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产业发展中的金融问题研究

2001-09-15 08:45吴顺达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1年1期
关键词:银行发展教育

吴顺达

金融改革和金融产业发展的新形势,为中国教育产业发展中的金融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课题。本文针对中国教育产业发展中的“经费危机”作出自己的分析和阐述,由于“经费”问题与金融业有直接的联系,从而分析了金融业在解决这一问题中应起到的作用,随之笔者提出了对解决问题的策略建议。

一、发展教育事业必须解决经费危机问题

经费危机是世界各国发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主要障碍。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表明,全世界大学在校生人数从1960年至1990年的30年间增加了4倍,其中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更是惊人,几乎达到10倍。一方面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需要巨额资金投入,一方面国家财政拨款有限,这就使得高校经费危机在所难免,使富国和穷国同时陷入窘迫境地。其他国家姑且不提,仅以世界首富美国为例:斯坦福大学已连续3年紧缩预算,每年压缩1800万美元。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的教育体制。在实行市场经济的今天,旧体制逐渐暴露出它的不适应性。我们有12亿人口,要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成巨大的人才优势,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和机遇,实现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伟大复兴,必须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使高等教育有一个更大的发展。当前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因素有师资力量问题,有教学设施问题,有后勤服务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国家财政不堪重负,而投入不足反过来又大大制约了教育的发展。我国规定,政府财政性教育支出应逐步实现占国民生产总值4%,而目前只达到2.5%。如果能增长1个百分点,就得七八百个亿。我国目前正在接受学历教育的人口超过3亿人,每年还有近1000万名普通学校学生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其中大部分学生的年龄是15岁左右。近几年,教育事业发展很快,教育消费日益升温,越来越多的人迫切希望接受高等教育,国家的招生名额也一再增加。许多高等学校有心多招学生,却因教学设施不足、改造资金有限而一筹莫展。据了解,目前上海高校系统使用了10年以上的各类实验室有600多个,如全面改造约需资金7.5亿元左右。如果仅仅依靠国家的教育拨款完成改造,至少需要8~10年的时间。政府投资是有限的,即使教育支出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也远远满足不了教育发展的需要。

置身于知识与信息爆炸的时代,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可能教授给学生所学专业的全部知识,任何人也不可能大学毕业就一劳永逸,再不需要学习。终身教育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它改变了教育的时空观,使得人才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显得格外重要,特别是高等教育不能落后。尽管经费问题同时困扰着富国和穷国教育发展,但是各国皆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在韩国、印尼、越南和独联体各国,如雨后春笋般建立私立大学,韩国私立大学占全国大学的80%以上。世界银行认为,韩国经济飞速发展与高等教育大幅投资是在同期出现的。

世纪之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作出了一系列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决策。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并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标志着我国跨世纪教育振兴的全面展开。随着改革的深化,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出现了结构性变化,社会企业、团体、个人的捐资投资,外资利用、学费,高校自身科技开发有偿服务,共建、联合办学投资等,成为高校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单一国家拨款体制已经改变。以拨款为主、多种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等教育经费分担体制正在形成。教育具有公益性质,教育投入巨大,因此应解放思想,创新教育投入方式,完善教育投入体系。目前,银行业看好教育产业的发展前景,计划逐步增加教育贷款的比例,并不断推出新的服务项目。在校园里,师生们日益感受到银行的金融服务正以越来越快的步伐进入教育产业:高校里出现了银行贷款建造的学生公寓,银行与高校联合开发的科技产业园区诞生,学生求学还能得到助学贷款和留学贷款的帮助。学校借助银行贷款,可以把将来的钱集中到现在使用,办成多年想办而办不成的事情,扩大招生能力,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银行开拓了新的业务领域,信贷结构得到了合理调整,也发展了还款有保证的优良客户。这些现象表明,我国的银行业与教育产业已进入战略合作的阶段。如此这般,作为金融体制改革中的金融业必须认真思考开办教育银行问题,作为教育体制改革中的教育产业要积极探索和努力实践这个问题,从而解决“经费危机”问题。

二、发展教育产业要开办教育银行

教育能为受教育者及社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不仅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国内需求,也有利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科技成果产业化。任何一项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银行和其它金融部门的支持,教育产业要发展,要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应该考虑开办教育银行,希望以此探索一条为教育产业提供资金支持的新途径。

(一)开办教育银行是适应金融体制改革的需要

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了金融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在国务院领导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建立政策性与商业金融分离,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一个统一开放、有序竞争、严格管理的金融市场体系。中国现行银行的设置,并非单一地按照服务对象或贷款用途加以划分,它的基本分工实际上包含两种划分方式。中国工商银行主要办理中国工商信贷和城镇储蓄业务,也办理部分外汇业务和固定资产投资业务;中国农业银行主要办理中国农村金融业务,也办理少量城市业务和外汇业务;中国银行是国家外汇、外贸专业银行,也办理少量储蓄业务;中国建设银行是办理固定资产投资的国家专业银行,也吸收储蓄存款和部分流动资金贷款。鉴于此,“教育银行”应从支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科技成果产业化、教育消费三大领域人手,促进教育产业化的迅速发展。

开办教育银行是适应金融体制改革的需要。原因之一,有利于强化金融宏观调控。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的教育体制。在实行市场经济的今天,旧体制逐渐暴露出它的不适应性。对中央银行而言,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加强教育的指示,站在战略高度,带着深厚的感情落实科教兴国的大事,促进教育产业发展,决策向教育产业贷款,真正发挥专门从事金融宏观决策和调控的中央银行的作用。原因之二,有利于政策性业务的实施。教育既是消费,又是投资。银行储蓄与个人消费信贷的结合,不仅可以加快教育消费的进程,而且可以放大教育消费的总量。此外,银行储蓄与办学机构的结合,能够全面放大教育投资的总量。原因之三,有利于加强对教育政策资金的管理和抑制通货膨胀。“教育银行”专门经营教育政策性信贷业务,有利于加强对政策性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减少各种挤占挪用,使资金良性循环、封闭运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教育银行”可以发行教育债券;可以充当国际

教育活动的中介机构,引进国外资金投资教育;可以鼓励教育消费、促进人口素质提高和经济增长,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

(二)开办教育银行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在目前市场商品普遍供大于求、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依然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卖方市场”,那就是教育消费市场。无论是助学贷款,还是留学贷款,教育消费信贷前景都被银行业一致看好。随着收入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舍得为子女教育投入;年轻人为了适应未来激烈的竞争环境,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愿意重新走入学校,更新知识结构,进一步完善自身。调查表明,“为子女上学作准备”的储蓄动机所占比重达44%,银行存款中相当大的部分是未来的教育投资。教育消费无论是现实的需求,还是潜在的需求,都十分巨大。由于国内教育资源的紧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自费出国,到海外寻求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伴随着数量庞大的中国留学生拥出国门,数百亿元巨资飘洋过海,英国首相布莱尔曾明确地对英国大学的校长们说,你们要看好中国的这一市场。中国人能拿出数百亿元的教育投资,用于出国留学,这充分说明教育消费的市场是非常巨大的。

虽然我国发展教育的现实资源相对不足,但潜在的资金资源、师资资源、设备资源、市场资源等十分丰富。以资金资源为例,政府投资是有限的,即使教育支出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也远远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如果教育形成一种新型产业,走向市场,就会增加教育经费,真正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这样,国家用同样的钱可以办更多、更好的学校,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高涨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教育能为受教育者及社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这是毫无疑问的。据西方经济学家测算,90年代,发达国家居民高等教育的投资收益率是12.3%,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指标更是高达23%。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彰显。所以,开拓教育市场,需要金融支持。

近几十年来,许多国家围绕大学建立了具有“产、学、研一体化”特征的高科技园区,它反映了高等学校和社会生产联系日益密切的发展趋势,标志着高等学校职能的扩大。高等学校通过和企业的密切联系,将科学研究成果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80年代以来,我国一些高等学校利用自己的科技优势兴办了一批高科技产业,虽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已不乏成功的例子。这些校办产业对高科技产业区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由于校办产业和教学、科研紧密结合,不仅出成果、出产品,同时也培养了一批高质量的人才。校办产业在参与社会生产的同时,筹集了资金,改善了办学条件,从而也促进了学校教学、科研的发展。这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新时期的一种重要形式。“产、学、研一体化”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这种趋势预示着现在银行要像支持高新技术一样支持教育产业的发展。

(三)开办教育银行是充分发挥教育政策性金融职能作用的需要

“教育银行”具有“政策性”和“金融性”的双重特性,是两者的辩证统一。它本身既不是政府机关,又不是财政拨款机构,而是以银行的机制、方式和手段来更好地完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特殊金融企业。其经营和管理既要准确体现出政府的意图,又要严格按照银行的一般规律来办事。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当前难得的历史机遇,开办教育银行,使其职能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首先,要准确理解经营方向的政策性。这种政策性主要体现在“教育银行”是充当政府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工具,是政府提供低利贷款的窗口。因此,必须深刻领会“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这一精神实质,坚持在制定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时保证教育优先的适度超前发展,坚持在安排各级财政预算时实现教育经费的3个增长,宁可其他方面的事情放慢一点,也要提高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为教育优先发展提供物质保证。其次,要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益,建立和健全监督机制,保证教育经费用在该用的地方,坚决反对和防止浪费,真正把握经营目标和非盈利性。这种经营目标既适应教育产业所具有的利润率低、风险大、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又符合“教育银行”自身资金来源、运用和利益补偿等特点。因此,“教育银行”在业务经营活动中必须坚持不以盈利为目标的经营原则,自觉地承担起扶持、保护和发展教育产业的重任。第三,要严格执行经营范围的界定性。这就决定了教育银行业务领域必须配合政府以及财政、金融和税收政策的需要,严格按照界定的业务范围经营。

三、开办教育银行的基本条件

开办教育银行,主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通过政府担保的方式运作,以此鼓励银行为教育产业提供贷款,围绕精简、高效的办行目标来实现。

首先,按照“精简、高效”和与当地业务量相适应,有利于经营管理的原则设置机构。“教育银行”的机构设置与国有商业银行比较,是一种改革和创新,符合金融管理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的要求。

第二,加大吸存力度,提高资金自给率。提高资金自给率是立行的关键。必须树立存款立行、存款兴行的思想,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大吸存力度,拓宽存款领域,壮大资金实力。

第三,建立教育消费信贷制度。发展教育产业,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尽量维护教育的公平。教育消费信贷制度的建立,将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应当制定更为优惠的政策,扩大教育消费信贷范围,鼓励教育消费。充分肯定教育消费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制定扩大教育消费信贷的具体政策,包括政府贴息的优惠办法,进一步扩大个人高等教育消费的信贷市场,延长还贷年限。除此之外,还要通过建立贫困学生助学金、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向学生提供资助等多种办法,帮助贫困学生筹措教育费用。

第四,按照高起点、高目标的要求,在门市对公、联行估算、项目数据库、各类档案资料和信息统计、储蓄、出纳等业务,都要开发应用计算机,加快电子化应用步伐,提高营业和办公自动化水平,无论是在办公用房还是现代化装备上,都要超过其它金融机构。原因是其它金融机构有着较长时期的发展史,有一定基础。“教育银行”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感,坚持在改革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创效益。要使教育银行立于金融之林,必须牢固树立服务观念、竞争观念、风险观念和效益观念,要有开拓进取精神,从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办公手段上去适应我国教育市场在不久的将来进入的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作者系长春金融高专党委书记、高级经济师(长春130022)

责任编辑:黎立

猜你喜欢
银行发展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中关村银行、苏宁银行获批筹建 三湘银行将开业
银监会再批三家民营银行
第三家互联网银行创立 四川新网银行于近期开业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