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新中国前十七年的银幕

2001-04-07 08:59
中国民族 2001年12期
关键词:刘三姐金花少数民族

伍 敏

新中国前十七年的少数民族电影作品,所反映的特定时代各民族的生活和斗争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1、反映在时代变迁时期,复杂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这一类影片多展示历史图景,题材严肃、基调沉重,在创作上体现民族政策性较强。如《内蒙人民的胜利》、《鄂尔多斯风暴》、医《草原晨曲》、《金银滩》、《柯山红日》等。

2、反映各族人民为求解放所进行的革命斗争。这类影片多表现革命者的英雄业绩。如《回民支队》、《金玉姬》、《远方星火》、《羌笛颂》等。

3、反映在解放初期及民主改革过程中,粉碎敌特破坏阴谋所进行的曲折斗争。这类影片富于惊险、神秘、悬念、扑朔迷离的特色,一般比较吸引观众。如《冰山上的来客人》、《神秘的旅伴》、《山间铃响马帮来》、《边寨烽火》、《摩雅傣》、《草原上的人们》、《景颇姑娘》等。

4、反映解放后各民族在建设家园、创造新的生活中,与自然斗争,与落后思想斗争的一系列故事。这类影片一般拍得不够理想。如《黄沙绿浪》、《沙漠里的战斗》、《草原雄鹰》、《天山的红花》等。

5、反映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兄弟情谊。这类影片如《达吉和她的父亲》、《患难之交火》、《暴风雨中的雄鹰》、《两代人》等。

6、反映神话传说的,或现实的爱情故事。这类影片一般都拍得优美、抒情,充满诗情画意,人物美,山水美,歌舞更美,是最受广大观众欢迎的一类影片。如《阿诗玛》、《刘三姐》、《五朵金花》、《芦笙恋歌》、《蔓萝花》、《阿娜尔罕》、《秦娘美》等。

新中国十七年少数民族电影所取得的成就,不仅表现在数量多、题材内容丰富,而且艺术形式多样。既有常规样式的正剧片,如《内蒙人民的胜利》、《阿娜尔罕》;也有人物传记片,如《回民支队》、《远方星火》;惊险片,如《冰山上的来客》、《神秘的旅伴》;音乐风光片,如《刘三姐》;抒情喜剧片,如《五朵金花》;神话悲剧片,如《阿诗玛》;歌剧片,如《柯山红日》;舞剧片,如《蔓萝花》;戏曲片,如《秦娘美》等。这些适应题材内容的艺术样式,大大丰富了新中国银幕的色彩。

特别是在这些少数民族电影中,出现了一批优秀艺术佳作,具有久远的生命力。如《农奴》,以酣畅挥洒的笔触,深沉浓烈的色调,展现了旧西藏黑暗、残酷、野蛮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图景。主人公强巴的银幕形象如同用粗矿的斧子砍出来的一座大型雕塑,轮廓鲜明,苍劲有力,整部影片气势雄浑,基调苍凉凝重,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而且这部影片大胆选用了全部是第一次上银幕的藏族农奴出身演员,他们对角色有深刻的体验。因此他们塑造的形象具有独特的气质,为少数民族电影艺术发展开创了成功的经验。

根据民族英雄马本斋真实事迹创作拍摄的《回民支队》,也是一部成功的优秀影片。作品塑造的马本斋、政委、马母几个正面人物形象真实、生动,富于生活气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两个反面人物性格也比较鲜明。文艺作品最根本的任务是刻画人物性格,塑造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回民支队》正是这样,至今仍然具有艺术的感染力,在电视上一再映出。

《达吉和她的父亲》是一部风格细腻,富于时代色彩,又触及当时被视为“禁区”的“人情”、“人性”问题的影片。因此,引起了文艺界关于“典型”与“人性论”问题的一场广泛而热烈的讨论,从而促进了大胆表现人情、人性和人道主义创新道路的探索。该片也引起周总理的关注,肯定“这是一部好作品”,同时指出其“该哭时不敢哭”的缺点。可见这是一部具有艺术追求的作品。

根据云南彝族撒尼人民间神话传说叙事长诗改编拍摄的影片《阿诗玛》,是一部极其优美、抒情、委婉、哀怨、令人回肠荡气的电影诗,这部出自老艺术家刘琼之手的杰作,是少数民族电影的艺术明珠,永远放射光彩。

《刘三姐》是以独特新颖的样式和风格,将壮族美丽而智慧的歌仙传说搬上银幕。山歌幽默、曲调悦耳,桂林山水充溢诗情画意,是我国第一部音乐风光样式的影片。

《冰山上的来客》则是一部悬念重重,情节跌宕多姿,引人入胜的惊险样式影片。特别是这部影片是八个民族人员合作完成的,体现了民族间的友谊和团结。如该片编剧白辛是赫哲族,影片风俗顾问古里米尔是塔吉克族,演员马陋夫是回族,恩和森是蒙古族,白德彰是满族,扮演真古兰丹姆的克里木是维吾尔族,还有哈萨克族演员。这样的合作在少数民族电影史上是很有意义的。

还应该提到的是《阿娜尔罕》,也很有特点,在新疆拍的实景,环境独特而真实,全部是少数民族演员,人物气质逼真,感到是真正的少数民族电影。另外,《芦签恋歌》富于传奇色彩,也较好看。

从以上例举可以看出,这些比较优秀的少数民族影片,都富有创新特点,从内容到形式都别具一格,各有千秋。正是这些影片给新中国银幕增添了斑斓的色彩。这是一批热心少数民族电影创作的艺术家勇于创新的结果。如导演《回民支队》》、《农奴》的李俊,导演《达吉和她的父亲》、《五朵金花》、《景颇姑娘》、《金玉姬》的王家乙,导演《阿诗玛》的刘琼,导演《神秘的旅伴》与《边寨烽火》的林农,导演《冰山上的来客》的赵心水,导演《刘三姐》的苏里,导演《草原雄鹰》、《金银滩》的凌子风,剧作家王公浦、季康,还有演员杨丽坤是《五朵金花》与《阿诗玛》的主角,创造了极美好的银幕形象。他们对少数民族电影的贡献功不可没!特别是,少数民族电影一突出特点是大都配有富于民族韵味的主题歌曲,为影片增色添彩起很大作用。而这个功劳归于作曲家的艺术创造。如雷振邦就是《达吉和她的父亲》、《五朵金花》、《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等诸多优秀影片的作曲者,罗宗贤、葛炎是《阿诗玛》的作曲者,电影史册不应忽略这些名字。

新中国十七年少数民族电影所取得的成就,还表现在荣获了许多国际电影奖:如《内蒙人民的胜利》,1952年在卡罗维·发利电影节获编剧奖(王震之),《边寨烽火》 1958年在同一电影节获青年演员奖(达奇、王晓棠),《五朵金花》1960年在埃及亚非电影节获最佳导演银鹰奖(王家乙)及最佳女演员银鹰奖(杨丽坤),《蔓萝花》 1963年在瑞士洛迪诺电影节获荣誉奖状,《农奴》1981年在菲律宾马尼拉电影节获最佳故事片金鹰奖,《阿诗玛》1982年在西班牙桑坦德尔国际音乐舞蹈电影节获最佳舞蹈片奖。这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引人注意,即《农奴》与《阿诗玛》问世18年后,仍在国际电影节荣获大奖,说明这两部影片的艺术价值及长久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刘三姐金花少数民族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向往刘三姐的故乡
少数民族的服装
金花银花
Use scientific methods to learn the vocabulary well
刘三姐对歌
《少数民族舞》等
注目“刘三姐”的命运
“新”“老”刘三姐之争:歌仙哪能不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