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创作

2001-04-07 08:59
中国民族 2001年12期
关键词:金花琵琶题材

公 浦

许多脍炙人口的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都来自云南,说他们是组成新中国经典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主要部分并不夸张。云南作家公浦先生即为其中之一。在这篇摘自他的文章《谈谈民族电影创作》的部分内容中,他深情回忆了当年创作这些电影的一些感受………

我身居云南,参与写过几个云南少数民族电影的剧本,对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感到特别亲切和偏爱。云南少数民族电影自1954年白桦编剧的《山间铃响马帮来》、稍后有《神秘的旅伴》、《芦笙恋歌》和《边寨烽火》。《两个巡逻兵》是我们写于1956年的电影剧本,1960年,我们又写了《五朵金花》和《摩雅傣》,与此同时出现的还有《锡城的故事》、《勐垅沙》,再稍后是《阿诗玛》和《景颇姑娘》。但是上述这些影片的剧作者主要是当时的军旅作家带着激情和自己的感受创作的。不难看出,以上这些民族电影,其作品的趋向和表达方式,从今天的角度加以回顾,还受着时代的制约和一定的政治、政策的局限。首先从影片内容来看,多半是以外来者的身份——解放军或民族工作队,或是党政军派来的少数民族代表,进驻或派遣到某一民族地区,如何发动群众,开展工作,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从而达到团结对敌和巩固边防这一模式来编织故事的。

而有别上述类型的两部影片《五朵金花》和《阿诗玛》,确实是例外。前者独辟蹊径,以浪漫主义的手法,表述了一个优美纯真的爱情故事,使人耳目一新,在民族片中是一个突破。它的出现和最早创意,到制作的全过程,都是在夏衍同志的一手操办的情况下取得成功的。影片的成功,对于开拓民族片的题材样式和把民间神话传说改编为电影,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到了新时期,据粗略统计,表现和涉及云南少数民族生活的影片多达百部,是文革前17年的两倍。从题材样式、风格流派来看,出现了一个多元化的百花齐放、众彩纷呈的局面。像《从奴隶到将军》、《漂泊奇遇》和《南行记》电影,根据傣族民间故事改编的大型神话故事片《孔雀公主》,以知青下乡为题材的《青春祭》,以表现旅游的《台湾情侣的奇遇》、以白药的传奇故事为蓝本的《乱世郎中》、还有我写的《金沙恋》等等……云南有好几部有名的民族儿童片,像《苗红象》、《应声阿哥》、《大白象》等。

我们的第一部剧本是《两个巡罗兵》,第二个剧本是《摩雅傣》,创作的素材来自生活。我们曾对别被人歧视的所谓“琵琶鬼”进行多次采访,我还亲眼目睹驱逐“琵琶鬼”出村的惨状,可以说感触很深,酝酿了很久才写出剧本。“琵琶鬼”的命运被称为傣族的“白毛女”,后来又写了《五朵金花》。这部电影的成功使我对创作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要“新”。要塑造出民族新人的典型,有新的创意、新的故事。新的人物和新的表现手段,让观众获得新的精神享受。

第二要“美”。艺术就是要给人创造美感,美化生活,给观众以美的享受,在欣赏美的过程中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完善人的品格,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和修养。

第三要有“力度”。云南作家要写出云南的气派,表现出云南的丰富多彩。因此我想起我写的《金沙恋》的苦恼和拍出来后的遗憾。我认为民族电影的成功,只靠编剧还不行,必须有一大批懂得云南表现云南献身云南的好导演好演员才行。

猜你喜欢
金花琵琶题材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我和我的琵琶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金花银花
Use scientific methods to learn the vocabulary well
“琵琶”和“枇杷”
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