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环境下的上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002-04-29 01:40
人民教育 2002年8期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评价

教育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社会信息化的重要保证。上海市政府早在2000年12月召开的上海市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就作出了紧紧抓住时代机遇,大力推进城市信息化,全面提高上海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决策,并把上海教育信息化作为社会事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式列入上海城市信息化的工作范畴。

2001年8月,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市政府明确提出上海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2010年上海基础教育的总体水平要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上海基础教育要建设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和教育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同时提出要采取措施,调整教育目标,全面改革中小学课程教材体系,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拓宽学生的学习时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并将对信息素养的培养,融入到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整个过程中,以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为此,上海市教委在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全面推进课程教材改革二期工程和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

一、信息化环境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二期工程,面对的是即将到来的社会高度信息化的环境。学校课程的要素具有信息特征的教育内容及其传递),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对课程目标、课程编制与实施乃至评价,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1.课程目标凸现对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

加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二期课程教材改革课程目标的主要内容之一,其特征就是在课程培养目标上,针对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提出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从而达到与素质教育相匹配的、与现代社会相符的、良好的信息素养的目标。这是保障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涵,也是课程培养目标现代化的一个显著标志。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知识以及信息道德等基本要素。落实有关信息素养课程目标的具体措施,体现在法规性的课程标准中。政府的课程教材改革机构必须对总方案、信息科技课程以及其他各类课程的制定作整体规划,明确对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并对教材建设、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环节作相应的制约。同时,在不同的学段和不同的课程中,都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体现出层次性和差异性,从而提高信息素养目标落实的可行性。

2.课程结构和内容必须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功能。

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二期工程注重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通过改革课程结构,达到信息化社会人力资源培养的目的。具体体现在:通过建设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实现学生共性基础培养和个性特长发展的有机结合,改革的重点在通过拓展型课程的建设,发展学生的个性:通过建设研究型课程,让学生学会学习,改革的重点是通过研究性学习、跨学科的综合课题研究、专门设计的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项目,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必须根据每类课程的特质,在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重要环节,寻求信息技术有效的、最佳的支持。

下面的框图表明了这个课程结构的总体现代特征:

在课程内容方面,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程内容及其呈现方式,强调面向未来、面向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也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要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和形成正确价值观: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为此,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编制者,必须有操作性的具体思路,注意印刷教材和电子教材的配套结合,注意通过网络共享资源,进行开放和鲜活的知识信息的建设,将成为新课程内容的一个时代亮点。

3.课程实施必须充分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课程实施策略,要根据教育现代化要求,有重点地加强研究性学习和信息技术应用相互结合的改革项目。同时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都要引入研究性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质疑、设问、调查、探究,从实践中学习收集、处理、利用和交流信息,学习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自主地、富有个性地探索学习,关注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应用的全过程,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基础。

上海正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建设由辅助教学软件、多媒体学习软件、电子教材和校校通工程交织构成的教育信息环境,促进信息科技与所有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等方面的全面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有力的学习工具、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广阔的时空。

4.课程评价必须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新机制。

五年前,上海就在中小學考试题库的建设上开始了应用现代技术的探索。新的课程评价体系要着眼于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教师的不断提高以及课程本身的不断更新,要建立起符合现代信息技术的新的评价机制。为此,我们还将研制包括认知、技能、能力、态度、心智发展和人格发展等多元评价的新型软件,建立一个适合进行自评与互评、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等评价方式,并涉及学生全面素质的评价信息平台。要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新的评价体系还要定期对实施课程的情况进行分析评估,针对发现的问题调整课程内容,改进课程教材实施中的管理机制,建立一种相应的评价软件,以便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保障课程的不断更新。

二、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步伐。

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现阶段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任务,也是最具挑战性的任务。

1.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的是要在学科学习中,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教学效率,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它涉及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时空的拓展、信息工具的广泛利用等方面。

从近几年来上海中小学的实践中发现,在教学中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并通过各类课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给教师、学生提供了资料的来源、交流的空间,促进了教学手段的创新和教学时空的拓展。

(1)资料的来源。

目前主要有两种形式:①直接向学生开放因特网资源,放手让学生到因特网上冲浪。其优点是信息量大、范围广,有利于充分拓展学生学习和研究的视野,与信息化社会直接接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不良信息缺乏有效的屏蔽,学生容易出现网络迷航。②建设校内或区域的教学信息专网,由教师或专业信息人员如区县、学校信息中心等)将各类与教学有关信息收集整理后放在专网中,供广大学生使用。其优点是安全、高效,不会产生网络迷航现象,有利于提高学生信息收集的效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信息视野太窄,学生的信息检索、筛选、判断等能力得不到有效的训练,不利于学生直接面对真实的社会信息大环境。因此将上述两种形式互补,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掌握。一般的原则是:低龄学生或初猎网络学习的学生以集中为主,随着认知结构的完善和经验的积累,逐步向开放过渡,最后达到全开放的目的。

【案例】黄浦区教育信息中心的《海纳百川》、《地理》,松江区教育信息中心的美术》,金山区教育信息中心的《大语文》等资源网站,从不同角度对学校教学中可能用到的教学资源进行了整合,有的偏重于综合资料类,有的偏重于学科学习类。由于实现了完全的资源共享,对本市中小学相关学科的教学改革起到了很好的支持作用。

(2)交流的空间。

改变学生学习方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加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相互合作与交流。通常情况下,合作与交流是在小组内完成,具有时空的局限。随着因特网的普及、带宽的增加、支持工具平台技术的日益成熟,利用因特网进行远程、非实时的交流已经成为可能。目前主要集中在研究型课程和部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方面,随着各学科教学改革的深入,将逐步向其他学习领域拓展。在技术的支持方面,一是发挥学校内部的技术潜力,自行开发、维护;二是充分借助社会技术优势,学校提供需求并在上面进行教学应用。两者各有利弊,前者往往技术跟踪比较迟缓,培训投入较大,专业技术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但总体成本较低;后者长期运行使用开支较大,设计上难以充分体现个性,但对学校技术储备要求低,学校能集中精力研究教育教学的改革,不用在技术维护方面做更多的考虑。

【案例】市六十中学研究性学习支持网,虎林路小学“习客”学习支持网、优异网上研究院研究性学习支持网等特色教育网站,为学生提供了完备的网上交流讨论空间,并以此作为平台,结合教学改革,组织学生在网上进行充分的主题讨论与交流。其中,该校的研究性学习支持网主要面对本校师生,从课题选择、立项到实施、结题全部在网络上进行。上学期间,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络进行活动,放学后可通过因特网继续进行。而优异网上研究院研究性学习支持网则是完全由社会力量进行维护与活动,它的服务对象是全国所有的中小学教师与学生,该学习网站还设立了网上导师制,提供了网上研究性学习活动评价系统等技术工具,成为目前本市信息技术与学科学习整合的一个教科书式的典范。

(3)认知的工具。

中小学的学习不同于真正的科研,作为学习目标的引入,必须是通过可测量的、可感知的条件和现象能直接或间接认识的规律和结论。这中间工具的作用不可或缺,而基于信息技术的各类认知工具是认知工具中的高级形态,它能够在建模分析、实验模拟、数据采集、科学计算、动态模拟等方面提供强大的支持,从而使学生能投入到更高级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之中。

【案例1】市育才高级中学的数学选修课,借助LINGO软件,解决了线性规划中复杂的数学运算问题,使学生能够利用线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案例2】上海中学自行开发的数学函数平台,通过对函数式的动态图像模拟,使学生能在体验中领会数学函数的精髓,同时也为学生自行研究数学函数的各种性质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在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中,资料的获取、发布和讨论、交流通常是在一个平台上完成的。因此开发和利用适用的认知工具,建设并充分运用网络平台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关键。

2.构建新的教学评价体系。

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同时必须研究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评价系统。其中包括对单元式教学设计的单元教学评价、对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评价、对学生参与程度的评价、对教师指导能力的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累积性评价,等等。

另一方面,许多新的評价方案也必须得到信息技术的强有力支持。比如,评价因子的增加、评价方式的改变、评价信息的渠道增扩、新的综合指标的研制与运用、档案式评价的实施等,尤其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量表”等新的评价体系,都需要信息技术的配套支持,只有开发出各类适用的技术支持工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正确的激励和导向功能,使评价方法灵活多样,便于实施。

因此,作为教育管理部门,需要编制用于评估学校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方面的评价工具,并制订可评价的标准,根据评价标准对教学进行测量和评估,同时对目标进行相应的调整。目前在上海已经实现了高校招生的网上录取,同时正在积极推进中小学学籍电子化管理的普及,这些基础性工作为架构信息化的教学评价新体系奠定了数字化的基础。

3.重视并加强教师培训。

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是关键。教师丰富的经验、人格的魅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任何技术所无法替代的。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中,教师的作用不会被削弱,而是要加强,但教师的角色会转换,从知识的权威传授、解释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习伙伴。因此,要高度重视、切实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

信息化过程中教师培训的主要目标是转变观念、提高能力、掌握技术。通过培训提高学科教师的信息意识和技术应用水平,使信息技术和课程达到一种自然的融合。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有关职能部门积极开发模块化的培训教材体系,根据教师实际能力提供不同的培训课程,以适应不同教师的需要。上海目前实施中的Intel未来教育教师培训、市教委与美国多飞公司合作开发的IT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师培训是两个很好的范例。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培训和实践体验紧密结合,学以致用。其中IT活动课程,将课程开发、教师培训和教学实践三位一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形成了一支既有理念、又有体验,同时又具有教学实践与课程两次开发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

三、积极改革、认真实施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

根据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二期工程的总体设计,信息科技课程将在学生的能力发展方面承担更多的職责,包括根据学习、研究的任务正确选择并使用合适的信息工具的能力、有效检索所需资料的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自我管理与评价能力、质疑与反思的能力等。这将要求从工具的角度审视信息科技课程,使信息科技课程在原来以技术学习为主的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

发展中的上海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坚持以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为主线,采取以任务带动学习的实施策略,通过学生小组活动的组织形式来架构课程体系。在具体操作中,采用一纲多本的政策,鼓励改革和创新,在原来三套教材继续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增加了闵行区的《初中信息科技》,与美国多飞公司合作开发的IT活动课程,以及利用各种信息工具提高探究与学习效率等,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案例1】实验中的IT活动课程,体现了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的工具性。IT活动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和发展学生“高级思维”、学会学习”两大能力。该课程由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项目所组成,强调以小组为基本实施单位,要求老师以学生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学生的项目,帮助学生明确任务、组织小组间的交流、给予学生必要的方法启迪和指导、宏观管理课程进度。同时,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能力递进水平进行评价。

【案例2】上海许多高中学生利用专用信息设备如TI图形计算器等,实现了在信息化平台上进行数学函数的学习、物理测试与分析,使学生在信息化工具的强有力支持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借助这些设备使一些物理现象可视化如对声波的探测,使原来只能通过听觉感受的声波同时可以通过视觉进行研究,从而将有可能彻底改变许多物理知识的揭示过程与方式,极大地推进了物理课程教材的改革。

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1.深入实验与加快普及。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真正目的是促进新的教学模式的诞生,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将在完全不同的时空,在各种新型工具与手段的支持下,以新的方式进行学习、交流,以适应时代的飞速发展。目前我市的中小学已经出现多种模式的实践与研究,比如:基于资源的学习、基于网络的学习、基于信息环境的学习、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网络化学习、虚拟化学习等,其共同特点都是在探索不断发展与完善的、信息化环境下的、充分兼顾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市和各区县都需要确立一批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学校,从不同的层面与角度,进行各种整合形态与方式的实践与研究,为整合工作的健康发展奠定科学而扎实的基础。

为确保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实验工作的深入进行,要注意几个环节:从市的层面加强信息化环境下课程教材改革的研究,有目的地设立一批课改的实验课题,并承担核心资源开发和学习方法改革的支持与指导:区县层面要从建设的投入、师资的培训、经验的总结、对学校的评估政策的倾斜等方面予以保障;学校层面则应该更加注重对实验的直接支持、管理与总结。

2.环境建设与应用需求。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环境包含软硬件系统和资源两大部分,现阶段的主要问题是中小学网络建设。中小学网络建设可分为校内局域网络和校际广域网络,其中校内局域网络主要用于学校内部教育教学信息的网络化管理、共享与交流。

市中小学教育信息部应该从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的宏观出发,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工作规程指导、运行评价原则,加强对区县教育信息中心的业务指导:区县教育信息中心管理职责是帮助学校进行需求分析、负责技术方案的制订与论证、提供集约式管理服务和必要的技术服务,同时还应该做好学校信息环境的应用指导和效益评估工作。

3.资源建设与滚动发展。

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的、需要在应用中滚动发展的工作。上海市教委对这项工作考虑的基点是:制定产、学、研同步发展的策略,明确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使用的分级职责,市教委负责与课程教材建设配套的核心资源建设工作,集中向学校提供共享的、共性的资源:区县负责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网络教育资源;学校主要进行应用的研究,尽可能利用网上的共享教育软件和资料。同时,注意调动和发挥高校、科研及IT企业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教育信息化服务。通过政策,引导各区县、学校、教师与学生注意对使用中产生的动态资料的收集整理,形成资源建设与应用发展的良性局面。

4.加强学生信息意识与合作交流能力。

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对学生社会信息意识与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许多学生不习惯在网上进行学习与交流,除了操作技能不熟练等客观原因以外,主要的是缺乏合作与交流的内在动力和行为习惯。

在这方面,上海有两个成功的项目范例,一个是Internet未来教育培训,另一个是TT活动课程。TT活动课程,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对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的规范训练,实践证明效果明显,参加课程实验的学生到小学三年级已经具备了在项目完成过程中与他人分工合作进行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等的基本行为规范与初步角色迁移的适应能力。

就目前的实践来看,培养学生的社会信息意识与合作交流能力、基本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主要有两个渠道,一个是专门的信息科技课程,另一个是在所有学科学习活动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后者的作用与影响将更加深远。为此,我们应该制定适应信息环境下的课程培养目标及学生信息能力的分阶段目标,使学生成为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

猜你喜欢
信息化信息评价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订阅信息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