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神话的人

2000-06-14 00:30
军事文摘 2000年9期
关键词:凯里西德洛克

周 珊

珍珠港事件多年以前,美国人还在对于德国将要建造一种新型高速飞机发动机的计划嗤之以鼻,认为那不过是一群无聊将军们对原来设备进行拙劣地修修补补。但到了1943年,随着盟军着手准备在法国北部开始进攻日子的临近,情报部门获知纳粹分子正在来势汹汹地生产一种速度极其迅猛的战斗机,该机使用的正是美国人不屑一顾的非螺旋桨喷气发动机。此时,美国国防部迫切需要一种奇迹般的飞机用以应付潜在的威胁,并且时间必须限定在6个月内完成。此项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了一个人身上,他就是克莱瑞斯·约翰逊,常被人称做凯里·约翰逊。在33岁时,凯里已经名声显赫。他的最新设计——双尾、640公里/时P80“闪电”是当时盟军中机动性最好,同时也可以说是最漂亮的作战飞机。为了对付德国新武器的威胁,国防部要求凯里建造一种时速320公里,能够突破音障的飞机。这位充满挑战个性、常被人比喻为喜剧明星费尔兹的年轻人,此时却不带半点幽默,他十分清楚应该做些什么。他所做的第一件事是:租了一顶马戏团的帐篷。凯里把帐篷搭在了加里福尼亚州伯班克杂草丛生的洛克西德飞机制造中心。官方称他的居所为洛克西德高级研发项目部。附近一所塑料制品工厂产生的恶臭随风飘入帐篷,使得整个帐篷里臭气熏天,以至于一位工程师接听电话称:“你好,这里是臭鼬科研重地”。然而,尽管如此恶劣的环境,凯里和他领导的20位设计工程师、30位机械师仅在短短的143天里就拿出了“鲁鲁·贝尔”——P80“流星”的原形机。至此,美国人提前一个月进入了喷气飞机时代。

从此,凯里的“科研重地”名声大震。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凯里的“科研重地”与航空的联系就如同爱迪生的“孟洛公园”与电的联系一样,都是一个不停地追求和创造着奇迹。90年代中期以后,“科研重地”更是蓬勃发展,至于极有名气的第二、第三个主要项目——“土星”货运飞机和XFV-1垂直起飞海军战斗机,按照凯里的弟子和一手提拔的接班人本·瑞祺的说法是:“相比而言,那都是不足挂齿的。”瑞祺后来回忆说:“在我们公司公开的秘密是,在总经理罗伯特·格洛斯充满仰慕的目光中,凯里神采飞扬地工作着”。

制造飞机

瑞祺这样说丝毫不过分,凯里理应受到格洛斯的崇拜。早在凯里还是个密芝根大学工程系23岁的大学生时,就一手拯救了格洛斯在洛克西德公司的巨额投资。凯里首先发现并修正了双发洛克西德“伊莱克特”临界稳定性缺陷。凯里的解决方案所使用的双尾则成为洛克西德的识别标志,频频出现在P38“星座”以及洛克西德为英国皇家空军制造的“哈的逊”轰炸机上。

每一个与凯里共过事的人都会很快发现他惊人的天分。霍尔·海伯得是凯里年轻时在洛克西德的老板,亲眼目睹了凯里在72小时内将“伊莱克特”转变为“哈的逊”之后说:“这个了不起的瑞典小子简直就能看得见空气”。

凯里从不隐瞒他如何创造出奇迹。他坚持要他的工程师们在工作基地摸爬滚打,就像是车库里那些改装高速汽车的工人们一样。以这种非正规的工作方式,凯里带领着他的工程师和机械师们制造出一架架直刺入蔚蓝天空的最热门的飞机,它们都是20世纪最重要的飞机,包括2倍音速的F104“星”战斗机、U-2和SR-71间谍飞机以及隐形F-117A。而“科研重地”对于创造F-22“猛禽”和联合攻击战斗机的贡献则将它的神话延续到了21世纪美国空军的身上。至于试验性隐形战船“海怪”则标志着“科研重地”的触角也将伸向未来的美国海军。

创造神话

凯里精心制作着“科研重地”的声誉就如同他在精心设计着他的每一架飞机。他将公司的设计理念归纳为易于熟记的14条工作守则。时至今日,“科研重地”的人们依然铭记速度、简易和合作的优势,而摒弃大量华而不实的书面工作以及烦杂管理的弊端。他们的种种设想除非是已经精确无误,否则从不诉诸笔端。“所有的飞机都是凯里的飞机,即使一名空军军官要在肩上增加一颗星章,也只有凯里有权授予。”瑞祺后来回忆说。

凯里将他的“星”式管理法则同样运用到与中央情报局的接触上。他坚持作为情报部门的唯一信息来源,为他们提供“科研重地”在冷战期间的两个最大的成果:高飞的U-2以及后来的SR-71间谍飞机。

外形酷似滑翔机和一架空中客机发生了正面相撞之后模样的U-2的确是冷战时唯一重要的情报工具。当U-2准备起飞执行任务时,当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考虑到此举牵动着国家安危,因此他坚持亲自批准每一次U-2飞越前苏联领空的任务。U-2的表现是十分出色的。“它的确令我们情报部门越过了艰难险滩,”前中情局局长理查德·哈姆斯回忆说:“U-2的照相机引导我们从另一个侧面去考虑问题。”U-2早期的一个伟大发现是:一直令美国人畏惧的存在于B-52和前苏联轰炸机的所谓“轰炸间隔”实际上根本不存在。此外,U-2的照片还显示出,原以为在前苏联五一节军事阅兵场上空将有100架“野牛”战机,而事实上仅仅是由30架围成一个环状。

“桑坦”计划

在飞越前苏联领空的任务正式结束之前,隐藏在U-2“Q”舱内的摄像机所抓拍的影象激发了“科研重地”的人们的灵感,他们要设计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式飞机CL-400。而这架没有建成的飞机也成为“科研重地”众多未解之迷中的又一个令人费解的谜。

情报部门的工作大都是在搜寻一些不同寻常情况。正当冷战进行到白热化的时候,中情局获知,从前苏联内务部劳改局古拉格释放了一位名叫皮奥绰·卡皮特沙的科学家。卡皮特沙是位低温气体方面的专家,于1946年被抓入狱,而忽然间又被转移至前苏联的一所研究所里。这一反常举动令中情局的人感到十分不妙,他们绞尽脑汁探求原因。从执行飞越领空任务的U-2所抓拍的氢气液化工厂的照片中似乎露出端倪:卡皮特沙很可能已经复职,并在着手研究一种以氢气为动力的太空飞机。早在二战的最后几天,德国人曾设想类似的飞机作为轰炸纽约城的致命武器。二战后,没有发现这种飞机的蛛丝马迹,如果说苏联人将之全部搜掠而去也不是毫无道理的。

由于存在着这种毁灭性打击的可能性,一个名为“桑坦”计划出台。“科研重地”得到9600万美元受命建造一种超级机密的氢动力太空飞机以对付迫在眉睫的红色威胁。

“科研重地”的人们全力以赴为空军提供了全套的服务:一个液态氢的生产工厂和加油飞机。简直就是一夜之间,“科研重地”以日产900升液态氢生产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液态氢的供应地。

此与同时,作为“桑坦”氢动力飞机的CL-400也露出雏形。大小有两个B-52那么大,形状似一个有着三角翼的真空瓶。毫无疑问,CL-400能够飞上天空,但它不能做到的是无法比燃烧煤油的喷气机飞得更快、更远。凯里果断地得出结论,氢气不具有技术上的优势。由此,凯里说服空军放弃“桑坦”计划,并收回余下的9000万美元。至于前苏联那架氢动力飞机也从未变成现实。被释放的氢燃料专家卡皮特沙实际上从事的是另一个重大项目的研究——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思派尼克”的发射。卡皮特沙也因此于1978年获得诺贝尔奖。当时这一重要情报不知为什么却逃脱了中情局的火眼金睛。

“曙光女神”

CL-400的故事从“科研重地”里消失了,但围绕着液态氢间谍机的神话依然存在,最终演变成“科研重地”的另一个不解之谜——“曙光女神”。空军和洛克西德公司坚持称,“曙光女神”是该公司参与竞争B-2隐形轰炸机设计方案的代号,而B-2的建造合同方案最终被诺斯罗普飞机制造公司赢得。

然而,一些热衷于追逐神秘飞机的人们指出两点事实说明其中还大有文章。首先,他们称,曾多次目睹一架形似CL-400大小的神秘飞机以高速飞行。此外,一份文件证据表明,由国家航空航天局资助的一个项目克服了引起“桑坦”停滞不前的障碍。70年代初期,一位名叫罗森的费城大学物理教授,同时也是全美最高薪酬之一的理论物理学家受聘于航天局,由他来判定使氢氧以单个原子而不是单个分子储存的可能性。他的计算结果表明,这不仅可能,而且将如此之多的燃料存放在极小的空间内,“阿波罗”号的宇航员就可以坐在一个轻型货车大小的火箭上飞向月球。由于这些证据确凿,尽管官方予以否认,“曙光女神”则一直成为人们极尽想象力的一个热烈讨论的话题。

最快速的飞机

随着“桑坦”计划的结束,“科研重地”开始转向建造一架飞得更快、更高的间谍飞机——SR-71“黑鸟”。设计速度高达3倍音速的SR-71具备一系列在以后的十几年里也不易打破的纪录。与U-2一样,SR-71起初也是作为中情局的开发项目。与U-2更为相同的是,二者最终都被中情局和美国国家侦察局共同开发的间谍卫星所淘汰。今天,大多数SR-71和其先辈A-12在航空展览馆仍旧吸引着许多人的目光。同时,还有一架SR-71正承担着航天局环境研究工作,而另外一架则不时被空军用做技术展示试验。

SR-71的命运远不是当初凯里所想象的。由于凯里曾经将多架“伊莱克特”改装成英国“哈得逊”轰炸机,所以他设想建造一只SR-71舰队,根据需要可将它们改装为轰炸机、战斗机和导弹发射器。然而,美国政府否定了他的提议,同时作出了一个令几世纪的航空爱好者都会痛恨不已的决定:政府命令“科研重地”毁掉所有SR-71相关设备。

“科研重地”的人们并未气馁,他们随后将隐形技术用到了F-117的原形机“哈夫”的研究上,同时,还与波音公司一起,致力于“黑星”的开发。“黑星”是一种低空观察、高空飞行、续航能力长的无人驾驶飞机,空军可以用它来代替从事那些对于有人驾驶飞机无法胜任,而使用卫星又过于昂贵的侦察任务。

未来的飞机

时间的变迁使得“科研重地”创造的神话般飞机渐渐失去了军事用途,凯里和瑞祺也已经离我们而去。1995年5月,洛克西德和马丁·马瑞塔公司合并,成立了新的洛克西德·马丁公司,从而将“科研重地”取而代之。今天,一代新的设计者、飞机制造者和试飞员在总经理杰克·戈登的领导下,继承和发扬着“科研重地”的优良传统,继续在航空航天领域里不懈追求、探索着。在这世纪之交,随着X-33的成功发射,他们也把“科研重地”的神话延展到了21世纪的天空。X-33作为“冒险之星”的原形机,将有可能替代航天局的航天飞机,而X-33本身也正在测试其作为未来军事航天飞机的可行性。关于神秘飞机的传说继续在这里流传。据称,许多人曾多次看到一架很可能装载巨型相控阵雷达的305米长的隐形小型飞机,而这架飞机据说是使用了“光隐形”的技术。

总而言之,“科研重地”所承担的各类所谓“黑色项目”一直成为、也一直会成为永久的秘密。人们尽其所能听到、看到和查到的种种有关“科研重地”的事情远远涵盖不了真正发生在那里的故事,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在大漠深处明晃晃的阳光照耀下,那些高高的、白色的机库熠熠生辉。人们禁不住冥想,从这里又将会飞出21世纪怎样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

猜你喜欢
凯里西德洛克
破耳兔
破耳兔
破耳兔
破耳兔
Application of Mind Map in Business English
Intention To Buy Counterfeit Goods of Chinese Jobbers in Guizhou Province, PRC
最漂亮的一个
中国与西德建交的一段曲折历程
占卜出来的博士
拉西德的玫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