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与长三角教育一体化

2024-05-08 20:50陆岳新
江苏教育研究 2024年3期

陆岳新

摘要:长三角教育一体化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支撑、典型标识与驱动力量。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召唤下的长三角教育一体化更加以人为本、协同共享、集智创新、自然和谐。江苏在长三角教育一体化进程中应积极构建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对话体系,前瞻研制以“教育核心症结”为焦点的长三角教育一体化解决方案,深度探索以“课程教学改革”为基点的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实施路径,主动创新以“数字治理”为驱动的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协同机制,整体营造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的长三角教育一体化文化生态。

关键词: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长三角教育一体化;教育改革发展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4)03-0011-06

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发展能级,率先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对于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意义重大[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长三角一体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重点,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着区域现代化的智慧与样本。不管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还是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都必须以教育为战略支撑,从而对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与长三角教育一体化提出了高位要求。

一、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与长三角教育一体化的基本内涵与内在关系

(一)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一个富有深意的重要概念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每一个特征都蕴含着教育的作用力与支撑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也是激发活力、创新驱动,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引擎。中国式现代化天然地包含着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价值意蕴,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则应主动地回应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的时代命题,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层面上,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应是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的教育现代化,是既有公平又有质量的人口规模巨大的教育现代化,是能够促进与达成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教育现代化,是能够让全体人民享受充裕物质与富足精神的教育现代化,是追求生态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现代化,是能够深层推动世界和平发展进程的教育现代化。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顺势而为、乘势生长且大势所趋的必然产物,具有主动探索、主动完成自身理论创新的自觉导向。有学者提出“以中国为方法,就是以世界为目的”这一重要论断,其基本立意在于,在整个世界版图中进一步彰显中国的主体地位与大国格局,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借鉴这一逻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同样重在透过中国视角审视与观照教育现代化的何为与可为,这也是全面贯彻与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中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概念体系的重要部分,致力于用中国精神塑造中国教育的独特风貌,描绘教育现代化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的中国之路,亦是具有全球性影响的世界之路。

(二)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一个富有远见的协同战略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将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一极三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3]。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4]。202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列,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5]。有学者研究指出,从城市群发育阶段划分,长三角城市群已处于成熟阶段,按照创新性、协调性、开放性、可持续性与共享性五大维度进行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估,长三角城市群也均处于领先地位。这为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与政治保障。而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中,几乎所有的指标都需要教育作为战略支撑,例如人力资本、每万人卫生技术人数等直接与教育息息相关。没有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就没有长三角的一体化发展。早在2009年,沪苏浙建立区域教育联动发展会商机制,2012年安徽正式加入该会商机制,标志着长三角教育一体化的形成。2020年,第十二届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会议提出要携手将长三角加快打造成为全球卓越的教育区域创新共同体,这一富有远见的协同战略定将助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三)长三角教育一体化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支点、典型标识与驱动力量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具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在整个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教育均被摆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中加以考量,同时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与教育强国强省建设也为整个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二十大最新提出的中国自立自强的发展道路,是透过中国视角、坚守中国立场的中国方案。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而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则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区域教育现代化的高质态模式,更是能够紧密融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之中,具有强烈的中国标识与区域特点,代表着教育发展的更高水平,其成熟经验与案例能够引领与带动我国其他城市群教育质量的提高,从而更好地助推经济社会的提档升级。由此,可以说,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支点、典型标识与驱动力量,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高关联与高影响的对象,站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去谋划长三角教育一体化的未来发展图景,是时代之需,更是战略之举。

二、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召唤下长三角教育一体化的理想图景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关系急剧变化,政治经济格局复杂多变,科技与人才的竞争已然成为世界竞争的主战场。在这一总体形势下,作为最具经济活力与开放度的长三角地区,更应将提高时代竞争力和世界的影响力作为重要使命。基于此,长三角教育一体化作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必须主动迎接新的挑战与机遇,勾画出未来教育发展新的美好图景与发展路向。

(一)更加以人为本

当前,区域竞争已从依赖自然资源优势转换为依赖社会的竞争优势,而社会竞争优势集中地体现在“人”身上。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义在于人主体精神的昂扬以及“以人为本”宗旨的落实。谈松华等学者纷纷提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就是人的现代化。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要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上持续地交出答卷。作为中国人口最密集、城镇化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程度最高的一大城市群,长三角地区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较之其他城市群更加旺盛。因此,实施高质量的因材施教,促进人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探索切实有效的教育方案,更加注重人的身心健康以及社会情感能力与创新素养的培养,开拓更加多元、更面向未来的成长通道,形成“人人成才、人人出彩”的良好局面,让教育成为人民群众能够享受美好生活、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影响因子,是长三角教育一体化需要应对的核心命题。

(二)更加协同共享

长三角教育一体化的实现首先需要各构成主体,即上海、浙江、安徽与江苏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上凝聚共识,朝向共同的目标形成合力。要达成这一效果,则需要一市三省突破行政的壁垒,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交流关系,充分发挥自身教育发展的优势,惠及其他主体;同时又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惠及自身。利用长三角一市三省地域相邻、经济相通、人文相近的集群能量,建立教育改革行动协同联动、教育强省强区建设互补共赢、教育资源成果共建共享的机制,尤其在优质教育资源与高端教育科研平台方面,要逐步建设跨区域的联合实验室、创新中心与实践基地,形成具有强整合性的教育区域竞争力与包容力。

(三)更加集智创新

长三角地区是最富有活力的地区之一,这与其在全国领先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也与其一直以来所秉持的“创新驱动发展”理念紧密相关。在这一背景下,长三角地区的教育发展更要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在不断向外敞开的过程中谋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可能。通过主动回答教育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汇聚多方的智慧与能量,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变革教育评价制度,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与现代化手段促进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更加自然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教育在其中承担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帮助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本观念,是教育的重要任务。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的长三角地区,在不断追求经济增量的同时,更要增强对自然环境负责任的态度,避免陷入为了利益攫取的最大化无限制地透支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生态,乃至盲目恶性竞争的危险境地之中。长三角地区的教育发展要为形成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助力,通过引入关乎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议题,开发全球学习项目,纳入跨学科或综合实踐课程,将自然和谐、和平发展的思想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观念体系之中,成为指导未来行动决策的重要原则。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长三角地区的战略定位,即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3]。世界上著名的城市群,如泰晤士门户地区、以纽约为中心的波士顿城市群、日本东海道城市群、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城市群都以教育的高位发展为基础,助力经济社会的大发展。长三角教育一体化要与之相匹配,也应有所指向。基于以上四个“更加”的阐释,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可以定位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共同体、汇聚教育高质量发展优势的能量场、强化创新发展理念推动教育变革的增长带以及彰显教育助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美好生活的生态地。长三角地区理应成为全国一流、全球卓越,彰显创新引领力与示范性、世界影响力与话语权的具有鲜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特征的区域,这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目标。

三、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引领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中的江苏作为

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是中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长三角具有率先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先发优势与厚实基础,能够集中地呈现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良好面貌。教育在这其中,既是凝合剂,又是动力源。因此,只有形成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最佳态势,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理想目标才能达成,最终才能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以及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足够强大的力量。

回望过去,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取得了亮眼的成就,彼此之间的联系与交流越来越紧密,协同合作的机制越来越完善,优质教育资源在一市三省之间充分共享的程度越来越高,基于重大项目进行集中且实质性攻关的模式越来越顺畅,致力于师生共同发展的跨区域平台与先锋性论坛也越来越具影响力。而江苏作为教育大省,在教育现代化方面的表现亦可圈可点,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率先提出并探索。20世纪90年代,江苏苏南地区便率先完成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任务,进行教育现代化尝试,以县域为单位整体推进,由基本教育现代化向全面教育现代化跨越。二是顶层设计并部署。江苏教育现代化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省级层面的总体设计、标准引领与政策支持,并配套实施了20多个相关工程。三是全域评估并引领。江苏是第一个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评估的省份,目前已建立起“三位一体”的评建机制,引领着区域教育现代化大踏步地发展。四是分层推进并覆盖。从有条件的沿江经济比较发达的学校和乡镇起步,不断推进至县域、省域,全面覆盖苏南、苏中、苏北以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为此,江苏在长三角教育一体化进程中应该进一步发挥教育现代化的累积性与突破性优势,主动承担更为重要、更加棘手的任务,聚力攻关“急难愁盼”问题,为率先实现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目标,率先助力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作出江苏努力。

(一)积极构建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对话体系

教育现代化是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中的永恒主题,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水平足以代表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水平,推进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必须在学理上深化对教育现代化的认识理解,在战略上谋划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方向,在操作上形成教育现代化的路径方法,这便需要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一线学校与相关社会机构的领导、专家及有识之士经常性地进行论辩与交流。江苏愿意也能够做好教育现代化系列对话活动的发起者与策划人,计划定期举办教育现代化长三角研讨会,通过广发“英雄帖”的方式,邀请上海、浙江、安徽以及世界各地的同仁到江苏来,共商教育现代化大计、共谋长三角一体发展伟业。将教育现代化长三角研讨会打造成中国头部对话会,并展现出世界级的影响力与号召力。

(二)前瞻研制以“教育核心症结”为焦点的长三角教育一体化解决方案

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是具有真实创新需求、极高质量要求与宏观政策诉求的国家战略,始终要以聚焦并攻克制约教育发展的核心症结问题为发展的起始点与出发点。作为全国最为发达的城市群之一,长三角地区的教育能否直面問题、先行先试,能否形成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与方案,是评估区域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维度。基于前期探索的成果,江苏将不畏困难、主动领题,以教育强国与强省建设为目标,重点围绕基础教育评价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科学教育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统筹创新发展,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新兴与特色专业群的建设,高校与科研院所知识创新和核心关键技术能力以及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设立战略性与政策性重大招标课题与重大改革项目,通过“揭榜招标”的方式,吸引并汇聚高精尖的科研与项目团队,研制形成切实可行的方案,在多轮试验的前提下进行经验再构,从而生成可供长三角其他省市借鉴的优策良方。

(三)深度探索以“课程与教学改革”为基点的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实施路径

长三角地区不仅是开放程度高、经济活动活跃的地区,还是课程与教学改革积极,改革成效丰硕的地区,仅从历届全国教学成果奖的斩获情况中便可窥见一斑。课程与教学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依托,人才培养的水平高低主要依赖课程与教学的质量。在经费投入、管理机制与资源配置等方面,由于受到行政区划的限制,要达到很高程度的一体化是非常困难的。但先进的课程与教学思想、创新的课程与教学模式、切实的课程与教学策略则不受制于此。江苏将以“情境教育”“活教育”“大情怀教育”“跨界学习”“做数学”等高水平课改成果为首批长三角推广试点项目,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率先在上海、浙江与安徽建立实验推广区与推广校,组建若干个具有较大规模的课改联盟,将江苏好的经验分享出去,同时吸取联盟区域与学校的智慧,进一步深化江苏课改成果,形成良性循环的样态,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整体抬升长三角地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品质。

(四)主动创新以“数字治理”为驱动的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协同机制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迎来数字化转型新时代的趋势已不可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作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一系列战略决策。数字技术蕴藏着巨大的潜能,依托智能化与数字化的手段促进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的现代化是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江苏在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可在这一方面投注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深度挖掘数字治理在教育中何以可能,如利用数字技术革新教与学的方式,引发在理念更新、模式建构、环境再造与组织重塑等方面的数字革命;建构以人为本的数字化管理模式,发挥数字化在教育均衡化、个性化、终身化中的重要作用,重建在学习、教学和组织中集成的数字化活动;为数字化人才培养奠基,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强化数字素养的日常培训。从江苏案例中提取成熟经验贡献于长三角一体化教育资源建设、数字化管理平台搭建以及数字化成效评估等方面的持续进阶。

(五)整体营造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的长三角教育一体化文化生态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是教师,教师队伍的高品格、高素养与高水平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关键依托。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9月9日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强调,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自信自强、踔厉奋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6]。江苏是教育家辈出的地区,陶行知、陈鹤琴、叶圣陶、斯霞、顾明远、李吉林等一大批教育家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对中国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江苏将进一步追寻教育家足迹、研究教育家思想、构建教育家精神图谱,让教育家精神引领广大教师的道德涵养与专业成长,融入每一位教师的思想体系与行动体系,继而转化为勤学笃行、求是创新、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自觉。江苏实施“苏教名家”培养工程,用教师之强支撑教育之强,在长三角巡回举办“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教育教学主张报告会,并围绕教育家精神进行深度研讨,同时深入挖掘、着力打造“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样板区或样板校,让弘扬与践行教育家精神成为长三角地区最鲜明的文化标识,成为构筑长三角教育文化生态的深层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长三角教育同仁应不畏道阻且长,用必胜的信心与卓绝的努力为教育强国与教育强省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不负总书记的嘱托,不负人民的期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EB/OL].(2023-11-30)[2023-12-06].https://baijiahao.baidu.

com/s?id=1783988454999342634&wfr=spider&for=pc.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3-12-06].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3]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EB/OL].(2019-12-01)[2023-12-07].https://www.gov.cn/zhengce/2019-12/01/content_5457442.htm.

[4]习近平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0-08-24)[2023-12-07].http://www.cppcc.gov.cn/zxww/2020/08/24/ARTI1598226665645103.shtml?eqid=f50b1ab7000808430000000464688d65.

[5]习近平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强调: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更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EB/OL].(2023-11-30)[2023-12-07].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11/content_6917835.htm?ddtab=true.

[6]习近平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强调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问候和诚挚祝福[EB/OL].(2023-09-09)[2023-12-08].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9/content_6903083.htm.

责任编辑: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