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洛阳龙门文学景观浅论

2024-05-11 00:25
关键词:香山龙门白居易

孙 若 梦

(河南大学 文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文学景观即“与文学密切相关的景观,属于景观的一种,却又比普通景观多一层文学色彩,多一分文学内涵”[1]。洛阳龙门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龙门东山(即香山)、伊水以及龙门西山。香山有寺庙、泉水,伊水中有八节滩,龙门西山的崖壁上有雄伟壮阔的石窟群,既有人文景观,又有自然景观。唐代与龙门发生过密切联系的诗人有宋之问、李峤、王勃、李白、杜甫、孟浩然、刘长卿、李贺等50余人,创作诗歌近300首,形成了引人瞩目、意蕴丰富的龙门文学景观,而其中对盛世景象的歌颂赞美、“兼济”“独善”的志向抒写、失意宦游的伤别哀叹等值得深入探讨。

一、盛世景象的歌颂赞美

龙门古称“伊阙”,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构造,拥有帝都郊野的优越方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文学景观。到了唐代,面对绵延壮观的石窟景象,随着武皇则天数次驾临,龙门文学景观被赋予盛世景象的文化内涵。

龙门与帝王、帝都相关联,这为其奠定了“盛世歌颂”的人文基础。“伊水又北入伊阙,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北流,故谓之伊阙矣”[2]361。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不仅记载了“伊阙”的名称来历,而且与“夏禹”有了历史关联。隋代时“龙门”的称谓正式确立。“初,炀帝尝登邙山,观伊阙,顾曰:‘此非龙门邪?自古何因不建都于此?’仆射苏威对曰:‘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帝大悦,遂议都焉”[3]130。大业元年(605),隋炀帝下诏营造东都洛阳,龙门于是就成为“天子门户”。684年,武则天正式改名洛阳为神都,690年,武则天在洛阳称帝,洛阳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此,处于洛阳南郊的龙门拥有了独特的壮阔气势。

龙门文学景观因武则天而增添了盛世气象。武则天尤为喜爱龙门风光,常带领文学侍臣游幸龙门,留下了一些奉制应和的诗文。《新唐书》记载,武则天与群臣在洛阳龙门游玩,诏令臣子作诗,东方虬率先完成,诗曰:“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①主要赞颂龙门香山的美好风光。于是武则天就把锦袍赐给他。宋之问的《龙门应制》诗之后写成:“先王定鼎山河固,宝命乘周万物新。吾皇不事瑶池乐,时雨来观农扈春。”表现帝王不贪恋宫廷的繁华,来到民间看农民耕种,关心农事,关爱百姓。宋之问的诗作众人传阅后都感叹写得好,武则天就把刚刚赐给东方虬的锦袍索回,重新赐给了宋之问[4]5750。宋代计有功的《唐诗纪事》中也有相关记载,称之为“香山赋诗夺锦袍”。“香山赋诗夺锦袍”构成了洛阳龙门一道亮丽的文学景观。

龙门石窟是洛阳帝都的又一文学景观。龙门石窟自北魏开始开凿,唐代尤盛。唐太宗朝到唐玄宗朝的建造工程最为浩大。而武则天将佛教放在道教之上,所以从她干政开始的50多年里,整个石窟营造活动十分浩大,最为繁荣。经过长期不间断的营造,龙门石窟颇具规模,峭壁之上洞窟佛像绵延,雄伟壮观,吸引唐代诗人前来观瞻与歌咏。“文章四友”之一的李峤在《清明日龙门游泛》中写道:“衍漾乘和风,清明送芬月。林窥二山动,水见千龛越。”诗作描写龙门微风和畅、芬月清明的景色,从随风摇动的树枝缝隙里看去,仿佛是东西两山在摇动,从水中可以欣赏千龛佛像的影像。“清风”“明月”“山水”“佛龛”相互映照,共同刻画了龙门清丽、壮阔的景观。韦应物《龙门游眺》道:“精舍绕层阿,千龛邻峭壁。缘云路犹缅,憩涧钟已寂。花树发烟华,淙流散石脉。”这首诗描写了龙门的“精舍”“千龛”“花树”“淙流”等,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相互交融,彼此映衬。

龙门文学景观呈现了初唐、盛唐时期的繁华生活。杜甫的“龙门横野断,驿树出城来。气色皇居近,金银佛寺开”,表现了洛阳的盛世繁华。李白渡汝水,游龙门,其《秋夜宿龙门香山寺》有“望极九霄迥,赏幽万壑通。目皓沙上月,心清松下风”句,这时月亮升起照在沙地,松涛阵阵清风徐来,北斗星横在天边,寺庙沐浴在素洁的光辉里,一派盛世的安宁与升平。

二、“独善”“兼济”的志向抒写

经过初唐、盛唐时期诗人们的创作,龙门已经有了独特的文学景观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唐时期又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在白居易诗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其“独善”与“兼济”两种人生情怀,深深地融入龙门文学景观。

中唐时期,东都洛阳作为国家政治中心的地位不断削弱。安史之乱后,唐代帝王不再前往东都巡守,东都分司的实权也逐渐消退。清代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将唐代分司官分为功成名就后退休荣养的老臣、因陷于当时的牛李党争旋涡不能自拔的贬谪之臣以及不愿意涉及党争所以自请前往分司的闲臣等[5]。由此可见,中唐时期的洛阳已经成为一个贬谪之臣、退居之臣以及休闲之臣的避难所或养老所。随着洛阳的衰落,龙门的文学书写由初唐、盛唐之时的辉煌气象逐步转变为中唐时期的隐逸闲散之风。

龙门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了许多如白居易一样退居洛阳的官员,在这里能免于党争、独善其身。白居易在洛期间主要担任的职务有太子宾客、太子少傅、河南尹等[6],几乎都是闲职。他格外喜爱龙门景色,长久居住在香山寺中,自号“香山居士”。香山属龙门东山,是龙门文学景观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白居易《香山寺二绝》其一:“空山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家酝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其二:“爱风岩上攀松盖,恋月潭边坐石棱。且共云泉结缘境,他生当作此山僧。”诗人长时间居住在香山寺中,像鸟和云一样悠闲,饮酒翻书充实生活。在诗人眼中,香山的岩石、松林、小潭、石棱都十分美好,带着悠远宁静的禅意,诗人愿意与此山结缘,甚至期盼来世也能在此处做一名僧人。这两首绝句表现了诗人对香山风景的喜爱以及自己隐居香山之后的闲适和自由。白居易认为,“洛阳四野,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游览之胜,香山首焉”[7]3689。香山成了白居易跳出尘世、获得休歇的精神家园,从此龙门文学景观与白居易密切联系在一起,表明后世士大夫所崇尚的“中隐”之路。

龙门文学景观蕴含的“兼济”之志体现在白居易对伊水的文学书写。伊水从龙门穿过,其中“八节滩”水流湍急,河床高低不平,河水深浅不一,行船至此往往需要船夫脱衣跳水去推船拉筏,尤其是冬天的河水冰冷刺骨,为当地百姓带来了痛苦。白居易在这样的山水地理环境中,内心“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悄然生发。白居易在《开龙门八节滩诗二首》的序言中记载:“东都龙门潭之南有八节滩、九峭石,船筏过此,例反破伤。舟人楫师推挽束缚,大寒之月,裸跣水中,饥冻有声,闻于终夜。”此语表现了当时船夫经由此地的艰难,感慨他们生活的不易与艰辛。他在诗作其一中写道:“铁凿金锤殷若雷,八滩九石剑棱摧”“振锡导师凭众力,挥金退傅施家财。”记载八节滩开凿的过程,大家齐心协力,有钱出钱,无钱出力,众志成城,最终取得了成功,整首诗歌场面恢弘壮大,波澜壮阔,洋溢着人们的无限热情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在诗作其二中叙说:“七十三翁旦暮身,誓开险路作通津。夜舟过此无倾覆,朝胫从今免苦辛。”诗人在自己73岁高龄、年老体弱之时决心“誓开险路”变“通津”,同时感慨自己百年之后虽然“身殁”,但“暗施慈悲”为民造福之心仍在。“丈夫一生有二志,兼济独善难得并。不能救疗生民病,即须先濯尘土缨。”白居易虽然把龙门视为隐逸之地,但始终怀抱“兼济”之志,其“凿八节滩”的诗作,为龙门景观在“独善其身”外彰显“兼济天下”的思想情怀。

三、失意宦游的伤别哀叹

历史上龙门是洛阳城周围十分重要的驿站之一,是从南面进入洛阳的交通要道,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洛阳龙门志》中有许多相关记载,自西周至隋朝,再到唐朝,帝王将相据此要地,或攻或守,上演了一场场壮烈的战争,如“唐初讨王世充,石万宝自宜阳南据龙门……元和十一年,淮西叛,屡犯东畿,防御屯兵伊阙以备之。宋祁曰:‘伊阙洛阳南面之险也,自汝颍北出,必道伊阙,其间山谷相连’”[8]15-16。从杜甫“龙门横野断,驿树出城来”诗中,可以看出龙门驿的一些情况。

龙门驿承载文人志士官场失意、宦海沉浮的伤别之情。龙门作为驿站,多是人们分别之地,一别之后,前途未知,即使是优美的景色也无法剥离诗人心中的离别愁绪。因此,在对龙门文学景观的书写中保留下来一些送别之作,为秀美繁华的龙门增添了凝重深沉的悲伤之情。

虽然送别之地不可胜数,但洛阳龙门有其独特之处。作为进出都城的要道,一进一出之间,前者是踏进帝都而可能飞黄腾达,后者是被排挤抛弃而可能宦游飘零。正是因为这样的地理意义,让龙门这个地方的伤别更加痛彻心扉,更充满人生渺茫的哀怨忧愤。李贺《洛阳城外别皇甫湜》写道:“洛阳吹别风,龙门起断烟。冬树束生涩,晚紫凝华天。单身野霜上,疲马飞蓬间。凭轩一双泪,奉坠绿衣前。”皇甫湜是李贺的知遇者和提拔者,对李贺颇为赏识,多加引荐。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八年(813)的冬天。这年春天,李贺生病不能担任官职,因此辞去奉礼郎职位,返回昌谷。十月再次从昌谷前往洛阳,在龙门与皇甫湜告别之后,再度进入京城。但是诗人因科举路绝,仕途受阻,再次入京也是休咎未卜,前途茫然。这首诗的“龙门”“洛阳”点明了地点,“别风”“断烟”点明了送别的氛围,作者在此送别友人皇甫湜,连景物都透出离别的凄凉之意。“单身”“野霜”“疲马”“飞蓬”等写出诗人独自一人走在荒凉的道路上,凄惶孤苦的情景跃然纸上。离别之情与仕途失意、前途迷茫交织在龙门,让伤别之情更加凝重。

龙门作为驿站,成为唐代诗人相聚与离别的场所。刘沧从这里出洛阳城,为他的道友留下了《龙门留别道友》,发出“春谷终期吹羽翼,萍身不定逐波澜”的喟叹。刘沧,多次参加科举不中,曾经在齐鲁、吴越、荆楚、巴蜀等地漫游,四处漂泊。大中八年(854),终登进士第,被授予华原尉,当时已白发苍苍,之后又担任龙门令。《龙门留别道友》整体上悲凉沉重,用词孤寒,描写自己身如浮萍的飘摇零落之感,表达了对道友的惜别之情。

四、结 语

洛阳处于河洛文化的核心区域,洛阳景观是河洛文化的重要标识。龙门位于千年帝都洛阳的南郊,它以世界文化遗产而成为著名的历史文化景观,并见证古都的兴衰荣辱。唐代龙门是帝王和诗人偏爱游历的地方,在此留下了近300首的吟咏之作,从而建构了壮丽的龙门文学地理景观。考察唐代诗人的龙门书写,在初唐、盛唐集中表现为对盛世景象的歌颂赞美,在中唐以白居易为代表重在“独善”“兼济”的情怀抒发。同时,龙门作为驿站又是相聚离别的场所,诗人失意宦游的伤别哀叹又构成文学主调。唐代洛阳龙门文学景观的独特风貌,为中国文学地理学研究提供了典型样本。

注 释:

① 文中所选用的诗歌作品均出自中华书局编辑部编辑的、中华书局1999年出版的《全唐诗》(增订本).

猜你喜欢
香山龙门白居易
《龙门日历2023》
北京香山
ART IN THE FIELD
早冬
游香山
早春(节选)
龙门石篆联
龙门里的白居易
香山峰会的新期待
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