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师德建设的创新

2006-11-21 11:48陈杰峰
教育探索 2006年10期
关键词:师德建设观念创新

陈杰峰

摘要: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的挑战。学校应适应新形势,不断创新师德建设观念和内容,探求切合实际的师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加强师德建设,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师德建设;观念;内容;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45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0-0021-02

一、创新师德建设的观念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和,是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社会转型的深入,我国原有的利益格局正在进行深刻的调整分化,出现了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格局多样化、社会生活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的现象。这四个“多样化”,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也为“三个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内涵,同时也对师德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师德建设应适应新的形势,创新观念。

1.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现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师德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学校办学要以教师为本,牢固树立尊重教师、依靠教师、服务教师理念,对教师的要求多一分理解,对教师的工作多一分支持,对教师的困难多一分关爱,进一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2.确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观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育人的关键是育德。教育事业首先是一项杰出的道德养成事业。道德人格、思想品质比专业知识的学习、竞争能力的培养和谋生手段的锻炼更难、更根本、更重要。有德无才要误事,有才无德要坏事。要成才必须先成人。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首先教师应是一个有道德感的人,一个有良心的人,一个向善的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一个对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有着坚定信念的人。因此,要把师德建设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

3.坚定“两服务”的教育信念

教育信念,是教师对教育事业、教育理论及基本教育主张、原则的确认和信奉。教育信念是教师的精神追求和奋斗目标,是教师提升素质的关键所在。教育信念的集中表现是教师对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师德建设要坚定“两服务”的教育信念,就是要求教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充分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对祖国和人民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把培养教育好每一个学生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不仅教好书,而且育好人。

二、创新师德建设的内容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是一个合格教师必须遵循的师德规范。但随着经济社会转型的深入,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社会上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以及各类严重犯罪活动等给师德建设带来了严重影响。因此,师德建设的内容应不断创新。

1.树立崇高的师德理想

理想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是个体所向往的或所要模仿的事物或人的主观形象。树立崇高的师德理想,就是要求教师树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理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就是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以培育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以教书育人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站在时代的前列,努力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就是要树立崇高的生活理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

2.坚持师德建设原则

一是与时俱进的原则。教师职业是一种十分古老的职业,又是一种需要随着社会发展勇于站到时代前列的职业。中外师德传统固然有许多精华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但当代师德建设更需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宽广开放的见识、民主法治的理念、开拓创新的胆魄、终身学习的志向、合作竞争的意识等等,都应当有机地融会到新时期的师德建设中。

二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原则。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过去总把学生当做被教育的对象,学生围着教师转,处于被动地位的学生,从教师身上感受到的主要不是亲情而是压力,所以师生关系往往比较紧张,有时还会产生对抗。新时期学生已成为教师的服务对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就是“上帝”,教师应坚持时时处处把“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当做自己一切行为的准则,从而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是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统筹兼顾原则。道德归根结底是一定利益的反映,教师道德离不开教师利益,在教师道德教育中,要把教师个人利益同学校整体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反对追求个人利益而忘记甚至损害集体利益的倾向,又要反对忽视甚至抹杀个人利益的倾向。提倡个人利益应当而且必须服从集体利益,一切局部的、暂时的利益应当而且必须服从整体的、长远的利益,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为保全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同时又提倡必须体现教师个人的利益,促进个人价值的实现,尽量使个人的个性和才能得到充分发展,保障其正当利益的满足。

四是“三贴近”原则。教师道德建设要贴近教师、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注重实效。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教职工切身利益出发,从关心、体贴、理解、尊重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为教职工着想,帮助教职工解决工作生活上的困难,融思想道德教育于做实事办好事之中,在全心全意为教职工服务中增强师德建设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3.遵循师德规范

(1)忠诚教育事业,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教师对待人生的根本出发点,对待事业的基本态度;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是每一个教师的义务。教师要志存高远,敬业爱岗,忠于职守,乐于奉献,勤俭自强,艰苦奋斗,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努力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准则。

(2)坚定正确方向,锐意改革创新。教师应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旗帜鲜明地反对不利于人才培养的错误倾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实践中,进行创造性的劳动,积极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

(3)依法执教,为人师表。教师要遵守法律法规和教育教学纪律,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做模范公民,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工作,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要通过自己的榜样形象、模范行为、表率作用去感染每一个学生,教育每一个学生,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4)求真务实,严谨笃学。教师在科研方面要有一种追求学问、追求真理、学无止境的信念和精神,不断探索科学奥秘;在教育教学能力方面,不仅要具备系统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人文知识,还要具备心理学、教育学、关系学等教育科学知识,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科研及学术交流中,既要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又要严谨求实、精益求精,力戒浮躁和急功近利,杜绝抄袭、剽窃等弄虚作假行为,培养良好的学风。

(5)关心爱护学生,维护学生权益。关心爱护学生是真挚的师爱,是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情感,表现了教师对祖国、对人民、对党的爱,体现了教师的独立人格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就是维护法律法规所赋予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人格、信任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关心学生生活,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三、创新师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1.严格自律,注重自我塑造

师德作为教师的行为规范,主要通过教师内心的信念起作用,主要依靠教师在师德修养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和自律。自律,就是指在自身独处时且存在多种道德选择的情况下,能够自觉地、自愿地、主动地自己限制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纠正自己,能够始终如一地严格按照道德要求行事,不是出于勉强,而是出自内心的要求,也就是我国古代伦理道德中强调的“慎独”的境界。

2.创新机制,运用制度塑造

机制、制度、法制是对人制度塑造的三种主要形式,它们构成了一个系统。遵纪守法是前提,离开遵纪守法就根本谈不上道德修养;制度是保障,学校应不断创新管理制度,规范教师的行为,对教师的管理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对教师的考核评价进一步量化和细化,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促进教师的道德品质优化;机制是活力,机制既有激励性又有约束性,学校要不断引入竞争机制,教师聘用实行双向选择,按能力和意愿竞争上岗,优胜劣汰,既使学校具有生机和活力,又使教师具有责任感和创造性。

3.强化实践,实施形象塑造

实践是师德建设的关键环节,只有强调身体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性与感性相互交融,才能增强师德建设的实际效果。只有教师本人在自身的教育实践中亲身体会到了教师工作的酸甜苦辣,认识了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才能使自己的理念境界升华,才能不仅视教师工作为一种职业或谋生的手段,而且将教师工作视为事业,视为生活和生命的目的和意义,把教书育人作为一种人生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而孜孜不倦地奋斗和追求。通过教师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普遍表现,塑造教师“为世师范”的形象。

4.优化方法,突出典型塑造

(1)坚持不懈地开展师德教育学习活动。教师在日常的教育学习活动和生活中,经常地随时随地地受到生动具体的教育,从而陶冶道德情感,锤炼道德意志,坚定道德信念,使师德规范成为教师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2)把师德建设渗透到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在教学中,要求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技术,更是一种信念,一种做人的准则,一种支持学生今后奋斗的强大动力。在科研中,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索求知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动手的能力。

(3)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党员中开展一个党员一面旗帜活动,要求党员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率先垂范,胸怀全局、心系群众、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立足岗位、无私奉献,做教师的模范。

(4)表彰先进,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定期评选师德先进个人,树立师德标兵,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和奖励。充分利用校内各种媒体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使先进人物贴近教师、感染教师、引导教师,让师德标兵可亲、可敬、可学。

(5)政策导向,重视师德表现。在学校已经制度化的教学科研奖励中要增加师德方面的内容,如在教学优秀奖、优秀教学成果奖、优秀科研成果奖等奖项的评选过程中,要重视师德因素。在教师职务竞聘、评选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推荐劳模等活动中,首先要考虑师德因素,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

〔责任编辑:邹芳启〕

猜你喜欢
师德建设观念创新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健康观念治疗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阻力分析及对策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