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教育模式分析及误区解读

2006-11-21 11:48钟加勤
教育探索 2006年10期
关键词:误区

蒋 琳 钟加勤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之后,必然向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两个方向发展,两者是高等教育发展到这一时期所表现出的两个不同特征,他们之间可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满足社会对人才类型和层次的立体需求。但是针对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正在进行的大众化教育和精英教育,有几种错误观点急需得到纠正,否则将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模式;误区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0-0064-02

2001年初国家公布的《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原定在2005年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的目标提前了三年得以实现,到2004年这一指标已经达到了20%,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由精英教育时代迈向了大众化教育时代。

从发展的趋势来看,大众化教育是必需的,并且能进一步强化精英教育。首先,从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来看,人才的数量不足是制约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化的瓶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假如我国的高等教育还仅仅停留在精英教育层面,是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的,也不适应21世纪国际人才竞争的需要。21世纪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已成为推动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不能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必须走大众化之路,并且要将其作为当务之急积极地予以推进。其次,大众化教育是就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而言的,它非但不会排斥、不会削弱精英教育,反而会加强精英教育。“万木成林,必有大树”。只要我们努力搞好大众化教育,必然对精英教育有所促进,“大众化”是精英教育发展的基础。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精英教育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并且它的发展能促进大众化教育发展。精英教育集中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这一模式下培养出来的精英人才将进入社会的主流阶层,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起中流砥柱的作用,对维护社会的长期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精英教育也不排斥大众化教育:(1)正是由于一部分精英型教育机构的存在和精英人才所带来的切实的示范效应,使得高等教育对人们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人们渴望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增加自身就业的筹码,以获得更好的发展;(2)正是由于学生择校意识的增强,客观上促使各个高校更加注重自身教育服务质量的提升,从而有利于提升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学生的质量。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不是在同一个意义层面上来说的,在大众化教育时代,“精英型和大众型高等教育机构同时存在”(马丁·特罗),它们能相互促进,并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局面。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目前的确是达到了国际上所公认的大众化的程度,但是不可否认,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并不是按照市场规律走出来的,而是政府自上而下推进的,这必然导致我们在思想上和组织上准备不足。我国长期处于发展相当缓慢的精英教育时代,这一思维定式导致人们不自觉地将传统精英教育固定不变的准则套用到学生数量成倍增长后的大众化教育上来,以致当大学生就业面临压力时就有人惊呼高等教育质量滑坡。前已述及,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是当今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他们可以相互促进,可以协调发展,共同构筑当代立体的教育层次,共同满足社会对人才类型和层次的立体需求。但是有几种错误观念亟待得到纠正。

1.教育大众化并不意味着教学质量的下降,多样化的教育质量标准是大众化教育的前提

在精英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属于稀缺资源,教育机会极为有限,高等教育本身就是质量的体现,就意味着卓越。但是,当高等教育发展到大众化阶段甚至普及阶段时,接受高等教育成为每个公民的权利或义务,高校多样化的培养目标,跟过去培养少数精英的贵族教育或绅士教育传统的理念已经很不相同。更为重要的是,高等教育最深刻的变化在于它的多样化,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需求多样化,办学主体多样化,教育目标多样化,培养方式多样化。继续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既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现实的。

当代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时代的一元化质量标准转向大众时代的多元化质量标准,纯学术取向的价值观正为综合取向的价值观所替代。所谓综合取向的价值观,是指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应是学术取向(以严格的精英标准、捍卫学术价值和学术取向为宗旨)、社会取向(根据劳动力市场以及受教育者的要求来实现高等教育的质量管理)和人文取向(以满足人自由全面发展需要的程度为质量标准)的有机统一,并以人文取向对社会取向进行必要的矫正和补充。离开学术取向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会被社会牵着鼻子走,有悖于高等教育的本质;离开社会取向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只会坚守自己的传统标准,保守而缺乏生机与活力,会失去公众和社会的支持;而离开人文取向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则会使高等教育变成短视的急功近利活动,失去理想主义激情,丧失其可贵的对社会和个人的引导功能。这一新的价值观体现了教育质量标准的多元化,不同层次和类别的高等教育要以不同的质量标准为依据进行办学。潘懋元教授说:“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是多样化,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应有各自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从而也应当有多样化的教育质量标准。”这便有利于分类指导和评价,同时使社会对高校教学质量的衡量更为主动全面。

2.教育大众化并不意味着大学都要办成同等层次。高校在升格、转型过程中片面追求高规格、高标准、综合型、研究型是一种错误和危险的倾向

在美国3 000多所大学中,虽然著名的大学有很多,但研究型大学不过50余所。而我国由于文化上的原因,很多高校尽管水平参差不齐,实际情况大不相同,但都把办学目标定位于“办一流大学”、“办研究型大学”,试问培养出这么多学术型、工程型人才,以我们国家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能消化得了吗?高学历与低就业,高投入与低产出,这不是明显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吗?

教育大众化并不意味着大学都要办成同等层次,恰恰相反,只有各高校立足于自身实际情况,扬长避短,举办与其教学能力相适应的一类教育,才能构成完整的高教系统,才能让有需要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都找到自己深造的位置,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大众化。在当前的劳动力结构中,我国的主干产业是工业,且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会保持这种状况,同时作为三产的服务业会得到较大的发展,各高校要适应这种产业结构的要求,结合自身的情况合理定位,发挥优势,共同致力于建立多元化、分层次的立体高等教育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就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途径,通过这一模式,不仅可以提高人才结构中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比例,解决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却因为“技工荒”要向日本引进高级技工以满足社会需要的矛盾,而且通过各种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能大幅度地提高我国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受教育水平,以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平稳快速可持续的发展。然而很不幸的是,这一类教育在我国一直没有得到过其应有的社会地位,这就需要人们能进一步转变重理论轻技术的思想观念,以适应社会的现实需求。

3.高校要立足自身条件准确定位,克服一窝蜂上搞精英教育的错误倾向

从发达国家精英教育的情况来看,精英教育有两大板块组成:一是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教育,这一阶段的教育就是要培养高层次和高技能的人才;二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即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中的部分学生实施精英教育。精英教育意味着要有比大众化教育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大的教育资源投入。没有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生源和相应的保障体系,良好的大学人文环境是很难创建的。在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时候,应该注意保持一定规模比例的精英教育,这种教育应该由一部分具有培养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资格的高校和一部分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来承担,将其部分专业领域定位在精英教育上,围绕精英教育确定战略,坚持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加大投入,巩固成果,推进和深化改革,而且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要在学术水平上不断提高,同时要注意控制学生规模,使精英教育在大众化教育阶段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培养出国家和民族急需的人才。各高校那种不顾自身实际情况,“有条件要办,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办(精英教育)”的办学思路是不足为取的,一哄而上的结果只会导致教学质量的急剧下降,进而损害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信任。

4.精英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并非就是精英人才,英才还必须勇于实践和接受社会的考验

实施精英教育首先必须具有精英教育的办学理念。在一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树立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依据高层次人才的成长规律,从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尽最大可能营造具有各自大学精神和文化特点的培育精英人才的环境,无疑是有利于精英人才成长的必要条件之一。但是要明确一点,真正的精英人才决不是单靠学校教育就能培养出来的。高校的基本产出是教育服务,学生通过消费这种服务使自身的劳动力商品价值有得到提升的可能性,但决不意味着可以一劳永逸。人才优秀的学习能力、国际交流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等都要结合实际工作的需要才能得到发挥,只有进入社会接受考验、磨炼意志、积累经验,才能百炼成钢,在激烈的竞争中显示出英雄本色。

总之,高等教育量的扩张与质量的保证是辩证统一的,仅仅针对一小部分人的精英教育模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抹杀了精英人才成长空间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无疑是对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的一种巨大浪费。在大众化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再沿用以前精英教育时代单一的学术标准质量观来评价当代的教育质量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而上述其他错误观念不加以纠正也将从不同的角度影响当前的大众化教育和精英教育,从社会整体层面上来看,两者之间应该是一种平衡的关系。各高校要基于自身办学的类型、规格和层次等的差异,在发展中积极探索办学的新模式,以实现自身适应、满足学术和社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戚业国.论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质量观[J].高等师范教育,2002(2).

[2]邱梅生.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综述[J].高等教育,2002(3).

[3]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江苏高教,2000(1).

[4]顾明远.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5(3).

〔责任编辑:邹芳启〕

猜你喜欢
误区
自疗感冒防误区
冬季洗澡的误区
误区与纠偏:欺骗罪中默示欺骗的认定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走出“误区” 学好“二根”
走出“固定唱名法”的误区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
看病常有四个误区
医改需避免五个误区
当前我们对军事体育认识的几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