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科教创新观研究

2001-09-15 08:45于立蕾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1年1期
关键词:江泽民科教同志

杨 宁 于立蕾

江泽民同志作为国家最高决策层的核心,对创新,尤其科技与教育的创新极为重视,反复强调。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在一系列重要报告、讲话和批示中对这一问题都有十分突出的阐述。如果说国家三代领导集体核心人物因其所处时代背景的差异,而有其不同观念(思想)特征的话,那么毛泽东的“革命”观念、邓小平的“改革”观念、江泽民的“创新”观念抑或能成为其主要代表之一。革命——改革——创新,虽表述不同,但其深层都不同程度地蕴意着创新,只是江泽民同志如此凸显“创新”则是前所未有的。“创新”作为一种思想,特别是作为国家高层领导核心的科教创新思想,其深刻的内涵是什么,它已对或将对增强我国综合国力产生怎样的影响?换言之,江泽民同志科教创新观对中国跨世纪的发展蓝图,对新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怎样的作用?这亟待我们认真学习与研究。

一、江泽民科教创新观的本质特征和时代背景

江泽民同志的创新观在90年代中后期逐步形成,除其他因素外,与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合作不断扩大、国际技术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大的新形势下,江泽民敏锐地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我们要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复杂的国际斗争中取得主动,要维护我们的国家主权和安全,必须大力发展我国的科技事业,大力增强我国的科技实力,从而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90年代以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生存竞争日渐白热化。以计算机发展为例,其关键是集成芯片,尤其是超大规模集成芯片(LSl)。芯片的优劣指标之一是线宽,这种芯片线宽自70年代以来,每年以30%左右的速度缩小。韩国在1995年已完成了0.16弘m线宽芯片的设计,而我们国家目前正在投产的仍然是1.5μm线宽芯片,两相比较差距是很大的。而发达国家可望在2020年左右应用DNA计算机(生物计算机),专家预测,其几天的运算量就可超过目前全球所有计算机问世以来的运算总量。可以说在世界涌动的创新大潮中,“不进则退、不‘创则亡”。江泽民同志以其长期从事科技工作的丰富实践经验,敏锐地把握当今时代创新——特别是科教创新这根主动脉,高瞻远瞩地倡导创新,可以说这是领导核心的智慧与时代潮头的“共振”,而这种“共振”中动力最强的当屑科教创新。

二、教育创新是基础

教育是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根本途径。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言:“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个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我们的劳动力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20世纪,特别是近年来,国际国内的形势无不说明综合国力的竞争着重体现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上,而上述实力和凝聚力又是建立在“教育”这个基础“平台”之上的。不论是以教育立国的新加坡,还是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美国,无不是在其教育这块坚实的基础之上“变化”腾飞或“常盛不衰”的。我们是穷国办大教育,尽管下了很大气力,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总体而言,‘还未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成为人力资源优势,劳动力素质依然不高。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累计毕业本专科学生及研究生1800多万人,但目前全国平均每万人大学生数仅为206人,其水平甚至低于人均GDP比我国还低的印度。

对教育的作用、意义,中外先贤、学者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它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有力手段,可以培养人的劳动能力,可以纠正分工带来的片面性等;毛泽东提出教育应在德、智、体诸方面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邓小平强调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江泽民同志在继承的基础上,对教育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以及增加民族凝聚力方面,教育都是有独特的重要意义。”其中关于教育是知识创新的主要基地、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的鲜明观点,应该是在继承基础上的新开拓。将教育的“独特的重要意义”定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上,其本身就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北大、清华之所以著名正是因为其有能力向社会输送一批批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俊才。::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G·卡斯帕尔在北大百年校庆大会上说:“对于高校,知识和,技术转化最成功的方法是教育一流的学生,将他们培养成为将来工业界和商业界的领导人才。”培养一流学生和企业未来的领导人的过程本身的关键点就是创新,这或许正是斯坦福大学成功的秘诀所在。

江泽民同志以其技术型政治家的特殊敏锐性,在知识经济端倪初显之时就对其倍加关注。他提出要读一读美国计算机网络专家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一书,并在许多重要场合强调:知识经济、知识创新至关重要。他指出:“创新,很根本的一条就是靠教育、靠人才。培养同时代潮流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大批人才,不断开拓新的科研领域,是关系我国的发展前景和国际地位的百年大计。”知识创新必须实现教育创新。如果说大学的功能是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的话,在当今时代知识的创新则更显重要。据有关专家统计分析,现在大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中仅有10%左右来自于“原装”的历史继承,而90%都是经过“裂变、交叉、融合”而创新的成果。没有知识创新能力的大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失去了“源头”。当然“由于条件各异、侧重不同,教学研究型大学与教学型大学(当然也应搞科研)对知识创新的能力是有差异的,但从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的角度看,知识创新对整个高等教育系统而言是必须认真面对的现实”。1998年底,美国微软公司携8000万美元巨资抢滩中关村,成立其在境外的最大科研机构——微软中国研究院,,其实质不言而喻是抢夺人才。这或许从一个侧面昭示着未来的知识经济也是人才经济。现在国内高校竞相高薪争聘一流学科带头人,也是顺势之举。

在注重知识创新的同时,江泽民同志还十分重视培养创新精神。他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如果说知识创新是教育创新的“硬件”的话,那么精神创新就应是教育创新的“软件”,要使教育创新效用最大化,必须“软件”和“硬件”相匹配。这就如同386电脑与WIN—DOWS98相配、奔腾电脑仍用DOS一样,都无法使其效用最大化。我们认为精神创新是知识经济到来之际中国对“创新”这一“世界概念”的再创新。

教育在抓好知识创新、精神创新的同时,还要大力培养创新人才,尤其是学术带头

人和尖子人才。江泽民同志在分析了当前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及教育教学制度中存在的弊病后指出:“要下功夫造就一批真正能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以带动和促进民族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的提高。这不仅是教育界的责任,也是全党全社会的战略性任务。”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专门人才,而且要培养冒尖人才,这是知识经济和当代全球竞争必然的、现实的要求。鉴于目前我们的教育环境对于培养冒尖人才尚有一些不适应、亟待改进之处,江泽民同志又特别告诫说:“在出人才问题上,要鼓励和支持冒尖,鼓励和支持当领头雁,鼓励和支持一马当先,这不是搞个人突出,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合乎人才成长规律的必然要求。”从外部环境而言,一个单位,一个行业,如果“削尖”、“打雁”、“拦马”,那么创新冒尖人才将被扼杀,如果是对创新冒尖人才“冷眼相看”,也将挫伤其创新冒尖的积极性。江泽民同志上述话中对冒尖人才连用了3个“鼓励”,其意蕴是相当深刻的,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从内部因素来看,人才成长规律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敢于“冒尖”,敢于冒尖就必须有鲜明的个性。

三、科技创新是先导

在研究20世纪科技突飞猛进大潮的同时,江泽民同志以更大的精力关注21世纪科技的动向,并一针见血地指出:科技创新将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驱力。这里的深层涵义是,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科技将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其前提是科技必须创新,否则就无法更好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就无法与之适应。

当代科技创新涉及的面很广,如何抓主要矛盾显得十分重要。江泽民同志指出:“科技创新包括很多方面,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技术创新。”“加强技术创新,最根本的是要在全社会真正形成推动技术创新工作的有效机制。”为此他提出: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的路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增强自主创新,建设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队伍。我国现在的科技成果总量是可观的,单就高校而言,全国约有1/2的普通高校有较强或很强的科研实力,有不少成果还是国内乃至国际首创。然而我们不应忽视,目前得来不易的科技成果中有不少被“束之高阁”,没能快速、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比例仅为25%左右,与发达国家50%左右的平均水平差距很大。科技成果,除基础性的、纯理论性的有其特殊的转化方式外,属于应用研究的成果,应加速推向市场,形成产业。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也是科技成果的“再创新”过程。从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GDP位居世界前10位,且不断前移,而我国的科技国际竞争力却只排在25位,且连年下降;从事研究与开发总人数和企业研究与开发总人数均列世界前5名,而科学研究和专利的国际竞争力指标却在20~30名之后,不及泰国、智利等国。应该说,科技创新的低效率已成为我们的“软肋”之一。

在科技创新的诸方面,江泽民同志强调“自主创新”是有特别意义的。“科技无国界”是有道理的,但在当今激烈竞争中“科技无国界”之后还应加上一句“关键靠自己”。“关键”就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核心的技术,在科技创新的大潮中它们往往是“潮头浪尖”。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超级杂交水稻、方正电子出版系统、长征系列火箭、“神州”号飞船等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关键”技术,只是我们这方面的技术还应再多些。世界500强之所以称“强”,其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他们拥有全球90%的生产核心技术和70%核心技术贸易。

江泽民同志的科教创新观是其创新思想的核心部分。他十分强调教育创新的基础作用,极其重视科技创新的先导作用;这形成了江泽民同志科教创新观的基本架构,在此框架中有着大量充满时代气息、高屋建瓴而又深入浅出的论述。这是江泽民同志依据国际国内的形势变化对邓小平关于教育与科技理论的继承与剧新,这种科教创新观对人们从更高层次上清晰地认识中国面向21世纪教育与科技的改革、创新的出路,营造更加宽松的科教创新环境,完善更加高效的科教创新机制都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对此项课题加以求真、求是地学习与研究,对推动科教创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有裨益。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宁波315211)

责任编辑:袁海军

猜你喜欢
江泽民科教同志
07、08合刊
06、07、08合刊
05、06、07、08合刊
FOR YOU, O DEMOCRACY
向雷锋同志学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思想与实践
浅析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中国的发展
江泽民专著赠德国总理习近平举动引关注
探索高等科教书店物理类书目推荐(16)
一句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