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与易学文化

2006-07-24 23:37杨元高
艺海 2006年2期
关键词:太和殿易学风水

杨元高

中国传承了几千年传统文化,创就一座座让世界为之惊奇、让世人为之惊叹的传统建筑,文化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充分体现出中国所独有的设计理念,充分展示出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中国建筑体系之所以具有悠久历史、风格统一、特点显著,与以《周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分不开,中国文化造就了中国建筑,中国建筑体现了中国文化。易学文化与建筑的完美结合是我国建筑最突出的特色。

易学文化中的风水理论中对建筑的阐述大体上分为两类,即“阳宅”和“阴宅”。阳宅是活人居住的地方;阴宅是死人安葬之地,即陵墓。建筑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一种人与自然的关系,它的最高境界与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程度密切相关。我国在西周时就提出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是我们所提倡的“天人合一”。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这种天地之道即是我们所讲的风水理论。

在风水理论中,建筑的选址所体现的一个原则就是“相形取胜”。就是建筑在修建之前,通过对地形、地貌、水土等方面的综合观察和比较,选择最佳的修建之地。风水理论中关于建筑的选址的最佳地形是背山、面水、向阳,以座北向南为最佳。山地,既便于排水,保持水土,形成局部的良好气候,又有利于阻挡冬天寒冷的北风。“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近水可以获得生活用水的便利条件,同时,在夏天可以形成凉爽的南风。向阳,可以获得良好的光照。顺天时、得地利,必然是一块有利于人们安居乐业的风水宝地。因此,中国古代的皇宫、民居、寺庙建筑都是按照这一原则来选址。例如北京故宫在整体布局上是北靠燕山,南临永定河。周代的王城洛阳,北靠邙山南临洛河。

以环境来规划建筑,让建筑溶入环境,“因任自然”的建筑思想,是中国建筑区别与西方建筑的一大特点。天时、地利、人和,勾画出一个个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易学文化中的风水理论在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上起到举足轻重的指导地位。同时与当时的封建等级制度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特别是在古代的宫廷建筑上表现的尤为突出。清朝北京皇宫的建筑,基本沿用了明朝的布局形式,但为了更好的表达出统治集团内部在政治上崇尚和谐、追求外和内安的政治思想,將宫门中的“极”改为“和”,因此,在清朝的故宫就出现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太和门”、“协和门”、“熙和门”以及“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长安右门”和“长安左门”,其形成“六和”和“六安”之势,在风水理论中六为顺,六六谓之大顺。宫城之内为六和,宫城之外为六安,充分体现出统治集团“内和而外安”的政治内涵。“和谐”是中国文化所崇尚和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

在整体的布局上是采用了对称形式,结合了风水理论中“阴阳论”的哲学思想。阳阳学说将宇宙世间万物分为阴与阳两大类,认为一切事物的形成发展与变化,全在于阴阳两气的运动与转换。不断发展和引申,进一步广泛解释自然界与社会界所有现象。阴与阳的每一个侧面都以另一个侧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即没有阴,阳不能存在;没有阳,阴也不存在。事物或现象中对立着的两个方面,具有互相依存,互相为用的特点,处在一个统一体内。

在阴阳论中,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山为阳,水为阴;左为阳,右为阴;男为阳,女为阴。故宫的主体建筑在北京城南北的中轴线上,宫殿在前,寝宫在后,前朝殿大于后宫。其次序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和“坤宁宫”。“太和殿”为阳中之阳,皇帝的宝座位于紫禁城的中轴线上,“保和殿”为阴中之阳,“坤宁宫”为阴中之阴,为皇后居住的地方。在“阴阳论”中,阿拉伯数字中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因此,“太和殿”的开间设计为11间,阶梯宽设计为60.1米,均为阳。 “太和殿”和“保和殿”的御道分别有9条龙和9只兽作为装饰,门上设有横九排,竖九排,九九八十一个门钉作为装饰。整个皇宫共有房间9999间半。“九”数字为阳数之最,象征至高无上,天长地久。

中国古代建筑同时结合了易学文化中的“五行论”,以其独到的体现,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五行论”将世界万物分为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木生火,水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和金克木,水克火,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西方属金,东方属木,北方属水,南方属火,中部属土。木为青、火为赤、土为黄、金为白、水为黑。在建筑布局上,南为前,前为火,北为后,后为水,前为宫殿后为寝宫。东为木,木为文,西为金,金为武,因此,在东面设置文化性的宫殿“文华殿”,在西面设置兵器类的宫殿“武英殿”。遵照这一思想,文武百官在上朝是也是以东文西武位于两侧。

色彩的表现同样蕴涵着深远的文化内涵。不同国家、地域,以及不同的民族都有着不同的理解,从而孕生了具有自身审美观念的文化氛围。我国由于受到几千年封建思想的禁锢,封建等级制度已根深蒂固,用色彩上来象征君臣、贵贱的封建礼制已成为我国所独有的文化特色,黄色和红色是皇宫建筑的专用色彩。中国古代建筑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运用对比强烈的原色。特别是宫廷建筑的色彩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五行论的影响,五行论中土为黄,居中,象征皇家位居中央地位,火生土,火为红色,以此来代表至尊至大的皇权。白色属金,土生金,用以寻求吉祥。同时,为了化解五行论中的“木克土”这一凶宅之相,强化“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这一吉兆气氛,利用易学中“三极之道”,将紫禁城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建于象征“阳土”的高台上,宫墙和宫门处理成黄、红两色,将台阶处理成白色,形成“阴木”难以克“阳土”之势,以至于形成白色的台基,朱红色的屋身,黄色琉璃瓦屋顶的建筑风格。当然也有例外,专门用来收藏史记的文渊阁,就是用黑色琉璃瓦和青色柱子,但是也蕴涵了五行论中黑色代表水,水能克火的思想,希望里面的藏书免于火灾。

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而塑就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与以《周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分不开,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其所表达出来的“趋吉避凶”,利用、创造有利条件,科学地将不利的因素降到最低限度,使建筑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精神中达到和谐美的思想,应该是我们在建筑行为中应当遵守的基本原则。

(作者单位:湖南省涉外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 晓芳

猜你喜欢
太和殿易学风水
紫禁城在1918
清初学者对“图书易学”的再认识
一个家庭的好风水来自哪里?
风水——环境感应心理学 换一个角度看风水(中篇)
近二十年来朱熹易学思想研究述评
北京故宫太和殿导游词
养好你喜欢的女人,就是养好你自己的风水
太和殿
简单易学的口水巾
风水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