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

2006-11-21 11:48吴鹏泽
教育探索 2006年10期
关键词:学习任务协作学习

吴鹏泽

摘要: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最终表现为学习任务的设计,通过规定学习者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和实现的学习目标及成果形式、学习内容、活动策略和方法来引发学习者自我认知和思维,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小组协作学习,从而达到学习者发展心理机能的目的,最终实现学习最优化。

关键词:学习活动设计;学习任务;协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0-0085-02

一、学习活动的设计

按照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者的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学习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学习者认知技能的发展,情感态度的变化都应归因于这种相互作用。站在学习者的角度看,这种相互作用便是学习活动。因此,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设计内容来看待。课堂学习活动是指课堂上学习者及与之相关的学习群体(包括学习伙伴和教师等)为了实现特定的学习目标而进行的操作活动的总和。课堂学习活动可以是个体的,也可以是群体协作的。群体协作的课堂学习活动表现为协作个体之间的学习活动的相互作用。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最终表现为学习任务的设计,通过规定学习者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成果形式、活动内容、活动策略和方法来引发学习者内部的认知加工和思维,从而达到发展学习者心理机能的目的。

二、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

1.学习任务的设计

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最终表现为学习任务的设计。任务的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在这里学习任务是指对学习者要完成的具体学习活动的目标、内容、形式、操作流程和结果的描述。学习任务的设计要遵循一定的原则:(1)学习任务要具有真实性,要在学习者面前展现真实的问题空间。问题的真实性不仅有利于意义建构,而且有利于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2)任务要具有趣味性。趣味性是指问题本身要能够吸引学习者。问题的真实性不能代替问题的趣味性,真实的任务和问题不一定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要求设计者首先要了解学习者,通过调查分析和协商,结合年龄、性别和个人偏好,选择与学习目标一致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和任务;(3)任务具有挑战性。问题应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或有一定的难度,但又是学习者通过努力能够理解和解决的。挑战性的关键在于利用学习者的求胜心理,使任务具有一定的难度。

课堂的学习任务设计不仅要遵循一般学习任务设计的原则,任务本身还要具备这样几个特征:(1)任务的目标明确,活动结果易生成和提交;(2)任务的活动形式不应超出学习者的行为能力之外;(3)任务的完成依赖于网络资源;(4)任务的完成依赖于网络学习伙伴之间的合作和帮助;(5)任务的活动内容应能引发学习者的高级思维活动。

学习任务的设计不是活动的目标,而是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需要完成的训练内容。具体的活动任务设计和学科内容相关。活动任务的设计至关重要,它是学习活动设计中最难也是最具创造性的设计活动。高质量的活动任务不但要将新知识和技能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技能联系起来,而且要在新的知识技能与学习者生活经验、实践领域以及学习者的兴趣点之间建立联系,以此促进学习者高级思维能力的训练。

2.把小组协作学习作为基本的组织形式

对于一些内容,学习者通过查阅各种学习资料就可以理解和掌握,教师的指导活动一般就是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为学习材料提供说明等。

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小组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要在班级实行协作学习,首先一点就是要对学习团体及其构成规则进行分析,并考虑学习团体成员之间的劳动分工。教学设计者要通过观察或问卷的方式确定学习者之间的交往规则,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活动团体的行为规范,即行为准则以及违反行为准则的后果或制裁方法。如果学习行为需要明确的分工,那么还要帮助学习小组公平地确定劳动分工,包括个人的权利和义务、任务的划分、完成的评价标准等等。合作学习小组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基础,所以如何在班级内进行小组划分以及小组成员之间如何分工,如何协调小组之间的合作是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最重要的因素。

关于小组的划分,大规模的整组合作可能会限制某些学生的参与,但是小组规模过小,在特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存在困难。所以,小组规模应该在4~5人,适度规模的小组可以保证小组成员积极参与学习,并且及时完成学习任务。每个小组都有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小组成员在组内要担任不同的角色,由组长组织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完成任务。有了角色分工不但可以促进小组成员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且每个组员所承担的角色保持越长久,组员间的相互依靠关系就会越密切。在合作学习中一个常见问题就是组内成员会就某些问题产生矛盾,无法形成小组决议,从而导致合作学习失败,为了避免此种情况发生,教师需要及时对有意见冲突而不能正常进行合作学习的小组进行调解。

3.组间互评与组内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在协作学习之后,要对各个小组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评价要包括教师的评价以及小组之间的互评。评价阶段,教师还应该引导小组之间进行互评,评价的内容、标准等都要由教师指导学习者来制定。当学生以学习小组方式进行协作学习时,可以让各小组共同完成一项学习任务,然后以共同的学习成果来进行评价。由于协作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将协作的方法和精神贯穿到学生的学习当中去,因此对于学习方面的评价也要体现出共同学习的结果,体现出协作学习中共同进步、共同成功这一核心思想。教师在设计评价指标时,既要设计对小组整体的评价指标,又要设计对组员个人的评价指标,以使学习者能够清楚自己对学习所负的责任,认真对待个别学习,不产生依赖性,同时还能够在合作学习中积极贡献个人的力量,促进合作学习,将个人的表现与学习小组的表现结合起来进行评价。个人责任感是协作学习的另一个核心思想,在强调学习者共同努力的同时,也要强调每一个学习者的积极性,让他们投入到小组的学习活动中去。

三、《FIP文件传送与应用》案例分析

对《FTP文件传送与应用》一章内容的学习活动设计,可分为四个阶段按照网络环境下学习活动设计方法进行。

1.教师讲授阶段

首先是教师讲授关于FTP文件传送的一些基本知识,如什么是FTP文件传送、FTP服务的基本工作原理、FTP文件传送的基本用途等。通过介绍这些基本知识,学习者了解一些关于FTP的基本概念。

在学习者了解了什么是FTP,以及FTP的基本工作原理之后,就给学习者提供一个自主探究的机会.因为Windows内嵌有一个FTP程序,所以可让学生学习使用简单的Frp程序。教师先演示如何启动ftp.exe,然后在讲义中展示一些常用的FTP命令。如:open,help,get,mget,put,mput等,让学习者自己去探究这些命令能够实现怎样的功能。这是一个小型的研究性学习,给出一个任务让学生去探究,并要求学生将学习的结果记录下来。之后教师呈现每个命令对应的功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FTP的基本功能。通过这样的自主探究就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小组协作学习阶段

简单了解FTP的一些命令之后,就是本次课的重点内容,任务驱动的小组协作学习。让学习者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典型的FTP文件客户程序的使用,总结其优缺点。由于学习者在上一学期已经完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操作,而且通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FTP的功能,所以要掌握典型的FTP文件客户程序的使用对于学习者而言属于容易生成和提交的范畴。

进行协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由于《FTP文件传送与应用》一章的内容是网络基础这门课比较靠后的内容,所以,教师对要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和学习风格有一定的了解。笔者对学生进行异质分组,每个组由一个对网络知识比较熟悉的学生担任组长,组长承担小组分工,并负责组内合作的协调工作。分组之后教师向学生提出学习任务,并提出小组进行协作学习的一些策略和注意事项,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3.学习成果汇报阶段

任务完成之后,每组要派出一名组员在班级里进行学习成果的汇报。汇报的内容除记录的内容外,还要有在小组协作学习过程中有什么样的体会,以及协作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汇报的形式一般是将学习结果做成PPT,向全班同学展示。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各个小组学习的进展情况,并加以指导。例如在分组之后,帮助组长在组内进行角色分工;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一些问题,教师可以及时给予帮助,例如,如何有效地搜索所需要的资源,如何完善小组的汇报等。

4.评价阶段

评价阶段的评价包括组间互评、组内评价和教师评价三个部分。教师要给出评价的指标和标准,引导小组之间进行互评。同时,教师也要对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不仅包括最后的汇报,还包括教师所观察到的小组内部的协作情况。

在活动过程中,笔者发现基于任务的小组协作学习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是主动探究,而不是被动接受。从课后与学生的谈话中了解到学生认为这样的方式可以使他们真正地掌握学习内容。但是个别组出现个别学生完全承担学习任务的情况。所以要加强组长的管理与组内合作协调的能力,合理的分工是小组协作学习至关重要的因素,而且教师应该在这方面加强指导,多提供一些协作策略。需要改变目前绝大多数网络教室内机器的“阵列式”摆放形式,宜采取组团式摆放,更便于小组的讨论和计算机操作上的分工协作。在评价阶段,学生对于汇报的评价比较陌生,所以要让学习者适应这种评价方式。

四、结论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主要是自主学习活动、协作学习活动及贯穿始终的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来选择运用自主学习还是协作学习。对于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活动设计,小组的划分以及组内分工是协作学习有效进行的关键因素。尤其是组内分工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对于协作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对协作学习活动进行设计的时候,教师应该通过向小组组长提供协作分工以及组内关系协调的策略,来提高小组组长的管理能力,从而提高小组协作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的指导性活动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中是必须要特别重视的一部分,只有自主学习活动、协作学习活动与教师指导性活动有效结合,才能使学习者的学习达到最优化。

参考文献:

[1]王陆,杨卉.合作学习中的小组机构与活动设计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3(8).

[2]唐剑岚,胡建兵.自主学习模式下的网络环境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03(6).

[3]杨开城.学生模型与学习活动的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2(12).

[4]穆肃.CSCL的教学评价[J].中国电化教育,2000(6).

〔责任编辑:邹芳启〕

猜你喜欢
学习任务协作学习
竞赛式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云计算环境下协作学习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项目教学法在《微机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学习任务分析的教学设计
独立学院“大学计算机”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混合学习模式及其实施要点 
如何让信息技术课堂生活化
科普学习任务在网络RPG游戏中的设计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实践
技工院校物流课程一体化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