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课程中的德育渗透

2006-07-24 23:37
艺海 2006年2期
关键词:欣赏课美育情感

龙 逸

目标价值取向与课程理念紧密相关,前者既是后者的指导观念,又是后者内涵的构成核心。音乐欣赏课程应确立合理的目标价值取向,既关注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也关注他们人文修养、心理素质、德育等方面的提升,把音乐欣赏与其他人文素质统一起来。

诗人但丁曾说:“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成才的关键首先应该是健全人格的形成。音乐欣赏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加强德育教育和音乐文化知识的整合,在音乐欣赏教育的同时渗透德育思想教育,这对健全人格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世界观

"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形式和载体,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新课标"在音乐课程性质中的阐述,它表明音乐能够有效地记载和传承人类灿烂的文明,凝聚人文精神,闪烁人类的智慧。

当今世界,正处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在新的世界发展格局中,对各个不同国家、地域、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加以尊重与理解,是人类相互了解与沟通的基础。而音乐文化最能代表一个民族本质和文化特征,又最能反映各个不同民族特点。因此,"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应是我们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观之一。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体验、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珍视人类文化遗产,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体验、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我们正处在一个多元的世界,广泛吸收世界上的一切优秀音乐文化,从而开阔我们音乐教育的视野,丰富我们音乐教育的内涵,共享人类音乐文明的优秀成果,这应是我们音乐教育的理想与追求。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黑格尔曾指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音乐欣赏可以消除现代社会带给人类的负面影响,培养人的一种有机的和整体的反应方式,这种形式积淀了人的情感和理想,使它们处于一种极其自由与和谐的状态。因此,音乐欣赏可以造就完美人格。通过音乐欣赏课,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力,培养他们顽强的意志品格、承受困难与挫折的能力,培养爱心和健康的情绪。

例如,学习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不仅要让学生聆听这首壮美的音乐,也要让学生了解贝多芬个人与命运抗争的故事,要让学生记住成功和胜利是属于那些"已经尽了最大努力而再努力一把力的人",属于"在人生的道路上已经走得很苦、很艰难的时候敢于再朝前走一步的人",从而记住任何时候都不该向困难屈服,更不应该悲观失望,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力,培养顽强的意志和勇于承受挫折的心理。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胜利与失败机会参半,每个人时时都面临着生活的考验。长期的应试教育,造成学生心理脆弱,不能正视现实,承受不了意外的打击,甚至有学生因为成绩不佳而自杀。所以在音乐欣赏课上,教师要善于通过对不同体裁、形式的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介绍,在欣赏中启发学生自由的想象和联想,鼓励学生表达对音乐的感受,介绍学生听抒情优美的歌曲来舒缓情绪,听《命运交响曲》等音乐以振奋精神,从而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勇于承受挫折的心理。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倍受父母长辈的宠爱,长期下来对别人的关心爱护已经习以为常甚至麻木,表现为自私、冷漠,不懂得关心、理解、帮助别人。在集体生活中他们往往渴望得到爱而又不愿意给予别人爱。在音乐欣赏课上,老师就可以在向学生介绍优秀的音乐作品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真正内涵,培养他们的爱心。例如,无论是《二泉映月》中的低吟与悲愤,还是《黄河》中的控诉、呐喊和歌颂,都透射出对生命的关注与珍爱,对祖国与民族的热爱等情感。通过对这些优秀音乐作品的介绍,我们可以培养学生们的爱心,使他们能主动理解、关心、帮助别人。

“音乐应该以人的生存意识为中心,反映人的本质,展示人的心态,塑造人格”。音乐欣赏课需要通过欣赏音乐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表现力,加深学生对音乐情感的领悟,启迪学生的智慧,引领学生领悟其中的人生要义,指引学生走好人生的道路,造就学生完美人格。

三.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音乐欣赏课应明确 “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教学目的,它音乐欣赏课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别的学科所不能代替的。

以美育为基本属性的音乐学科,在其教育、教学形式与过程中同其他学科有着显著的区别,它不是知识的传递过程,而是师生双方主动投入、相互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并且这种活动本身即为音乐教育的目的之一。

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音乐美,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音乐欣赏课程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点就是情感审美。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音乐教育的基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因此,音乐教学的重要机制,在于有情感的教师面对有情感的学生,而音乐教学的全部过程,就应是一种自觉的审美体验过程。这个过程贯穿着所有的审美因素,并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只有在长期的、反复的美感发生和发展中,音乐教育才会影响学生的情感意向,形成审美情操,从而使人格得以完善。

爱美是人的天性,音乐中的美俯拾皆是:抒情优美的旋律歌颂爱情的纯洁与美好,热烈的音调、欢快的节奏表达人们丰收后的喜悦,宽广的旋律赞美春天、描绘自然和宣泄人的情感,等等。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可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直觉感,引导他们去发现美、鉴赏美,从而提高审美情趣,陶冶爱美的思想情操。

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标准》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音乐文化知识、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感悟新中国的来之不易,让爱国主义情感浸润学生的心田。例如,以《黄河大合唱》为例,这首作品是以黄河为背景,热情的歌颂了中华民族光荣、悠久的历史,形象的描绘了祖国辽阔、壮丽的大好山河,真实地表现了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在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地反抗侵略者、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夺取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在欣赏这首作品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使同学们更好的了解当时的政治环境,了解历史。再如,欣赏中国少数民族的音乐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让学生从多样性的少数民族歌舞音乐中去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多样性及特点,从而使学生对祖国风光和民族风情产生热爱。

世纪之交,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明确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将极大地提高音乐教育的主动性、自觉性。音乐欣赏课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表现和创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心灵,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塑造完美人格和提高审美情趣以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左传》有言:“德,国之基也!”国家是由人所组成,因而,我想:“德,亦人之基也!”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与科技进步需要素质全面、身心和谐的人,而人才的标志并不仅仅在于智商参数,情商、审美修养、文化底蕴亦是代表高素质的重要方面。素质教育的意义之一就是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此,音乐欣赏审美教育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

猜你喜欢
欣赏课美育情感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解开美术欣赏课的绳索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之我见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