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与治理研究

2024-05-10 18:59王思宇
现代管理科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多元共治全媒体时代

[摘要]全媒体时代,互联网平台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与思想表达的重要渠道。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是贯彻落实党的指导方针,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需要,对于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然而,网络信息的复杂与多样性也给互联网舆情治理带来了极大困难。一些辨别意识与独立思考能力较淡薄的大学生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会发布或传播不实信息,给网络舆论和社会治理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教育与引导工作的缺位。结合全媒体时代背景,明确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含义,探究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与治理的现状及其改进的必要性。以某高校“鼠头鸭脖”事件为例,提出多元共治营造清朗网络空间,规范大学生网络使用,畅通高校舆论表达渠道,提升针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与治理能力。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多元共治

一、 相关概念概述

1. 全媒体时代

全媒体是指为满足不同群体受众需求,运用音、画、像等多种形式将广播、电视、报刊、网媒、移动客户端等媒介形态深度融合,进行全角度、多平台信息生产与传播,实现对受众信息传播接收的全面覆盖以及最佳传播效果[1]。

全媒体表现的是时代发展与技术的变迁下新旧媒体相互融合发展的一种趋势,其有别于随着科技进步而产生的新媒体,也不同于联结新旧媒体形态的跨媒体。全媒体是新型媒体与传统媒体优势互补的有机结合,其体现了媒介形态日渐多样化背景下互联互通与深度融合。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提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的重要论述[2]。全媒体时代便是在该谈话中提及的具有“四全媒体”特征的,信息具有即时性,参与主体具有全员性的时代。首先,全程媒体是指媒介参与并贯穿事件始终的并在过程中将信息进行实时且全面的发布传播。其次,全息媒体指利用传统图文音像等技术虚拟与增强现实技术等新兴技术相结合,增强信息传播多样性以提升用户体验。再者,全员媒体是指在全媒体背景下,人人都是信息发布的主体,传播与接收的主动权掌握在网民手中。最后,全效媒体指过程中能够依托于媒体功能的多样性,服务并满足用户多样需求,提升传播过程媒体效能与影响力。总之,在全媒体时代下,新型信息技术与媒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参与的主体范围也得到了极大扩张,海量数据信息能够随时随地被查找与传播。这给大众生活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导致着社会舆论容易受线上信息引导,矛盾问题被发掘并激化的概率增加,导致意识形态与网络阵地建设困难重重。

2. 大学生网络舆情

全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是网络信息社会的主力成员。新媒体所具有的四全特性使得当代大学生表达自己态度与看法的平台多样性不断增加,同样对高校舆情的引导与治理提出了极大挑战。想要对其概念进行界定需要追本溯源,逐层剖析并赋予其时代特性。

(1)舆情

舆情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旧唐书》中一封唐昭宗的诏书,“朕采于群议,询彼舆情,有冀小康,遂登大用”,这是学界公认的首次出现“舆情”二字的历史记录[3]。輿情一词最早意为民众的言论与想法。我国传统封建社会下“民本思想”一直贯穿统治者理念的始终,因此舆情一词出现如此之早,可以侧面反映一直以来社会民情百姓诉求是国家统治稳定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随着新媒介的广泛应用,大众的意见与诉求可以表达的渠道逐渐丰富,舆情在社会治理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是指媒体或网民借助互联网对某焦点问题、社会公共事务等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4]。网络舆情相较于其他舆情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依托的是传播速度极快、扩散范围极广的互联网。由于其形式主要为网民在互联网平台上表达自己的意见看法,门槛较低且自主性较强,加上网络信息传播迅速的特点,网络舆情已然成为社会舆情治理的主战场与主要矛盾。加之人们趋同性与从众心理,网络舆情极为容易形成大规模的群体公共意见,最终上升至群众整体对于社会事件的看法,具有极强的吸纳作用,往往会破坏社会舆论的多样性。加之网络发表言论的成本较低,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不完善,权利与义务不对等,导致网络舆情极为容易向偏离事实、颠倒黑白、混淆视听等发展不良方向。

(3)高校网络舆情

由于高等教育普及以及高校计算机互联网课程等的大量开设,高校学生逐渐成为网络参与主体的主力,并且占比正逐年升高。高校网络舆情往往指高校内大学生对于校内日常管理工作以及社会热门事件所发表的态度与意见总和,是网络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大学生具有社会经验较少、知识水平较高但同时辨别能力与独立思考意识仍较缺乏的特征,具有一般网络舆情特征的基础之上还具有非理性、趋同性、集中突发性等独有特征。

二、 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征

伴随着新兴媒体井喷式的发展全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途径得到极大拓展,发布自我想法与态度的积极性也相应提高。同时,由于大学生群体具有知识水平较高,社会阅历较浅,对于信息辨别能力普遍较低,非理性与趋同性兼备的特点,大学生网络舆情也逐渐成为网络舆情治理的重要部分。

1. 舆情发布渠道具有多样性

全媒体时代出现的多样新兴社交媒体平台给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层出不穷的新型社交媒体平台为大学生发布网络舆论提供了多样化的丰富渠道与途径。例如,微博、微信公众号、贴吧、抖音等自媒体平台凭借着交互性强、操作便捷、受众面广、参与门槛低等优势,深受广大大学生喜爱。

本文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有关数据,有针对性地面向南京师范大学学生发放使用频次最高的舆论发布渠道调查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6份。其中,校园表白墙渠道使用人数最多,为52人;微博超话排名其次,为26人;微信公众号随后,为10人;小红书、贴吧使用人数较少,分别为5人和3人(图1)。形形色色的网络新媒体渠道为大学生舆情表达提供更为便捷高效渠道的同时,也为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与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2. 舆情内容与形式具有丰富性

大学生表达对社会与校园事件的方式与发布舆情的具体内容同样随着全媒体的时代到来而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本文通过以“谈笑间”校园墙为典型,对其舆论发布的信息内容进行了收集分类,主要分成了4个主流舆论方向:日常吐槽、求助答疑、热点探讨以及就业看法(图2)。其中占比最大的是吐槽类。该类型的舆论主要有反映校内某些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事情处理或者流程审批效率较低,以及对食堂食品卫生或者饭菜可口度进行评判等。由于在学习之余大学生大部分时间沉浸于网络,校园墙的舆论内容大部分是大学生发布的匿名吐槽和情绪宣泄。排在第二位的是就业问题。由于当今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往往倾向于在校园墙上与同专业学生咨询交流未来就业规划以减少自己对未来发展方向未知的焦虑感。剩下两个占比较少的是针对社会热点问题的一些讨论与针对课程或者日常生活的求助答疑信息。舆论发布的形式从以往单纯的文字留言到当今的制作短视频、表情包进行点评批判,抑或创作改编热门歌曲进行传唱等形式。大学生所关注的内容也从以往的日常校内事务逐渐向社会公共事务与政治事件方面扩展。舆情传播的内容与具体形式的多样性也为审查与管理带来了较大困难。

3. 舆情发布的主体与责任溯源具有隐蔽性

新兴媒介的发展大大降低了在网络发表舆论的门槛与成本。在人人皆是自媒体的时代,高校大学生凭借手中各种连接互联网的设备便可随时随地自由发布观点与态度。同时,一些平台对于发布者的信息与实名认证登记审核等流程并不重视。凭借匿名、网名、代号等模糊信息发布主体的舆情发布方式导致舆情发布的隐蔽性大大提高。这种状况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关注公共事件并发布个人舆论的积极性,但同时也给网络舆论信息发布的责任落实与追查工作带来了极大麻烦。经常出现“匿名群聊人声鼎沸,实名平台缩头乌龟”的现象。

4. 舆情发布具有同质化与非理性的特点

大学生身处高校这样一个集聚同类型群体的特殊环境之中,其年龄与所接受的教育程度大致相同。这也就意味着其对于相同的观点与话题更容易产生共鸣。由于在集体中人们往往易受群体观点感染影响,会产生从众心理进而表达与群体相一致的情绪与态度。加之大学生社会经历较少,对互联网信息仍较为缺乏独自判断的能力,会被互联网信息茧房所束缚,这带来网络舆情同质化严重的问题。此外,大学生思维活跃,对于新鲜事物与群体事件充满好奇心与关注欲,表达自我想法意愿较强。但同时也情绪较为不稳定,容易受到鼓动,产生非理性言论与行为。

三、 某省高校“鼠头鸭脖”事件案例概述

2023年6月,某省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发生“6.1食品安全事件”,即“鼠头鸭脖”事件。事件起因是2023年6月1日,网络上出现“某省一高校饭菜中疑似吃出老鼠头”的视频。视频中可清晰看到饭菜中一个有着明显动物牙齿的黑色异物。学生将情况反映至校食堂负责人处,却被告知是鸭脖。

该事件受到广泛关注,经该高校大学生及其他媒体宣传,受舆论压力,该校餐饮公司与该省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发布声明,称经调查该异物经当事学生确认为鸭脖。并且该地监局工作人员称经执法人员反复对比确认,该异物确实为鸭脖,并发布辟谣声明。

但事件并未就此结束,大学生群体作为事件受影响主体之一对“鼠头鸭脖”事件反响极为热烈。而后,该校大学生在网上继续发布“在饭内又吃出大青虫和蛆”等视频与文字信息,反映該校食堂食品安全问题已是长久之患。最终,经过该省教育厅、公安厅、市监局等多主体的联合调查,最终确认该异物为老鼠头部。据媒体报道,该地市监局已经吊销涉事食堂经营许可证,对涉事企业与法定代表人进行处罚。

而后,一些大学生与其他自媒体针对该事件中反映出的高校食堂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炒作与煽动,通过制作恶意表情包调侃该事件,将公共卫生事件逐渐转变为以“玩梗”为重心,更有甚者通过伪造图片等方式造谣其他高校食堂菜品内出现异物,造成大学生恐慌与高校食堂营业困难,造成了一定的社会不良影响。

四、 分析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与治理的现实困境

全媒体时代发展一定程度上推进着高校应对大学生网络舆情能力的发展,但由于上文所提及的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固有特点带来的引导与治理的挑战性,高校采取的类似突发事件时所采取的引导与应对方式仍具有一定局限性。以下本文将结合案例,对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与治理过程中所遇的问题困境进行简要总结并分析其原因。

1. 校方内部原因

(1)高校面对大学生网络舆情事件缺乏经验,导致处置不当

由于大学生普遍综合素质较高,同时受限于学业压力,大型高校网络舆情事件总体发生概率较小。这也导致高校在面对类似突发网络舆情事件时处理的经验不足,往往采用其他高校的应对经验来进行处理应对,同时也没有系统性的处理与引导应急预案,缺乏常态化监测与观察,在实际发生舆论时间后主要采用“拖”的心理,“否”的基调、“急”的心态,“封、堵、塞”的方法为主要应对方式[5]。回应大学生与其他各方媒体关切时,经常出现套话连篇,逻辑自相矛盾,敷衍回避等问题。例如,案例中涉事高校在面对校餐厅食品安全事件引发大学生网络舆情渐起时,采取的不是正面回应,而是绞尽脑汁如何“压热度”“控评论”,矢口否认该事件并且将责任完全推给外包餐饮企业。同时采取联系当事人学生,要求其撤回视频并且发布声明是自己看错了,试图推卸校方责任。事件中高校消极、迟缓的应对舆情的态度也引起了学生众怒,将事件在多家网络平台上进一步曝光。这也使得本应可以通过校内自行解决的舆情事件扩散至网络平台,导致关注热度增大,校方在后面应对舆情时处于更加被动地位,招致多方问责。

(2)高校舆情治理体系较为落后

目前,一些高校的网络舆情治理体系还不够健全,网络舆情治理队伍素质整体不高。这导致高校对于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与控制缺乏必要的指导与监督。此外,一些高校中负责舆情治理工作的人员能力较弱,对于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缺乏必要的认识和理解。在处理类似突发事件时仅关注事件本身的应对与处理,而忽视网络舆情对于事件发酵与处置工作的重要影响。涉事的校方发言人与食堂餐饮企业负责人对于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把握不准确,没有及时解决舆论渐起的矛盾点,对关于事件的实情与相关处理进度没有深入了解便信口雌黄或采取“鸵鸟政策”,这也导致该高校对于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不力,最终将校方与众多社会个体推上了公众舆论的风口浪尖,扩大了事件的影响范围。

(3)高校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与治理的手段较为单一

在发生类似案例中的大规模高校学生网络舆情事件时,高校的做法往往局限于加强对学生的管控。案例中校方甚至拉出首个发布视频反映问题的学生,迫使其承认视频中异物是因为个人眼花看走眼误以为是鼠头。这种方式往往会激化大学生与校方之间的矛盾,造成不能有效管控网络舆情,反而激起公愤。此外,校方应对大学生网络舆情事件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辅导员联系学生,而辅导员权力与影响力有限,处理舆情事件收效甚微。因此,大多数高校应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手段与方式过于单一,经常出现无计可施,最终“病急乱投医”。再者,在全媒体背景下一些高校尚未拥有能够覆盖全体学生的数字媒体宣传账号,导致校方发布的信息对学生的权威性和约束性不强,对于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约束性有限,而且相关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与广泛性不够,导致高校在应对此类突发事件时可采取的措施较为有限。

2. 多主体外部因素

(1)大学生收到外部信息繁杂多样,自身辨别能力不强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与传播思想的集中教育场所,必定受到多元思想与广泛信息的影响。加之大学生随手便可触及多样的电子产品和互联网,习惯从互联网上获取大量热点信息。有关调查显示,截至2023 年6月,10~29岁网民占中国网民群体的28.4%,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9.1小时[6]。而这些信息由于缺乏甄别与求证,往往良莠不齐、真假参半。一些谣言和非理性煽动言论便会导致一部分缺乏理性思维与辨别意识的大学生被误导甚至利用,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全媒体下多元化的传播载体助推一些不良思想和网络舆论大肆传播,为大学生理性看待社会事件、合理合法发表个人言论带来了众多不利因素。这也为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与治理工作增添了难度。

(2)社会监管效力不足导致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在高校及社会中有一些不法分子与敌对势力,抓住高校网络监管与舆论引导的漏洞,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展开宣传与煽动,引诱其发表非理性言论甚至作出违法的行为以从中牟利。更有甚者混淆视听,恶意传播改编,扭曲事实以博得更大关注度与流量。此外,由于我国网络舆论领域的法律监管体系搭建仍不完善,对于网络舆论发布的监管与追责惩戒工作都未能有效采取行动,这也致使一些不法分子越发猖獗。

五、 协同治理理论对大学生网络舆情治理的可行性探究

1. 协同治理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要素

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治理理论广受社会科学领域的关注与应用,其内核在于强调面对复杂社会问题时广泛调动多元主体参与,发挥各主体独特优势,以实现共同决策、信息共享、优势互补,达到最理想治理效果。这种治理模式的优势在于打破了传统以政府为主导的单一治理主体的局限性,调动社会组织、个人等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全过程,提升社会治理的参与度,促使各主体在治理过程中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互补效应。

协同治理理论的核心要素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它强调治理主体多元性,强调政府、社会组织、市场、公民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这些主体在治理过程中能够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治理合力。其次,该理论强调各参与主体间协同交流,保持各自独立性的同时能够坚持资源共享、信息连通。最后,该理论强调统一的治理规范。通过制定各主体间普适性的治理规则并加以遵守,确保协同治理各主体各司其职,协同治理体系行之有效。

2. 协同治理理论视角下大学生网络舆情治理的研究现状与主体角色定位

当今全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网络舆情事件频发,例如鼠头鸭脖事件、取消四六级与保研推免挂钩等引起轩然大波的高校事件层出不穷。这无疑给推进校园治理、稳定高校声誉、促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带来不利影响,但也给协同治理理论应用于大学生网络舆情治理提供了现实条件。有一些学者的研究也为推动协同治理理论应用于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与治理提供了诸多现实路径。例如孙璐[7]提出高校应当通过加强思政教育,构建系统性网络舆情引导与治理体系,从制度层面切实提升高校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能力。周晓迅[8]则是从内外两方面着手,提出高校应当从“内”约束力——建设高校网络思政工程,提升青年学生面对网络舆论信息的理性思考能力,以及“外”监督力——促进社会对高校对大学生网络引导与治理能力提升的监督作用。以上研究都对高校网络舆论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进思路与建议。

多元主体作为协同治理理论的核心,明确其在构建大学生网络舆情治理体系中的角色定位至关重要。针对大众认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主体的重要性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调查对象将政府排在第一位,紧随其后的分别为高校、社会媒体与网民。

调查结果显示,政府相对其他主体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中的权威性方面最具优势,而权威性对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具有决定性作用。88.17%的调查对象认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权威性是政府相对其他主体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具备的优势;74.26%的调查对象认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准确性是政府相对其他主体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具备的优势;69.23%的调查对象认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协调性是政府相对其他主体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具备的优势;57.99%的调查对象认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及时性是政府相对其他主体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具备的优势。由以上结果可以明確看出,在高校网络治理中政府处于主导与核心地位。

调查结果表明,高校作为大学生网络舆论治理的主阵地,其在促进大学生网络舆论治理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针对大众了解高校网络舆情的渠道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46.75%的调查对象了解高校网络舆情的第一渠道是学校官方报道;25.44%的调查对象了解高校网络舆情的第一渠道是非官方社会媒体;16.86%的调查对象了解高校网络舆情的第一渠道是网民;9.17%的调查对象了解高校网络舆情的第一渠道是政府官方报道;1.78%的调查对象了解高校网络舆情的第一渠道是其他。从结果来看,高校无疑是参与大学生网络舆情治理的重要角色。

六、 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与治理的现实路径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高校的教育工作带来极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众多新的挑战。本文提及的高校网络舆论案例等近年来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体现了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与治理工作开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想要提升治理的成效,需要联系社会、高校与学生多方主体形成合力,把握全媒体时代的发展机遇,打造体系化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治理机制。

1. 守住互联网阵地,牢牢把握大学生舆情治理话语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固本强基的伟大战略性工程。”[9]随着海量信息与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与思维方式也正在发生变化。高校需要发挥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掘其当代价值,以新技术与新媒体为载体,将党建与意识形态工作向网络空间延伸渗透,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改进与优化高校引导网络舆情的技巧,旗帜鲜明地进行普遍且深入的政治教育。

2. 引导大学生舆论关注点,打造清朗和谐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

开展针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与治理工作,需要以营造开放透明且清朗和谐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为前提。当今,高校大学生在互联网与短视频的引导下沉迷追星八卦行为,日常的讨论与关注点也更多集中于明星绯闻、饭圈文化。一些学生卷入饭圈互相撕扯谩骂,相互拉踩引战,挑起矛盾对立。一些行为过激者甚至对不同粉丝群体造谣诽谤,恶言相向,极大破坏了高校清朗的网络环境。高校可以依据国家网络舆情治理与校园管理相关规章制度,根据自身特点与以往治理经验,完善学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细化制度与管理办法,加强校方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监督管理。同时,通过开展相关课程、社团活动、公益讲座等多样形式,加强网络舆情治理的宣传教育,强化大学生法制意识,激发大学生内生遵守发表舆论的相关法律与道德规范。真正明白作为全媒体时代下信息发布主体应有的责任与义务,自觉抵制不法言论与行为,为营造良好高校网络舆论环境作出积极贡献。

3. 推进多方共治,提升自身引导治理能力

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需要多方共同推进相关工作,通过构建舆论引导治理矩阵形成治理合力,实现高校网络舆论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的提升。山东聊城大学季羡林学院一名辅导员于2022年9月收到学生干部反映,抖音平台有人发布了针对该院某学生的恶意剪辑视频,其中包括多个对该学生辱骂殴打的场景,并有相关配音。仅半天该视频便在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跟帖转发人数激增。经校方调查,该视频内容纯属捏造,与实际情况不符,发布者故意抹黑他人形象,给该院学生个人与学校声誉造成极为严重的不良影响。相关部门迅速响应排查,联系到该抖音视频的发布者小李。小李是该院的学生,性格内向乖僻,成绩较差且与父母关系不和。平时为人自私,特立独行,由于与舍友不和多次产生口角,最终积怨已久便制作视频诋毁诽谤同学。该事件一出,该院辅导员高度重视,通过面谈沟通,严明该行为的不良后果,积极教育引导,化解同学矛盾,让该高校舆论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小李也认识到该行为的严重后果,及时删除作品并且向舍友道歉,使该问题顺利得以化解[10]。该案例充分体现了面对大学生网络舆情事件发生时,辅导员、学生组织与朋辈多元主体共治协作的重要作用。

提升高校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能力,首先高校要组建高素质、经验丰富、专业性强的舆论治理队伍。围绕党委骨干成员,选拔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知识的校方领导组成高校舆论应对与治理小组,使得高校面对此类大型突发网络舆论事件时能够稳把方向、及时决策、妥善处理。同时紧跟时代发展趋势,运用新媒体技术搭建校园新媒体宣传平台,形成高校信息宣传矩阵。例如,依托当下常用的易班平台、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超话等多样新兴媒体,更好掌握大学生网络舆情状况,做到问题早发现、早解决。此外,同时发挥辅导员的联系纽带作用,深入学生基层了解学生诉求,及时化解矛盾,安抚学生情绪并解决问题。再者,学生组织也要发挥朋辈作用,利用自身与同学间距离小便于沟通的优势。一方面学生组织干部要加强与学生的日常交流,了解学生群体思想与意见,及时反馈给辅导员或者校方,提升舆情信息反馈效率。另一方面学生组织要发挥引领凝聚作用,加强日常中思想意识与舆情舆论的引导教育工作,开展相关讲座等活动,提升学生的舆论意识。总之,要发挥协同治理理论的引导作用,打造高校—辅导员—学生组织的三方舆论监督引导矩阵,建立信息协同机制,形成多方合力,切实提升高校针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与治理能力。

4. 注重信息公开透明,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

网络时代的传播天然带有放大特点,使谣言传播更具生存土壤[11]。全媒体时代下,网络舆情监管工作困难的主要原因便是网络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存疑,使网络大众尤其高校大学生被一些不实消息蒙蔽双眼,进而主动或者被动参与虚假信息的传播,造成不良网络舆情事件。因此,高校应当建立权威的信息公开机制,对网络上传播的虚假不实信息进行澄清并删除,不给谣言传播任何可乘之机。此外,高校要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当前大学生网络舆情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缺乏完善的沟通机制。大学生对学校决策的意见与诉求不能通过正常途径反映,只好借助网络舆论表达,而高校在平时的管理工作中也不能及时回应学生的关注,只有事情发酵后才会重视学生的诉求[12]。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要积极建立官方網络账号,使学生与学校能够通过网络互动,推行平等的沟通交流机制,积极答复学生的疑问,使双方在公开透明的网络环境下平等交流。

5. 学生要提升自身网络素质,理性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和国家事业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13]从学生层面来看,需要提升自身网络素养。由于网络信息纷繁复杂且真假混杂,作为网络重要的使用者群体的大学生们就要学会甄别网络信息,有选择性地吸收接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要培养理性思考能力,用客观、全面、独立的方式来看待问题。对事件发生的经过有全面性的把握,理性发表自己看法与提出建议,提高自己运用新媒体传播观点、表达意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毛锐.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和引导策略探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4(10):1216-1219.

[2] 人民日报社.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N].人民日报,2019-01-26(001).

[3] 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9):27.

[4] 中宣部舆情信息局.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理论与实务[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6.

[5] 王金.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1(1):104-118.

[6]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3-08-28.

[7] 孙璐.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探析[J].新闻爱好者,2021(6):91-93.

[8] 周晓迅,刘永胜,李晚莲.网络舆情引导研究热点的图谱分析:基于中国知网的数据[J].江淮论坛,2021(5):167-173.

[9]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002).

[10] 王娜.怀育人之心成大美格局——基于高校网络舆情危机案例处理与分析[EB/OL].(2023-09-06)[2024-04-12].https://www.sohu.com/a/718231576_121124008.

[11] 睢辰萌,孙曉岭,邢一璐,等.自媒体时代下高校网络舆情监管机制与引导策略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社会科学,2022(9):133-136.

[12] 季丹军,王雪娇.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策略[J].记者观察,2022(2):118-120.

[13] 湖南日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发展重要论述摘编[J].新湘评论,2023(16):5-7.

作者简介:王思宇,男,南京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

(收稿日期:2024-02-14  责任编辑:苏子宠)

猜你喜欢
多元共治全媒体时代
从防控到善治:涉法涉诉信访法治化建构的制度逻辑
多元共治理论下的校企合作分析
共生理论视阈下职业教育治理模式创新研究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多元治理理念与策略探究
全媒体时代的时政新闻创新
全媒体时代文学评论的寻路与重建
法治类新闻报道的新出路
全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人才培养应对舆论新环境改革研究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