物关系,同时阅读杜甫的《登高》。进入课堂,教师可以先行播放《长安三万里》中青年杜甫在长安与高适席地而坐,聆听李白吟诵《将进酒》的片段。让学生走进大诗人们的生活,去感受诗人的情感。欣赏完影视片段后,教师可以提出赏析《登高》,将《登高》与《将进酒》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分析杜甫与李白的诗歌风格的不同。在《将进酒》与《登高》中,都有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岁月流逝的句子,但其情绪却大相径庭。在《将进酒》中,李白这样写道,“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而杜甫在《登高》中表现出的则是“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李白的仕途也同杜甫一般不如意,但其对时间流逝的态度确实乐观豪迈,白驹过隙不过是“朝青暮雪”。而杜甫晚年写《登高》,字句之间尽显悲怆之情。教师如此引用影视作品作为引子,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区分杜诗与李诗风格的不同。

三、影视作品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审美鉴赏能力

美学是一门认识美、欣赏美、理解美、感受美的学科。教学中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它们本身就是经典的艺术作品,而艺术作品则与美学息息相关。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本身就是对生活中美的提炼。学生在课堂上对文学作品的学习,本身就是对这类艺术作品的欣赏,其本质也是欣赏美的一种方式。

当影视作品与教学中的文本相结合时,可以说是两种艺术作品的碰撞与融合。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学生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不同,它是一门具象的艺术,它令欣赏者感受到的是具体的、实在的空间体验。两种艺术体裁对学生的熏陶,可以让学生在单一文本中拥有两种美的体验,这既是教师教学的手段,也可以给学生复合的审美体验,帮助学生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二)主题思想提炼能力

教学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思想的提炼。在引导学生提炼主题思想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中所传达的内容进行一个主次辨析,透过表面究其本质。影视作品是一门具象艺术,具象艺术与想象艺术最大的区别便在于它给观赏者的是直接的审美体验。在这个审美过程中,读者可以直接感受到作者想要向读者传达的主题思想和内容。影视作品与文本内容相结合,学生可以直接通过空间体验的方式感受文學作品的主题思想。例如在《出师表》的教学课程中,诸葛亮流传千古的形象便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通过经典的影视片段,学生们可以直观感受到诸葛亮从27岁出隆中,到病逝五丈原期间为汉室复兴所做出的努力。

四、结语

影视作品是多媒体教学时代教学的一个重要辅助工具,合理地应用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其中影视作品作为艺术作品的一种,其本身便极具教育价值,在课堂上开展对艺术作品的赏析,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美学教育的一种方式。教师通过建立影视作品与教学的纽带,在赏析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辨析和理解,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作者简介:詹迪(2000—),女,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教育学。

猜你喜欢
辅助工具李白散文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啤酒瑜伽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游戏辅助工具掩护恶意程序入侵
浅谈大跨悬浇梁挂篮行走系
倒下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