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减速的新担忧

2005-02-17 06:46肖敏捷
新财经 2005年2期
关键词:宏观调控不良贷款货币

肖敏捷

2005年中国政府将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推行稳健的紧缩政策。我们认为,对政府而言,防止经济过冷比防止经济过热更为重要

改善宏观调控的迹象

中国的紧缩政策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回顾2004年以来中国政府召开会议的新闻报道,“限制”、“严禁”、“命令”等字眼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然而,自2004年11月3日中央经济会议召开以后,政府开始频繁使用“改善”一词,表明中国政府紧缩政策的立场发生改变。

2005年还将继续执行紧缩政策

2005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依然是稳健紧缩政策,政府担心在这个关键时期政府过早宣布结束紧缩政策将会引发新的投资热。虽然,中国在货币和行政两个方面都采取了严厉的紧缩政策,如加息和紧缩信贷;通过行政命令禁止地方政府或银行给个别过热的行业贷款,但是2004年1月至11月固定资产的投资仍然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8.9%,房地产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29.2%,全年不会低于2003年的27.7% 和30.3%,而且煤、电及其他所谓“瓶颈行业”出现了投资激增的迹象。

改善宏观调控的原因

政府最近在继续加强紧缩政策的同时,提出要改善宏观调控。改善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重估目前采取的紧缩措施——尤其是行政措施——增加更多的市场手段。

改善紧缩政策的原因有如下几点。首先,改善宏观调控主要原因是防止经济过冷。如果经济增长放慢,失业人口增加。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说,目前包括下岗在内的失业人口人数大约1400万, 2005年将有1100万新增劳动力进入城市就业市场。即使2005年经济增长率和2004年一样达到9%,2005年依然会有1500万以上人失业。

其次,如果货币紧缩政策致使地方政府和中小企业的现金流量继续恶化将会导致信用违约或一连串企业破产,反过来造成金融机构坏帐再度膨胀。2004年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比率从第一季度始上升0.05个百分点,第三季度达到13.37%,其中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上升了0.12个百分点。如果今年信用挤压继续扩大,将导致企业融资困难,商业环境恶化,不良贷款比率进一步上升。

再者,有政府思想库指出,紧缩政策会使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增长率和工业增长率比沿海地区下降更多,进一步拉大沿海与内陆地区的贫富差距。因此,实施紧缩政策是必要的。但是,我们认为对政府而言,防止经济过冷比防止经济过热更为重要。

温和的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有限

中央银行和财政部在制定2005年货币和财政政策时将采取温和路线。在财政政策方面,政府可能会减少长期国债的发行。减少国债发行是为了遏止地方政府财政赤字,不让地方政府施压银行发放贷款,那些贷款是由国家财政来提供担保。国家财政支出将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和农村地区的发展的支持力度。但是,减发数百亿人民币国债对投资的影响十分有限。因为减发的金额将被其他部门,如非国有企业的投资所抵消。因此,私人投资活动的增长速度取决于撤销管制、提供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改革。

改变资本供需紧张的普遍看法

就货币政策而言,除了为稳定经济增长和遏制通胀外,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一些量化目标,如货币供应量(M1和M2)比2004年同期增长15%和金融机构新增贷款2.5万亿人民币。初看来,与2004年货币供应量增长17%、新增贷款2.6万亿人民币相比,2005年的货币政策2004年提出的目标更加趋紧。但实际情况是2004年货币供应量仅比2003同期增长了14.5%,新增贷款只有2.2万亿元,低于预期目标。所以,与2004年实际数据相比较,2005年的货币政策并不表现为银根从紧。进一步而言,政府一方面会继续严格限制某些投资领域的信贷增长,另一方面政府制定政策增加货币流通到中小企业、农村地区和个人的手中。因此,2005年资本供需紧张的状况将有所缓解。

猜你喜欢
宏观调控不良贷款货币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古代的货币
古代的货币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用活“三字经”密织不良贷款防控网
土地利用规划在房地产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探讨
不良率农行最高
宏观调控“三部曲”
钱荒遇上货币空转
宏观调控侧重于“稳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