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KDL理念提升幼儿运动素养研究

2024-05-08 13:30李霞
江苏教育研究 2024年3期

摘要:基于KDL理念致力于培养“懂运动文化、有运动能力、怀运动热情”的人,能有效提升幼儿的运动素养。通过寻找运动能力突破点、挖掘运动行为结合点、培育运动品德生长点,能够优化运动项目设计,丰富运动游戏内容,创新运动课程路径,开展提升幼儿运动素养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KDL理念;运动素养;幼儿运动素养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4)03-0056-05

一、KDL理念与幼儿运动素养提升

KDL理念是由华东师范大学汪晓赞教授及其团队基于自主研发的精品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出的[1],主要指的是“know it、do it、love it”(知之、行之、乐之),其宗旨是将儿童青少年培养成为“懂运动文化、有运动能力、怀运动热情”(分别对应“知之、行之、乐之”)的人[2]。运动素养是以培育核心素养为价值取向,强调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出发,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健康领域的要求,对符合时代要求的3~6岁幼儿运动游戏课程进行构建,勾画出新时代健康幼儿的形象,全面提高幼儿的身体机能与身体素质,培养幼儿运动品德,促进幼儿个性发展,最终培养幼儿终身运动的意识和能力。

基于KDL理念提升幼儿运动素养,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以运动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作为KDL幼儿运动游戏的顶层设计[3]7,尝试以“KDL幼儿运动游戏”为核心内容,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进行基本动作技能认知和学习,并强调五域融通和发挥三教合力,帮助幼儿在运动中学习基本动作技能、培养运动品德、养成运动习惯,提升运动素养,为幼儿未来多样化的身体活动奠定良好基础[4]47。

笔者于“十三五”期间主持了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种子思想的乡镇幼儿园优化户外活动的实践研究”和苏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城镇化变迁中乡镇幼儿园户外体育优化研究”,进行系统研究,取得显著效果,初步形成了以体育为特色的课程活动。随着体育特色研究的推进以及教师对课题研究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的研究从“优化户外活动”提升至“提升幼儿运动素养”,试图立足既有国际视野又具本土特色的KDL幼儿运动游戏课程[3]7,开展KDL理念下提升幼儿运动素养的实践研究。在KDL理念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幼儿为中心,设计科学的体育活动,针对小、中、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强调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重视幼儿的“知之”——幼儿对运动知识、文化的认知;以基本技能为载体,重视幼儿的“行之”——儿童运动能力的发展;以儿童的兴趣为主,重视幼儿的“乐之”——儿童对运动的感受、体验等。

二、基于KDL理念提升幼儿运动素养的研究路径

幼儿园基于KDL理念提升幼儿运动素养的实践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形成了“发现问题—理论学习—价值澄清—模式建构—实践探索—反思总结—持续改进”的螺旋式上升式研究路径,具体包括以下四个研究阶段。

首先,重塑观念,组织理论学习,强化专家指导。以“KDL”“体育素养”“运动素质”“运动素养”“幼儿运动素养”等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相关研究成果,发动教师收集相关研究资料,通过领读、分享、交流心得等方式开展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相关培训、观摩和学习,开阔教师视野,提升教师研究能力。利用外部资源形成研究指导专家团,与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合作,与来自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幼儿体育研究会、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建立长期指导合作关系,为基于KDL理念提升幼儿运动素养研究提供专业保障。

其次,理清方向,确定研究方向,建构目标体系。幼儿能力和素养的发展具有层级性与阶段性,并非一蹴而就,而需在长时间的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达成事先预设的学习目标[5]。通过实地观察、调查问卷、访谈等了解教师的体育素养和实践能力的现状,明晰幼儿运动素养现状,梳理出幼儿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组织教师根据《指南》中对幼儿运动素养的内涵解读,提出基于KDL理念提升幼儿运动素养的总目标:“会健体、会交流、会合作、会思考、会创美”。结合“以体育德  以健为美”办园理念,基于几年调查数据,建构包括运动能力、运动行为以及运动品德的运动素养目标体系(如图1)。

再次,深入推进,拓展丰富内容,创新实践策略。充分吸收KDL“知之、行之、乐之”的课程理念,遵循动作发展、认知发展、游戏分期等理论,建构“专家-幼儿园-家庭-社区”协作共同体,不断挖掘、盘活幼儿园周边资源,充实资源库,并将其纳入蓝本课程体系,丰富蓝本主题内容。拓展与丰富实践内容,促进幼儿在室内、户外的运动中获得全面发展。探索教师主导式教育指导、层次性分组指导、鼓励性情感指导的教学策略。教师根据幼儿的身心特點设计各种形式的运动,让幼儿对运动从接受到适应、从适应到喜欢、从喜欢到习惯。

最后,梳理总结,开展多元评价,优化课程体系。根据《指南》健康领域发展目标,参考《KDL理念下的幼儿运动游戏课程》科学评价指标,把基本动作技能和改善幼儿的健康作为测评的关键指标,初步形成《幼儿园运动素养测评表》。依据测评表,每班在每学期期初、期中、期末对幼儿进行走、跑、跳、钻、投掷、平衡等运动内容进行测评,每项运动内容都涉及运动能力、运动行为、运动品德三方面的具体内容。对测评结果进行整理和数据分析,形成幼儿运动素养分析报告。关注课程目标追求、课程资源系统、课程实施模式、课程内容融合、课程评价改革等研究中的生长点并融通整合,改进与优化基于KDL理念提升幼儿运动素养的课程体系。

三、基于KDL理念提升幼儿运动素养的实践探索

KDL理念的实质是确保儿童的主体地位,要把幼儿当作独立的、有尊严的主体对待。综合采取调查法与观察法、调查问卷及访谈等方法了解幼儿园运动现状,把握幼儿身体素质与运动素养的现状,深入了解幼儿的运动兴趣和需要。在此基础上,从运动能力、运动行为和运动品德三个方面开展实践研究,探索与创新运动项目,拓展与丰富实践内容。

(一)寻找运动能力突破点,优化运动项目设计

KDL强调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对3~6岁幼儿运动游戏课程进行构建,逐步寻找激发幼儿全面发展动力的突破点,全面提高幼儿的身体机能与身体素质。

一是树立运动能力观念,拓展知识深度。教师立足KDL教学理念,以运动能力教学问题为载体,依托园部、年级部及班级的集体研讨与设计,运用运动游戏激发幼儿的运动兴趣,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及兴趣为幼儿进行科学的游戏情境创新与设计;重视幼儿的动作规范和活动量,设计富有想象力、趣味性、挑战性的个体游戏和集体活动,吸引幼儿参与体育活动。教师重视以经验为基础,为幼儿提供来源于真实生活的活动情境,加深幼儿对相关运动项目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认识,让幼儿“知之”,有效拓展幼儿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二是设计运动能力练习,提高运动实效。融合汪晓赞教授主编的《KDL理念下的幼儿运动游戏课程》、陆克俭博士主编的《幼儿创意体能活动大全》和江苏省幼儿体育协会编写的《幼儿趣味田径》,把基本动作技能作为活动的关键内容,通过重新组合开发幼儿园小、中、大班幼儿一系列基于基本动作技能的游戏项目,全面提高幼儿的身体机能与身体素质。遵循运动负荷强度“曲线上升—波形进展—曲线下降”的规律运动,构建“走跑交替→队列队形→基本体操→动作练习→放松活动”适宜的体能循环结构,结合结构设定“预热身体、提振精神→空间知觉、协同配合→强健肢体、健美体态→身体素质、意志品行→安定情绪、陶冶性情”五个相应的练习目标,不同基本动作技能可进行循环学练,直至幼儿能熟练“行之”,从而增强幼儿体质、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二)挖掘运动行为结合点,丰富运动游戏内容

幼儿在运动游戏活动中表现出积极状态和极强的自由探索能力、创造力和投入感[6],对于激发幼儿的运动情感、提升幼儿的运动兴趣、优化幼儿的运动行为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是构建阳光乐园。以儿童发展为核心,根据年龄段动作发展分层目标,充分利用场地特征及各类运动要求创设跑跳区、沙水区、平衡区、投掷区、钻爬区、轮滑区、合作区、民间游戏区等八大体能区。结合幼儿喜欢玩游戏的特性,将主题目标融合在运动中,创设具有趣味性、创新性的情境式功能区域,开辟富有挑战性与刺激性的冒险岛、野战区,富有童趣和想象的艺术区、沙水嬉戏区、开心种植园,等等,另外还有快递专车、挑战联盟、百变器械、萌娃寻宝等区域。每个区域都有相应的基本动作、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训练。利用融通和联动的方式便捷管理户外各个活动区域,通过半封闭的循环路线将体能活动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融通,使幼儿乐于参加运动游戏。

二是打造器材超市。合理利用各种器械资源培养幼儿的力量、柔韧、速度、协调等身体素质,提升幼儿运动兴趣。幼儿园打造专业运动模式下的器材超市,购置各种运动器械,根据不同年龄幼儿动作发展目标进行有序投放。每个区域保证有10种以上器材,确保器材数量充足,让幼儿拥有自主选择、交换的机会。不定期更换和增添材料,吸引不同特点的幼儿参与活动。对投放时间较长、幼儿兴趣降低的材料进行功能性改良,与幼儿共同讨论创新的玩法,培养他们的智力、勇敢和坚强的运动精神素养,满足不同幼儿活动的需求。除了购买器材,幼儿园还利用研修时间组织员工制作器材,鼓励家长带着孩子亲子制作器材。幼儿参与器材制作,增进了对器材的了解和兴趣。

三是坚持四个导向。一是运动意识导向。基于KDL理念提出“运动与游戏”相结合的理念,引导幼儿通过运动获得身体的发展和精神的愉悦,获得积极情绪和社会情感的发展,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二是活动内容导向。基于幼儿发展需要,以幼儿为主体开展体育游戏选编和活动内容优化的探索,激发幼儿自主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三是师幼互动导向。充分尊重每一个幼儿,构建爱心、恒心、责任心、细心、耐心“五心”师幼互动模式,将与健康相关的理念和知识融入幼儿运动游戏,让幼儿乐于参与运动游戏。四是运动评价导向。以观察、分析、评价幼儿学习和发展状况为核心,通过记录、对话等多种方式,收集有关信息,进行整理、分析,针对幼儿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运动负荷、运动品德等方面,以教师记录、幼儿互评、专家点评、家长参与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幼儿运动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培育运动品德生长点,创新运动课程路径

基于KDL理念的幼儿运动游戏课程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以運动游戏为核心内容,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进行基本动作技能认知与学习,并强调家校联动和多学科融合,同时更是润物细无声地将课程与品德教育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培育幼儿运动品德,帮助幼儿更好地享受运动。

以幼儿园-家庭-社区为联动协作共同体,以社区为依托,共建运动活动区(梦龙运动体验基地、梦龙农场体验基地、梦龙民俗体验基地等),引导幼儿通过真实体验社会,习得社会经验,养成待人处事正确态度,促进社会品质的发展。创设相应的户外体能挑战区,开展强化幼儿体能及提升其社会品质的运动新模式(游园式运动会、趣味体能运动会、亲子运动会等),帮助幼儿形成敢于挑战、乐于冒险的生活态度,具备意志坚强、团结协作的体育品德。

在“健体育德”园本课程建设基础上,搜集典型的提升幼儿运动品德的个案并加以分析,在组织幼儿开展运动时,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关注幼儿情绪变化,引导幼儿协同商议运动规则,树立团队合作意识,以积极的状态投入运动,从而帮助幼儿获得勇敢、坚毅、协作、守规等运动品德。

参考文献:

[1]陈龙恭.KDL理念下小学体育教学的优化路径[J].新课程导学,2020(34):97.

[2]李霞.KDL理念下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的优化策略[J].早期教育,2023(1):48.

[3]杨佳俊.5-6岁幼儿体适能课程构建的实证研究[D].南京:南京体育学院,2021.

[4]汪晓赞,陶小娟,仲佳镕,等.KDL幼儿运动游戏课程的开发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0,43(5).

[5]汪晓赞,何耀慧,尹志华.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体育与健康学业质量阐释、构成与超越[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47(1):33.

[6]温朋飞,吴劲松.核心素养视域下幼儿运动游戏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设计[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2,42(3):39.

责任编辑:贾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