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让音乐远离虚伪的美丽

2004-08-31 09:25
中国音乐教育 2004年9期
关键词:音乐课美丽多媒体

华 悦

随着以审美、创新教育为核心的新课程理念在广大音乐教师的头脑中逐渐确立和巩固,课堂教学也随之出现了新理念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音乐课生机勃勃,异彩纷呈。但是,我们在看到很多教师大胆创新,张扬教学个性,追求教学风格的同时,也发现不少教师心浮气躁,刻意包装,在课堂上耍弄花拳秀腿,变着方儿追求虚伪的美丽。这种虚伪的美丽,表面上可能给人以新鲜之感,甚至令一些人感动和着迷,实则是把音乐教学改革实践引入误区。尤其是以下几种情况,较为让人担忧。

一、“杂乱式”的表演

在音乐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表演法,让学生扮演音乐中的人物角色,能够拉近学生与音乐的距离,使教材内容形成表象,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音乐,在音乐活动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因此,这种表演法常常见诸音乐课堂中,特别是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但是,近几年表演法很盛行,逐渐成为教学时尚,不少教师竟相使用,乐此不疲。有的教师不根据教材实际,不组织教学常规,一味地让学生表演,结果弄巧成拙,不只是教师自己落下了肤浅做作、华而不实之名,更主要的是耽误了学生,40分钟在学生的哄笑声中流逝,而他们得到的却很少很少。如果教师仅仅是为了以此换得课堂上的热热闹闹,给自己的课堂贴上“学生为主体”“参与性学习”等时髦标签,而根本不考虑表演的性质和教学效果,只管由学生信马由缰地表演,这就使表演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盲目性,成了一件虚伪的美丽外衣。从根本扭曲了音乐作为人类情感艺术、精神火花的本质,是与音乐教育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驰的。

二、滥用多媒体

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是教学现代化的标志。它极大地改变了音乐教育的面貌,多媒体技术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大大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和空间,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古今中外,风土人情,世间万象都可以“身临其境”。毋庸质疑,它的出现在教学领域里提出许多新的课题,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辅助手段。可现在的问题是出现了一种过分夸大它作用的倾向,形成为了直观而直观,喧宾夺主的搞“花架子”。君不见,音乐课上,以往黑板上的大歌谱不见了,它已“移民”到多媒体课件里,只是少了往日的清晰;师生对话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人机对话;教案中也没有考虑多媒体的使用程序和方式,于是“突发事件”常有发生。试想,在如此尴尬的局面中,学生哪里还能体会到音乐的审美情趣。

三、音乐课少了音乐

音乐教育不完全排斥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这里的关键是如何将知识技能、技巧巧妙地融入到学生感受体验音乐的乐趣之中。而音乐教学实践中,音乐知识的讲解、音乐技能的传授和练习容易将注意力偏重于语言、乐谱、动作等“非音乐”体验方面,以至忽视听觉体验这一中心环节。有次到一所重点小学听欣赏课,在课上教师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倾其所有,讲了个清清楚楚。整堂课,让人感觉上成了语文课。殊不知,他讲的多了,学生用心聆听的就少了,留给学生去思考,用音乐激发想像的空间就更少了。这样的音乐课,学生哪来的情,哪来的趣?其结果只会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消极、厌烦情绪。最终对音乐课没了热情,也就无从说“我喜欢音乐课”了。

四、耍花样当作创新

当今教育界最时髦的一个词语恐怕就是“创新”,有的教师缺乏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缺乏踏实勤奋的工作作风,不是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把功夫花在钻研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格上,而是拙劣地追赶时髦,做创新的表面文章,在教学的浅层面上运作,追求虚伪的美丽。比如:有次听某老师的公开课,有句音乐旋律,明明只要多听两遍音乐,2—3分钟就能让学生学会的,执教者却花了半堂课的时间,又是表演又是打节奏……用尽花样,绞尽脑汁,“热闹”极了。这种走弯路的教学法委实让人难以接受。

凭心而论,课堂教学存在的这些问题反映了一部分教师错误的价值取向,他们认为课上得越丰富多彩,就越体现创新,越花里胡哨就越能吸引学生,甚至是听课老师。这些虚伪的美丽不仅削弱了音乐教学本应该具有的审美价值,又丧失了学生感受、表现、创造音乐的机会。久而久之,足以能把我们的课堂音乐教学挤进可有可无、被人遗忘的角落。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形式下,广大音乐教师只有踏踏实实、勤勤恳恳,才能把音乐教育这朵美丽之花浇灌得更鲜更艳!

猜你喜欢
音乐课美丽多媒体
喜欢的课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上音乐课能帮学生提高学业表现
多媒体情境下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三个维度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多媒体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
众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