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有缺陷的儿童

2000-06-13 23:20孟石切
为了孩子(孕0~3岁) 2000年3期
关键词:晶晶小强集体

孟石切

幼儿的成长过程中,除了生理的发育,还要经历一个被称之为“社会化”心理发育过程。

它一般从婴儿初期就开始了。因为环境和家庭的因素,有的孩子在社会化心理发育中会出现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那些难以参予集体和集体活动的儿童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因为这些孩子往往有性格缺陷。常见的儿童性格缺陷有以下几种类型:

1.无主见

小强今年6岁,马上就要上学了,但他的行为实在令人担心。在集体中,他从来没有突出的表现,老是跟在别人后面;他经常是独自一个人行动,至于他在想些什么,有什么愿望,很少会引人注意,即便保育员去关心了,去询问了,也从来不会得到答案。

稍加观察就会发现,在一个幼儿集体中,总有一些儿童始终是受人指挥和控制的,他们对保育员的指示奉若神明,对自己不明白的事也从来不敢如实说明。他们不会积极地表现自我,在幼儿园里没能交上一个特别要好的朋友;也从来没有主动离开过家到附近的地方去玩耍。

这种状态,被称为“集体生活的假性适应”。在集体中,这些儿童因其尊师守纪而常被视为好儿童。他们忠厚老实,从不惹事生非,也与世无争,因而不引人注目。然而,他们对他人有着顽强的习惯性的依赖心理,非常被动地面对一切,缺乏自主意识。

小强的父母亲对孩子的教养是溺爱加专横,而小强对此已经适应。像小强这样的儿童,习惯于等待并遵从他人的命令,对自己遇到的困难也采取彻底的逃避态度,听天由命,随遇而安,不愿有所奋斗进取,许多宝贵的学习机会也都丧失了。

另外,当行为的结果不符合自己的愿望时,他们也总是把失败的责任推到他人身上,最好自己不要承担任何责任。这种习惯,根深蒂固。

对于这样一些儿童,应该培养他们主动表现自己和自主意识,同时增强责任意识,逐步增加他们与别人直接交往的机会。

2.多动与注意力涣散

宾宾经常从幼儿园偷偷溜出去,别人会做的事他不会做,甚至还不能完全听懂老师和小朋友的话,别人和他进行交流非常困难,所以,在入园之初就被老师们看成是有问题的儿童。

他很容易受其他儿童的影响,如果在他的周围发生了具有刺激性的变动,他立刻就被牵制住,放弃正在进行的游戏,转移自己的兴趣。另外,当大家互相配合做某一项集体活动时,他的视线往往会漂移开来,显出惊慌忙乱的神情,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在活动中。在体育比赛和游戏竞赛的排练中,除非是很感兴趣的活动,他都心不在焉;但是一旦正式比赛和演出,他有时也会出乎意料地发挥出超常水平。

像宾宾这样的儿童,具有多动和注意力飘忽不定的特点。他们表现自己意志的能力较差,甚至还有背离的现象,由此也造成了父母与孩子、教师与孩子之间感情的淡薄。

这也是对环境有极强依赖性的孩子,所以,外界对待他们的态度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对他们周围可能出现的强刺激加以控制,采取一些谨慎的措施。

3.对分离过分不安

亮亮是一个从来离不开妈妈的孩子。

到了将要入托儿所的前半年,亮亮的母亲觉得不能听凭他这样下去,于是就尝试着离开孩子一会儿。然而这么一来,亮亮立刻号啕大哭,在地上打滚耍赖,不可收拾,母亲也痛苦万分。

经过心理医生的反复劝解和说明,亮亮母亲有了转变,决定首先改变自己,以冷静的态度配合医生,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治疗。在亮亮入托后的两个月间,一见托儿所的校车他就哭着不肯上;家长到托

儿所参观时,亮亮一见母亲的身影,又开始哭;周末回家后,这种伤心流泪的现象仍旧不断。不过,由于母亲对这种情况事先已有思想准备,所以她就拼命地咬牙忍住,始终保持冷静的态度。

结果,经过大约11个月,亮亮明显地变化了,不管和同学,还是和老师,他都能很好地交谈,自己的思想也能清楚地表达出来,还经常到附近的小朋友家里去玩;家长带给老师的口信也能很完整地转达。亮亮的母亲非常高兴。

由于在婴儿期母子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处于母亲保护下的孩子,在心理和情绪上很容易受到大人的影响。年幼的孩子常常无条件地与母亲保持情绪上的一体化,两者经常是合二为一、互相替代的。母亲情绪的变化(担忧或不安),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影响孩子的心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儿童加入伙伴团体的兴趣。

4.在集体的环境里沉默寡言

晶晶在家中是活泼而好胜的,但在幼儿园的2年间却和谁都不讲话,也没有朋友。这种情况引起了父母和老师的深深担忧。

老师说,晶晶在幼儿园总是把自己的心扉关得紧紧的,很难和别人融洽交流。她恍恍惚惚地注视着某一处,若有所思,但弄不清楚她在想什么。平时,她一直在她的椅子上坐着,直到老师和其他儿童拉动她的手,她才动一下。缺席、逃学的事却从未发生过。

开始,父母对晶晶不在幼儿园里讲话这件事感到无法理解,因此对老师的教育方法产生了意见。同时,也经常让晶晶请假呆在家里。晶晶在家里很正常,可一到幼儿园又变得沉默无语、呆头呆脑。

缄默现象大多在幼儿期就有了预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成为一种固定的性格特征。因此,要在儿童缄默不语成为习惯之前,尽快为他们创造一系列机会,使他们得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缄默症多是由于紧张、恐惧或被人嘲笑等精神因素而引起的。对于这样的儿童,主要是要消除引起精神紧张的因素,合理地改变原有的环境。在人多的情况下,父母不要勉强孩子说话,以免增加精神负担。这种表现有时也有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一种早期症状,因此一旦发现孩子有这种表现,最好及时请精神科医生检查确诊。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性格缺陷,日本著名的儿童教育学家菅原马吉指出:“患有障碍症和表现出反常行为的儿童使人很难理解。因此,为了把握住这些儿童的心理特征,我们就一定要改变以往的教育方法。就在我们改变了我们的教育方法的时候,‘反常儿童也就变为‘金不换儿童了。我们绝不能有‘这个孩子不可救药的想法”。“理解儿童”,就是要把握住每一个儿童的完整的人格。

猜你喜欢
晶晶小强集体
我为集体献一计
Digging for the past
炎热的夏天
The Impact of Dignity on Design Behavior
潘小强
警犬集体过生日
银亿股份:于无声处听惊雷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QQ群在线集体备课的探讨
小强爬行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