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合理想象”

2000-02-16 12:39
新闻记者 2000年10期
关键词:残疾轮椅想象

谢 健

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采访对象,这是每个新闻从业人员的必备素质。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少报道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失实之处,不仅违背了新闻报道原则,而且还欺骗和误导了受众,危害极大。出现这种现象,除了极少数是记者有意为之外,大多是因为记者“合理想象”所致。笔者以众多媒体报道中国“网姐”陈帆红为例,对人物报道的真实性作一简要分析。

宁波残疾姑娘陈帆红(网名“菜青虫”)自去年11月获中国网络小姐大赛浙江赛区冠军后,就成了媒体追踪报道的焦点。她因腿疾而被全国组委会拒绝以正式选手身份参加全国比赛,更是激起了全国舆论的“海啸”。最终陈帆红获得全国参赛资格并于1999年12月9日晚夺冠,成为首位中国网络小姐。

在陈帆红参赛的数月之中,海内外约有100多家媒体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我参与报道了整个事件:陈帆红浙江赛区夺冠,全国参赛一波三折,全国决赛夺冠一直到现在她开讲座、写书等等。宁波日报主办的《服务导刊》一共刊发了我采写的20多篇连续报道,而且跟踪报道至今还在继续。在参与陈帆红事件报道的所有媒体中,《服务导刊》的报道周期最长,篇数也最多。

我多次与陈帆红本人和她的父母进行交谈,所以陈帆红的为人、个性和理想,我非常熟悉。我发现,在媒体的大量报道中,真正能做到真实反映陈帆红的报道太少,因为这些报道中存在着大量的失实之处。陈帆红本人对此也颇有微词。

在采访陈帆红的同时,我也结识了许多前来追踪采访的各家媒体记者,在闲聊时我们也交流了各自的采访体会。不少记者说他们的采写方法是正规的,合乎情理的,并不存在故意歪曲。但是,他们的不少报道都有失实之处。究其原因,归纳如下:

1.采访不深入、“合理想象”导致失实

应该说,大多数记者的主观愿望是善良的,只是因为偷懒,采访不深入,故而造成报道失实。这种情况在目前的新闻界非常普遍。陈帆红成为公众人物后,社会活动频繁,加之她的身体状况等诸多因素,因此约请采访有一定的难度。不少记者为了应付单位领导分派的任务,只得靠看材料和凭空想象来完成“采访”。虽然记者的想象在许多读者看来是“合情合理”的,但这和现实生活中的陈帆红相去甚远。而且,也违背了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

如浙江一家大报的记者想采访陈帆红,但正值她备战全国决赛,无暇接受采访。这位记者只得将道听途说的材料加以整理,并参阅了其他媒体的一些报道,然后连编带抄,写出了好几篇人物报道。陈帆红的真实病情是左腿巨细胞肿瘤,所以截去了一段腿骨。但在这位记者笔下,先是只报道陈帆红是坐在轮椅上的,后来又报道她截去了一段腿骨,最后却报道为截去了整条腿。同时,她的病情也从巨细胞肿瘤变成了白细胞肿瘤,左腿变成了右腿。这些报道在关键问题上前后矛盾,漏洞百出,让读者如何相信?

陈帆红虽然患的是巨细胞肿瘤,而且截去一段腿骨,但她的病在未确诊之前,并没有太大的感觉。而出现在许多媒体上的文章,经记者的“合理想象”之后,陈帆红患病时痛得“天昏地暗”,“如刀割般”。另外,陈帆红的父母都是宁波大学的教授,为鼓励女儿战胜病魔,虽然内心是无比担忧和牵挂,但表现得却是非常坚强。而不少报道却是“父母终日以泪洗面”。

国内一本发行量极大的杂志刊登了一篇《青虫化蝶啊,“中国网络小姐”》的报道,其中的一段描写是:“陈帆红从手术台上被抬了下来,父母见到如花似玉的女儿右腿被活生生地截去了一段,一夜之间满头飞雪。”在这篇报道中,不仅动手术的左腿变成了右腿,而且“一夜之间满头飞雪”夸张得也太离谱,实际情况根本不是如此。

2.为追求个人名利而不惜胡编乱造

这类文章大多出自杂志记者和自由撰稿人之手。他们基本上没有采访过陈帆红本人,而是从有关的报道中东拼西凑,并按照人们的“常规心理”进行“合理想象”,以“人情味”作为“报道重点”。这类“写手”的最终目的是稿子能对上编辑的胃口,以求发表而取得稿酬。据了解,有些杂志开出的高稿酬是千字千元,故而有些人便不择手段。

这些报道的共同特点是极力渲染、夸大陈帆红的“悲惨程度”,说陈帆红一边受病痛折磨,一边还要承受单位的冷落,而她的父母则是四处借钱为女儿看病。将陈帆红写得极其可怜,欲以此博取人们的同情和眼泪。

陈帆红的工作单位是中国兵器工业部宁波第52研究所。陈帆红患病以后,单位领导对她非常关心,经常前来探望,并承担了相当数量的医疗费用。而不少杂志记者们为了加大陈帆红的“可怜程度”,硬说社会各界对她冷落,单位领导“置之不理”,陈帆红“四处求助无望”,经常遇到的是“白眼”和“碰壁”,等等。

有位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家希望写一本陈帆红的书,篇幅在20万字以上,并再三表示:考虑到陈帆红工作繁忙和身体状况,对她本人采访的时间不会很长。但被陈帆红拒绝。陈帆红认为,采访的时间不长,20万字的“鸿篇巨制”从何而来?估计只能靠“合理想象”了。但对陈帆红来说,“合理想象”实在太可怕了。

3.捏造事实,哗众取宠,恶意炒作

这类记者虽然只是少数,但是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威力,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是不言而喻的。在众多媒体对陈帆红的一片赞扬声中,他们“别出心裁”,从陈帆红的轮椅开始进行“合理想象”,大唱“反调”,以求“轰动效应”。

上海有家报纸的记者对陈帆红本人抱有严重的个人偏见。他看到陈帆红自强不息惹人注目,于是“想象”陈帆红一定是“为了自身炒作,夸大自己的‘残疾,利用残疾来骗取评委的高分”。他还在一篇现场特写中使用了如“残疾也是优势嘛,残疾惹人同情”等语句。笔者经历了整个比赛过程,陈帆红的夺冠是名正言顺、无可厚非的,优势也非常明显。笔者现场采访了其他各省代表队的几个领队,意见都是一致的。而这位记者在文章中却写道:“陈帆红的即兴演讲非常牵强。”而抱有同一目的的另一家上海报社的记者更为恶劣,他以《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菜青虫”》为题,对陈帆红的轮椅进行了“想象”:“既然要把陈帆红写成在大众面前是不真实的,那么她的最引人注目之处——轮椅就存在作假成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还写道:“陈帆红的轮椅其实是道具,以此来博取人们的眼泪和同情。”另外,“陈帆红个人主页上的本人照片是电脑合成的,经过了‘移花接木的手法”。

据笔者了解,目前的中国新闻界确实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合理想象”报道。尤其在人物报道中,为了达到“褒”或“贬”的目的,运用“合理想象”或“夸大”或“缩小”。对陈帆红的报道,是比较典型的一例。笔者认为,不管有没有恶意,这至少是采访作风问题。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一个基本常识。看来,加强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猜你喜欢
残疾轮椅想象
快乐的想象
一生
轮椅上的梦
爱的轮椅
爱的轮椅
只要消灭了特殊,平等自然会来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轮椅
残疾预防 不容忽视
想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