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发展的思考

2006-11-21 11:48付柳林陈剑军
教育探索 2006年10期
关键词:农村教育新农村建设思考

付柳林 陈剑军

摘要: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中,“乡风文明”是灵魂。要在新农村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赋予农村教育以新的使命。把农村教育和新农村建设事业融合起来,培养和造就有现代素养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农村教育的重心要转移到为当地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为未来的农村建设后备军打好文化基础及提高综合素质上来。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教育;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G40-011.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0-0036-0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这一战略任务的基本要求具体概括为二十个字,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可以说,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既要求通过发展农村生产力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又要求通过发展农村经济来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进步;既要求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求协调建设农村的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以及建设和谐农村。其中,“乡风文明”应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只有广大农村公民具备了较高的精神境界和现代的思想观念,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化水平,以及农村形成了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风气,“乡风文明”的美好图景才能在农村的大地上描绘出来。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关键是通过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来提高农民的素质,培育一代又一代新型的农民。因为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成效。正如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的,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因此,在这样特定的背景下,变革农村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是当务之急。

一、目前的农村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教育都是以升学为导向的,老师、家长、学生都以能升入高一级学校为最终目的,因而造成的结果是一部分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深造,其余不能继续升学的学生回到农村成了回乡青年。据国家统计局编的《中国统计年鉴(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北京)介绍,2002年我国的初中毕业生平均升学率约为53%,也就是说还有约47%的学生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后就回到了家乡。因为这些人在学校学的是动口不动手的书本知识,所以一回到家乡多数人便成了“回乡无技术,致富无技能,打工无门路”的郁闷一族。本来以他们的青春年少和知识智慧,应该成为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但现实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却成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究其根源,是农村教育的“轻农”、“离农”和缺乏农村建设的针对性的不合理教育模式造成的。这也提示我们,该是对农村教育的指导思想及教育模式进行深刻反思的时候了。

二、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型农民

新农村建设的主阵地是农村,主力军是广大的新型农民。所谓新型农民,就是有知识、有文化、懂科学、有技术、会经营、善管理和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与民主法制观念、适应城镇化的生活节奏及养成现代文明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的角色是起主导作用,只进行整体规划、引导、协调和监督,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靠行政命令,农民始终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说,大批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这也对农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意义上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科学技术,满足于温饱,沉湎于旧习俗的农民显然是不行的。而培养和造就大批新型农民的重任只有依靠发展农村教育。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对农村教育的挑战,又是农村教育发展的新机遇。

三、构建培养新型农民的农村教育新模式

农村教育的着力点,究竟是片面追求升学率,把少数学生送出农门,还是培养大批安心在农村建功立业的有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和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劳动者?这个问题一直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正因为农村教育指导思想长期模糊不清,才使得农村教育陷入了偏农的怪圈。那么,如何改革才能使农村教育向“利农”、“为农”的方向发展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切实加强农村学校素质教育的落实工作

农村学校的“应试教育”积弊已经很深,要从根本上消除,非要转变学校领导、教师、家长的教育观与成才观不可。因为“升学率”的高低一直是社会判断学校教学质量的唯一指标,所以农村学校的一切教学工作都是为了升学考试进行的,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甚至人为地把各门学科分为主科和副科。副科就敷衍了事,或者用来上主科课程。由于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副科课程不被重视,因此学校也不进这方面的专业教师,结果是学生的知识结构很不完整,更谈不上获得了良好的文化修养。

事实上,农村孩子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阶段,正是他们的身体、各种潜在技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道德品质逐步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需要有全面的知识营养和较好的技能锻练。因而,使农村学校及时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是完全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农村学校的素质教育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农村孩子进行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教育,这些知识要体现基础性、全面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并且能为多数孩子成为未来的新型农民做好知识准备服务;二是要根据农村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特点和内在潜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特别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做人方面的教育。

2.农村教育要在农民的再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

新农村建设要有大批新型农民的积极参与,而现实中的农民大多数人整体素质都比较低,很难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市场经济和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对现实的农民就地进行市场观念、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从以下的相关数据我们更能体会到这项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目前,我国农民的教育情况大致是:全国约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9%,小学及小学以下的占38%,在这其中还有约7%的人是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曾业松.培养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环节,经济时报,2006-03-02)。还要注意到,即使在13%的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劳动力中,多数可能是缺乏实用科学技术或致富技能的人。所以,对现有农民进行定期培训,提高他们的现代素质,使他们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尽快成为能融入新农村建设事业中去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当前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

做好这一培训工作,就要充分利用农村学校的现有教育资源,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拓宽农村教育的功能,通过定期的讲座和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培训教育。这能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消除赌博、迷信等农村不良风气,建设学习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最终实现“乡风文明”的关键环节。

3.农村教育要为培养下一代新型农民服务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宏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造福农民子孙后代的利民工程。要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顺利推进,并且保持新农村面貌的持续繁荣,必须使农村后继有人,即农村要有一批接一批的新型农民乐于从事家乡建设。而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只有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使农村教育根据新形势发展的要求调整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首先,农村教育的培养目标要着重定位于为农村发展培养人才和劳动后备军。到2007年,全国所有的农村孩子都可接受免费的义务教育,到时农村学校就学的人数将会比以前有较大增加,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在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后,是要留在本乡本土从事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另外,按照国家规划,新农村建设到2020年要完成,根据这个时间来计算,现在在小学、初中接受教育的农村孩子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后,都将是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所以,对他们的教育一定要面向未来,面向农村。

其次,农村教育的课程要增加有实践锻炼的活动课程,目的是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同时使学生养成进行科学实验和科学探究的意识与习惯。农村教育的教育内容要增加与新农村建设有关、与学生成长为新型农民有关的实用技术、职业技能、科学素养和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明礼仪、道德伦理等。对于某些农村中存在的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有文化价值和积极意义的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根据实际纳入教育内容。这可增进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感情,提高他们的精神修养,也是实现“乡风文明”的新农村的重要方面。教育部周济部长的一段话可以作为新形势下农村教育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他说:“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保证农村学校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办学要求的同时,努力增加农村教育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使之更加适合农村实际,贴近农村孩子的需要;要让教育不仅能满足农村孩子学习文化知识和升学的需要,而且也能适应劳动力转移的需要,为将来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要改革农村办学模式,进一步加强‘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农村学校要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积极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和劳动力转移培训,要针对农村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需要,适当增加和渗透农村职业技术的内容”(周济.全面提升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人民网,2005-12-26)。

最后,要加强农村教育师资的培训。发展农村教育关键是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这支师资队伍不仅要有高尚的师德、良好的敬业精神和扎根农村建设的奉献精神,而且要有较广博的知识面,熟悉农村的实际,能对学生在农村的发展起一定的指导作用。另外,为适应这种新的需要,多数教师要由原来的单一学科教师转变为复合型教师,即能够担任一门文化基础课和一门以上的职业技术课的教学任务。这就迫切需要对农村教师进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教育真正和农村建设融合起来,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那么,如何创建一套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农村教育模式呢?解决这一问题,湖南省郴州市的做法是很有借鉴意义的。该市从2004年开始,就在全市全面实施“教育富民计划”。该计划要求大多数的农村学生在初中毕业时既要有基础教育的“毕业证书”,又要有实用技术、职业技能教育的“绿色证书”,从事农村教育的教师也要通过学习、培训拿到“绿色证书”,从而使该市的农村教育较好地走出了以唯升学为价值取向的怪圈,建立了一种升学与就业兼顾、普通教育渗透职业技能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国华,李让恒.教育,为新农村建设开路[N].中国教育报,2006-01-04.

[2]曾业松.培养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环节[N].经济日报,2006-03-02.

[3]赵丽霞.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对策[DB-OL].教育学在线,2005-03-15.

[4]胡恒洋,等.对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认识[J].中国经贸导刊,2005(20).

[5]靳晓燕.教育是新农村的文化基础[N].光明日报,2006-02-20.

〔责任编辑:孙喜田〕

猜你喜欢
农村教育新农村建设思考
关于如何优化农村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探索
浅谈如何改善农村小学体育教学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发展问题探究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发展问题探究
古代社学对发展农村教育的启示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关于对徐州市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