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子女心理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06-11-21 11:48黄小萍刘敏岚
教育探索 2006年10期
关键词:心理发展现状及对策

黄小萍 龙 军 刘敏岚

摘要:民工子女作为城市中一个典型经济地位低下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他们在自卑心理、人际交往、反社会人格等方面都比城市孩子的问题严重。全社会都应该关心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为民工子女构建一个和谐的环境,使他们与其他孩子一样,快乐成长。

关键词:民工子女;心理发展;现状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0-0109-03

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资料显示,中国目前有超过1亿的农民在城里打工,这个数字今后每年还要增加3 000万左右,这已经是相当大数量的人群[1]。由于这一群体有着虽脱离了农村,但又未能融入城市的特点,所以,民工子女的心理发展表现出明显的特殊性。

一、民工子女的成长环境

后天环境在个人成长中所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民工子女作为这么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生长环境总体上是不尽人意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环境

在城市里,绝大部分民工主要是集中居住,其人员之复杂,管理之不规范,社会风气之差等许多方面到了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程度[2]。那些常年生活在这样环境下的心理、思想尚不成熟的民工子女,极易受到社会环境的污染和不良影响。

(二)学校环境

民工子女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容易受到来自同学的不同程度的歧视甚至老师的不公平对待;加上其自身存在着一些与城市学生明显的差异,比如个人卫生、习惯、修养、思维方式等的差异,容易给民工子女在学校里的人际适应带来较大的难度甚至障碍。

(三)家庭环境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家庭背景是个体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即家庭的地理环境、父母的文化程度及职业地位、经济状况等因素对孩子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民工子女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家庭环境呈现出很多的相似之处:

1.居住环境较差。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民工家庭采取租房居住,甚至几户民工家庭合租一套房屋,居住环境拥挤、狭小、不卫生,在蜗居的房间中很难有基本的学习空间,学习条件极其恶劣。从居住地理位置来看,民工家庭主要安置在城乡结合处,或者是城里某个集中地带,那里人员混杂,治安较差。民工子女就是生活在这么一种乌烟瘴气的大环境中,他们不但很难得到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而且容易沾染不良习气。

2.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从我国的教育发展过程来看,这一民工群体受教育的程度是非常低的,绝大多数处于小学和初中文化水平,文盲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教育子女手段简单、粗暴,这容易形成孩子的不健康心理,如自卑、自暴自弃等,表现为对人态度粗鲁或极度内向。根据心理学的相关研究,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思想观点等的形成。

3.父母的教养方式缺乏民主。父母的教养方式一般有民主型、溺爱型、放任型和专制型四种[3]。由于绝大多数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对孩子的教育缺乏科学性,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多为后两者,很难做到与孩子平等、民主地相处。其教养方式往往表现为两个极端:要么放任不管,要么极其严厉。这都可能造成孩子心理的扭曲。

4.家庭经济和职业地位明显较差。从所调查的民工的职业状况来看,其中,企业打工者最多,21人,建筑工18人,服务业人员9人,门卫或保安5人,小商贩3人。他们在城市里主要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体力劳动或知识成分较低的商业活动,多为城市人不愿干的脏、累、重的工作,职业的社会地位和收入都明显偏低。

二、民工子女心理发展的现状

子女随父母进城后,一些亲戚、朋友,包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都没办法依靠了,只能靠出来打工的父母。由于社会支持网络的中断,他们的家庭教育是缺失的。再者,民工由于流动性大、生活不安定、社会地位低、家庭风险大等原因,小孩在不同程度上被迫分担这种压力和风险。比如父母失业、生病、意外事故等。这样,民工子女在长期情感缺失和巨大心理压力的影响下,容易因“情感饥饿”而产生厌世自闭、社会逆反、自卑等不良心理[4]。表现为:

认知方面:由于民工家庭的居住环境差、经济职业地位低、生活不稳定等原因,民工子女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看不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过分看中家庭的贫困给自己带来的不良影响,对生活失去信心。

情绪方面:起初,他们的心境一般比较平和,非常希望得到教师、同学的关注与肯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不仅没有得到教师和同学的关注,还遭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再加之年龄段和家庭条件等多方面原因,情绪极不稳定,学习、生活热情明显减弱,进而产生了不良的、消极的心境。

意志方面:由于不愉快的心境,加上得不到家长、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与支持,使其做事缺乏自信,无法信心百倍地去克服困难,不能朝气蓬勃地奋勇前进,从而降低活动效率,也难以培养坚强的意志,做事瞻前顾后,缺少果断性。

生活的重压,学业的挫折,不公平的待遇,使得民工子女过早地告别了童年的欢乐时光,经常处于紧张、困惑与迷茫之中。久而久之,他们的心理、行为发生了缺陷和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封闭。民工子女突然来到一个陌生的大城市,走进一群完全不同的城市孩子中间(民工子女的生活习惯、民俗风情等与城市孩子的情况完全不同),他们面临着许多新问题,譬如语言、适应问题等等[5]。在屡屡受挫的状况下,民工子女们又想极力维护自己仅有的一份自尊。为了减少受到的伤害,他们常常盲目地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表现为沉默不语,拒绝与人交往。外来民工子女在城市里遭遇到的很多事情与他们心中想的反差太大,自身的环境使得他们对他人很敏感,总觉得城里人“嫌贫爱富”,而恰恰是他们最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因此,他们就用一种强烈的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这样自然而然就产生了一种自闭心理。

2.极度自卑。青少年时期,孩子的心特别敏感,容易受伤,民工子女也不例外。生活的不稳定,家庭的贫困,学习环境的简陋,无形之中,使他们在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生活条件优越的本地孩子面前,自惭形秽,不敢挺直腰板做人。在鄙夷和漠视的眼光下,民工子女滋生了极度的自卑感,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而绝大部分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教育子女手段简单、粗暴,这更加深了民工子女的自卑、自暴自弃心理。据调查,有四分之一的民工子女有严重的自卑心理。

3.反社会人格。外来民工家庭中,大部分家长的自身素质较差,反映在他们的行动上,是对孩子缺乏耐心,很少关心他们的学习;如果孩子犯了错,不是打骂,就是放任自流。家庭中缺少来自父母应有的关爱,学习上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生活中得不到起码的人格尊重,这样的处境使一些民工子女心中充满了怨恨。随着这些怨恨的聚积,他们容易将怨恨的矛头转向外界,出现打架、小偷小摸、敲诈勒索等不良行为。

三、促进民工子女心理发展的对策

针对外来民工子女的心理发展现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形成一股合力,给民工子女构建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从根本上解决民工子女的心理发展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一)各级政府应加强对民工及民工子女利益的保障

1.消除对民工的政策性歧视,保障民工的合法权益。有调查表明,企业拖欠民工工资的现象非常严重,为解决这一问题,各级政府应建立健全劳动保障执法监察管理机制以及民工工资支付监督和劳动保障制度,规范劳动用工合同和设立民工工资账户,以保障民工的合法经济利益。

2.解决民工子女的教育不公平问题。虽然国务院办公厅已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北京师范大学倡导教育创新的知名学者陈孝彬建议:“解决这一矛盾的最终办法在于修改《义务教育法》,依法建立义务教育经费的有效保障机制和民工子女就学的相关制度。”

3.重视对民工的职业培训。民工在城市从事的多是技术成分较低的体力劳动,造成经济状况不佳且受人歧视,加强对民工的职业培训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经济社会地位。人力资本对于个人经济地位的获得具有重要作用,但人力资本的获得需通过教育和培训来实现。

(二)优化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环境

1.制定法规。政府应建立一套法律规范,禁止企业要求员工没日没夜地加班加点,这样,民工才有和子女相处、交流的时间,给孩子一个和谐的、民主的、健康的成长家园。

2.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民工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家庭教育的本质属性,掌握孩子的成长特点,认识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需要。

3.指导民工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可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开展家教咨询热线、进行家访、书面指导、电话联系以及组织开展学校教育教学开放日(周)等活动,以不断提高家长家教的整体水平。

(三)为民工子女构建和谐的学校教育环境

1.消除社会歧视,构建和谐班级。作为大城市,理应有开阔的胸襟来接纳民工子女,让外来民工子女和城市孩子一样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很好地融入到城市文化中去,从而淡化身份上的差别。具体措施有:通过出黑板报、开展主题班会、演讲等活动,使学生明白“人生而平等”的道理;通过开展如何正确看待贫穷和富裕的辩论会,并利用广播、宣传栏宣传出身苦寒却功成名就的典型事例,鼓励贫困学生通过勤奋学习改变命运。同时,全体教师应形成共识,营造爱生的氛围。

2.教师应加强对民工子女进行教育和心理疏导。民工子女同其他所有的孩子一样,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所以教育好他们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为了使民工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健康成长,教师应针对他们在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方面的缺失,根据其身心发展规律,从非智力因素着手,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教育干预[6]:

(1)重视民工子女的自信心培养。民工子女最为突出的心理问题是自卑感强,缺乏自信心。因此,应在班上营造一种自信的氛围,可通过制定充满平等自信的班训,如“自信让我成功”、“努力奋斗,实现自我”、“我来试试,就能成功”等,激励他们每天去实践自我,尝试自我;同时,还要创立一种激励机制,根据民工子女朴实、爱劳动等特点,每月开展一次班级“七项之最”评比,每月张榜公布,以此来增强民工子女的自信心。(2)根据民工子女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的形式有建立心理档案、进行心理辅导与咨询、开展团体辅导、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等。内容主要应包括:帮助学生倾诉心声,帮助学生平衡情绪,帮助学生摆脱困境,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帮助学生学会交往,帮助学生学会学习。通过活动以及传授某些心理学的相关技术,让学生掌握一些心理自我调节的方法。(3)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实现心理的平衡。如让学生用“生活在今天,生活在这里”、“我就是我,对自己负责”、“不要盲目地崇拜偶像和权威”等话语鼓励自己,让他们对自己的现状与将来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四、结语

民工子女的心理发展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城市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问题。解决民工子女的心理发展问题,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民工子女教育工作稍有失当,就可能增加社会边缘人群,其中一部分,可能会走上犯罪乃至反社会的道路。其结果,必将给社会治安带来压力,给城市生活造成威胁。因此,全社会都应关注民工子女的成长,为他们造就舒适、和谐、人性化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异乡来的孩子们同样感受学习的快乐,生活的幸福,同样拥有一片美好的蓝天,共同创造美丽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孙红玲.浅论转型时期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公平问题[J].教育科学,2001(1).

[2]赵娟.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现状[J].社会,2003(9).

[3]郑信军.外来民工子女父母教育方式和班级同伴关系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3(4).

[4]关注民工子女心理健康已刻不容缓〔DB/OL〕.新华网,2004-11-11.

[5]林芝,等.民工子弟学校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2).

[6]胡进.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J].教育科学研究,2001(11).

〔责任编辑:徐光宗〕

猜你喜欢
心理发展现状及对策
渝北农村小学安全教育现状与对策初探
网络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策略研究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书法教育实施的现状及对策
云南省高校女性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
高中物理科学探究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
童话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分析家庭对学前儿童基本运动能力的研究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客体关系视角下家庭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